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检查课件_第1页
临床化学检查课件_第2页
临床化学检查课件_第3页
临床化学检查课件_第4页
临床化学检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一、生化全套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有些医院还包括淀粉酶、心肌酶。主要内容一、生化全套二、与上述项目相关的一些项目*与肝、胆、胰疾病相关的项目*与心脏疾病相关的项目*与脂代谢相关的项目*与糖代谢相关的项目*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相关的项目二、与上述项目相关的一些项目肝、胆、胰疾病的实验诊断肝、胆、胰疾病的实验诊断常用生物化学的实验检测常用生物化学的实验检测*肝脏的作用物质代谢各种酶合成与排泄生物转化和解毒*“肝功能试验”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功能检测酶学指标脂质代谢功能检测肝脏排泄和解毒功能检测*肝脏的作用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一)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测定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除γ球蛋白外,所有血浆蛋白均在肝脏合成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机体的内源性营养物质主要血浆载体蛋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血浆黏度密切相关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一)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

参考范围:

总蛋白60~80g/L(双缩脲法)

白蛋白40~55g/L(溴甲酚绿法)

球蛋白20~30g/LA/G比值1.5~2.5:1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血清蛋白质检测主要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1、总蛋白减低(TP<60g/L)常见于(1)蛋白合成减少(中毒、坏死等严重肝损害、先天性抗体缺乏症等)(2)营养缺乏和营养不良(3)蛋白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等)(4)慢性消耗性疾病(5)血液稀释临床意义:

增高(TP>80g/L)常见于(1)蛋白(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多(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2)血液浓缩(脱水)(3)肝硬化(γ球蛋白增高)(4)慢性感染性疾病(γ球蛋白明显增高、自身免疫性肝炎、脓毒症、梅毒、麻风、疟疾等)增高(TP>80g/L)常见于2、白蛋白减低(ALB<25g/L),较为常见(1)蛋白摄入不足(营养不良)(2)白蛋白合成减少(肝细胞损害)(3)蛋白消耗增多(恶性肿瘤、甲亢、重症结核等消耗性疾病)(4)蛋白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5)血液稀释(妊娠)2、白蛋白

增高常伴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1)血液浓缩(严重脱水、饮水量不足、休克)(2)艾迪生病Addison’sdisease增高常伴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3、球蛋白增高常见于:(1)肝脏慢性炎症和纤维化(2)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3)自身免疫性疾病(SLE、风湿病等)(4)肝外的慢性炎症和感染(结核、麻风等)3、球蛋白

减低与肝脏疾病关系较小,常见于:(1)先天性B淋巴细胞缺陷、先天性无免疫球蛋白血症(2)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治疗(3)严重肝、肾疾病晚期(4)3岁以下婴幼儿减低与肝脏疾病关系较小,常见于:

评价:常见影响因素:(1)激烈运动(2)立位(3)标本溶血(4)乳糜标本(5)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静脉时间超过3分钟应在静止、空腹、卧位状态下采血,应避免标本溶血。评价:(二)血清蛋白电泳

参考范围:醋酸纤维膜法:白蛋白0.62~0.71

α1球蛋白0.03~0.04

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07~0.11

γ球蛋白0.09~0.18(二)血清蛋白电泳参考范围:正常血清蛋白电泳正常血清蛋白电泳

临床意义:病理电泳分型临床意义:病理电泳分型

评价:*单凭血清蛋白电泳是不能确定诊断的,但结合临床,可以对某些疾病或疾病组进行分类和评估其活动状况等。*标本必须用血清而不能用血浆,否则血浆内的纤维蛋白原可以在β球蛋白区形成一条额外区带。评价:(三)血清前白蛋白(PAB)测定*PAB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比白蛋白小,蛋白电泳上位于白蛋白前方。*PAB是一载体蛋白,能运输维生素A,与甲状腺素结合,又称为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三)血清前白蛋白(PAB)测定*PAB由肝细胞合成,分

参考范围:

成人280~360mg/L,1岁100mg/L,1~3岁168~281mg/L

临床意义:(1)减低: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晚期;肝胆系统疾病。(2)增高:Hodgkin病。评价:(1)在醋酸纤维膜血清蛋白电泳时,多数正常人不显示PAB。(2)PAB半衰期短,比白蛋白更能反映早期肝损害,被试为肝脏损害的早期灵敏指标。

参考范围:(四)与肝脏功能有关的特殊蛋白测定

α1-酸性糖蛋白

α1-抗胰蛋白酶

α2-巨球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血清纤维结合蛋白(四)与肝脏功能有关的特殊蛋白测定α1-酸性糖蛋白(五)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人体的凝血因子,除组织因子和钙离子外均产生于肝脏,血浆凝血因子水平能反映出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特别是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

