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格妮丝赫勒论个性道德
作者信息:女性,1976年,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法学院副院长,中央编辑局后裔,150025。“个性道德”是个比较陌生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这个词的提出应归功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AgnesHeller)。这位经历过“大屠杀”的女哲学家在多个领域中都有所建树,其中伦理学更是她关注的领域。她在20世纪80~90年代重点论述了“道德乌托邦”构想,这主要体现在《一般伦理学》、《道德哲学》和《个性伦理学》这“道德三部曲”中。在其道德理论中,赫勒站在后现代的视角洞察到现代社会中道德将诉求于个性道德的趋势,尽管她并没有向人们明示这一诉求,但是其行文中无不充满这一点。因此,这里就以赫勒道德理论的个性道德诉求为蓝本,表明个性道德与道德个性、特性道德、道德相对主义的区别,以便厘清个性道德的含义和界限。一、市民社会的形成强化了人们的个体意识当今随着价值多元化、标准多样化的发展,不能否认的是存在于传统社会中的很多惟一正确的伦理规则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其合法性地位不断遭到质疑,很多原有的规则已经慢慢地失去了效力,这从当前社会中已经出现某种“拒绝道德、拒绝伦理”的迹象中可窥一二。而且,在大多数时候,现代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或方式去行动,因而,原有大一统的伦理标准正逐渐瓦解。这种现象也说明了现代社会个人化发展的趋势。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即便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拥有更多的选择,也能更自由地行动,却仍然存在着各种与正确价值相关的有效的伦理规则。一旦逾越这些规则,人们要么因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成为罪犯,要么因受到舆论的声讨或良心的谴责而成为不道德、不自由的人。因此,现代社会一方面提升了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言行方式,另一方面这并不表明个人可以无视伦理规则、无视传统、为所欲为,个人仍然遵守着通行的各种有效的伦理规则。否则,所谓的个人自由、个人的能动性都将走入相反的境地,所谓的社会正常秩序也将无以维持。事实表明,大多数现代人虽然自由但不散漫,现代社会整体上虽然多样却不失秩序,这也证明了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效的伦理规则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反之亦然,大多数现代人也能够自觉遵守这些伦理规则,进而维持着整个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实质上,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乃至于人们将要步入的后现代社会为个人真正个性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社会中,并不具有个人真正个性生成的条件。那时,个人消融在整体中,个人言行的标准与整体的标准合二为一,大多数人的个体意识也无法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说过:“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1)的确如此,越往前追溯历史,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之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整体都比较低下,人们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之内,普遍交往更是无从谈起,虽然分工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分工的精细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即便是到了封建社会,这种状况仍未得到太多的改善,生产力水平依然很低,交往范围仍很小,人们之间的分工也不精细。当代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弗洛姆在描述这一时期中人的生存状况时也指出:“在封建社会早期,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是固定的。一个人在社会地位上几乎没机会从一个阶级转变到另一个阶级。从地理位置来讲,他几乎不可能从一个镇迁到另一个镇,或从一个国家迁到另一个国家,他必须从生到死待在一个地方,甚至连随己所好吃穿的权利都没有。”(2)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自降生起便在他们所属的社会中有了一个确定的、不可变更而又毋庸置疑的位置,人还没有出生就已经被注定是一个怎样的人、应该做什么等等,所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什么都不要问,照做就是。即便是有疑问,也很少有改变的余地。更何况,那时候由于人们的自我意识尚不发达,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总的来说,他们是成为已“是”的人。但也正因为一切都已经在出生之时注定,人们不再想太多,那么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很多人对自己的活动还是有着一定的兴趣,所以他们也没必要怀疑工作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的历程是在有一些兴趣的自发活动中展开的。这从深层次说,是大多数人的意识还处于自发状态、尚未觉醒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人意识和主体性的觉醒,个人逐渐摆脱整体的束缚,走向独立,这为其真正个性的生成提供了实现条件。总的来说,自17、18世纪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以来,人们便进入了与资本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其基本特征是主体自由与理性法则。无疑,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理性文化模式有效地推动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个人意识不断地觉醒。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拥有了较大的自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整体的束缚,在行动中依据一定的伦理规则,按照自己的理解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所以说个人与伦理规则形成了较自觉的关系,而不是传统社会中那种自发的关系。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真正的个性远未生成,发生在理性社会的各种邪恶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点,宏观上诸如古拉格群岛、奥斯维辛集中营、卡廷惨案等,微观上诸如现实生活中很多杀人、放火等,无论宏观上还是微观上的邪恶事件,其核心都是许多个人由于不宽容所犯下的罪行。