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活动知识要点讲析_第1页
QC小组活动知识要点讲析_第2页
QC小组活动知识要点讲析_第3页
QC小组活动知识要点讲析_第4页
QC小组活动知识要点讲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C小组活动知识要点讲析QC小组活动知识要点讲析第一部分活动概述第二部分程序解析第三部分方法解析第四部分案例解析二〇一二年十月第一部分活动概述第一章产生与发展第二章组建与推进第三章程序与方法第四章数据与统计第五章记录与报告第六章评审与激励第一章产生与发展一、QC小组定义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上述定义包含了参加的人员、选择的课题、活动的目的、运用的方法四层含义。二、主要活动1、学习2、实践3、会议4、团队建设三、小组性质1、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2、是员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3、是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营造愉快的活性化的工作现场的科学方法;4、研发人的潜能,使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主活动。QC小组与行政班组、技术革新小组、合理化建议、小革新、小改造的区别。四、小组特点1、明显的自主性2、广泛的群众性3、高度的民主性4、严密的科学性五、活动宗旨一是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六、小组作用(教材列出了十四个方面)与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七、产生和发展1962年在日本诞生,石川馨博士以人性向善的观点,创建了QC小组活动,就是基于人人都想做好工作的理念,尊重人性,让员工自主参与,不仅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且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在国际上的发展:50年已发展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管圈、质量小组、改进小组等)在港台地区的发展:品质圈在我国的发展:(2010年累计直接创经济效益6563亿,累计注册的小组数量为3101万个,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员工活跃在QC小组活动第一线)第二章组建与推进

一、组织原则自愿参加上下结合实事求是灵活多样二、组建程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三、活动推进●领导带动;

●骨干推动;●群众驱动。第三章程序与方法一、程序简介(一)QC小组涉及三个方面管理技术QC小组活动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技术。一个是专业技术,一个是管理技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每个小组解决的课题是不同的,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也各不相同,而管理技术则是共性的,这正是每个小组都要了解、掌握和应用的。QC小组所涉及的管理技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PDCA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是QC小组活动的基础,也是QC小组解决问题应遵循的管理程序。PDCA循环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循环前进,阶梯上升,每循环一次,产品服务、工作质量就提高一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再进行PDCA循环,就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其二是大环套小环,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中存在各自的PDCA循环,大环推动小环,小环见证大环。二是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三是应用统计技术。(二)不同课题类型QC小组活动程序不同。QC小组活动分为“问题解决型”和“创新型”两大类,其课题分为现场型、攻关型、服务型、管理型、创新型五种类型。1)现场型课题通常以稳定生产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损耗、改善生产环境为选题范围;2)服务型课题通常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为选题范围;3)攻关型课题通常以解决技术关键问题为选题范围;4)管理型课题通常以提高业务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选题范围;5)创新型课题是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开发新产品(项目)、新方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选题。前4种类型通称为问题解决型课题,有十个程序,创新型课只有八个程序。(三)不同课题来源,QC小组活动程序又有区别QC小组课题来源一般有“指令性”、“指导性”、“自选目标“三种。”“自选目标“、“指令性目标”虽都有10个程序,但“指令性目标”课题程序中没有现状调查,“自选目标”课题程序中没有“目标可行性分析”,这是最易出错的地方。创新型课题程序中又没有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主因等等。(四)“自选目标”活动程序1、选择课题2、现状调查3、设定目标4、分析原因5、确定主要原因6、制定对策7、按对策实施8、检查效果(达到目标,向下一步运行;未达目标,再回到第4步分析原因)9、制定巩固措施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五)指令性目标活动程序1、选择课题2、设定目标3、目标可行性分析4、分析原因5、确定主要原因6、制定对策7、按对策实施8、检查效果(达到目标,向下一步运行;未达目标,再回到第4步分析原因)9、制定巩固措施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六)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1、选择课题2、设定目标3、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4、制定对策表5、按对策表实施6、确认效果(达到目标,向下一步进行;未达到目标,再返回第3步)7、标准化8、总结与今后打算。二、方法简介(一)工具方法的不同分类《基础知识》一书中,列表介绍了20种工具方法:即老QC七种工具,包括分层法、调查表、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新QC七种工具,包括,树图、关联图、亲和图、矩阵图、矢线图、PDPC法、矩阵数据分析法;其他工具方法6种,包括简易图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选法、水平对比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等。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QC小组活动中的工具方法仍在不断创新。《基础知识》一书着重介绍了12种工具方法,《提高班讲义》则重点对直方图、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正交试验设计法等重要工具作了介绍。(二)不同工具方法的限制条件如使用排列图时,收集数据应在50个以上,排列项目一般应大于3项,最多不宜超过8-9项;小于3项时,可用饼分图、柱状图更简单直观;尾数项合并后仍﹥10项以上时,往往会突出不了“关键的少数”。确定了关键项目进行改进后,还可以重新收集数据并画出排列图再进行改进活动前后的比较。使用因果图应注意,一张完整的因果图展开的层次至少应有两层,一般情况下应有三层,尽量避免潜在原因出现遗漏,对所有末端原因都要进行确认,展示出影响问题的全部末端因素。树图常用于单目标展开,常用于多层次因果关系的分析,以弥补因果图的不足。一般自上而下或自左到右作图。关系图为了解决因素之间緾绕,“箭头”分“只进不出”、“有进有出”、“只出不进”三种情形。只有“只出不进”的情形,才是造成问题的末端因素。散布图则要求成对的数据不少于30对,否则不适合使用散布图。即使简易图表,也应注意适用条件,如项目太多时就不再适合使用饼图。(三)常用方法的适用范围(参见《基础知识》89页)注:⊙表示特别有效,○表示有效;简易图表包括“折”、“柱”、“饼”、“甘”、“雷”五种。第四章数据与统计一、统计方法及其用途统计方法是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一般分为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两部分。在质量管理中,统计方法能起到显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作用,而不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解决质量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还需依靠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措施。二、统计数据及其分类凡是可以连续取值的,或可以测出小数点以下数值的一类数据,叫做计量数据,如长度、重量、容积、温度、产量、化学成份、员工工资总额等等。凡是不能连续取值的,只能得到“0”或“1、2、3”等自然数的这类数据,叫做计数数据。当数据以百分率表示时,判断它是计量数据还是计数数据,取决于分子是什么数据。QC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和时空性限制。三、产品质量波动随机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称为正常波动或称为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或稳定状态;由系统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称为处于非统计控制状态,也称失控状态或不稳定状态。四、总体与样本总体、个体、总体含量、样本;样本容量;总体和样本的关系。五、统计特征数样本有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偏差、极差。六、两类错误和风险把质量好的一批成品当作坏的,称为“弃真”,也叫第一类错误,概率值用a表示;把质量坏的一批成品当作好,称为“存伪”,也叫第二类错误,犯这类错误的概率值用B表示。风险率A和B是一对矛盾,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正确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把二者的总风险率控制在期望的范围内。七、统计技术在QC小组活动中的应用没有统计,就没有科学意义上的QC小组活动。基于事实、基于数据、遵循PDCA循环,是QC小组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全面、真实、及时,科学的数据收集、整理,没有科学的统计分析,QC小组活动就会演变为没有任何意义的唯心主义的主观估计,就没有任何科学可言。第五章记录与报告一、QC小组活动记录十分重要,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记录”是什么?(二)“记录”为什么?(三)“记录”记什么?二、QC小组活动成果报告(一)依据事实起草报告;(二)不厌其烦修改报告;(程序的正确性、方法的适宜性)(三)依靠群众审核报告。