、Ⅶ

、Ⅺ

、Ⅻ

)。(五)血浆凝血因子测定人体的凝血因子,除组织(六)血氨测定

参考范围:18~72μmol/L

临床意义:(1)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尿毒症;上消化道大出血;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2)生理性增高见于:过多进食高蛋白饮食;运动后。(3)减低见于:低蛋白饮食和严重贫血等。评价:血氨测定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实验诊断指标。(六)血氨测定参考范围:18~72μmol/L二、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检测

(一)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

1、血清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胆红素为脂溶性有毒物质,尤其对富含脂类的神经细胞有严重的毒性作用。*肝脏对胆红素的解毒作用有重要意义。

二、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检测(一)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临床化学检查课件

(1)溶血性黄疸(肝前性):UCB增多超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排泄能力。UCB↑↑

,CB↑

,URO↑

(2)肝细胞性黄疸(肝性):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运、排泄能力下降。

UCB↑,血、尿中CB↑、URO↑

(3)梗阻性黄疸(肝后性):肝外或肝内原因造成胆汁排泄通道受阻。

CB↑,尿中URO↓

,尿中CB阳性(1)溶血性黄疸(肝前性):UCB增多超过肝细胞对胆红素

参考范围:

STB(成人)3.4~17.1μmol/LCB0.6~0.8μmol/LUCB1.7~10.2μmol/LCB/STB0.2~0.4*标本应避免光线照射。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的程度。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原因。

3、根据CB及UCB增高情况和CB/STB判断黄疸类型。

溶血性黄疸UCB增高明显,CB/STB<0.2

梗阻性黄疸CB增高明显,CB/STB>0.5

肝细胞黄疸CB、UCB均增加,0.5>CB/STB>0.2

4、临床高CB时,有时尿中不出现CB,是因为血清δ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不被肾小球滤过)。临床意义:2、尿胆红素测定参考范围:定性试验阴性定量≤

2mg/L

临床意义:尿胆红素阳性表示血清CB增高。(1)胆汁排泄受阻(2)肝细胞损害(3)黄疸:梗阻性及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4)碱中毒评价:尿胆红素阳性仅见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2、尿胆红素测定3、尿液尿胆原测定参考范围:定量24小时尿0.84~4.2μmol/L

半定量1:20倍稀释度以下阳性定性弱阳性3、尿液尿胆原测定

临床意义:(1)生理影响:餐后或碱性尿时增多,酸性尿时减少。(2)病理性增多:肝细胞损害;胆红素产生增多;内出血、顽固性便秘、肠道和胆道感染时。(3)病理性减少或缺如:胆道梗阻(结石、肿瘤等),同时伴有尿胆红素增高;新生儿及长期服用抗生素,肠道细菌缺乏或受抑制;小肠排泄过快、胆红素产生减少、肾功能不全。临床意义:(二)胆汁酸(BA)代谢功能检测*生成和分泌胆汁是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BA是胆汁的主要成分。*BA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调节胆固醇的代谢促进胆汁分泌*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二)胆汁酸(BA)代谢功能检测*生成和分泌胆汁是肝脏的

参考范围:TBA(酶法)0~10μmol/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肝细胞损害;胆道梗阻;门脉分流(肠肝循环减少);生理性升高(餐后)。(2)肠道疾病引起BA代谢异常时,可出现脂肪消化不良。评价:胆汁酸测定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他指标。参考范围:TBA(酶法)0~10μmol/L三、酶学检测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酶蛋白含量占肝脏总蛋白的2/3。反映肝细胞损害为主的酶反映胆汁淤滞为主的酶反映肝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的酶协助诊断肝细胞癌的酶反映胰腺疾病的酶三、酶学检测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酶蛋白(一)肝细胞损害为主的酶测定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广泛存在机体组织细胞内,肝脏细胞含量最多,主要存在肝细胞质中。

*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肾脏等,主要存在肝细胞线粒体中。

(一)肝细胞损害为主的酶测定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轻中度肝损伤时,肝细胞通透性增高,ALT升高明显,远大于AST升高。

*严重肝损伤时,肝细胞线粒体受损,AST升高明显,AST/ALT比值升高。*轻中度肝损伤时,肝细胞通透性增高,ALT升高明显,远大于

参考范围:连续监测法(37℃

)ALT8~40U/LAST5~40U/LAST/ALT≥1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AST↑AST/ALT<1

重症肝炎:AST升高明显,胆酶分离(2)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升高或正常,一般AST/ALT<1AST/ALT>1提示可能转为活动期临床意义:

(3)非病毒性肝炎

AST/ALT>1

(4)肝硬化取决于肝细胞坏死和肝脏纤维化程度。静止期正常或轻度升高;活动期轻中度升高;终末期正常或稍低。(5)肝细胞癌可轻、中度升高或正常,肝细胞坏死时可明显升高。(3)非病毒性肝炎

