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年年初,大约在1月中旬,朋友圈里爆红了一首诗叫《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也让大众记住了一个湖北诗人的名字:余秀华。随后,这个38岁的女诗人成为了当时最热门的文化话题。到今天,余秀华爆红引发的诗歌热潮不过短短3个多月,不到一百天,但这热潮已经渐渐褪去。更多人因为媒体的传播而知道了余秀华这个人,但真正去读过她的诗的人,又有多少呢?著名学者潘小松认为:“一个诗人的成名,仅仅是一场短暂的文化消费,消费的也不是诗歌,而是事件。以为诗歌重新被重视的人们,最后发现这只是消费时代一场惯例式的虚火,诗歌和文化,究竟被我们这个时代置于何地?”短暂的虚火一夜爆红是偶然的事件,然而偶然之后,是惯例式的热炒、跟风、然后迅速地冷却。最开始的时候,数十家媒体的先后报道,两家出版社在一个月内分别出版了她的两部诗集,为此还产生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夺和争吵。接踵而来的是演讲、签售,最后当选作协副主席。仅仅3个月,一个诗人的崛起事件就走向了落幕。人们消费了猎奇,消费了事件,但最终把诗歌、把文化本身远远抛开。潘小松说:“文化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常态、长销,而不是一时的畅销。指望一个事件就能改变生态,改变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这是一种奢侈。”正如余秀华自己说的“过一段时间就自然冷却了”,这一段时间其实并不长,眼球效应的时代,事件的轰动效应,延续的时间总是分外的短暂。短暂到每个人的感受来不及从眼睛走到心中。潘小松说:“时代的价值取向,并不偏向于人们内心的反响,而是恰恰相反,总是在追求外在的装饰,在追求名利。”但没有内心反响的装饰,外在的名利也是短暂而浅薄的。潘小松说“诗歌也好,文化也好,不在轰动效应,而在于长远的影响人心。但这个时代,这样的东西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诗坛的悲哀,说一句比较偏激的话,我甚至不知道,顾城、海子他们之后,还有谁是真正的诗人。好不容易出了一个余秀华,她的成名,还不仅仅因为诗歌,还有其他的因素。”可能在这一场诗歌的传播事件中,诗歌本身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潘小松说:“诗歌不应该被当做是快速消费的消费品,它跟手机、网络不一样,它需要经过事件的沉淀,因此,也很难指望会一夜成名之后还能够不断地保持和沿袭。”消费时代,究竟应该如何消费文化?潘小松说:“文化产品不像别的发明创造,它需要一种自发的东西,一种来自于内心的自然流露。哪怕是农民话、农民诗,听来也非常的自然。这和消费的特性恰恰相悖,消费品人工的痕迹太重,需要源源不断地量产才行。”拙劣的消费尽管在今天,文化产业的规模愈渐庞大,但如同余秀华在《一棵狗尾巴草》中所写“它的春天,总是被拦路截断;它其实准备了果实,也被拿走”。当真正值得认真经营的文化出现时,对于它的经营和消费,却常常显得那么低级和拙劣,出版几本书、几次签售、演讲,或者得几个奖,似乎除了这些,没有更有效的手段让好的文化产生更加持久的影响,我们的社会,迫不及待地追求那些短暂而浅薄的效益,却将文化本身弃若敝屣。缺少的不是文化的生产者,也不是消费者,缺少的是消费的观念,潘小松说:“很奇怪的现象是,我们有很好的歌词,但是却没有很好的诗,所以我们并非没有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并非没有好的生产者,中国13亿人,不可能没有很好的作者。问题在于,这些人他们和市场没关系,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创作和市场不是一路,就好像武林高手看擂台上的表演,追求不一样。文化产品是需要应和的,需要对应的消费者的,就像孔雀开屏,就像山歌对唱,要一唱一和,要有知音。没有知音,干吗要唱呢?”改变的是文化的生态,文化的环境。潘小松说:“比如诗歌,如华兹华斯所说,诗歌是自然的流露。但是现在消费市场彻底改变了文化需求,计算机、网络、手机带来了消费取向的变化,甚至带来了人们对于语文本身的认识变化。举个极端的例子,我们这一代,觉得鲁迅的文章是对语言最高超的运用,但是九零后的孩子们,则觉得鲁迅的文章没法儿读。再回到诗歌,过去就说白话诗没有成功,今天依旧可以这么说,相对于古典的诗歌来说,白话诗迄今为止没有成功,我们有很好的歌词,这些歌词未来会不会被认为是诗,我不知道,因为以前的诗很多也是歌词。”媒介变化的时代突然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又快速地从人们的视野里远去。余秀华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更不幸的是文化本身,是其他许许多多从事着文化创造的人们。潘小松说:“作协会员有1万人,但是被人们记住的有几个?我们赶上了一个媒介变化的时代,这个时代,影响潮流的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苹果、小米这样的生产者。”文化从来和社会不曾分离,分离的其实是文化产品。