第六章评审与激励一、评审(一)评审目的和作用(二)评审原则应注意抓大放小,客观有据,不在专业技术上钻牛角尖,不单纯以经济效益大小作为成果优劣的依据。在企业内部评审中更要注重对QC小组活动过程的评审;要注意保护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保护进取心,又能知不足。(三)现场评审QC小组开展得如何,最真实的体现是活动现场;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要侧重于现场评审。现场评审可以激励人,可以更好地用于实践。(还可以带动人,影响人,确保评审的真实性)。评审应由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牵头,由质量工程师、QC小组骨干组成评审组,一般不少于5人,其中应有1-2名国家或省级QC小组活动诊断师。“现场评审表”参见附表1、附表2。独立打分,但打分的时机是评审一个,打一个分好,还是企业全部评审完后统一打分,可在实践中摸索。评审时间一般安排在小组取得成果后两个月左右为宜。(四)发表评审掌握评分标准:问题解决型小组活动成果发表评审表见附表3,创新型课小组活动能力发表评审表见附表4。熟悉评审内容做好评审准备:如聘请由熟悉质量管理理论、能指导小组活动、会评价成果的人担任评委,评委一般不少于5人,条件具备的,应尽可能由懂行的人中间的诊断师组成;事前审阅成果材料。组织成果发表,可发表一个打一个分,也可发表完后打分。每名评委是否亮分,由各单位从实际出发确定,但评审分一定要及时公布。评委点评可以发表完一个成果,点评一个,也可以全部发表完后统一点评。点评应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实事求是指出不足。(五)分值计算和优秀小组推选现场得分为60分发表评审为40分二者加权得分为总分按照分配名额推荐出参加省市质协发表的优秀小组。二、激励(一)没有科学的激励就没有QC小组活动的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二)激励形式的多样化和独特作用;(三)建设QC小组文化。第二部分程序解析第七章问题解决型课题(自定目标)程序;第八章问题解决型课题(指令性目标)程序;第九章创新型课题程序第七章问题解决型课题(自定目标)程序一、选择课题J:选题“3+4”,定题“2+8”,理由充且简,背景作铺垫。●“3+4”指选题三个考虑:战略方针、现场问题、顾客投诉;四个要求“小、实、新、活。●“2+8”指定题有两个方法,即“表决法”、“评论评价法”;并应考虑8个因素;上级方针、重要性、迫切性、经济性、预期效果、与小组关系程度、时间性、推广性。●理由既要充分又要简明,必要时可在选题之前做有针对性的背景介绍。并应注意题目大小、课题名称、理由多寡,不能用课题评价理由代替选题理由,也不能将现状调查内容写到选题中。L:写作常用三段式(要求…..,现实……,选题)●“要求”包括方针目标、中心工作、顾客要求、标杆水平等等;●“现实”指与“要求”的差距;●“选题”指“要求”与“现实”对比之后的选择方向。A△选题理由例1(☆)△选题理由例2(☆)(直方图和工序能力指数应用)△选题理由例3(?)→二、现状调查

J:目的、任务、两步骤;注意“三点”、“五问题”。●目的有三:为目标值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为解决问题明确突破口;为检查改进效果提供对比的原始依据。

●任务有三:把握问题,找准症结,确认能够改进的程度。●两步骤:调查统计表,现场调查。●“三点”:1、采集数据要全面、客观、可比;2、对数据要分类、分层进行整理;3、对“指”、“创”两类课题不做现状调查。●“五问题”:不该查的查了(如指令性目标没有现状调查),该查的没有找到症结,找到症结了但未给目标值的设定提供依据,查了但将调查内容放到了选题中,查了但未使用或统计方法使用错误。L:问题→症结→能解决吗?→可解决多少?●问题弄清了吗?●症结找准了吗?●症结能解决吗?●能解决到什么程度(量化)A:△“现状调查”例1(?)小组成员对造成电容器幅机测试人均日产量不达标的各类因素发生频率进行调查统计:序号项目频数(只)累计频数(只)百分比(%)累计百分比(%)1测试难度大28428471712返工数多6434816873操作工不熟练323808954其他204005100合计/400/100/△现状调查例2(?)(排列图排列的项目不当例)《降低超载车数》例:排列图项目:■装车作业不标准■工作不负责任■车间放松管理三、设定目标

J:量化、有据;先进,可行;单一,对应。…….●“目标应有据”包含丰富的内容,如用数据说话,以事实为依据;解决到什么程度要有充足依据,不能估计;顾客的要求必须达到;可以达到或接近历史先进水平、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上级下达的目标、标准技术规范必须达到;“自定”目标必须有足够的依据等等。(指令性目标,则要进行可行性分析)L:与现状调查前后呼应,一张图、一句话说明问题。●注意四个问题一是“目标”必须来自现状调查,并符合上述6条;二是下一步必须计对症结分析原因,否则就是不合逻辑。三是不要在目标设定后又补充目标值设定的依据;四是测算目标值不要用没有任何依据的“只要、如果、就可以”等字眼。

A:设定目标例1(?)课题:《减少产品水斑质量缺陷》目标确定因水斑造成质量缺陷的不超过1m3/月(注:这个目标不科学,设定目标值一般情况下用“率”不用“数”,通常情况下,“率”比“数”科学)四、分析原因J:要对症、要全面、要彻底、方法宜、合逻辑;●一定要针对“症结”析因,而不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直接分析原因;●一定要“全面”,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可能引发问题的原因;●一定要“彻底”,不找到可操作的末端因素不撤手;●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析因方法;●一定要合乎逻辑,这一步几乎所有问题都出在不合逻辑上。