(6)胆汁淤滞轻度升高或正常(7)急性心肌梗死:AST

(8)其他疾病:骨骼肌损伤、病毒感染、肺梗死、肾梗死、胰腺炎等。

评价:肝脏损伤是血清转氨酶升高的最常见原因,ALT对肝脏疾病诊断敏感性高于AST。(6)胆汁淤滞2、谷氨酸脱氢酶(GLDH或GDH)临床使用少。仅存在于细胞线粒体中,肝脏含量最多,是肝脏线粒体损伤的敏感指标。3、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临床使用少。与肝脏解毒功能有关,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内,是肝细胞损伤的早期灵敏指标。2、谷氨酸脱氢酶(GLDH或GDH)4、胆碱酯酶(ChE)

胆碱酯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SChE红细胞脑灰质肝脑白质血清4、胆碱酯酶(ChE)胆碱酯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

参考范围:

SChE比色法30000~80000U/LAChE比色法80000~120000U/L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1)血清ChE减低见于:肝实质损害(ChE合成减低);恶性肿瘤、严重营养不良、恶性贫血、药物等;有机磷中毒(两种均降低,以SChE活力降低作为诊断依据)(2)增高见于:肾脏疾病(排泄障碍或合成亢进);脂肪肝;肥胖、甲亢、高脂血症Ⅳ

型、遗传性高ChE血症等。临床意义:

评价:

SChE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临床主要用于有机磷中毒诊断,也可作为有机磷农药接触的监测指标。评价:(二)胆汁淤滞为主的酶检测1、碱性磷酸酶(ALP)在肝细胞内ALP主要与肝细胞膜紧密结合而不易释放。

ALP是胆汁淤滞的酶学指标。血清中ALP来源于不同组织,有多种同工酶。

ALP1ALP2

来源于肝,占90%ALP3

来源于骨,儿童发育期占60%ALP4

来源于胎盘

ALP5

来源于小肠

ALP6

与IgG结合而成

(二)胆汁淤滞为主的酶检测1、碱性磷酸酶(ALP)

参考范围:连续监测法(硝基苯酚为底物,37℃

)成人40~110U/L

儿童<350U/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肝胆疾病(占60%)(肝外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滞、肝内占位性病变、肝实质性病变);肝胆疾病以外的疾病(骨骼疾病、佝偻病和甲旁亢、风湿病、遗传性高ALP血症)。(2)减低很少见,仅见于某些严重的疾病时。参考范围:

评价:(1)ALP是肝、胆及骨骼疾病诊断的酶学指标。(2)ALP测定标本为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不能用EDTA、枸橼酸盐和草酸盐抗凝(对ALP有抑制作用)。(3)应禁食12h后空腹采血,标本注意避免溶血。评价:2、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或GGT)

*γ-GT主要分布在肾、肝、胰腺的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在肝脏中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毛细胆管侧和整个胆管系统。*胚胎期和新生儿肝脏合成γ-GT最多,生后肾脏合成多于肝脏,如果正常人γ-GT合成量明显增高,应考虑是否有肝脏恶性肿瘤的可能。2、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或GGT)

参考范围:连续监测法(硝基苯酚为底物,37℃

<50U/L

临床意义:

γ-GT增高原因:合成增多肝胆细胞分泌γ-GT增多排泄受阻(胆道梗阻、胆汁淤滞)肝细胞受损,释放γ-GT增多参考范围:

常见疾病:(1)胆道阻塞性疾病(2)肝占位性病变(3)急慢性病毒性肝炎(4)肝硬化:酒精性>胆汁性>肝炎后(5)酒精性肝病(6)其他:药物性、脂肪肝、胰腺癌

评价:γ-GT是肝胆疾病的敏感指标,也是酒精性肝损伤和戒酒的监测指标。常见疾病:3、5’–核苷酸酶(5’–NT)

5’–NT广泛存在于肝、胆、胰等组织细胞膜上。

参考范围:比色法2~17U/L

连续监测法(37℃

)0~11U/L

电泳分离法3、5’–核苷酸酶(5’–NT)

临床意义:(1)阻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滞、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急性肝炎时,5’–NT明显升高。(2)妊娠时5’–NT升高。

评价:

5’–NT与ALP相似,但骨骼疾病时ALP升高,5’–NT不升高。临床意义:(三)肝脏纤维化为主的酶测定1、单胺氧化酶(MAO)(1)肝中MAO存在于线粒体中。(2)升高见于肝硬化、肝炎、脂肪肝及其他疾病。(3)是肝纤维化的诊断参考指标,对早期肝硬化不敏感。(三)肝脏纤维化为主的酶测定1、单胺氧化酶(MAO)2、脯氨酰羟化酶(PH)(1)是胶原纤维合成酶。(2)用于肝脏纤维化的诊断,肝脏疾病随访及预后判断。2、脯氨酰羟化酶(PH)(四)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酶类测定1、α-L-岩藻糖苷酶(AFU)存在于肝脏等人体组织细胞溶酶体中。参考范围:3~11U/L

