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形罐在中国东部的考古学应用_第1页
筒形罐在中国东部的考古学应用_第2页
筒形罐在中国东部的考古学应用_第3页
筒形罐在中国东部的考古学应用_第4页
筒形罐在中国东部的考古学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筒形罐在中国东部的考古学应用

管罐是东北新兴考古学的一种典型的指征性材料。就这一性质而言,与尖底瓶不同,筒形罐在其所属考古遗存中,所占比重更大,尤是在较早的考古遗存以及与周邻考古遗存接触较少的考古遗存中,显得更为突出;筒形罐器形简单,可供观察的部位不多,灵敏度不高。一“e”——筒形罐a型及变迁方向1.旅大沿海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地点较多,所出筒形罐演变趋向较为清晰者,型式划分如下表:表一所列五型筒形罐的总体演变趋向是筒腹由浅及深,各型式筒形罐的具体形态和对应关系,请参见图一。与筒形罐组合概率较高的几种主要器物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小口壶后T1:12→大T2:5→吴ⅡG1②:43,口内敛渐轻,低领到高领。球腹壶上ⅢF1:8→吴ⅡF1:7,深腹到浅腹,侈口到敞口。盆形鼎吴采:1→郭73T1⑤:201→郭ⅡT5⑤:23,深腹到浅腹,小圜底到大圜底,侈口到平沿,三足内聚到小足分离。盂郭IT3⑤:22→郭IT9③:18,深腹到浅腹,口渐外敞。豆郭IT6③:11→IT1②:29,浅盘粗柄到深盘细柄。根据筒形罐和其它器物的各自序列以及组合关系,还有由这些器物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和特征,可将旅大沿海地区含有筒形罐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期段划归为下表:本地区小珠山、郭家村第一地点、第二地点及1973年发掘地点的地层关系,还有吴家村ⅡG1②→ⅡF1的层位关系,在层位学上充分证明八段的逻辑排序和首尾位置,请参对表二。本地区筒形罐A型在Ⅲ段以后未得到延续,B、C、D三型在Ⅰ至Ⅵ段连续发展,按筒腹由浅及深的演变趋向,Ⅵ段时已发展到极限,因而在Ⅵ段时派生出筒腹较浅的E型,并在Ⅵ、Ⅷ段得以延续,然而E型的出现,并未使得这一地区的筒形罐起死回生,Ⅶ、Ⅷ段时筒形罐仅E一型,且数量微乎其微。以筒形罐A型为主要特色的后洼·大岗遗存,其筒形罐大多抹唇,口部微显外侈,俨然区别于同一时期以B、C两型筒形罐为代表的小珠山下层文化,因此,不宜简单将两者视为同一考古学文化。尚应看到,后洼·大岗遗存中,大岗T1所出筒形罐绝大多数无耳,T2所出筒形罐绝大多数为双耳,后洼T1所出筒形罐无耳与双耳并重,因此,本身还应划分为无耳与双耳两支,后洼·大岗遗存与小珠山下层文化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无耳一支得以实现的。郭家村下层、吴家村和小珠山中层所出筒形罐的种类大抵相同,没有质的差别,可以同归小珠山中层文化范畴,其B、C、D三型筒形罐,均源自小珠山下层文化,可以将其视为同一谱系的不同发展阶段。Ⅶ、Ⅷ段时,筒形罐在陶器群中比重极小,涌现了大量的山东龙山文化陶器,文化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小珠山T3⑤:24、T1⑤:20、T4⑤:53筒形罐,尖圆唇、微敛口、深腹、弧壁,T4⑤:54尖圆唇、敞口、深腹、斜直壁,在小珠山下层文化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又具有较鲜明的特征,因在本地区的谱系线索不明,故未排定型式。2.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经过正式发掘的地点多,经过调查且采集标本较多的地点亦多,燕山南麓还有几处有关的地点。