L:这一部分在写作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原因与结果、下层与上层、问题与结果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二是没有找到可直接采取措施具体因素;三是适用工具方法不当,特别是在应用鱼刺图时要注意:●不要把“类”当“层”;●一般应有三层;●至少应有两层;●层与类、层与层、类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反复推敲。A:△“原因分析”例1(?)2011年1-5月肠衣厚度不合格排列图由排列图可看出,胶原,辅料,喷头这3个方面是造成的肠衣厚度不合格占76%左右,是(主要症结)所在。(症结没找准)(分析原因一般不使用排列图)(没有针对症结析因。上面找了三个症结,本图只剩下一个,且又回到“肠衣厚度不合格”这个总课题去了)A:“原因分析”例2(?)五、确定主要原因J:“三步”“三法”“三不能”,“七个程序”“五问题”。......●“七个程序”指:确认未端原因但要排除不可抗因素;明确确认内容,即从人、机、料、法、环、测分析;明确确认方法…..;明确判断标准;取得数据(客观事实);与标准比较(是不是符合标准);综合考虑问题的“重要度”科学的确定要因。●常见五个问题中最多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足够的数据验证。L:全面收集——逐条确认——科学验证●三个层次中问题较多的出在科学验证:一是理论分析,没有验证实测;只有调查分析,没有数据证明;完全依据标准,未考虑影响程度;过程不稳而使用控制图确认;确认内容与要因不一致。A:△案例点评(?)要因验证计划表序号末端原因确认内容确认方法标准负责人完成日期4金属衬垫凸起不足检查衬垫密封性检查衬垫凸起尺寸,并验证衬垫漏气量(1)衬垫凸起尺寸0.50±0.01mm;(2)衬垫漏气量≤g/s廖兵肖伟2009-7-16(追塑到上一层次的问题中去了,而来针对未端原因)六、制定对策

J:先提、后评、再选择,“三项”“六条”“应正确”。注意:“教材“中提出分析评价应把握有效性、经济性、可实施性、可靠性、时间性五个因素;制定对策又提出要坚持“对策的有效性、可实施性、经济性”三个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L:提出对策——评价对策——选择对策——制定对策表。●提出对策应尽可能多;●评价和选择是为制定对策打基础的,应尽可能对五个因素、三项原则考虑周严一些。●制定对策表要防止对策表中无对策,制定目标不明确,提出的措施无法操作等三个突出问题。A:△“制定对策”例1(?)对策评价选择表(无数据信息作依据,2008年以后,评分法被否定了)例2(?)(这个表较上表好一些,但分析内容不能支撑评价)例3(?)制定对策实施表编号要因对策措施负责人完成时间1开机关气动薄膜阀前端冷凝水无法排放,进入滚筒改造疏水管路气动薄膜阀前端增设手动截止阀陈昆海薛智勇11.1.72前后室存在温度差,水滴析出改造蒸汽管路引一路蒸汽管路至后室定期进行喷射陈昆海薛智勇傅泽文11.2.103喷嘴喷射角度不合理调整喷嘴喷射角度进行喷嘴喷射角度的正交实验薛智勇蔡志强焦跃层11.2.22(对策表不完整,表中没有目标;在5WIH中,除个别情形下“地点”可省略外,其余栏目均不能省略)例4(?)(对策栏多为空话,不是对策)例5(?)对策措施表序号要因对策目标措施地点完成时间负责人1配合尺寸不合理对炉脚改模炉脚松出下降到0.4%由工艺部门对炉脚进行改模,将炉脚的扣位进行减胶。2炉脚强度不够对炉脚改模炉脚折断下降到0.4%由工艺部门对炉脚进行改模,将炉脚的卡位加胶并增加R角的尺寸,从而增加炉脚(两个对策一样;为别人制定对策,自己小组没活干了)例6(?)序号要因对策目标措施地点时间负责人1验收环节顺序不合理重新调整验收流程环节缩短验收时间的10%或缩短环节用时的50%将熔接强度检验的各环节调整到第一步验收现场12/9-15/9张利娟汤俊2验收数据记录多把数据记录环节精简化将电阻植数据记录内容分为两类记录:1、合格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2、不合同品的全部记录。14/9-20/9蒋艳玲张利娟3验收环节多将有共性的环节合并1.把拆产品包装袋,检验外观,摆放产品,打开接线柱,盖子,合并为1个环节;2.把测量电阻,盖上接线柱盖子,合并为1个环节。17/9-25/9张利娟宋艳(将小组目标作为了对策的目标)例7(☆)小组成员经过评价,确定最佳方案,制出对策表:序号要因对策目标措施地点完成时间负责人1车工止口距离感误差大设置车缝度量参照物使车缝止口偏差不超过2mm,偏差率≤5%1、选择吸力较强的磁铁作为车缝度量参照物2、依据所需止口大小设置车缝度量参照物位置车间2008年7月徐建明罗志勋冯春森江泽营2检验不到位修改检验程序要求使流水线半成品抽检率达70%,成品检验率达100%0001、调整质检员岗位设置,增设检验环节2、将产品质量情况与质检员考核挂钩车间2008年7月瞿桠晋梁慧斌蔡曦莹蒙刚七、实施对策

J:逐项“施”、“认”,“适当修正”,“记录”、“确认”,综合效果?●特别注意“无法进行下去时”、“没有达到目标时”的适当修正。L:实施——确认——修正——确认——综合评价●第一个“实施—确认”,指上述“逐项”、“施”、“认”;●第二个“实施—确认”,指上述“适当修正”,这常常是难以避免的;●“综合评价”指不仅确认对策目标是否实现,而且要评价对策的综合有效性,包括副作用。A:△例1(?)实施三:确定合理的封口温度。1、直封温度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我们确定直封温度为120-122℃。2、横封温度试验。通过试验,我们最终确定封口温度为:直封:120-122℃;横封:221-223℃。(上述试验不能说明结论,且1个月进行了41次试验,为何不使用正交法或优选法呢?)△例2(?)对策措施表(一条对策,多条措施)例3(☆)实施一

