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萜类_第1页
中药化学萜类_第2页
中药化学萜类_第3页
中药化学萜类_第4页
中药化学萜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萜类和挥发油TerpenoidsandEssentialOils第一节萜类1、了解萜类的含义、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理活性。2、熟悉萜类的结构特点和分类。3、掌握萜类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第一节萜类1.概述2.结构类型3.理化性质4.提取分离C10H16C10H16C15H24C20H321、含义和分类:含义:

以前:萜是由异戊二烯或异戊烷以各种方式连接而成具有不饱和度的烃及其含氧衍生物。

现代: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来的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一、概述分类:

根据异戊二烯数目及碳环数目分类,如无环单萜、单环倍半萜、三环二萜等。名称碳原子数(C5H8)n存在半萜(hemiterpenoids)单萜(monoterpenoids)倍半萜(sesqniterpenoi二萜(diterpenoids)二倍半萜(sesterpenoids)三萜(triterpenoids)四萜(tetraterpenoids)多萜(polyterpenoids)51015202530407.5×103-3×105n=1n=2n=3n=4n=5n=6n=8n>8挥发油挥发油挥发油、苦味素、树脂树脂、苦味素、叶绿素海绵、植物病菌等皂苷、树脂、角质等植物胡萝卜素类橡胶、巴拉达树脂等萜类的分类和存在2、生源途径:1887OttoWallach

萜类化合物的骨架是由异戊二烯聚合构成1938LeopoldRuzicka(Switzerland)1939NobelPrize"forhisworkonpolymethylenesandhigherterpenes"

生源异戊二烯定则:萜类前体均为活性异戊二烯FeodorLynen

1964NobelPrizeIPP:焦磷酸异戊烯酯发现了胆固醇和脂肪代谢的机制和调节

IPP前体:甲戊二羟酸MVAKarlFolkers首先由乙酰辅酶A与乙酰乙酰辅酶生成甲戊二羟酸单酰辅酶(HMG-CoA),后者还原生成甲戊二羟酸(MVA)。

生源异戊二烯法则内容(生源前体IPP和DMAPP)MVA经数步反应转化成焦磷酸异戊烯酯(IPP),IPP经硫氢酶及焦磷酸异戊酯异构酶转化为焦磷酸r,r-二甲基烯丙酯(DMAPP)。IPP和DMAPP称“活性异戊二烯”,是萜类成分在生物体形成的真正前体,在生物合成中起着烷基化的作用。

几种不符合异戊二烯法则的情况少数萜类结构不符合异戊二烯法则,是因为在转变过程中产生异构化或发生降解反应的结果。天然的异戊二烯属半萜类(hemiterpenoids),可在植物的叶绿体中形成,虽广泛存在,但其量极微,其生源途径尚不清楚。自然界常有一些半萜结合在非萜类化合物结构的母核上,形成异戊烯基或异戊基支链,而成为一种混杂的萜类化合物,多见于黄酮和苯丙素类化合物中。白芷内酯Strychnine3、生理活性: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各异,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其中不少化合物是常见的一些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较为重要的生物活性。4、分布:萜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极为广泛,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均有萜类的存在。尤其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萜类化合物分布得更为普遍,种类及数量更多,如被子植物就在30多个目、数百个科属发现有萜类化合物。4、分布:单萜:唇形科、伞形科、樟科及松科的腺体、油室及树脂道中多有倍半萜:最多,在木兰目、芸香目、山茱萸目及菊目中分布较为集中二萜:五加科、马兜铃科、菊科和豆科等二倍半萜:不多,在羊齿植物、菌类、地衣类、海洋生物及昆虫的分泌物中存在海洋生物二、结构类型单萜环烯醚萜倍半萜二萜和二倍半三萜四萜和多萜单萜(monoterpenes)单萜:2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烯及其衍生物。(低沸点挥发油)生源途径:分布:多科植物。有些单萜以苷存在,有些是昆虫或微生物代谢产物,有些是混杂萜的萜源官能团部分。(1)概述(2)结构类型和重要化合物:

无环单萜:月桂烷型薰衣草烷型艾蒿烷型

单环单萜:对薄荷烷型环香叶烷型卓酚酮型

双环单萜:蒈烷型、蒎烷型、莰烷型、守烷型、

异莰烷型、葑烷型无环(链状)单萜重要化合物:香叶醇:又称牻(máng

)牛儿醇,是香叶油、玫瑰油、柠檬草油和香茅油等的主要成分,沸点229-230C。

香橙醇:又称橙花醇,存在于橙花油、柠檬草油和其它多种植物的挥发油中,沸点255-260oC。香茅醇:存在于香茅油、玫瑰油等多种植物的挥发油中,以左旋体的经济价值较高。分离(无水CaCl2、(C6H5)2NCOCl)柠檬醛:反式为α-柠檬醛(香叶醛)顺式为β-柠檬醛(橙花醛)柠檬醛在柠檬草油和香茅油的含量较高。具有柠檬香气

分离(NaHSO3)香茅醛是香茅醇的氧化产物,大量存在于香茅油、桉叶油、柠檬油中,也是重要的柠檬香气香料。分离(NaHSO3)无环(链状)单萜重要化合物:紫罗蓝酮单环单萜单环单萜

卓酚酮类化合物(troponoide)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它们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法则,这类化合物结构中都有一个七元芳环,一个酮基和一个酚羟基。单环单萜重要化合物:对薄荷烷型薄荷醇(menthol):是薄荷挥发油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左旋体习称“薄荷脑”。对皮肤和粘膜有清凉和弱麻醉作用,用于镇痛和止痒,亦有防腐和杀菌作用。透皮吸收作用。沸点216℃

薄荷酮(menthone):左旋右旋辣薄荷酮:松驰平滑肌的作用,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成分(NaHSO3加成物片剂)紫罗兰酮(ionone):

工业上由柠檬醛与丙酮缩合制备,缩合产物环合后得到α-紫罗蓝酮及β-紫罗蓝酮的混合物。α-紫罗蓝酮具有馥郁的香气,用于配制高级香料,β-紫罗蓝酮可作为合成维生素A的原料。分离(NaHSO3,水,食盐)单环单萜重要化合物:环香叶烷型斑蝥素(cantharidin):存在于斑蝥,芫青干燥虫体中,可作为皮肤发赤、发泡或生毛剂。用斑蝥素制备成的N-羟基斑蝥胺试用于肝癌,有一定疗效。单环单萜重要化合物斑蝥素N-羟基斑蝥素崖柏素(thujaplicin):α-崖柏素和γ-崖柏素存在于在欧洲产崖柏、北美崖柏以及罗汉柏的心材中;β-崖柏素,也称扁柏素,存在于台湾扁柏及罗汉柏心材中。

霉菌类代谢产物单环单萜重要化合物:卓酚酮类双环单萜双环单萜双环单萜皆烷型双环单萜重要化合物:莰烷型龙脑:俗称“冰片”,又称樟醇,为白色片状结晶,具有似胡椒又似薄荷的香气,有升华性。其右旋体主要得自白龙脑香树挥发油,左旋体存在于艾纳香全草和野菊花中,合成品为消旋体。204-208

冰片:有发汗、兴奋、镇痉和防止虫蛀蚀、抗缺氧功能,它和苏合香脂配合制成苏冰滴丸代替冠心苏合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樟脑(camphor):为白色结晶性固体,易升华,具有特殊钻透性的芳香气味。樟脑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腐作用,用于神经痛、炎症和跌打损伤的擦剂。我国天然樟脑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天然樟脑由右旋体与左旋体共存,其右旋体在樟树挥发油中约50%,左旋体存在于菊蒿挥发油中,合成品为消旋体。樟脑可作为强心剂,其强心作用是由于在体内氧化成π-氧化樟脑和对氧化樟脑所致。芍药苷(paeoniflorin):是从芍药根中得到的蒎烷单萜苦味苷,对小鼠显示有镇静、镇痛、抗炎及防治老年性痴呆的生物活性。双环单萜重要化合物:蒎烷型理化性质——挥发油提取分离结构鉴定——GC—MS中药现代化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环烯醚萜及其苷(iridoids)(1)概述环烯醚萜:是蚁臭二醛(iridoidial)的缩醛衍生物,是一类特殊的单萜。生源途径:焦磷酸牻牛儿酯(GPP)为前体。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分布:唇形科、茜草科、龙胆科等植物。目前已从植物中分离并鉴定结构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超过800多种,其中大多数为苷类成分,非苷环烯醚萜仅占60余种,裂环环烯醚萜类30余种。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示意图