临床意义:(1)肝细胞癌和其他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2)用于岩藻糖苷蓄积病的诊断。(3)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时AFU也可升高,但远低于肝癌时,且与ALT升高正相关。(四)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酶类测定1、α-L-岩藻糖苷酶2、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同工酶ⅴ(5’–NPD-ⅴ)

5’–NPD-ⅴ对原发性肝癌诊断有价值,比AFP敏感性高,与AFP互补。临床尚未列为常规检测项目。2、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同工酶ⅴ(5’–NPD-(五)胰胆疾病的酶检测1、淀粉酶(AMY/AMS)人体中胰淀粉酶(P-AMY)最多,其次是唾液淀粉酶(S-AMY)。

参考范围:血清AMY400~1800U/L

尿AMY<3000U/L(五)胰胆疾病的酶检测1、淀粉酶(AMY/AMS)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1)急性胰腺炎:血清AMY,6~12h内升高,20~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尿AMY,12~24h开始升高。(2)其他:胰腺癌、胰腺囊肿、尿毒症、急性胆囊炎、肠穿孔等(3)巨淀粉酶血症:血AMY升高,尿AMY正常,临床少见临床意义:

评价:血清AMY越高,急性胰腺炎可能性越大,但AMY水平与预后关系不大;AMY水平正常也不能排除急性胰腺炎。评价:2、脂肪酶(LPS/LP)参考范围:连续检测法<220U/L

乳化比浊法0~110U/L

临床意义:(1)急性胰腺炎:24h内升高,升高比血清AMY明显,持续时间比AMY长(7~10d)。(2)非胰腺炎的急腹症:LPS不升高(3)胰腺癌、胆管癌、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组织破坏时轻度升高。

评价:对胰腺炎晚些时间的诊断更有意义。

2、脂肪酶(LPS/LP)四、肝脏纤维化相关标志物检测1、Ⅲ

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测定参考范围:均值为100ng/L,>150ng/L为异常。临床意义:(1)PⅢP是敏感的肝纤维化化学指标,升高仅发生在肝硬化早期,晚期减低或正常。(2)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时,PⅢP升高反映肝内炎症,随肝细胞炎症坏死好转而下降。(3)PⅢP随年龄增长有较大变化。评价:PⅢP是肝纤维化早期标志物。四、肝脏纤维化相关标志物检测1、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2、Ⅳ

型胶原(CⅣ)及其分解片段(7S和NC1)测定(1)CⅣ是肝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血清CⅣ、7S、NC1可作为反映胶原降解的指标。(2)肝病时CⅣ、7S、NC1均增高,其中7S与肝纤维化关系更密切。3、其他:层粘蛋白、透明质酸

2、Ⅳ型胶原(CⅣ)及其分解片段(7S和NC1)测定五、脂质代谢功能检测*目前脂质代谢功能检测多不列入肝功能试验中。*LP-X五、脂质代谢功能检测*目前脂质代谢功能检测多不列入肝六、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测1、靛氰绿(ICG)滞留试验

ICG静脉注射后与血浆白蛋白和α1、球蛋白结合。它很快从血流中被清除,由肝脏摄取,排泄于胆汁,无肠肝循环。ICG在体内无代谢产物,以原形徘出。

参考范围:

15分钟内血ICG滞留率0~10%六、摄取和排泄功能检测1、靛氰绿(ICG)滞留试验

临床意义:(1)ICG滞留率增加见于:肝功能损害;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引流不畅。(2)用于先天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Dubin-Johnson综合征ICG滞留率正常

Gibert综合征ICG滞留率正常或轻中度升高

Rot综合征ICG滞留率增高,多>50%临床意义:2、利多卡因试验测定利多卡因代谢产物MEGX

参考范围;100±18μg/L

临床意义:(1)肝功能损害时,MEGX浓度下降。(2)可用于肝移植术前选择供肝的依据和预测移植后移植肝存活情况。2、利多卡因试验常用免疫学的实验检测常用免疫学的实验检测

一、病毒性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检测

HAV抗体:IgM

,IgGHBV: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HBV-DNAHCV抗体

HDV抗体

HEV抗体:IgM

,IgG

一、病毒性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检测二、肿瘤标志物检测

AFP:肝细胞癌

CA199等

三、肝脏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

ANA、AMA等二、肿瘤标志物检测常见肝、胆、胰疾病的

实验诊断常见肝、胆、胰疾病的

实验诊断

一、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检测。二、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体三、药物性肝病四、酒精性肝病(γ-GT、AST/ALT>2)