10月11日,小组配合机修人员利用生产间隙,在烘箱两侧加装岩棉隔热层。安装完后,小组选取了与要因验证相同的6个点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取点A点B点C点D点E点F点测得温度312℃320℃335℃329℃327℃318℃温差-18-10+5-1-3-12从测试结果看,加装隔热层后,烘箱热量损失减少,温差也进一步减少,但温差仍然较大,尤其是烘箱两侧(如A、F点),小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所以,决定不进行小批量生产验证,而是继续寻求其他方法解决。小组成员再次召开头脑风暴会议重新提出了两条合理化建议并进行可性分析。序号合理化建议分析结论1加厚岩棉隔热层烘箱宽度只有1000mm,墙纸宽度为850mm,加岩棉隔热层后墙纸距烘箱只只30mm间隙,再加厚隔热层易阻碍壁纸运行。不可行2补充热量加装电热管在烘箱两侧加装电热管补充热量,预计费用在600元内,成本低,只需1天即可安装完,补充热量交果优于加隔热层的效果。可行由小组成员电工技师刘晓光对烘箱热量进行计算,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要降低两侧温差,需要安装6千瓦的电热管,补充热量损失。由刘晓光负责按计算值每侧加装了3根1千瓦的U形电热管。安装后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取点A点B点C点D点E点F点测得温度322℃323℃335℃332℃330℃322℃温差-8℃-7℃+5℃-2℃0℃-8℃例4(☆)从测试结果看,温差大为减少,但还未达到小目标。原来,在计算时忽略了壁纸运行而带走的热量损失,所以还要再装上2根U形电热管补充这部份的损失。当天安装完后取原来的测试点进行测试(见示意图)结果如下:取点A点B点C点D点E点F点测得温度325℃328℃335℃333℃331℃328℃温差-5℃-2℃+5℃+3℃+1℃-2℃结果表明:小目标终于实现了!(例2在发表时获一致好评)八、效果检查

J:比目标,比前期,算效益;还要看,非预期。●“比目标”应注意,未达目标要重新进行原因分析;●“比前期”回答的是“是否有效”,但有效不一定达到效果;●计算经济效益只计算“活动期”;●应当高度重视社会效益;●检查意外收获和副作用。L:对照课题目标,检查是否实现;对照前期状况,检查变化多大;检查无形效果,意外收获有无否作用。●这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重要程序,也是PDCA循环的重要一步。●没有这一步,无法了解“改进”如何?●没有这一步,也无法谈及下一步的巩固措施。

九、制定巩固措施J:至少三周期,记录并统计,措施标准化,跟踪保执行。●巩固期一般至少应有三个统计周期;●把对策表中通过实施已证明了的有效措施标准化;●确保纳入的标准正确执行。L:制定巩固措施这一步常被误解为重新制定巩固措施,实际它是实践的总结,接受实践的检验。它要求把对策表中通过实施已证明了的有效措施初步纳入有关标准报主管部门批准。至少要纳入班组作业指导书和班组管理办法、制度。再到现场确认,是否按新的方法操作和执行了新的标准办法制度。在取得效果之后得巩固其内要做好记录进行统计用数据说明成果的巩固状况。它要求对巩固期的情况现场跟踪,确保收集的数据是按新标准、新方法执行,确保纳入的标准正确执行。A:例1(?)巩固措施1、定期的对纤维输送管道、贮存仓、喷头控制气动球阀进行检查或更换,防患于未然。2、在上位机增加gereecon系统压力显示,对系统的压力进行监控。(这不是巩固措施)例2(?)巩固措施例2(?)巩固措施十、总结及今后打算J:综合素质、两技术,今后活动咋选题?……●“打胜仗一靠团结,二靠总结;●对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综合素质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界定,这是搞好总结的前提。L:第一个PDCA循环的结束,新的PDCA循环开始。●常见的问题是一年换一个课题,而没有着手解决原来发现的问题,没有将PDCA循环进行到底!

第八章问题解决型课题(指令性目标)程序

一、指令性目标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上级以指令性形式下达给小组的活动目标。

二是小组直接选定的上级考核指标。小组如果直接选定上级的考核目标为目标值,应该与考核指标完全一致。通常情况下,小组活动是指令性目标的,其课题多为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课题;但是将指令性课题作为小组活动课题的,其活动目标不一定都是指令性目标。

从概念上区分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自选课题和自定目标与指令性目标的联系与区别。二、自选目标课题程序与指令性目标课题程序的区别?二者的不同主要是第二步、第三步。指令性目标在选择课题之后,根据指令设定目标,然后作目标可行性分析,“目标”可行才能往下走!请将指令性目标中的“目标可行性分析”与自选目标中的现状调查及二者的“设定目标”作个对比,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三、指令性目标课题中的“目标可行性分析”内容与自选目标课题中的“现状调查”内容比较“指令”—目标可行性分析的内容“自选”—现状调查的内容1、现场跟踪,指出现场与指令性目标的差距;2、指出造成差距的主要问题/症结;3、分析症结能解决的程度,能否实现指令性目标。1、如可行,进行现场跟踪,进一步收集数据,验证问题的严重程度,证实选题定位是准确的;2、指出具体的主要问题/症结;3、找出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四、常见活动程序错误(一)是指令性目标却进行现状调状(指令性目标没有现状调查步骤;)(二)是自选目标却使用指令性目标程序,如使用了“目标可行性分析(自选目标没有目标可行性分析程序)(三)是在上述两种目标课题中,同时有现状调查,又有目标可行性分析(无论上述那种目标,同时使用现状调查和目标可行性分析两个程序,都是错误的)第九章“创新型”课题活动程序一、活动程序1、选择课题2、设定目标3、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4、制定对策表5、按对策表实施6、确认效果(达到目标,向下一步进行;未达到目标,再返回第3步)7、标准化8、总结与今后打算二、与问题解决型课题的比较;●少了哪些程序,为什么?●哪个环节十分独特,特别重要!●第“4、5”两个程序与“问”程序字面表述一样吗?●第1、2、6、7与“问”程序含义一样吗?三、对创新型课题中“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程序的例举例1☆“针对预定目标广泛提出各种方案”运用头脑风暴法,广泛提出各种方案总体方案的选择(总体方案必须是创新的)提出若干个创新方案,通过实地考察、试验分析/模拟试验取得数据信息,通过论证分析后,选择最佳方案。例2☆“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逻辑结构

(第一级分解)(第二级分解)

(第三级分解)(第三级分解)例3☆确定最佳方案:(1)对各方案逐个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2)对各级分解方案均应每级逐个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选择各级各个最佳方案。例3☆方案分解选择(方案)第一级分解第二级分解第三级分解(总体方案)(方案构成)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选择到不能再选择的程度。——、——、——、——、——、——、——、——、——方案第一分解第二级分解第三级分解(总体方案)(方案构成)方案展开分解,逐级优选的结果。————、————、————、————、————例4点评:●确定最佳方案的注意点:由于是创新,过去未做过,心中无底,可通过多次试验或模拟试验进行探讨和摸索,最终确定最佳方案。不能用主观的方法确定最佳方案不要将试验或模拟试验留到对策实施中去做,不要“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各种方案、选择最佳方案的问题:(1)提出创新课题后,总方案中有不是创新的方案。(2)仅对总体方案进行选择(3)方案展开选择不彻底(4)方案评价主观判断、依据不足,缺乏数据与事实;能进行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未进行试验。●提出各种方案、选择最佳方案的问题:(1)提出的方案太少,可比性差。(2)方案过于简单,起不到对比选择的作用。(3)方案选择只关注时间、费用等数据的对比,对关键的特性值指标数据缺乏选择对比。(4)方案评价比较中未运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如优选法、正交试验法等。第三部分方法解析

不同版本的教材,讲述了20多种QC小组工具、方法。体例也不尽相同。本课件按“老七种工具”、“新七种工具”和其它工具分章讲习。因为“老七种工具”可以解决95%的质量改进问题,所以作为本课件讲习重点。从层次上则重点说明它是什么,如何制作,它说明什么?