所出筒形罐演变趋向较为清晰者,型式划分如下表:表三所列五型筒形罐的演变趋向是筒腹由浅及深,腹壁渐直,口渐小,底渐大,这一演变趋向与旅大沿海地区筒形罐的演变趋向大抵相同。关于筒形罐各型式的具体形态和对应关系,请见图二。与筒形罐组合概率较高的几种主要器物,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尊形器小F1②:5、9;赵F7①:15→小F2②:30.→石羊M、南F4:1,领部由内敛到直立到外敞,渐高。小口壶那图四:11→图四:5、图五;16→图四:6、西H2:21→图四:1、牛H3:1,红第四十三图:72,腹部由浅及深,领部由矮及高、由斜渐直。可分为最大腹径在中腹和肩部两型。斜壁碗赵F7②:17→四Y1:3,浅腹到深腹。器座四Y2:7→南F4:3,形体渐高。筒腹盂小F1②→小F2②→西H1等,筒腹渐深。根据筒形罐和其它器物的各自序列以及组合关系,还有由这些器物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和特征,可将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含有筒形罐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期段划归为下表:本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大多浅薄,具有指示早晚的层位不多,但现有的几例,亦能够确定排序的首尾和逻辑关系。①兴隆洼F106→G1,前者属V段的红山文化,后者属I段的兴隆洼文化。②三官甸子城子遗址有两层红山文化堆积,②层属Ⅴ段,③层属Ⅳ段。③南杨家营子红山文化房址,被富河文化层叠压。本地区Ⅰ、Ⅱ段时的筒形罐A型,Ⅲ段后未得到延续,红山后第二地点虽有AⅡ标本,且有在红山文化中连续发展同一时期的B型筒形罐,但因该地点的器物无法判定出土单位,加之没有晚于Ⅱ式的A型标本,因此,从筒形罐的器形上看,以A型筒形罐为主要特色的兴隆洼文化,在本地区还不见直接延读。筒形罐B型存在于Ⅱ至Ⅴ段,C、D、E三型主要存在于Ⅲ至Ⅵ段,它们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拥有B、C、E三型筒形罐,赵宝沟文化拥有B、C、D三型筒形罐,因此,口沿下有一周堆纹的E型筒形罐是红山文化的特色,口沿下有一周凹痕的D型筒形罐是赵宝沟文化的特色。应当指出,同属于红山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B、C两型筒形罐,属红山文化者腹略深,底略小;属赵宝沟文化者腹略浅、底略大。从筒形罐的器形上看,两文化的关系是非血亲性的。苏秉琦先生以努鲁儿虎山为界,将红山文化划分为西侧的西辽河水系的红山类型,东侧的大凌河水系的牛河梁类型。红山类型筒形罐数量多、种类齐全;牛河梁类型筒形罐数量少,且缺少红山文化最富特色的E型。与东北境内其它考古遗存相比,红山文化还使用泥质施彩的无底筒形罐,红山类型和牛河梁类型的无底筒形罐存在着型的差别。无底筒形罐是红山文化的主要祭器之一,应视为其特征性器物,目前标本尚少,难以排定式别。Ⅵ段时,富河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筒形罐与前此类的同型筒形罐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器形上看,富河沟门的3件简形罐与红山文化的同型者更为接近,南台地的筒形罐则表现出与赵宝沟文化的亲缘性。3.下辽河流域经过发掘和调查的地点不多,本地区含有筒形罐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大体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筒形罐缺乏直接的承袭关系。I段以东高台山T1⑥层为代表,所发表的3件筒形罐,厚圆唇,腹壁较直,颈下多道弦纹,属同型器。