环烯醚萜及其苷:4-无取代:(环戊烷型、环戊烯型、环氧醚型)4-有取代:(环戊烷型、环戊烯型、环氧醚型)裂环环烯醚萜(seco-iridoid)及其苷(2)结构类型特点:C1多有官能团,-OH(与葡萄糖成苷)、-OCH3、C=O

C3、C4多为双键,C4-CH3易为氧化物;

C8-CH3易为氧化物;

C11有的为羧酸,并可成酯;环戊烷呈不同氧化态。理化性质:酸不稳定提取分离:溶剂法结构测定:NMR倍半萜(sesqniterpenes)(1)概述倍半萜:3个异戊二烯单位、含15个碳原子的萜类化合物,沸点250-280。生源途径:焦磷酸麝子油酯(FPP)衍生而来;奧类由愈创木烷和岩兰烷衍生而来。生理活性: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是医药、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分布:主要分布在植物界和微生物界,在海洋生物、昆虫中也有发现。多以醇、酮、内酯或苷的形式存在,是萜类化合物中最多的一类,骨架超过200余种,化合物数千种。(2)结构类型和重要化合物

无环倍半萜单环倍半萜双环倍半萜:萘烷型

薁型三环倍半萜特殊倍半萜麝子油烯:又称金合欢烯,存在于枇杷叶、生姜、洋甘菊挥发油中。金合欢烯有α、β两种构型,其中β体存在于藿香、啤酒花和生姜挥发油中。麝子油醇:又称金合欢醇,存在于金合欢花油、橙花油、香茅中,高级香料的原料。橙花醇:又称苦橙油醇,具有苹果香,是橙花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薁类薁类(azulenoids):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属于非苯核芳烃化合物。薁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挥发油中,大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活性。TwoNewGuaianeSesquiterpenesfromtheFruitsofDaucuscarota

(p2769-2773)

TaoYi,LinZhang,Hong-WeiFu,Shi-LinYang,Jing-KuiTian

PublishedOnline:Dec1720091:13PM

DOI:10.1002/hlca.200900106

环状倍半萜重要化合物:

青蒿素(arteannuin):过氧化物倍半萜,结构修饰合成出具有抗疟效价高、原虫转阴快、速效、低毒等特点的双氢青蒿素(dihydroqinghaosu),再进行甲基化,将它制成油溶性的蒿甲醚(artemether)及水溶性的青蒿琥珀酸单酯(artesunate)用于临床。环状倍半萜重要化合物:

鹰爪甲素(yingzhaosu):是从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鹰爪根中分离出。对鼠疟原虫的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环状倍半萜重要化合物

棉酚(gossypol):为杜松烷型双分子衍生物,主要存在于棉籽中,为有毒的黄色液体,具有杀精子的作用,但副作用大而未应用于临床。棉酚不含手性碳原子,但由于两个苯环折叠障碍而具有光学活性。棉酚在棉籽中为消旋体,有多种不同熔点的晶体。

α-山道年:山道年草或蛔蒿未开放的头状花序或全草中的主成分,强力驱蛔剂,但服用过量可产生黄视疟毒性,已被临床淘汰。环状倍半萜重要化合物

提取分离结构测定二萜(diterpenes)(1)概述二萜:4个分子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生源途径:牻牛儿醇基牻牛儿醇酯(GGPP)为前体。分布:植物界(广泛),菌类代谢产物,海洋生物。多以树脂、内酯或苷等存在于植物乳汁、树脂中。香茶菜二萜(2)结构类型和重要化合物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二萜重要化合物:

维生素A:是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中,特别是鱼肝中含量较丰富。胡萝卜素二萜重要化合物: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存在于穿心莲(榄核莲,一见喜)中,具有抗炎作用。二萜重要化合物:

紫杉醇(taxol)又称红豆杉醇,最早从太平洋红豆杉Taxusbrevifolia的树皮中分离得到,1992年底美国FDA批准上市,临床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和肺癌疗效较好。二萜重要化合物:

甜菊SteviarebaudianumBertoni叶中含有以对映-贝壳杉烷(ent-kaurane)骨架为母核、由不同糖组成的甜味苷。总甜菊苷含量约6%,其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其中又以甜菊苷A甜味最强,但含量较少。甜菊苷(stevioside)因其高甜度、低热量、无毒性等优良特性。二萜重要化合物:

银杏内酯(ginkgolides):是银杏Ginkgobiloba根皮及叶的强苦味成分,可作为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特效拮抗剂。二萜重要化合物:

雷公藤甲素对乳腺癌和胃癌细胞系集落形成有抑制作用,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和雄性抗生育作用。二萜重要化合物:香茶菜二萜二萜重要化合物:二萜生物碱(DiterpenoidAlkaloids)TwoNewDiterpenoidGlucosidesfromClerodendrathusspicatus

(p2802-2807)

Yi-LeiChen,Chang-HengTan,Jun-JieTan,Xue-MeiZhao,Shan-HaoJiang,Da-YuanZhu

PublishedOnline:Dec1720091:13PM

DOI:10.1002/hlca.200900121

FirstExampleofDiterpenoidsfrom14,15-CyclopimaraneintheRootsofLinumusitatissimum

(p2746-2753)

Jian-LongSun,An-JunDeng,YanLi,Zhi-HongLi,HuiChen,Hai-LinQin

PublishedOnline:Dec1720091:13PM

DOI:10.1002/hlca.200900104

提取分离结构测定二倍半萜(sesterpenes)二萜半萜:5个分子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生源途径:以焦磷酸香叶基麝子油酯(GFPP)为前体。分布:数量少,1965年发现第一个,迄今来自天然的有6种类型约30余种化合物,分布在羊齿植物,植物病源菌,海洋生物海绵、地衣及昆虫分泌物中。二倍半萜结构类型和重要化合物

链状二倍半萜单环二倍半萜双环二倍半萜三环二倍半萜四环二倍半萜五环二倍半萜J.Nat.Prod.,2009,72(3),pp340–344Genepolide,aSesterpeneγ-LactonewithaNovelCarbonSkeletonfromMountainWormwood(Artemisiaumbelliformis)Org.Lett.,2007,9(23),pp4693–4696Bolivianine,aNewSesterpenewithanUnusualSkeletonfromHedyosmumangustifolium,andItsIsomer,Isobolivianine三萜(triterpenes)(1)概述三萜:6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生源途径:焦磷酸麝子油酯(FPP)缩合成鲨烯,鲨烯通过不同环合方式转变而来。分布:多以游离态或成苷或成酯的形式存在,含氧衍生物是树脂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甾醇类共存。分布在多科植物、少数动物中。(2)结构类型和重要化合物无环三萜三环三萜四环三萜:羊毛脂甾烷和大戟烷型达马烷型葫芦素烷型原萜烷型楝烷型环菠萝密烷型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木栓烷型羊齿烷型和异羊齿烷型何帕烷型和异何帕烷型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四萜和多萜

(tetraterpenesandpolyterpenes)四萜:8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主要指胡萝卜烯类色素(脂溶性色素)称为多烯烃(polenses)。

分布:植物的叶、果实、花冠中。结构类型和重要化合物

胡萝卜烯类醇类酮类环氧化物非四萜类色素多萜橡胶:顺式高分子异戊二烯化合物。硬胶:反式高分子异戊二烯化合物。

理化性质单萜(1)多数是挥发油中沸点较低部分的组成成分:萜烃(140-180℃),含氧衍生物(200-230℃)。(2)多数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理活性,是医药、食品、化妆品的重要原料。(3)有些单萜以苷的形成存在,有些是昆虫或微生物代谢产物,有的是形成混杂萜类的萜源官能团部分。卓酚酮(4)卓酚酮是挥发油的酸性部分,酸性:酚<卓酚酮<羧酸;鉴别:能与金属离子络合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