第十章老七种工具一、调查表;二、分层法;三、排列图;四、因果图;五、散布图;六、直方图;☆过程能力及过程能力指数;七、控制图一、调查表(一)概念调查表又称检查表,是用来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积累数据,确认事实并对数据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统计图表。(二)应用步骤由于调查的对象不同,调查的目的不同,调查表也就不同。没有固定的格式,而是根据需要自行设定:1、明确收集数据资料的目的。2、确定为达到目的所需搜集的数据资料。3、确定对资料的分析方法(如运用哪种统计方法)。4、根据不同目的,设计用于记录资料的调查表格式,其内容应包括:调查者、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栏目。5、用收集和记录的部分资料进行表格试用,目的是检查表格设计的合理性。6、如有必要,应评审和修改该调查表。(三)调查表类型几种常见到的调查表格式如下:1、不合格品项目调查表主要用来调查生产现场不合格品项目频数和不合格品率,以便用于制作排列图等,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2、缺陷位置调查表用来记录、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外观质量缺陷所发生的部位和密集程度,进而从中找出规律性,为进一步调查或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事实依据。这种调查分析的做法是画出产品示意图或展开图,并规定不同外观质量缺陷的表示符号。然后逐一检查样本,把发现的缺陷,按规定的符号在同一张示意图中的相应位置上表示出来。3、质量分布调查表质量分布调查表是对计量数据进行现场调查的有效工具。它是根据以往的资料,将某一质量特性项目的数据分布范围分成若干区间而制成的表格,用以记录和统计每一质量特性数据落在某一区间的频数。表6-4就是一张某零件重量实测值分布调查表。表格的形式看与直方图的频数分布表相似。所不同的是,质量分布调查表的区间范围是根据以往资料,首先划分区间范围,然后制成表格,以供现场调查记录数据;而频数分布表则是首先收集数据,再适当划分区间,然后制成图表,以供分析现场质量分布状况之用。件实测值分布调查表调查人:李××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数(N):121件调查方式:根据原始凭证统计4、矩阵调查表矩阵调查表是一种多因素调查表,它要求把产生问题的对应因素分别排列成行和列,在其交叉点上标出调查到的各种缺陷、问题和数量。例:表6-5是某厂两台冲压机生产的冲压件外观质量调查表。从表6-5可以看出:2#机发生的外观质量缺陷较多。进一步分析原因,是由于冲压机2#的维护保养差所致。6月18日两台冲压机所生产的产品的外观质量缺陷都比较多,而且表面光洁缺陷尤为严重。经调查分析,是当天的原材料质量波动所致。

冲压件外观质量调查表调查人:李××调查日期:×年×月×日地点:××厂××车间调查方式:实地观测例:5、用于非数字数据分析用的调查表上述调查表的格式都用于数字数据分析,除此之外调查表还可作为非数字数据调查之用,表6-6是某商场为调查顾客满意情况而设计的调查表。顾客满意情况调查表序号调查项目满意情况具体意见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1商品品种规格2商品档次3价格定位4柜台陈设5购物环境6售货员服务态度(四)注意的问题

调查表在应用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是调查表设计不当和记录数据上的差错。这是由于设计调查表时未能正确地分层或分层项目的概念混淆,使分类数据混杂。从而无法进行归纳分析。二、分层法(一)概念分层(Stratification)法又叫分类法、分组法。它是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搜集到的大量有关某一特定主题的统计数据按照不同的目的、特征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一种方法。分层的目的在于把杂乱无章和错综复杂的数据加以归类汇总,使之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实。分层的作用是可以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是分析数据、利用数据的基础,便于找到主要问题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更加有效地应用其他统计方法创造条件。分层的原则是使同一层内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将相同、相近类型或同性质的数据分在同一层。而层与层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否则就起不到归类、汇总的作用。分层的目的不同,分层的标志也不一样。分层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二)应用步骤1、收集数据。2、将采集到的数据根据不同目的按照分层原则选择分层类别。3、将数据按选定的分层类别进行分层。4、将数据按层进行归类。5、根据归类结果画分层归类图或表。6、根据归类图或表寻找规律,发现问题。(三)应用实例例:某装配厂的汽缸体与汽缸盖之间经常漏油。经过对50套产品进行调查后发现两种情况:(1)3个操作者在涂黏结剂时,操作方法不同;(2)所使用的汽缸垫是由两个制造厂提供的。于是对漏油原因进行分层分析:(1)按操作者分层(见表6-7);(2)按汽缸垫生产厂家分层(见表6-8)。从表6-7中可看出,李师傅的涂胶方法效果虽然比王师傅好,比张师傅更好,但25%的漏油率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再从表6-8来看,两个厂的汽缸垫没有多大区别。再进行第三种交叉分层(见表6-9),我们从交叉分层中可看到以下的情况:(1)王师傅用B厂的汽缸垫装了11台,一台都不漏油;(2)李师傅用A厂的汽缸垫装了5台,也是一台都不漏油。于是从表6-9的交叉分层中找到了处理方案,即:在当前情况下,当装A厂汽缸垫时三个人都用李师傅的涂胶方法,而装B厂汽缸垫时三人都用王师傅的涂胶方法,就能把漏油率降到最低。

表6-7按操作者分层操作者漏油不漏油漏油率(%)王师傅61332李师傅3925张师傅10953共计1931表6-8按生产厂家分层供应厂漏油不漏油漏油率(%)A厂91439B厂101737共计1931表6-9按两种因素交叉分层操作者漏油情况汽缸垫合计A厂B厂操作者王漏油606不漏油21113李漏油033不漏油549张漏油3710不漏油729共计漏油91019不漏油141731共计232750(四)应用说明因此,分层法是一种分析、思考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分层分析,就可暴露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分层分析不仅分析一层,还可以一层一层地展开分析下去,就像俗话所说的,“层层剥皮,直到露出本质”。此外,分层法还可以与其他方法给合起来用,如分层排列图、分层直方图、分层控制图等。三、排列图(一)概念排列图(ParetoDiagram)又叫帕累托图。它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重要到最次要顺序排列的一种图表。排列图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按高低顺序(“其他”项例外)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如图6-1所示。(二)作用通过排列图区分最重要的和次要的项目,就可以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质量改进效果。排列图的主要用途是:1、识别重点。2、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3、检查改进效果。(三)应用步骤1、确定分析项目。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或质量问题。2、明确度量。选择用来进行质量分析的度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频数、件数)、成本、金额或其他。3、确定分析周期。选择进行质量分析数据的时间间隔。4、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按照确定的时间周期及进行分析的变量项目,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编制数据统计表。计算出各变量项目的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数。5、绘制排列图。6、确定结论。用排列图确定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关键的少数项目)。(四)注意的问题1、一般来说,收集数据应在50个以上。关键的少数项目应是本QC小组有能力解决的最突出的一个,否则就失去了找主要矛盾的意义。2、纵坐标可以用“件数”或“金额”等来表示,以便于找到“主要项目”为原则。3、不太重要的项目很多时,横轴会变得很长,通常都把排在最末尾的频数很小的一些项目加起来作为“其他”项,因此“其他”项通常排在最后。