Ⅱ段以新乐下层为代表,所出筒形罐应分两型。A型厚圆唇下有一周凹纹带;分两亚型。Aa型筒腹较深。Ab型筒腹较浅。B型尖圆唇下无凹纹带。Ⅲ段以东高台山⑤层、M80填土器物和偏堡遗址的早期为代表,所出筒形罐应分三型。A型尖圆唇,口微敛。B型叠唇,敛口,筒腹较浅,腹壁外鼓;C型尖圆唇,口微敛,筒腹较浅,腹壁斜直外弧。上举筒形罐请参见图三。东高台山的层位关系表明,Ⅲ段晚于Ⅰ段。Ⅱ段时,B型筒形罐在新乐下层中仅一例,A型筒形罐是新乐下层文化的主要特色。4.松嫩平原左家山遗址筒形罐演变趋向及型式划分较为清晰,见下表:各型筒形罐筒腹渐深等演变趋向,与旅大沿海地区、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的筒形罐演变趋向一致,各型式筒形罐的对应关系和具体形态请参见图四。根据筒形罐的序列及与其它器物的组合关系等,左家山遗址应分为3个发展阶段:本遗址诸多的层位关系可以证明上表三段的排序,请参检报告。筒形罐A型存在于Ⅰ、Ⅱ段,从器形上看,Ⅰ、Ⅱ式之间还缺少中间标本;B、C两型存在于Ⅱ、Ⅲ段,从器形上看,每型的两式衔接较紧,因此,左家山遗址Ⅰ、Ⅱ段间隔较长,Ⅱ、Ⅲ段间隔较短。Ⅰ段时还有一种厚圆唇、腹壁较直的筒形罐,在陶器群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亦应视为左家山遗址的主要特色。5.三江平原主要是新开流遗址的材料,这里的层位关系可以概括为:大部分墓葬→②层→M18和Y10→③层。敛口筒形罐的序列与这一层位关系吻合,自Y10:1经T5②:12至M3:1,演变趋向是筒腹渐深,口渐小,底渐大,请参见图五。这一演变趋向与旅大沿海地区、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松嫩平原的筒形罐演变趋向一致。这3件筒形罐阶段性变化清晰,它们及所属层位大体代表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3个发展阶段。敛口筒形罐口唇内侧斜抹,筒腹较浅,腹壁外弧,特征鲜明,加之谱系线索清晰,可以视为新开流文化的特色。另外在②层和打破②层的墓葬中,还出有其它一些较有特色的筒形罐,但缺乏较为清晰的谱系线索。打破②层的墓葬所出其它筒形器,口唇内侧亦多斜抹。根据类型学的比较研究,将5个区域含有筒形罐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对应关系表述如下(见表七):旅大沿海地区含有筒形罐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在二期Ⅲ段时,与胶东半岛的原始文化发生了较多的接触,吴家村采:1和郭家村73T1⑤:201鼎与北庄T10④B:23和T7⑤A:51鼎形态相同,北庄T9④B:57筒形罐与吴家村ⅡF1:25筒形罐器形纹饰均同,小珠山④层所出彩陶图案与紫荆山下层、北庄一期彩陶图案风格相同,小珠山T2④:22觚与北庄T7⑤:22相同,因此,二期Ⅲ段的年代与北庄一期大抵相当。二期Ⅳ段的吴家村ⅡG1②:44和郭家村ⅡT1H8:19鬶,与北庄T7④:66相同;郭家村ⅡT5⑤:23鼎与北庄二期的同类器相同,因此,二期Ⅳ段的年代与北庄二期大抵相当。二期Ⅴ段的郭家村ⅡT8④:31罐形鼎腹部较北庄T7④:57为深,主要流行直线母题的彩陶图案,因此,年代略晚于北庄二期。三期Ⅵ段的郭家村ⅠT9③:18盂较北庄M21:2盂腹浅,仍然流行直线母题的彩陶图案,粗柄浅盘豆、盉的使用,多道凸凹弦纹、镂孔的器表装饰的流行,标明已较龙山时代相去不远。四期时凿、铲、环形足盘形鼎等新器物的大量使用,说明其年代已属龙山时代。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在一期Ⅱ段时,与燕山以南的同时考古遗存发生了较鲜明的接触,红山后第四十四图,32和那斯台图四,16筒形罐,与孟各庄T12③:23相同,那斯台图四,11小口壶,从形态上看,早于四十里坡H8:4。