因此,尽管现代社会中个人意识已经独立,个人已经从整体的牢笼中解放,但是个人的个性仍然尚未形成,真正有个性的个人应该尊重和关照他人和社会。正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很多学者才提出后现代社会这一词汇。尽管当今人们尚未完全步入后现代社会的门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运用后现代的视角观察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赫勒在其道德理论中,力图运用后现代的视角诠释个性以及道德的诉求问题。总的来说,后现代视角可以被概括为尊重、支持和包容多样性、差异性和多元性,同时又承认能够将多样性、差异性和多元性彼此连接起来的普遍背景。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视角从宏观领域转向微观领域,从关注整体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转向关注特殊个体的多样性。除此之外,后现代视角与其他视角对于未来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现代的视角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不断进步的,而后现代的视角却相信未来并不一定是美好的,并不一定是不断进步的,很多时候会出现退步的情况,所以人们应该转向当下,不要将眼光完全转向未来,等待人们的未来有可能是灾难。实质上,在后现代的视角中孕育着个性道德的实现。总的来说,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所谓的后现代社会中,道德本身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赫勒在其道德理论中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道德结构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变化,现在正在进行的是道德结构的第二次变化。道德结构经历的第一次变化使得主观意义上的道德(morality)出现,这就意味着良心开始出现,而良心则是规定人们行动和判断的内部道德权威。正在经历的道德结构的第二次变化,是通行的伦理规则越来越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赫勒所描述的道德结构的这两次变化表明,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个人内在良心的出现,现代人完全可以思考和质疑现行规则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同时,一旦现行的各种规则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那么个人就会主动选择这些规则,从而将外在的伦理约束转化成内在的自由,这样一来,个人既不会在公共领域也不会在私人领域以集体道德的名义来吞噬和压迫个人的选择和道德。因此,道德本身的结构的两次变化内在包含着道德向个性道德发展的趋势。以上主要通过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比较说明了个人以及个人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境况。行文至此,可以给个性道德以一个明确的界定。所谓的个性道德可以描述为:在现代社会中有个性的个人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行动时自觉地与同时代各种伦理规则建立起来的实践关系,它是对“异化道德”的扬弃,是正在生成的道德类型。二、伦理规则:体现个体的个性前面已经对个性道德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其中蕴含的个性的含义也应该清楚了。这里所谓的个性主要是指形成创造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个人。在更深层意义上,真正个性的形成是与道德密切相关的,其中包含着持续性的特征。因此,个性道德与特性道德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个性道德强调的是“道德”,这个概念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在现代社会中,个性道德所体现出来的便是拥有个性的个体自觉地形成与同时代各种伦理关系之间的关系,它作为道德的最高层次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个人消融于整体中的道德类型,也区别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与伦理规则尚未形成完全自觉关系的道德类型(或者称为下面将要区分的“特性道德”)。在这两种道德类型中,个人尽管作为单个的人存在着,但是并没有形成自觉的、真正的有个性的个人,因此,这样的个人与通行的伦理规则之间也不能形成自觉的关系。无论如何,个性道德是一个强调关系的范畴。道德个性强调的是“个性”,即形成了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的个人。道德个性即赫勒所说的具有肯定的或相对肯定的道德内涵的个体,他们“拥有其他一些并非所有个体都拥有的人本学特征:这些特征取决于净化能力,以及净化之后个体的发展是否继续,如果继续,又当如何进行。在具有积极的道德的个体的情形中,净化代表了一种间断性,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一间断性又构成连续性的组成部分。而在价值内涵为否定性质之处,个体既不具备净化能力,也不会在其中毁灭,尽管在特例中他可以作为新的个性而突现(即是说,他开始重新塑造自己)。”(1)在这里,赫勒表明了拥有个性的个人与其他的个人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别:是否具有持续性。前者能够持续性地坚持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而后者则不具有这种持续性。同时,前者能够自觉地将外在的束缚转换成内在的自由,即如果个人成为有个性的人,那么这个人就不再屈从于外在的道德戒律。他可以主动选择遵从外在的道德戒律,而这种选择尽管在很多时候会遭受痛苦,但因为这是个体主动的选择,那么外在的束缚就转化成了内在的自由,痛苦也就不能称其为痛苦,而其他的个人则没有这种转换的能力,因而也就会一直忍受外在伦理规则束缚的痛苦和压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道德和道德个性虽然存在着差别,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联系。前者的载体是后者,后者则以前者为栖居地,即真正的道德不是泛泛地以个人为载体,而是以个性为载体。反过来,个性只有与通行的各种伦理规则形成自觉的关系才有意义。三、特性道德的含义,现代社会中个人“特性道德”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它与个性道德尽管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两者又密切相关,而且特性道德之间孕育着个性道德。这一词汇与个性道德一样都体现着现代社会中个人与通行的伦理规则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来的两个问题便是:个人是怎样的个人,是尚未获得任何自由、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个人,还是已经有了某些自由、自我意识正在觉醒的个人?