4、排列图项目一般应多于3项,最多不宜超过8-9项。当项目较少(少于3项及以下)时可用饼分图、柱状图等简易图表表示,这样更为简单。如果将尾数项合并成“其他”项后仍在10项以上时,往往会突出不了“关键的少数”。5、确定了关键项目进行改进后,为了检查改进效果,还可以重新收集数据并画出排列图再进行改进活动前后的比较。四、因果图(一)概念因果图(Cause-and-effeclDiagram)是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隐含)原因的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图表。是由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所创造,因此也称石川图,由于它的形状像鱼骨刺,也叫鱼刺图、鱼骨图。运用因果图有利于找到问题症结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解决质量问题。(二)应用步骤1、明确问题。因果图只能用于单一目标的分析。一个主要质量问题只能画一张因果图;多个主要质量问题则应画多张因果图。另外,确定要分析的主要质量问题(特性)要具体,不能笼统。2、确定原因类别。即规定可能发生的原因的主要类别。设定原因类别的目的是能使原因分析得更加系统,避免遗漏和遗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可根据分析问题的不同而自行设置原因类别。3、画框架图。把“结果”画在右边的矩形框中,然后把各主要类别原因放在它的左边,作为“结果”框的输入。4、层层展开完成全图。一张完整的因果图展开的层次至少应有两层,一般情况下有三层。画因果图时可以召开“诸葛亮会“,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把具体的意见整理后记录在图上。5、尽量避免遗漏或主观的取舍,以使因果图能反映原因的全貌。6、确认末端原因。即对图中所有末端原因进行确认。通过绘制因果图,展示出影响问题的全部末端因素。五、散布图(一)概念散布图(ScatterDiagram)是研究成对出现的两组数据代表的两种特性之间关关系的简单图示技术。如(X、Y),每对为一个点子。在散布图中,成对的数据形成点子云,研究点子云的分布状态便可推断成对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在散布图中,当X值增加,相应地Y值也增加,我们就说X和Y是正相关;当X值增加,相应地Y值却减少,我们就说X和Y之间最负相关。散布图可以用来发现、显示和确认两组相关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并确定其预期关系,常在QC小组的质量改进活动中得到应用。(如下图)典型点子云形状图(a)强正相关;(b)强负相关;(c)弱正相关(d)弱负相关;(e)不相关;(f)非直线相关(二)应用步骤应用散布图的步骤如下:1、收集数据。收集两种特性项目的成对数据(X,Y),至少不少于30对,以便从这些数据中对它们的关系进行研究。2、标明X轴和Y轴项目的内容。3、找出X和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用这两个值标定横轴X和纵轴Y。两个轴的长度应大致相等。4、描点。将各组成对数据在X-Y轴之间图上描点。当两组数据值相等,即数据点重合时,可围绕数据点画同心圆表示。5、判断。根据画出来的点子云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确定X与Y之间的相关关系类型。六、直方图(一)直方图的概念:直方图法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将从样本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根据这些数据找出质量运动规律,预测工序质量好坏,估算工序不合格品率的一种常用工具。它可以直观的显示过程质量状况;帮助寻找可以改进的项目。

M规格中心X实际分布中心

N总数S标准偏差(二)直方图特点直方图是使用一系列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长方形表示数据的图。◆长方形的宽度表示数据范围的间隔◆长方形的高度表示在给定间隔内的数据的数目◆变化的高度形态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主要标注:

TU规格上限TL规格下限(三)直方图的作用1)显示波动的形态2)直观的传达有关过程的信息通过计算可准确地得到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但不直观。通过绘制直方图并对其形态的研究,就能直观的掌握过程的情况。3)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四)直方图应用步骤1)收集数据,求极差R。2)确定分组的组数和组距。3)确定各组界限。为避免数据落在组界上,组界值的末位数应取最小测量值单位的4)作频数分布表。5)画直方图横坐标表示质量特性,纵坐标为频数(或频率),在横轴上标明各组组界,以组距为底,频数为高画出一系列的直方柱,就成了直方图。△△△△☆过程能力(一)过程能力概念◆又称工序能力、加工精度。◆过程能力是指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下,所制造产品质量特性值的经济波动幅度。◆产品质量特性值具有分散性过程能力越高,分散越小过程能力越低,分散越大◆用质量特性值分布的6倍标准差6σ描述产品制造过程造成的质量特性值的总分散。◆过程能力是过程的一种可以量度的特性。(二)过程能力指数1、过程能力指数是过程能力(数据分布范围)满足产品质量标准(规格、公差)的程度,用Cp来表示。过程能力指数实际计算中σ用s替代2、过程能力指数字母解表示的意义T规格范围TU规格上限TL规格下限M规格中心X实际分布中心S过程的标准偏差

△△△△3、△当设计要求是双侧规格界限,且实际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无偏离(重合)时,4、△当设计要求是双侧规格界限,而实际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有偏离(不重合)时:5、当设计给定的是单侧规格界限时,如垂直度、圆度、同轴度等,当只给出规格的上限,其下限做得再好,也只能是零,不可能出现负值。(1)只给出规格上限时,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TU——规格上限

TL——规格下限

μ——总体的平均值。(2)只给出规格下限时,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三)过程能力指数计算实例1、某零件质量要求为20±0.15mm,抽样100件测量,结论:该过程能力可满足设计质量要求,可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

