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改的实证研究与思辨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改应用中的实证研究_第1页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改的实证研究与思辨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改应用中的实证研究_第2页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改的实证研究与思辨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改应用中的实证研究_第3页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改的实证研究与思辨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改应用中的实证研究_第4页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改的实证研究与思辨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改应用中的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改的实证研究与思辨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改应用中的实证研究

一、突出能力素质的培养,打造有实践与能力的课程“大众学习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该课程在思想教育层面的任务是:帮助高职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形成崇高而合理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法制观念,以宇宙观的视角看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该课程在行为能力层面承担着帮助高职大学生培养自身的社会公德规范、个人私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诸方面的执行力,拥有处理、协调上述诸多关系的能力。多年来,我们遵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2007年我院在专业课中引进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做一体化作为一种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贯主张;教学做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因而清晰,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放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现了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成长性。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可以借鉴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思政课教学生“学会做人”,专业课教学生“学会做事”,并将“做人”与“做事”作了线性的排序: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其实,在个体成长中,“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通过做事拥有能力,通过做事修炼品行,最终成为一个有一定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基于学生成长中“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的辩证关系,2008-2009年,我们借鉴“教学做一体化”,并在思政课教改中较为谨慎地称之为“教学做一体”,因为只是做了些探索,尚未形成模式。二、“大众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应借鉴“教育与一体化”的基础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把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养育优秀的思想品德。2006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更加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2.企业人才预测2008年11月-2009年1月,课程建设团队在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作了人力资源意义上的调查。结果如下:3.新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高职大学生的观察,发现高职大学生有以下特点:(1)爱国守法、胸怀远大理想,富于探索精神,乐于接受新生事物;(2)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3)多数来自农村,较自卑,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弱;(4)由于地缘和教育体制的原因,视野开阔度不够;(5)部分学生中存在着人生目标缺失,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不够,艰苦奋斗精神不足,有的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问题;(6)道德水平需要提高,法律知识欠缺;(7)有改变自己的愿望。新生的上述特点是其成长环境的产物,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然而,以往的教学思路通常预先设定社会现象都是好的,是合乎道德和法律的;又假定人们的道德价值判断直接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思维和行为在通常情境下是协调一致的。这种线性的教学设定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忽略了现实具体的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当学生走出假设的理想状态碰到现实时,迷茫困惑彷徨及上述弱点就极易表现出来。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4.大学新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入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生入学后第一门思政课来开设,具有其自身的必要性和规律性。从教学规律上看,这门课适合作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与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贴近。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具体、形象,适合于作为入门课。该课程不仅对学生观念行为有帮助,对后续课程有作用,也为学生职业能力及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见图1)三、课程改革理念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理念来自课程组对用人位、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深入调研以及对中央要求、企业期待和学生现状的思考和讨论。1.以能力为本,促进职高学生成才课程以中央要求、企业期待为前提,以高职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法律知识、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为课程的逻辑起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思维与行为方式、良好的法律思维与行为方式、良好的心态与行为调节能力为课程任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心理素质且可持续发展终身受益为课程归宿,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2.以行为规范的形式与高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之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是在形而上意义上讲所谓上层建筑的道德和法律,不是纯然的法理学和伦理学,甚至也不全然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与高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原则,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以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行为规范为出发点,以内化认知判断能力、外显执行能力为核心,理论适度够用,注重实践,注重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培养及水平的提升,为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提供支撑。3.元主体的互动模式。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主角地位。学生是课程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颠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的沟通方式,建立学生中心二元主体的互动模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桥梁的沟通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主体间的思想和行为的对话。在学生和教师及各种教学元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营造的情境中,通过沟通和互动,获得教学相长,真是美妙之极。4.“知行合一”学的必要性以及其他康德曾很诗意地说,有两种东西,人们愈是经常地愈是反复地思考,就愈是能感受到它们给人们所注入的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③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有美国学者经研究得出这样的结果,两组成人女性在生活行为的所有方面差别很大,但是她们在“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这一点上却没有差别。⑤这一研究成果提示我们,仅仅停留在说教上的思政教育之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似乎意义不大。之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不是单纯的对观念法则的诠释,而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致力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以及日常生活和将来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因此,将“知行合一”具体为可操作的“教学做一体”,使“教学做”在时空上共存,在教学情境中水乳交融,学生在教学做的交互作用中,学生学会平等、尊重、分享、宽容;学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日常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获得知行统一。5.资源互补,功能互补我院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学生工作部、班级辅导员和社区多方协作,整合资源,实现功能互补。在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拓宽思想品德教育平台,共同促进学生成长。6.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综合教育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法律规范不过是把握现实生活的实践方式。课程教学与日常生活相互融合,体现课程实践性和实效性。四、把教学打造成扩大参科尔伯格认为,有意识的道德教育必然优于“隐性课程的无意识的价值灌输。”课程设计不是单纯地为完成教学计划,而是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围绕教学任务,从案例的筛选、教学方法的使用、气氛情境的营造到如何最大限度吸引学生参与等方面,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因此,课程设计以高职学生必备的道德法律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养成为出发点和归宿,将本课程承载的培养学生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目标和重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并细分到各学习章和单元,落实能力分担,使学生在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实践中有所收益。如此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终能在整个教学中获得一些普适的终身受益的能力。1.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人格价值观并规范引导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是传递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道德法律规范与学生建立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及规范的道德、法律行为相统一的过程。为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确定了以下三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目标:认知能力目标、行为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1)感知能力的目标是在学生接受道德评估和能力这是道德法律行为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这是课程的基础目标。(2)绩效能力目标是本课程的中心目标(3)质量目标是课程的终极目标2.拓展课程体系,增加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中央指定的本、专科(高职)通用教材。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基于高职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生产者之定位,课程注重学生的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养成。根据“精而管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建内容结构和知识序化,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1)在绪论部分,注重适应教育中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借助心理游戏进行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训练,改善高职新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并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人际氛围基础;开展“明确成才目标,制订学业规划”主题活动,以帮助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学生调整和确立新的成才目标;制订三年的发展规划,从而珍惜大学生活;推荐阅读“世界各国道德教育”以开拓学生视野;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告知学生,使其对课程概貌有所了解,引发学生参与兴趣。(2)将理想、信念、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为一个思想升华的教学单元,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导向作用。(3)在道德部分,引导学生在自觉遵守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规范上下功夫。与学生工作部合作,将课程教学与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将学生道德行为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把自觉遵守学生行为准则、校纪校规,爱护校园公物,文明上课、文明就餐、文明就寝,创文明宿舍、树良好班风校风、诚信考试、诚信还贷等纳入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自身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与学院驻地社区合作,建立社区德育基地,从而实现服务社会,锻炼自己。(4)在个人生活领域,强调个人品德养成的自觉性,使学生懂得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之于个人生活质量与和谐人际环境的价值。(5)在“培养职业精神”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走访亲友校友,参加人才招聘会和互联网,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并将专业、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清楚自己现阶段应该为毕业后参加工作做好核心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自觉培养。(6)在恋爱观和家庭观方面着重于学生了解婚恋和家庭之道德和法律,树立正确的性角色观念和合符社会规范的性角色行为。(7)在法制观部分,重点帮助学生培养自身作为公民的宪法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合同意识等,学会知法、守法,能够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履行法律义务。(8)为满足高职学生多方面成长的需要,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元素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为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法律素养和良好心理素质,提供多维度的支撑,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和综合性。3.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应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