二期Ⅲ段的红山后第四十一图,50盆,相当于半坡文化晚期的同类器,那斯台图五,16等小口壶与四十里坡H8:4接近。二期Ⅴ段的牛河梁H3:2折肩罐、H3:3大钵,与庙底沟文化的敛口瓮属同类器,该器在庙底沟文化中的演变趋向是深腹到浅腹,牛河梁的2件从形态上看,要晚于三关F5:7,牛河梁J1A:18圜底钵形器、H1:2钵、三官甸子T1②:1带流钵均为半坡四期时的器物。三期Ⅵ段的南台地F4:1尊形器和石羊石虎山的2件尊形器,与三关H250:3相同,福盛泉F14:07、乌根包冷W3T1②:1筒形罐,与围坊T8⑤:1相同。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在二期Ⅳ、Ⅴ段时,与河套地区同时期的考古遗存亦有接触,东山嘴、三官甸子③层的叠三角纹,三官甸子②层、胡头沟的双勾纹,胡头沟、蜘蛛山的垂鳞纹等彩陶图案,同于海生不浪、白泥窑子等地点的同类彩陶图案。通过上面的比较得知,东北境内含有筒形罐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间跨度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大抵相当。东北境内5个区域相同阶段上的筒形罐遗存,在文化面貌上表现出同步现象,一期时,除三江平原外的其它4个区域都有筒形罐遗存发现,其它器类在陶器群中比重较小,是筒形罐的产生期。二期时,除下辽河流域外的其它4个区域,都有筒形罐遗存发现,筒形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其它器类丰富,是筒形罐的发展期。三期时,富河文化筒形罐数量尚众,小河沿文化、偏堡类型、小珠山中层晚期筒形罐,都呈现出衰败现象,是筒形罐的衰退期。四期时,筒形罐仅在旅大沿海地区的小珠山上层文化中有零星发现,是筒形罐的消亡期。东北境内5个区域不同阶段上的筒形罐遗存,在文化谱系上呈现出较多的联系,旅大沿海地区小珠山T3⑤:23、西辽河大凌河流域A型、下辽河流域I段、松嫩平原I段未作类型划分的筒形罐,均具有厚圆唇的风格,与下辽河流域Ⅱ段A型和西辽河大凌河流域D型筒形罐有亲缘关系。旅大沿海地区B型与松嫩平原A型的亲缘关系更为显著。旅大沿海地区未作型式划分的小珠山T4⑤:54排在松嫩平原B型之前,小珠山T3⑤:24和T1⑤:20排在松嫩平原C型之前,恰与筒形罐总体演变趋向吻合。旅大沿海地区后洼·大岗遗存和三江平原新开流文化的筒形罐口唇内侧皆为斜抹。东北境内5个区域筒形罐遗存,处于同一阶段者具有同步现象,处于不同阶段者具有谱系联系现象,这表明,以筒形罐为主要特色的东北新石器时代,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亲缘考古文化区。三席纹及装饰筒形罐器形和纹饰的考察是筒形罐谱系研究的两个重要角度。东北境内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器表装饰繁缛复杂,就施纹的手法而言,有施彩、贴附、压印(包括拍印和戳印)、刻划四大类。就成纹的形状而言,压印和刻划两类有席纹、之字纹、网格纹、平行线纹、方格纹、鱼鳞纹、几何纹等。就每一种纹样而言,压印和刻划两类又因施纹的工具和手法不同,纹样的形状和组合,亦有差别。施彩和贴附两类器表装饰,是与黄河流域交往的结果,而压印和刻划两类器表装饰,则是东北境内的土著文化因素。压印和刻划两类纹样以其构成的图案看,多为仿编织物的,这与其它地区的同类装饰有着鲜明的差异,这种装饰不但有着加固器物的作用,其基本纹样单一或复合构成多姿的图案,具有强烈美化器物的功能,这颇似陶器表面的施彩效果。之字纹在东北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中的地位早已引起学界的注重,有许多专门性的研究文章面世,席纹的地位是与之字纹并重的,却未引起同样的重视。席纹应分三型:Ab型相邻的两块为一正一斜排列。B型三角形席纹,有两亚型。Ba型席纹带较窄,规整。Bb型席纹带较宽,稍乱。C型人字形席纹,有两亚型。Ca型人字较小,纹带较窄。