(2)某零件质量要求为20±0.15mm,抽样100件测量,结论:过程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过程的偏离M所致,故应调整加工中心至规格中心M,假如无法调整加工中心,就需采取措施,减少其分散程度。(四)过程能力指数计算结果判断如果计算的是Cpk值,则要用Cpk值进行判断;在考虑采取措施时,先考虑调整加工中心(即),若调整加工中心,仍不能满足设计标准要求,或不能通过调整加工中心满足设计标准要求,则必须分析分散程度大的原因,采取改进措施。(五)过程能力指数的作用1、用于对过程的诊断过程能力指数以数据直接反映出过程能力满足过程的规格要求的程度,并可以估算出过程可能产生的不合格率,因此能对过程的状态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便立即采取措施。过程能力判断参考标准:Cp范围等级过程可能产生的不合格率过程能力措施Cp≥1.67特级0.00006%以下富余可减少检验频次,必要时可选用精度较低设备,以降低成本1.67>Cp≥1.331级0.00006%~0.006%充分进行正常的质量控制1.33>Cp≥12级0.006%~0.27%尚可须用控制图或其他控制方法对过程进行严格控制1>Cp≥0.673级0.27%~4.55%不足分析过程分散大的原因,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当生产不能停止时,则要加大检验频次,直至全数检查0.67>Cp4级4.55%以上严重不足一般应停止生产,找出原因,改进工艺,提高Cp值2、提供从何处进行改进的信息如果CP>1,而Cpk<1时,则应调整过程的集中位置;如果CP与Cpk接近,而两者均<1时,则需找出散差大的原因;如果CP与Cpk有差异而两者均<1时,则既要调整集中位置又要找散差大的原因,加以解决。3、在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时,对供应商生产现场质量保证能力的认定。4、用于对设备的验收分析过程能力、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在生产企业应用广泛,因此,是质量管理的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六)提高过程能力指数的途径根据公式:量对比可见,影响过程能力指数有三个变量,即产品质量规范(公差范围T);过程加工的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M的偏移量ξ;过程加工的质量特性的分散程度,即标准偏差S。因此提高过程能力指数的途径有3个:1)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加大公差范围(要经批准);2)减少偏离度K;3)减少标准偏差S,主要涉及到5MIE,需深入调查,找出关健影响因素,以明确改进方向。七、控制图(一)控制图概念控制图又叫管理图,是用于区分由异常原因(系统原因)引起的波动或是由过程固有的随机原因引起的波动的一种工具。(二)控制界限的确定1、两类错误和风险控制图就是看点子是否越出控制界限或是否存在排列缺陷来判断过程是正常还是出现异常。既然是判断,就有判断正确和判断错误的问题,就会出现四种情况:样本情况过程情况点子位置判断判断结果错误种类和错误的风险概率A点没有变化在控制界限内正常正确B点异常错误第二种错误一虚发警报风险概率αC点异常正确D点正常错误第二种错误一漏发警报风险概率β2、两类错误会造成的损失:如果控制界限定的宽一些,那么犯第一种错误的风险α就会小一些,但犯第二种错误的风险β就会增大。如果控制界限定的窄一些,那么犯第二种错误的风险β就会小一些,但犯第一种错误的风险α就会增大。为此,要合理制订控制界限。3、控制界限的合理设置:经过统计学家的统计,大致在±3α处,两种错误的总损失为最小。因此,以±3α作为控制界限就被定了下来。也就是:上控制界限:UCL=CL+3α

下控制界限:LCL=CL-3α可以看出控制界限是和过程的离散程度有关的,而与过程的质量特征值的公差范围没有任何关系。●控制界限——发现过程中的异常●公差界限——判断合格品与不合格品(三)控制图的作用1)用于诊断——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稳定状态);2)用于控制——确定何时需要对过程进行调整,以控制生产过程,保持相应的稳定状态。3)用于确认——确认某一生产过程是否得到了改进。(四)控制图的种类(五)控制图的应用1、应用控制图的三个基本阶段:(1)收集收集数据并画在图上(2)控制根据过程数据计算试验控制界限认别变差的特殊原因并采取措施(3)分析及改进确定普通原因变差的大小并采取措施减少它2、控制图的应用步骤(1)确定所控制的质量特性如:重量、不合格品数等(2)选图并画图(3)确定样本容量和抽样间隔(4)收集并记录样本数据,至少20-25组(5)计算各样本的统计量如:样本平均值、极差等。(6)计算控制界限(7)将控制界限及中心线画在图上(8)将预备的数据在R图中打点,判稳;(9)将预备的数据在图中打点,判稳;(10)如图中有出界或排列有缺陷的点子,采取措施予以消除,修改数据或重新采集数据,重新画图。(11)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并检验其是否满足技术要求(12)延长-R图的控制界限,进入过程的日常控制阶段。(六)控制图判断准则1)控制图正常判断准则(以值控制图为例)(1)连续25点在控制线内(该条准则风险较大,进行工序分析时,最好取40组以上的数据更稳妥)(2)少于1/35(3)少于2/100释:在点子随机排列的情况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判断过程处于稳态,即没有异常波动的状态。(1)连续25个点,落在控制界限外的点数为0。(2)连续35个点,落在控制界限外的点数小于等于1。(3)连续100个点,落在控制界限外的点数小于等于2。2)控制图异常判断准则: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对控制图异常提供了两类8个检验模式。也就是8个判断准则。其中:准则1属第一类;准则2-8均属第二类。准则1:1个点子落在A区以外(点子越出控制界限)准则2: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一侧准则3: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准则4:连续14点中相邻点子总是上下交替准则5:连续3点中有2点子落在中心线同一侧B区以外准则6:连续5点中有4点子落在中心线同一侧C区以外准则7:连续15点落在中心线同两侧C区之内准则8:连续8点落在中心线两侧且无1点在C区中(七)应用控制图要注意的问题◆5M1E因素未加控制,过程还未处于稳定状态;◆过程能力不足,CP<1的情况;◆用公差线替代控制界线;◆仅打点不作判断分析,控制图失去报警作用;◆不及时打点,不能及时发现过程异常;◆当5M1E发生变化,不及时调整控制界线;◆画法不规范或不完整;◆查明问题后不及时消除异常点。

第十一章新七种工具方法

新七种工具方法包括树图、关联图、亲和图、矢线图、PDPC法、矩阵图和矩阵数据分析法。(祥见河南省质协所编《学习资料》

第十二章其它工具方法

其它工具方法包括简易图表,正交法、优选法、水平对比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等,(祥见河南省质协所编《学习资料》)以下仅对正交试验设计法解析如下:

正交试验设计法在新产品开发、科学实验、质量改进中,常常需要找到最合适的生产条件,最佳的配方,最优的工艺参数(条件)以取得最好的效果,这必然要经过多次试验进行比较才能得到。如果需优选的因素是多个,而每个因素又要拿出多个水平(位级)来进行对比试验,则试验的次数就会猛增。如果有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只定三个水平(位级)进行试验。按照排列组合就需要34=81次试验才能全部做完。如果有五个因素,每个因素定四个水平,则要45=1024次才能做完。能否以最少的实验次数而得以最满意的结果呢?于是统计学家们研究出了正交试验设计法。(一)正交试验设计法的概念