个人与伦理规则之间形成的是怎样的关系,是尚未形成自觉的关系,还是已经形成自觉的遵从关系?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个性道德与特性道德的分野。在前面,我们说明了个性道德中的个人是已经形成了自己个性的个人,因而与通行的各种伦理规则之间也就形成了自觉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特性道德将会是另外一种景象。特性道德的发展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资本借助于各种中介在全球寻求其最大利润,对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寻求使得形而上学的观念、有创造性的艺术等退到边缘的位置。道德也是如此。更可怕的是,随着道德的不断被边缘化,道德本身也失去了其原来的完整性和功能,逐渐朝着被分散和被工具化的趋势发展。正如麦金太尔所说:“正是在17和18世纪,道德才开始普遍地被理解为是为了消除人的利己主义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而道德的内容也开始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利他主义。因为,正是在这同一个时期,人才开始被认为有几分危险的利己主义的天性;而正是当我们认为人具有危险的利己主义的天性时,利他主义才立即变得在社会上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太可能并且不可解释———如果某个时候它出现的话。”(1)这就表明,近代以来道德本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特性道德开始显现并逐渐发展起来。要厘清特性道德的含义,首先应该理解特性。特性也是赫勒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她在《日常生活》中对特性作了专门的阐述。她认为,特性是异化的日常生活的主体,它是真正个体的人在其本质“异化”的过程中养育的人的特性。特性也可以称作排他主义性,它反映了个人尚未同类本质建立起自觉关系的存在状态。正如赫勒指出:“人总是以特定的把自身作为起始的观点来理解他生于其中的世界,并寻求和根据这同一观点来操纵这一世界。他借以发现世界的过程是以他的自我为中心的。”(2)特性可以包括特殊的禀赋、排他主义观点、动机和情感。同时,特性倾向于自我保存,并使其他一切都屈从于这一自我保存。除此之外,拥有特性的个人在行动中尚未形成自觉的自律意识,他们在行动中不断地进行着理性的选择。与之相应,所谓特性道德可以大致描述为:在现代社会中,拥有特性的个人与同时代的各种伦理规则建立起来的非自觉关系。换句话说,特性道德也可以称之为“异化的道德”,即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不能够完全意识到各种伦理规则的存在,即便是意识到,也尚未始终如一地遵从这些规则指导,更没有将之自觉地内化到具体的行动中去,特性道德的载体很显然是拥有特性的个人。毋庸置疑,与传统社会中的个人相比,现代人的行动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少了很多限制,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个人与各种规则之间关系的发展,即个人在很多时候可以思考社会通行的规则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是社会中通行的规则是正确的,但是个人出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加以遵守,那就意味着特性道德得到了发展。一旦社会中特性道德占了上风,人们就会时常根据理性算计的要求行动,邪恶不可避免地会时常发生。尽管特性道德与个性道德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两者也密切相关。特性道德时常伴随着各种类型的邪恶发生,但其中也孕育着个性道德的萌芽。赫勒认为具有特性的个人一旦经过反思,始终如一地奉行良好的格言(善的一般公式)或者道德规则,就能够生成具有个性的个体,这也意味着个性道德的显现。四、视角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齐格蒙特·鲍曼曾经指出,在后现代社会中,“将道德从人为创设的伦理规范的坚硬盔甲中释放出来(或者是放弃将其保留在伦理规范中的雄心),意味着将道德重新个人化。”(3)这不仅宣告了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将会出现道德相对主义的危险。无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向。但所有的人都不希望道德相对主义的来临,因为一旦极端道德相对主义出现,那么人们的行动缺少可以依赖的标准和规则,人类的各种具体行动将无法度量,对与错之间的界限完全消失,很多人也可以打着道德的旗号作恶,所以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尽量避免极端道德相对主义出现。个性道德与道德相对主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表面上看来,两者可以说都是“视角主义”的表现方式,即都放弃一种固定不变的观点,主张视角的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尊重对方的差异性,都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解释、遵循通行的各种规则,并且以独特的方式行动。尽管如此,个性道德与道德相对主义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于个性道德虽然以个人的立场为中心,但并不取消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译就餐对话演示
- 企业标准的编写合同5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车库使用权出售及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2025年度情感修复协议书-自愿离婚调解合同3篇
- 2025版共享用工社会保险缴纳协议范本3篇
- 设备维护保养培训教学案例
- 中考题型连连看近3年幻灯片课件
- 第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教学文案
- 电脑操作会考电脑2001-2002上课讲义
- 二零二五年茶叶市场推广合作合同2篇
- 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Staubli Robotics Suite:碰撞检测与避免策略教程
- 幼儿园中大班社会科学芒种课件
-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医护人员基本服务礼仪-鞠躬
- 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合作协议2024年
- 2024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开招聘部分新机制合同工20名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智慧宁夏小程序推广方案
-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健康产业园规划方案
- 高考培优方案
- 医院文化建设与员工凝聚力提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