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道互补与传统文化的继承
儒家与道教的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自孔子创立以来已经发展了200多年。汉中的“百人合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政府也做出了很大的推动,对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由老子开创的道家,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其地位虽不如儒家煊赫,但其传统一直未曾断绝,无论是在上层统治者中间还是下层平民百姓中间都可以找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及其道家哲学,就其思想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仅超过儒家,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而且对整个哲学史上的重大哲学流派都有深刻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哲学框架。鲁迅所说:“中国的根柢在道家”,可谓一语中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雅的生活情趣———无论是琴棋书画,诗文歌赋,还是功成身退,寄情山水———都可以找到儒家、道家思想共同作用的因子。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生活的诗化、美化,追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无论是人生追求还是审美情趣,无一不打上儒道互补的烙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人生得意之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追求建功立业,扬名立世,在人生失意之时,则追慕老庄,寄情山水,以求心灵之宁静,可以说进退有“据”。那么,儒家和道家何以能够互补?一孔子的宗教观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末年。他们对现实的看法有同有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异中有同。孔子认定的现实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整个是一个失去秩序的世界。老子同样认为这个世界不合理,已经失去秩序。“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五十三章)。但他们对现实的态度不一样,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认定他的天命就是恢复周礼,他对现实不满,但还抱着一定的希望,老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对现实不满,但又感到力不从心,无可奈何。正因为他们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对于三代传统文化的态度他们也就有了重大差别。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逐渐形成了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上帝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和以维护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礼乐文化。这两大文化传统对孔子和老子都有巨大影响。孔子对宗教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基本上是继承的,对祭祀十分重视。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孔子要人们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都可以看作对祖先崇拜的继承。孔子认可祖先崇拜,正是要每个人明白“我从何而来”,从内心认可伦理秩序,承担伦理责任。而对于鬼神崇拜和上帝崇拜,孔子则继承了前人重视人事的思想,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采取了一种非常理性而现实的态度,既不肯定鬼神的存在和威力,但又不完全否定。他对鬼神的这种“悬置”的态度,表明他尽人事、行人道的倾向。但孔子对于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则是推崇备至,“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企图在周礼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进行损益,实现一个以家庭关系为重心的和谐的等级社会。孔子一生栖栖皇皇,周游列国,以救世为务,谋求实现他理想中的礼乐制度。孔子的学说,就是为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做出新的解释,使人和人心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恢复往日的安宁。但是史官出身的老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则与孔子有很大不同。老子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的道即自然,是自然而然的生成,其中没有天帝鬼神的力量。道“先天地生”,“道生万物”,道是不具有人格的宇宙本体和本源。所以,老子否定了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上帝崇拜的宗教文化。对周朝礼乐文化,老子也持否定态度。“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由道至德,由德至仁,由仁至义,由义至礼,正是一个“自然”不断丧失而人为的东西逐渐增加的过程。老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反对附加在人身上的任何东西,而礼乐文化制度正是人所创造并束缚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老子深刻地觉察到文明制度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和异化。“智慧出,有大伪”(《老子》十八章)。人类文明史,正是一部文明制度与人的自然本性不断斗争和磨合的过程。孔老对于现实和传统的不同态度,可以大体概括为:孔子多从肯定的方面强调改造现实的意义,对三代的传统文化多从正面继承,老子则要平息人们对现实进行改造的欲望,主张无争无为,对于传统文化则从否定的角度指出其对人性的束缚和异化,主张回归自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三代为范本,尤其推崇礼乐制度完备的周朝,他的学说也以个人在社会上找到安身立命之处为旨归;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原始社会为范本,“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每个人以保持其自然本性为宗旨。二孔子与老自然的本质孔、老的学说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不同,甚至相互对立,但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论语》主要讨论伦理道德和为政之道,目的是培养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又具有治国才能的君子,实现人人和谐相处的目标。《老子》一书,很多学者认为是一部“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说是给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的,在其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着治世救民的热忱。不管是《论语》还是《老子》都有挽救当时统治危机的意思。但是,他们的救世之路则大相径庭,儒家执着于现实,追求秩序、责任和和谐,以维护宗法伦理秩序为己任;道家则超越现实,超越功利,超越生死,追求自然。儒家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吸收了道家以及后来的佛教思想,有了更多的超越精神;道家在发展中,由于吸收了儒家的思想而有了更多的现实精神。从历史上看,道家不仅对中国民间下层社会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在适当的政治条件下,对上层社会的决策者也发挥着作用,影响他们的决策。更重要的是,孔子和老子在对个人进行定位的时候,都讲“心安”。孔子贵仁,要人们认识天命,也就是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使命,自觉承担责任,“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闻道则可心安,颇具了几分悲壮气慨。