正交试验设计法也可简称为正交设计法、正交试验法和试验设计法。它是通过选用适宜的正交试验表来合理安排多因素试验的一种统计技术。应用正交表可以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各因素的最佳条件,从而得到最满意的结果。(二)正交表正交表是正交试验设计时需要用到、已经制作好的标准化表格。它是正交试验设计法的基本工具。目前我们常见到的正交表有两种形式。1)日本型正交表是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所创立的正交试验设计法。该正交试验设计法,除需试验的因素外,还要研究分析因素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一起列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用法察分析寻方法,因此应用过程比较复杂。2)中国型正交表是由以我国张里千教授为首的中国专家所创立。它不考虑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将其交互作用融于试验之中,对试验结果的分析采用极差分析法,简单的用“看一看”与“算一算”相结合的分析,简单、易行,同样能得到满意的结论,是一种实用的试验方法,很适合现场应用。中国型的正交表及其对结果的分析方法。以L9(34)正交表为例:(三)正交表的性质1、均衡分散性:每一列中每种字码出现的次数是相同的。即每一列均有:3个“1”,3个“2”和3个“3”。2、整齐可比性:任意两列不同位级的数字搭配恰好各出现一次,即:(1,1),(2,1),(3,1),(1,2).(2,2),(3,2).(1,3),(2,3),(3,3).这条性质正是效率高,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中国型的正交表有两种类型:1)相同位级正交表常用的有:L4(23);L8(27);L9(34)L12(211);L16(215);L27(313);L16(45);L25(56)……等。2)混合位级正交表常用的有:L8(41×24);L12(31×24);L12(61×22);L16(41×212);L16(42×29);L16(43×26);L16(44×23);L16(81×28);L18(21×37);L18(61×36);L20(51×28)……等。(五)正交试验的指标、因素与位级安排任何一项试验,首先要明确试验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考核试验结果?对试验指标有影响的因素有几个?指这些影响因素选择在哪几个水平(位级)上来做试验才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指标——通过试验要考察的结果能用数量来表示的试验指标称为定量指标如:尺寸,重量,时间,温度等;不能用数量来表示的试验指标称为定性指标如:颜色,外观,味道等。通过指标的比较才能得出好与差。为此,对定量指标来说,测量要准确,对定性指标来说则需制定综合评分标准,以得分多少来衡量。因素——是指对试验指标可能产生影响得原因或项目要根据试验者的固有技术来判定。对有可能影响的因素尽可能做到不遗漏。因素一般用A、B、C、D……来代表一个因素一列。影响最大的放在最左边的列。位级——又称“水平”,是指因素在试验中所处的条件同样要根据试验者的固定有技术来选定,位级选的多则试验总次数也就多;位级选的少,总试验次数也就少。(六)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的步骤1、明确试验的目的2、确定考察的指标3、确定试验因素,选水平(位级)4、设计试验方案(选用正交表)尽量多排因素,事先不考虑诸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可使正交表选的小一些,即在同样的参加试验的因素前提下,把试验规格降下来。5、实施试验方案6、试验结果分析,用极差分析法,画趋势图等7、反复调优试验以逼近最佳方案8、验证试验,通过生产验证、确认较优方案(9)结论与建议(七)正交试验设计要注意的问题1、要用标准的正交表。2、用中国型正交表做正交试验设计与用田口型正交表做正交试验设计都可以,但不能混用。3、试验前确定考察指标时,当需多项考察指标时要分清主次,最好使之变成单项考察指标(可用综合评分的手段)。4、确定因素与位级时,把尚无把握想进行考察的因素都可选定为考察因素,以避免漏掉重要因素和位级。5、试验时对非考察因素必须控制在稳定状态,最大可能地排除非考察因素的异常波动,给试验结果带来干扰。6、正交试验设计不是一次简单的利用正交表就可以顺利取得成功,“算一算”的结果与“直接看”的结果常不一致,而“算一算”所得出的最佳条件往往是没有经过试验搭配,为此在通过综合评定后所选定的工艺条件一般还能作对比试验。通过趋势分析,会发现有的因素可能还有最佳的位级还没有被选到,因此还要做第二轮正交试验设计,以逼近最优秀的条件组合。第四部分案例分析第十三章案例分析应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一、选题的战略性分析二、程序的正确性分析三、方法的适宜性分析四、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一、选题的战略性分析(一)按照课题选择的三个要求分析选题的战略性;(二)从实际背景出发衡量选题的战略性;(三)从宏观形势发展透视选题的战略性。二、程序的正确性分析(一)必须遵循PDCA循环;(二)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三种情形的程序要求);(三)程序中的子程序必须简明、清晰、合乎逻辑。三、方法的适宜性分析(一)方法选择的适宜性——符合工具、方法矩阵表的要求;(二)方法适用的适宜性——必须符合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三)数据收集、整理的适宜性——确保数据的全面、准确、真实,确保用确凿的数据、客观的事实说明问题。四、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一)不以经济收益大小论优劣,但“有效”是QC小组活动的生命;(二)从是否获得专利看有效性——技术层面的评说;(三)从是否在本单位获得推广看有效性——领导认可的标志;(四)从财务、技术、人事等部门评价看效性——来自实践的评判。第十四章对几个案例的程序、方法运用方面的解析一、对《降低原料一、二期匀矿系统故障数》一例的解析;二、对《提高LO1差速器壳Φ40左右轴承位一次检验合格率》一例的解析;三、对《新型PROTOS70双倍长滤嘴规格装置的研制》一例的解析;四、对《降低××铁醇盒损耗》一例的点评。

一、对《降低原料一、二期匀矿系统故障数》一例的解析

(一)选题理由简要且充分三框式选择:分厂指标…故障数≤15次/月生产现状………故障月均为18.5次选定课题——降低…………故障数(二)现状调查全面深刻且逻辑严密调查全面体现在:将影响“故障数”的“堆取料机故障数”和“皮带机设备故障数”一起调查,前者正常,后者故障数超标…其深刻性体现在:层层剥皮,直至找到症结,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在:▲第一层调查:两类故障中发现皮带机设备故障大大超过月均10次的指标;▲第二层调查:在皮带机设备故障四种情况中,“切出系统”故障占73.4%;▲第三层调查:在切出系统故障的四类情况中,CFW跑偏占73.9%;▲第四层分析:CFW跑遍可以解决91.7%;▲进一步推出:小组可解决22-19×73.4%×73.9%×91.7%=12.6次/月至此水到渠成,症结突显,目标锁定其科学性表现在:层层用数据说话;分层调查与排列图的完美结合…,目标自然浮出水面。(三)“目标”只有一句话——逻辑不容挑剔,目标使人可信。分析目标符合制定的要求吗?(四)原因分析——严密:第一层原因是影响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