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一、病毒性肝炎

六、肝硬化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化指标免疫学指标腹水检测六、肝硬化

七、原发性肝癌

AFP

γ-GT及其同工酶、AFU等八、肝性脑病血氨、肝功能九、胰腺炎淀粉酶、脂肪酶十、黄疸胆红素代谢检测、PT、LP-X、血清酶学七、原发性肝癌脂质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脂质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脂蛋白代谢

外源性脂质代谢食物脂质CM分解均以肝脏为中心内源性脂质代谢

VLDLIDLLDLHDLLPLLPL脂蛋白代谢外源性脂质代谢LPLLPL从功能上,脂蛋白可分为两大类

*含ApoB的低密度颗粒(CM,VLDL,IDL,LDL)将内源性脂类转运入肝外组织进行储存或用于能量的生成。*含ApoA的高密度颗粒(HDL)主要在肝脏形成,促使过剩的CHOL从肝外组织运送入肝进行再利用或经胆汁排泄。从功能上,脂蛋白可分为两大类*含ApoB的低密度颗临床化学检查课件1,5432CMCM残粒VLDLIDLLDL富含TG,含胆固醇少含较多的胆固醇1,5432CMCM残粒VLDLIDLLDL富含TG,含胆脂质代谢紊乱的常用实验室检测脂质代谢紊乱的常用实验室检测一、血浆脂质和脂蛋白测定的作用1、早期发现与诊断高脂蛋白血症,协助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症;2、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疾患如冠心病和脑梗死等危险度;3、检测评价饮食和药物治疗效果。一、血浆脂质和脂蛋白测定的作用1、早期发现与诊断高脂蛋白血症二、常用检测项目TG、TC、HDL-C、LDL-C(VLDL-C)Apo-AⅠ

、Apo-B二、常用检测项目TG、TC、HDL-C、LDL-C(VL(一)血浆脂质测定1、总脂质(totallipid)测定血清总脂质主要包括FC、CE、LP、TG等。目前临床很少使用。(一)血浆脂质测定1、总脂质(totallipid)测定2、总胆固醇(TC)测定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总和酯化型胆固醇(CE,60-70%)游离型胆固醇(FC,30-40%)。参考范围:合适范围:<5.18mmol/L(200mg/dl)边缘升高:5.18~6.19mmol/L(200~239mg/dl)升高:>6.22mmol/L(240mg/dl)2、总胆固醇(TC)测定

临床意义:(1)TC浓度升高,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高。(2)CHOL值并非越低越好。(3)影响因素:*年龄、性别*饮食—长期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摄入,可造成TC升高。*与脂蛋白相关酶或受体基因发生突变,是引起TC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临床意义:评价:(1)作为心血管疾病高危险因素的评估指标(2)用于降脂治疗效果检测。评价:3、甘油三酯(TG)测定

TG构成脂肪组织,参与TC、CE合成及血栓形成。参考范围:个体差异较大。合适范围:<1.7mmol/L(150mg/dl)边缘升高:1.7~2.25mmol/L(159~199mg/dl)升高:≥

2.26mmol/L(200mg/dl)3、甘油三酯(TG)测定

临床意义:(1)生理性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运动不足、肥胖可使TG升高。*高脂肪饮食后TG升高,餐后2-4h达高峰,8h后基本恢复空腹水平。(2)病理性升高:*轻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重度升高常可伴发急性胰腺炎。(3)病理性降低:低TG血症(<0.56mmol/L)*原发性:遗传性疾病*继发性:如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癌症晚期等临床意义:

评价:(1)当高TG同时伴有TC、LDL-C增高、HDL-C减低,并同时存在冠心病其他危险因子时,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诊断更有意义。(2)TG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子。(3)TG重度升高有助于协助诊断急性胰腺炎。评价:4、磷脂(PL)参考范围:化学法和酶法1.3~3.2mmol/L

临床意义:(1)与血清TC多成平行变动。(2)病理性增高:胆汁淤滞、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LCAT缺乏症、肾病综合征等评价:是未成熟儿(胎儿)继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4、磷脂(PL)5、游离脂肪酸(FFA)测定*正常情况下,FFA在血浆中与清蛋白结合,含量极微。*正常人血浆中存在LPL,可使FFA升高;肝素可使FFA升高。*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影响。*用于激素代谢异常疾病的协助诊断,但要注意各种影响因素。5、游离脂肪酸(FFA)测定(二)血浆脂蛋白测定目前用于测定LP的方法:超速离心分离纯化法电泳分离法血浆静置试验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法

------LP中CHOL的含量较为稳定,目前以测定LP中CHOL总量的方法作为LP的定量依据

(二)血浆脂蛋白测定目前用于测定LP的方法: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参考范围:合适范围:>1.04mmol/L(40mg/dl)升高:1.55mmol/L(60mg/dl)降低:1.04mmol/L(40mg/dl)

