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乘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哦,香雪铁凝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了一天蒙受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鈴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错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B.“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这些文字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C.文中“山谷”“群山”“深山”等词语,表现了台儿沟所处地区的地形与地貌,暗示了这里的贫弱、偏僻、落后和封闭。D.“短暂的一分钟”变成“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五彩缤纷”既指外部世界新鲜绚丽,也表现了姑娘们新奇复杂的感受。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叙写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情节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有散文化的特点。B.“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大山如伟大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淳朴善良的山村儿女。C.小说的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但并不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现实和时代深沉而严肃的思考。D.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8.小说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辱,耻辱。10.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晏子至A楚B王C赐晏子D酒E酒酣F吏二G缚一人H诣王。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B.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C.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D.再而衰 出淤泥而不染12.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文围绕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卓见。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C.甲文中的曹刿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13.翻译下列句子。(8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14.甲文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15.下列对陆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16.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一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2)《归园田居》中“,”两句写挣脱牢笼、回归田园的愉悦之情。(3)“楼”是个极易让人触景伤怀的建筑空间,正是倚楼远望,才不由地生发出诸多愁绪。古人把愁绪寄寓楼阁亭台,写入诗词,既承续了文学缘情传统,更彰显出诗心愁肠的艺术魅力,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①,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曾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他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②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③、一丝不苟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础,是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家层面对国人口腔健康的重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首次将口腔健康纳入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以食为天,食以齿为先。口腔健康状态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大部分人对牙齿的保健并未引起①。很多人把口腔卫生等同于口腔健康,这是误解。人们日常的口腔保洁是必要的,但也只能维持较好的口腔卫生。《第四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状况及口腔卫生服务水平都有所提升,但我国儿童和中年人群的口腔健康形势②。事实上,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口腔的咀嚼、发音等生理功能,还与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等全身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口腔健康状况与个人饮食习惯、口腔保健行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蛋糕、饼干等精加工含糖食品及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增加,增加了龋病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居民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和保健意识仍有待提高,口腔健康行为的养成③。21.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加点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然,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并非所有的请求都是相等的。B.七手八脚地就把这个可怜的小伙子抬起来送到二等舱的一间客房里去了。C.李老师对未佩戴口罩的张三、李四、王五等三人进行教育。D.《三体》《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等科幻小说深受读者喜爱。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4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中国航天“大力士”长征六号创造了“一箭二十星”的发射纪录,其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4.5岁;美国硅谷成功的创业家,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比超过60%。材料二: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12亿青年人,其中87%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材料三: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上述材料,给了正值青春的你怎样的体验、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一、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它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故选C。2.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B.“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错。材料二原文只是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原文并没有说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D.“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是“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可见,“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故选C。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但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C。4.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2)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5.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1)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2)“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3)“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5)“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独特意境。6.B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故选B。7.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情节曲折多变”概括错误。本文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情节也散文化,就写了孩子们去车站卖东西的经过,情节简单,并不多变。故选A。8.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对同学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①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②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让人悄然动容。③作者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和艺术构思的能力。小说对“自然美”的讴歌,要从环境角度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鈴铛”。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的人性美。自然美与人性美不是割裂开的,自然美又烘托了人性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台儿沟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二、10.AE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赐”的主语是“楚王”,因此应该在“楚王”前断开;“赐”后接双宾语“晏子”(宾语1)和“酒”(宾语2),因此应从第一个“酒”后断开;“酒酣”的主语是晏子等人,后面“吏二”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酒酣”后应断开;“吏二缚一人诣王”是连动句,中间不用断开。故选AEF。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代词,代打仗这件事。句意: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用法不同,意义不同。B.第一个“以”,介词,凭借。句意: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第二个“以”,介词,用。句意: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用法相同,意义不同。C.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在长勺和齐军作战。第二个“于”,介词,在。句意: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用法相同,意义相同。D.第一个“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句意: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衰弱了。第二个“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句意: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用法相同,意义不同。故选C。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分析错误。通过甲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当时曹刿并不是国家的重臣。故选D。13.(1)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2)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狱”,案件;“虽”,虽然,即使;“察”,明察;“必”,一定。(2)“徒”,只,仅仅;“其”,它的,它们的;“实”,果实;“然”,这样。14.(1)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2)指挥若定,在开战时,阻止鲁庄公马上擂鼓进兵的冲动,而是等待时机,在齐人三鼓士气已衰时开始进行反击。(3)稳扎稳打,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却反对,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甲文第一段“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知己知彼,对内知道靠什么作战取胜,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依据甲文第三段“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作战时,他知道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所以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才决定追击他们,曹刿对外知道怎么打可以取胜。(2)依据甲文第二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可知,在作战过程中,他指挥若定,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3)依据甲文第二段“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曹刿擅长稳扎稳打,不急于进攻和追击,在齐国军队进攻失败后,鲁庄公立刻就要指挥驱车追击敌人,曹刿却反对,先下车查看敌军战车的轮迹,确定敌人是真的败逃后才同意追击。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15.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项,“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比诈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故选C。16.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如“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一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到两首诗中找出描写“社日”的诗句,理解意思,分析手法。如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散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三)17.(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示例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示例二: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示例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示例四: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示例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三、(一)18.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精益求精【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应该是讲中国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可以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明的人。第②空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是人们很熟悉的诗句、成语,可以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③空前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等诗句、成语体现的是匠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可以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错误:①“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以删除“发挥”;②“精彩的更多故事”语序不当,应该是“更多精彩的故事”;③“为实现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