老子则要人见素抱朴,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把压在人心头的重负统统去掉,这样才能身心一致,求得心安。孔老虽然都讲心安,但其心安的意义不同。孔子的心安,是要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境界,是以对规范的自觉认同为基础的。老子的心安,则是要人们从社会规范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去除多余的欲望。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在人伦道德关系中规定人,要个人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推己及人,相信别人是和自己一样的有理性、有道德的人。这种理论规定当然有其现实意义。但由于人性的复杂性,许多人在行仁之时丧失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和内在约束,把道德规范变成了表演性的东西,变成了博取名声和更大利益的工具,使道德变成了伪善,人们变成了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美好的道德规范变成了掩盖罪恶行径的遮羞布,儒学能够变成吃人的礼教,正是因为儒家的繁文缛节愈来愈多,而内心的真情实感愈来愈少。在这个方面,老子的学说正可救其偏颇。老子崇尚自然,崇尚人的真情实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反对虚文浮饰。当魏晋之际,何晏、王弼援道入儒,创立玄学,以救名教危机。从根本上讲,孔老理论的相通而又能互补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的。孔子的“仁”落实到政治层面就是行“仁政”,老子的“道”落实到政治层面就是“无为”。仁政是一种有为,是在社会规范里行动。既然是政治,肯定是有为的,关键是“为什么”和“怎么为”。在孔子眼中,统治者礼崩乐坏,僭越篡弑,天下失序,他的使命就是让已经失去秩序的天下恢复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各正其位,各安其位而又各尽其职。仁政就是要统治者“使民以时”“务民之义”,让统治者减少对老百姓的侵夺,获取民心,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在孔子眼中,他仍然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但老子所认为的“无为”更具有一层形而上的意味。老子的“无为”是顺应天道的行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天道无亲”(《老子》七十九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七章)道是自然而然生成万物,但又“功成,名遂,身退。”(《老子》九章)老百姓受其恩惠但又不知不觉。所以无为是自然而然。在老子看来,有为容易让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扩张自己的欲望,“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七十五章)。有为之政往往造成苛政、暴政,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老子看到了统治者过度膨胀的野心和争夺给天下百姓带来的苦难,而统治者的“有为”正是因为“多欲”,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主张寡欲,都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解决之道。无为思想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其现实意义。孔子和老子相比,孔子认为制定和确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并要求人们遵照实行就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欲,反对权力对百姓生活的过分干涉,反对权力对于个人生命的支配和处理。孔子强调了社会公共权力正确运用的重要性,老子强调了个人生命自由和发展的重要性。当然,老子并不是反对一切“为”,而是主张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为而不恃”(《老子》二章),“为而不争”,比较而言,反对妄为,乱为,胡为。不管哪一种主张,孔、老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追求社会和谐,有一致之处,虽然他们对于社会和谐的具体理解不同。三孔子的人本思想的历史成因分析综上所述,孔老对现实有不同态度,孔子执着,老子超越。孔子是站在社会的中心,要人们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秩序,所以他主张不断强化个人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要积极投身社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倡导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老子则站在社会的边缘,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认识社会、人生甚至整个宇宙,他发现了人的贪婪和虚伪,并把这一切归之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主张效法自然,恢复人的本真面目。他要弱化人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主张直接面对自然本来的真我,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人的一切作为,都应该是合乎自然之道的,不可强作妄为。孔子的主张是积极入世的,但很容易造成人的紧张感。而且现实生活总会给理想以制约甚至打击,这个时候,就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放弃理想,放弃人格,与现实妥协,与丑恶同流合污;要么坚持理想,理想实现不了仍然坚持自己的人格,与现实决裂,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要么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保全自己的性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和高尚。很明显,老子给人指出的路正是第三条路,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是消除儒学给人的内在紧张感的一剂良药。所以,历史上许多知识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金融行业AI算法审计报告-智能审计在审计数据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 2025年机械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中的国际化战略报告
- 2025年数字文化内容创作与传播效果评估报告
- 镇老街生活污水微动力处理站设计施工项目服务合同6篇
- 2025年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肌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报告
- 2025年铁路物流多式联运中的物流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报告
- 2025年食品饮料电商运营直播电商与短视频营销效果评估报告
-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
- 奇偶扫描在多光谱成像中的深度学习优化-洞察阐释
- 四川投资计划书
- 地磅无人值守方案
- 文秘综合岗位笔试试题
- 2024年版《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图册》
-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 DB32T-中医护理门诊建设规范编制说明
- 2023年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含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 GB/T 44186-2024固定式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理工英语3》一平台机考总题库2025珍藏版
- 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DL∕T 5210.2-2018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2部分:锅炉机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