临床意义:HDL-C,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评价:影响血浆HDL-C的因素很多:年龄和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疾病:HDL-C<1.29mmol/L(50mg/dl)是诊断代谢综合征的指标。评价: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速离心法参考范围:合适范围:<3.37mmol/L(130mg/dl)边缘升高(危险阈值):3.37~4.12mmol/L(130~159mg/dl)升高:>4.14mmol/L(160mg/dl)美国NCEPATPⅢ

要求:高脂血症患者血LDL-C治疗目标值为2.6mmol/L(100mg/dl)以下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临床意义:(1)LDL-C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生相对危险及绝对危险上升趋势及程度与TC相似。(2)LDL-C升高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评价:高脂血症对LDL检测可产生干扰生理影响因素:年龄、性别临床意义:

3、脂蛋白(a)[LP(a)]LP(a)是密度界于HDL和LDL之间,并与两者重叠的一种特殊的LP。一般很少应用。参考范围:健康成人血清LP(a)<300mg/L

临床意义:(1)不同个体间差异很大,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2)病理性增高: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和急性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以外的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3)病理性减低:肝脏疾病(慢性肝炎除外)评价: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多用于协助健康咨询和判断心血管疾病危险。3、脂蛋白(a)[LP(a)]

4、脂蛋白-X(LP-X)

LP-X是胆汁淤积时在血液中出现的异常脂蛋白。参考范围:乙醚提取测磷法:<100mg/L

免疫透射比浊法:0~90mg/L

临床意义:(1)是胆汁淤积敏锐而特异的生化学指标(2)含量与胆汁淤积程度相关(3)LP-X值肝外淤积高于肝内淤积,恶性阻塞高于良性阻塞评价:用于胆汁淤积检测优于总胆红素等;在PBC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主要是由于LP-X增多。

4、脂蛋白-X(LP-X)(三)载脂蛋白测定

参考范围:血清:ApoAⅠ1.0~1.6g/LApoB0.6~1.12g/L

(三)载脂蛋白测定参考范围:临床意义:(1)ApoAⅠ

和ApoB分别是HDL和LDL的主要成分,因此,其变化反映相应的脂蛋白的变化。(2)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时,ApoAⅠ

下降,ApoB升高。(3)脑血管疾病时,ApoAⅠ

和HDL-C下降更明显,ApoB正常或偏低。临床意义:

评价:有人主张用ApoB/ApoAⅠ

比值代替LDL-C/HDL-C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评价:(四)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分析

脂蛋白代谢异常有一定的家族性和遗传性,属于多基因病。常用载脂蛋白基因型分析:

ApoE多态性分析

ApoCⅡ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Apo(a)基因多态性(四)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分析脂蛋白代(五)其他脂质检测

1、过氧化脂质(LPO)测定

2、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测定

3、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测定

4、脂蛋白残粒(RLP)测定

5、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dsLDL)测定

6、血清脂蛋白谱(SLPG)测定(五)其他脂质检测1、过氧化脂质(LPO)测定常见脂质代谢紊乱疾病的实验诊断常见脂质代谢紊乱疾病的实验诊断

脂蛋白代谢紊乱高脂血症原发性继发性低脂血症脂质代谢紊乱低HDL血症高HDL血症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血浆中GHOL和(或)TG等脂质水平升高脂蛋一、原发性脂蛋白代谢紊乱症

1967年Fredrickson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从生化及遗传角度考虑,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因为同一型高脂血症可有几种不同的基因型,但临床实践表明,这种分型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一直沿用至今。一、原发性脂蛋白代谢紊乱症1967年Fredri临床化学检查课件(一)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LPL、ApoCⅡ、ApoE存在纯合子突变。

3、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TG中重度增高,VLDL增高),和反复发生的胰腺炎。

**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TG明显增高,甚至严重胰腺炎及黄色瘤。(一)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突变定位在19号染色体LDL-R基因,目前已鉴定出数百个突变。

3、血清TC、LDL-C明显高于正常。

4、与早发冠心病密切相关,大量脂质沉积在心瓣膜和肺动脉瓣,还可能出现肌腱黄色瘤。(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三)单基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1、临床最为常见。

2、单个基因异常,遗传方式复杂,与LDL-R介导的肝细胞摄取LDL过程有关。

3、血清LDL-C比正常升高了2~3倍。(三)单基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1、临床最为常见。(四)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2号染色体ApoB基因异常,LDL-R对ApoB100配体结合区发生突变,干扰二者正常结合。

3、LDL-C增加,高CHOL(低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4、冠心病风险,腱黄瘤、黄斑瘤等。(四)家族性ApoB100缺陷症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五)高HDL-C血症1、低水平的HDL通常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但高HDL血症也是一种病理状态。