潘小松说:“以前印刷业是垄断的,没有电视、网络、手机的时候,一本书开印就是50万册,现在谁能想象?这样的一本书出来,不用做别的什么,就能够影响一个作者一生,影响一大批的读者,或者也可以说是文化的消费者。那时候不管这个叫文化产业,但它的产业庞大,是今天所不能再现的。”在更久远的时代,更加自然的文化生态在促进和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好的作品,也给生产者更多的激励。“凡有井水处皆唱柳永”,表现的不仅是作品的水准,同样也是一种普遍的传播机制,这种机制带给作者的是名声的激励,带给市场的是文化的繁荣。现代社会其实也有类似的机制,大量的产业需要文化产品的填充,游戏、歌曲、玩具、影视作品等。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机制并没有作用到文化的生产上。潘小松说:“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特殊的产物。古典的农业生态,可能会推动文艺的发展,但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再生产大作家、大诗人,它生产的是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人,而非巴金、茅盾。我个人并不主张用什么样的机制去推动、促进,甚至是管理,不可能因为提高管理效率,就会出现经典的作品伟大的作家,反而可能是相反的结果。”市场的法则中,一个创意可以批量地生产成大量的产品,但是文化的创造中,每一个产品都是一次灵光乍现。余秀华走红,大量的诗人成为出版社关注的对象,但事实上,并没有哪一个能真正因此成名,哪怕是短暂的。潘小松说:“不要指望轰动效应能够产生足够好的文化产品,每一个传世的经典,都难以复制,《红岩》为什么好,那是作者冒着杀头的风险写的。”文化的尴尬不在市场文化产业繁荣的时代,文化本身的状态究竟如何?很难判断,如许多批评家的判断,文化产业和文化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潘小松说:“文艺家赶上了消费的末世,19世纪的贵妇人,她们有闲钱的话会养诗人,但是现在的有钱人,她们会买名包、名鞋,甚至名狗,唯独不会资助艺术家,所以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自然是名牌的包,名牌的鞋这些东西。任何时候,有钱人的价值取向,都会决定消费的潮流。推动消费的手段多得是,但最好的经营手段永远集中在最潮流的产品上。人们只消费房子、汽车、名牌奢侈品,甚至消费狗,怎么可能有人愿意花大力气去推广文化呢?可以说,只要社会还在追求声色犬马,就不可能有文化产品的繁荣,除非是这文化产品和声色犬马有关。这不独是中国社会的困境,全世界都是这样,美国人也在抱怨文化的衰落。”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经营本身也存在着悖论,潘小松说:“要追求产业,追求利润,以此来推动文化的发展,这是好的想法,但很难做到。产业要有受众,要大批量的复制,这才能形成产业,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文化没办法促销,甚至促销可能产生反效果。比如我个人,毫无疑问是一线的文化消费者,每年光买书就花很多钱,还有其他的消费。但是如果我听到文化的字样后面跟着促销、推广等,本来想买的,也不会去买了。”最好的状态是自然而然,潘小松说:“有一些产业大家都不去想,但确实是文化产业,比如说文具店,它不推广,不促销,没有太多的经营手段,人们缺笔了自然去买,缺纸了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12篇
- 竞选班干部演讲稿范文汇编9篇
- 社会实践活动总结【6篇】
- 行政部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怎么写
- 车间火灾安全
- 单位统计个人工作总结范例
- 校园安全主题演讲稿集锦15篇
- 出国金融案例分享会
- 奋进新时代争做追梦人征文10篇
- 二年级班先进班集体事迹材料【五篇】
-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 原子吸收样品预处理
-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总结与课程大作业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大作业答案
- 医学影像学论文5000
- 地下泉眼封堵施工方案
- 口腔诊所医师技术操作规范流程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 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专项复习课件
-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南京邮电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简易租房合同下载word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