Cb型人字较大,纹带较宽。之字纹应分两型:A型压印之字纹,有三亚型。B型刻划之字纹,纹痕较窄,纹带较宽。上举各型席纹和之字纹请参见图六。上举各型席纹和之字纹,其各自所装饰的筒形罐情况见下表:三江平原不见席纹和之字纹,以方格纹和鳞纹为特色,是一相对独立的纹饰区域。根据席纹和之字纹所装饰的筒形罐,可知两者在不同区域内所存在的时间,为简明起见,作图示如下: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席纹和之字纹均未进入四期所属的龙山时代,三期时仅在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见有Ab、Ac、B三型之字纹,两类纹饰的繁荣期是二、三两期,此与筒形罐的兴亡历程相吻合。Aa型席纹仅见于一期的旅大沿|海,应视为该地区早期阶段的纹饰特征。Bb型席纹仅见于二期西辽河大凌河流域E型筒形罐上,为红山文化有特色的纹饰,这种纹饰的图案,同于红山文化彩陶图案中平行斜线构成的图案,这种图案原生于泰沂文化区的北辛·后岗一期文化系统。Aa型之字纹见于一期的旅大沿海、下辽河流域和松嫩平原,与Ab型席纹同饰一器,就Ab型席纹的具体风格而言,旅大沿海者纹痕宽短,下辽河流域和松嫩平原者纹痕窄长,这两种纹样在下辽河流域和松嫩平原主要装饰厚圆唇和唇下有一凹痕的筒形罐,而有别于旅大沿海者。Aa型之字纹还见于二期时的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和松嫩平原,前者主要装饰于以唇下有一凹痕为特色的赵宝沟文化诸筒形罐上,后者数量较少。Ab型之字纹在西辽河大凌河流域贯穿于一、二、三期,装饰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诸筒形罐,是该区域的传统纹饰。Ab型之字纹还少量地见于二期时的松嫩平原。Ac、B型之字纹二、三期时见于西辽河大凌河流域,从目前的材料看,Ac型之字纹最早见于磁山文化和裴里岗文化,Ac、B两型之字纹风格接近,前者见于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后者见于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和富河文化。就纹样的形状和图案的风格看,旅大沿海主要流行席纹,以Aa、Ab、Ba和Ca型最富特色,下辽河和松嫩平原的席纹与此接近,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席纹以Bb型为特色,席纹存在着两个中心。西辽河大凌河流域主要流行之字纹,以Ab、Ac和B型为特色,下辽河流域、旅大沿海和松嫩平原则以流行Aa型之字纹为特色,之字纹亦存在着两个中心。就施纹的工具和手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纹样风格看,旅大沿海、下辽河和松嫩平原的纹饰,纹痕宽、纹带窄,排列紧密,显得严谨;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的纹饰,纹痕窄,纹带宽,排列疏朗,显得豪放,同样存在两个中心。恰恰是两个中心的交叉作用,方使得东北境内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器表装饰纹样繁缛复杂,面貌多姿多彩。四文化性质上的差异松嫩平原的B、C型筒形罐的前身分别是旅大沿海小珠山T4⑤:54、T3⑤24,A型筒形罐同于旅大沿海B型,筒形罐的器表装饰亦与旅大沿海属于同一系统,因此,左家山二期以后的筒形罐遗存与小珠山中层文化是小珠山下层文化的两个分支。左家山一期以厚圆唇、器表饰Ab型席纹和Aa型之字纹筒形罐为代表的遗存,在二期后没有直接的延续,二期时以装饰Aa、Ab型之字纹筒形罐为代表的遗存当另有来源。以繁复几何纹陶器为祭器的赵宝沟文化,与以彩陶为祭器的红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