2、极高的HDL-C水平及巨大HDL颗粒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五)高HDL-C血症1、低水平的HDL通常与冠心病的发(六)ApoCⅡ

缺陷症1、ApoCⅡ

是LPL发挥作用的重要辅助因子。

2、临床表现为高乳糜微粒血症。

3、在儿童和青年中可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胰腺炎。(六)ApoCⅡ缺陷症1、ApoCⅡ是LPL发挥作(七)ApoE异常症1、ApoE2

2、高TC、TG血症,易出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3、典型疾病就是Ⅲ

型高脂蛋白血症。(七)ApoE异常症1、ApoE2(八)乳糜微粒潴留性疾病1、染色体5q3的SARA2基因。

2、发生于儿童期,表现为脂肪吸收不良和循环脂类水平低。(八)乳糜微粒潴留性疾病1、染色体5q3的SARA2基因(九)其他

家族性CETP缺陷症:

呈现高HDL血症,血浆LDL浓度降低,同时还有可能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症。家族性ACAT缺陷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家庭性高LP(a)血症(九)其他家族性CETP缺陷症: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某些原发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导致了脂质代谢紊乱,称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某些原发疾病在发病过程

(一)糖尿病:TG升高,HDL降低(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CHOL血症,VLDL、IDL浓度升高(三)肾脏疾病:VLDL、LDL增多,呈现Ⅱ

型高脂血症的表现(四)肥胖、酗酒、药物等(一)糖尿病:TG升高,HDL降低三、代谢综合征(MS)IDF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合并血压、血糖、甘油三酯升高和/或HDL-C降低。其中有关中心性肥胖采纳腰围作为诊断指标。这一标准强调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性(以腰围进行判断)。合并以下四项指标中任两项:1、甘油三酯水平升高:>150mg/dl(1.7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2、HDL-C水平降低:男性<40mg/dl(0.9mmol/dl),女性<50mg/dl(1.1mmol/d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3、血压升高: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4、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则强烈推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是OGTT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需。三、代谢综合征(MS)IDF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以中心中心性肥胖FFA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或凋亡肝脏肌肉VLDL-C高TG血症低HDL-C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下调LPL活性中心性肥胖FFA胰岛β细胞肝脏肌肉VLDL-C高TG血症低H*TG/LDL≥3.5是代表胰岛素抵抗和高危险度血脂代谢异常的比较敏感特异的指标*TG/LDL≥3.5是代表胰岛素抵抗和高危四、动脉粥样硬化(AS)AS危险因素的检测:1、血清脂质检测:高TC、TG、LDL-C,低HDL-C是AS独立危险因素。

TC/HDL-C>5冠心病发病率急剧上升,与危险度呈对数线性关系。2、炎症相关因素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AS炎性细胞因子3、凝血因子检测:PAI-1,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Ⅶ

四、动脉粥样硬化(AS)AS危险因素的检测:心脏疾病的实验诊断心脏疾病的实验诊断心脏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心脏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一、急性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检测

反映心肌损伤的理想生物标志物应具有的特点:(1)具有高度的心脏特异性。(2)心肌损伤后迅速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3)检测方法简便迅速。(4)其应用价值已由临床证实。一、急性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反映心肌损伤的理想生物标(一)肌钙蛋白(Tn)测定*肌钙蛋白是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中的一组收缩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nTTnI(在骨骼肌中无表达)

TnC(cTn)心肌特有抗原(一)肌钙蛋白(Tn)测定*肌钙蛋白是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

参考范围:ELISA法正常:cTnT<0.1μg/L,cTnI<0.2μg/L

诊断临界值:cTnT>0.2μg/L,

cTnI>1.5μg/L

诊断心肌梗死:cTnT>0.5μg/L参考范围:ELISA法

临床意义:

1、肌钙蛋白(TnT、TnI)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心肌酶。

2、对急性心梗(AMI)、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预后评估,都有较高价值,尤其对微小的、小灶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更有价值。

3、AMI时,血清TnT、TnI开始升高时间均为3~6小时,达峰值时间为10~24小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0~15天和5~7天。

4、TnT升高要注意排除非AMI的升高。临床意义:

评价:肌钙蛋白(TnT、TnI)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均高于心肌酶,对急性或亚急性心肌梗死尤其对微小的、小灶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更有价值。评价:(二)肌红蛋白(Mb)测定*Mb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正常时血中Mb含量很低,当心肌和骨骼肌损害时,血中和尿中Mb水平升高

(二)肌红蛋白(Mb)测定*Mb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

参考范围:血肌红蛋白:定性为阴性定量ELISA法50~85μg/L

放免法6~85μg/L

诊断临界值>75μg/L

尿肌红蛋白:定性为阴性定量<17μg/L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Mb升高见于:(1)急性心肌梗死:

