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居抗震性能亟需加强_第1页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亟需加强_第2页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亟需加强_第3页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亟需加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亟需加强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2700多起毁灭性地震,其中560多起发生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5.6次。但直接发生在城市造成破坏或一定损失的地震不足2%,大部分均发生在农村地区。广大农村是历次地震灾害的重灾区,根据建设新农村和做好农村防震减灾规划的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开展了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摸清农村民居建筑物抗震性能现状,为制定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滇东典型区域农村民居进行抽样调查,取得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较为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为新农村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开展和震害评估工作打下基础。一、根据对云南东农村居民区的抗寒性(一)行政乡调查方法调查地处于著名的深大断裂——小江断裂和普渡河断裂,具有十分强烈的地震背景。此次调查在两个行政乡展开。两乡合计占地270.79平方千米,有11个村委会,114个村民小组,共计农户8934户,总人口34238人。按总农户5%的比例抽取样本,预计调查农户447户,实际调查536户。(二)两个城市的农村住房现状1.调查和统计结果根据各个年代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建筑物按建造年代划分为1979年以前(含百年以上的建筑)、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0年后进行有关数据采集和调查,调查时间截止至2009年4月份。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该区域农村民居37%以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建造的,这与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条件改善的状况相吻合。2.建筑结构类型该区域农村民居建筑,通常是由当地的建筑工匠根据房主的经济状况和要求,按照当地传统习惯建造的,一般未经过设计部门设计。其结构年代特点是:1979年以前75%以上为就地取材的毛石基础的土坯房屋(见图1);20世纪80年代后55%以上为结构简单、格调较一致的以砖料为建材的砖木房屋(见图2);20世纪90年代至今开始以砖混结构为主,少量的框架及微量的土木房屋。其房屋结构类型见表2。由表2可见,该区域农村民居建筑主要以土石墙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为主,框架结构类型和上述3种相比,由于造价相对较高,就是在最近几年建造的也相对较少。墙抬梁结构占有较大比例,极不利于抵御地震荷载。3.结构抗震性能根据调查数据和现场状况,该区域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性能见表3。由表3可见,该区域农村绝大多数民居建筑抗震性能低于6度。特别危险的房屋占到被调查房屋的37%以上,抗震防灾刻不容缓。(三)房屋结构现状通过对536户农居的入户调查,基本摸清了两乡农村民居的基本情况和抗震性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缺乏正规设计,基本无抗震设防措施。除个别房屋有设计并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外,两乡农村民居中多数无正规设计,无抗震设防措施,在自行建房时能考虑到地震灾害因素的农户极少。第二,房屋选址不当,地基隐患较大。在被调查的农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房屋建造在滑坡地带,地基不稳固,十分危险。第三,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差。全区两乡被调查的房屋中土木结构占75.2%,砖木结构占7.3%,砖混结构占17.1%,茅草房占0.4%。前两类结构的房屋占被调查房屋总数的82.5%(见图3),遭遇破坏性地震时导致房屋破坏的主要是这两类结构的房屋。而抗震性能较好的房屋仅占8.4%。第四,房屋建成年代长,年久失修,风化严重,抗震性能降低。两乡民居建于1979年以前的(含百年以上建筑)占62%,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占15%,20世纪90年代的占14%,2000年以后的占9%(见图4)。两乡80%以上的民居,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日晒,发生梁柱开裂、虫蛀、腐蚀、节点松动变形等情况,土坯墙、夯土墙也普遍出现裂缝、倾斜、塌陷。第五,砖混结构房屋整体性差。在调查的砖混结构房屋中大部分未设置圈梁、构造柱,多数房屋直接将梁和楼板浮放在墙上,造成房屋整体性差,抗震性能降低。第六,人畜混居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苗族村寨尤为突出。房屋的墙、柱、基础常年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大大降低了房屋使用寿命,加大了房屋抗震安全隐患。二、农业和农村人口的抗旱性调查显示,当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遍较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建造随意性建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低,很多人从未经受过地震灾害的袭击,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建房时自行设计,随意建造,为了省钱,宁肯省工减料,取掉圈梁、构造柱等高成本要件(见图5、图6)。因此,防震减灾意识淡化,是造成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不高的关键。(二)世纪80年代及以前农民修建农居的特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民个人的经济收人是决定农村农居抗震设防能力的基础。据调查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修建的农居,由于当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这期间修建的大多为土木结构房屋,不具备抗震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增加,这期间修建的民房逐渐向砖木结构发展,建成了一些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民房,但数量很少,大多数仍不具备抗震能力。(三)房屋风化腐蚀越来越严重,易犯新房屋疏于日常维护保养,一旦局部受损,就会加剧整体危害程度。选址不当、构件缺少保护措施,房屋风化腐蚀日趋严重,给房屋带来安全隐患。调查中发现有的屋盖渗漏,危及承重墙;有的墙体剥蚀、开裂、房屋倾斜;有的板、梁、柱腐朽。这样的房屋,即使在低烈度地震影响下也会产生破坏,甚至倒塌(见图7)。(四)农居协同设计方面调查中发现,目前对农居的建设管理措施主要停留在规划和办理审批手续上,没有农居图纸审查和抗震设防方面的管理内容。所调查的房屋,有正规设计的仅占少部分,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设计,也不参考其他正规设计图纸。因此,农居抗震性能令人担忧的现状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管理有相当大的关系。(五)缺少具备资质的产品证和工在农居建设工地了解到,农居施工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工匠,一类是民工。前者既是现场技术负责人,又是工程的承揽者,大多数凭经验建房,持有资质证的几乎没有。有的为了承揽工程,常常弃房屋质量于不顾,迁就建房者节省费用的不合理要求。而后者都主要承担具体施工任务,绝大多数为普通农民,他们只按照工匠的要求干体力活,对房屋质量安全不关心。因此,施工人员技能低下、施工现场缺乏质量监督,是农居达不到安全要求的重要原因。三、加强农业、农村和人类的抗洪措施(一)健全村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村镇民居建筑的抗震能力和构造措施均不能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亟需制定出符合实际又在广大农村地区切实可行的村镇建筑抗震设防目标。(二)注重宣传,提高群众的抗预防意识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外,进一步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农村,到田间地头去宣传地震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防灾的意识。我院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抗震防灾宣传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三)农民建筑标准集群动员和组织当地的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设计编印一批具有本土民居风格,适应农民需要,造型美观、功能齐全的农村民居建筑标准图集,无偿供农民建房参考使用。政府牵头新建、改造、加固一批安全适用、对周围农民有吸引力的农村民居,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学得会、受教育、得实惠。(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纳入农村地区发展保护和重建农村地区共设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群众自筹资金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多渠道筹集资金,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村村容村貌整治试点、农房改造试点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结合起来,资金统筹安排、整合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段建造房屋建造在村镇规划中充分利用防震有利地段,避免在危险地段建造房屋;要留有必要的防震通道和避震场地。农村宅地规划要落实,不得任意挤占道路,形成高墙窄巷,否则不仅对防震有利,对于防火、通风的采光都不利。(六)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