3小时开始升高,6小时内阳性率75%;6~12小时达峰值;18~30小时恢复正常。AMI时Mb升高早于其他标志物,但特异性较差。急性胸痛6~10小时Mb阴性可排除AMI。(2)急性骨骼肌损伤(挤压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和某些肌病。(3)肌红蛋白尿症:主要见于遗传性肌红蛋白尿症、挤压综合征和某些病理性肌肉组织变性、炎症等。临床意义:

评价:

Mb可用于早期诊断AMI和再梗死的发生,但特异性较差。评价:(三)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测定*肌酸激酶(CK)或肌酸磷酸激酶(CPK)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其次为脑组织。肝和红细胞中测不到。存在于细胞胞质和线粒体中。*CK同工酶CK-MB(CK2)心肌

CK-MM(CK3)骨骼肌和心肌

CK-BB(CK-1)脑、前列腺、肠、肺*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CK-MB少量(<CK总活性5%),CK-BB微量(三)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测定*肌酸激酶(CK)或肌酸

参考范围:

1、CK总活性:(1)酶偶联法:

37℃时,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30℃时,男性15-105U/L,女性10-80U/L

(2)连续监测法: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

(3)肌酸显色法:男性15-163U/L,女性3-135U/L2、CK同工酶:

CK-MM琼脂糖凝胶电泳法94-96%CK-MB琼脂糖凝胶电泳法<5%

化学法37℃<12U/L,30℃<8U/L

质量测定(CK-Mbmass)<5μg/L

CK-BB0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CK总活性升高见于:(1)急性心肌梗死:

4~10小时开始升高,12~36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如果在AMI中再次升高,表示有再次心梗的可能。(2)心肌炎和肌病

临床意义:2、CK-MB升高见于:(1)急性心肌梗死

3~6小时内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2~3天恢复正常。如果一直升高不下降心梗在继续下降后又升高原梗死部位扩展或有新的梗死(2)其他心肌损伤(3)某些肌病和骨骼肌损伤*CK-MB亚型对AMI的诊断更有敏感性和特异性,MB2/MB1比值2、CK-MB升高见于:

评价:

CK-MB是早期诊断AMI的较敏感的指标,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及肌钙蛋白。评价:(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乳酸脱氢酶(LD或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内。*LDH对心肌损伤的诊断特异性不高。*LDH同工酶共有5种,LD1~5,LD1和LD2在AMI等心肌病变时明显升高,其改变早于总LDH。(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乳酸脱氢酶(LD或LDH

参考范围:

1、LD:连续监测法104~245U/L

速率法(30℃

)95~200U/L2、LD同工酶:圆盘电泳法LD132.7±4.60%LD245.1±3.53%LD318.5±2.96%LD42.9±0.89%LD50.85±0.55%

定性:LD2>LD1>LD3>LD4>LD5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LD活性升高见于:(1)AMI:LD活性升高比CK、CK-MB升高出现晚,但持续时间长。(2)肝脏疾病(3)其他:如骨骼肌损伤、白血病、肺梗死等。

2、LD同工酶:主要用于AMI和肝病的诊断。(1)AMI:LD1及LD2升高,早于总LD,LD1>LD2,LD2/LD1<1.0

(2)肝胆疾病:LD5升高表示有肝细胞坏死。肝细胞黄疸时LD5>LD4,阻塞性黄疸时LD4>LD5

(3)恶性肿瘤(4)恶性贫血临床意义:

评价:

LD及其同工酶对诊断AMI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目前已经不是诊断AMI的首选指标。评价:AMI时血清指标的变化

AMI时血清指标的变化二、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检测

利钠肽(NP):*是一种神经激素;*促进血管内液体转移至血管外,增加尿钠排泄,降低心脏前负荷;*抑制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儿茶酚胺,降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二、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利钠肽(NP):目前已认识的NP家族有:

ANP心房利钠肽

BNPB型利钠肽

CNPC型利钠肽心脏组织中几乎没有

UNPU型利钠肽肾脏旁分泌,利尿利钠

DNP和VNP研究较少心功能不全时,ANP、BNP分泌增加,BNP最稳定,作为心衰的诊断指标目前已认识的NP家族有:心功能不全时,ANP、BNP分泌增加proBNP活性BNPNT-pro-BNP心肌细胞心室压力增加容积增大释放入血proBNP活性BNPNT-pro-BNP心肌细胞心室压力增

参考范围:与年龄有关,老年人高于青年人

1、BNP:参考范围1.5~9pmol/L,判断值>22pmol/L(100ng/L)

2、诊断心衰NT-pro-BNP界值建议:

<50岁450pg/ml50~70岁900pg/ml>70岁1800pg/ml<300pg/ml(非年龄依赖性)可基本排除心衰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1、用于心衰的诊断、分级和预后的判断早期即升高,且升高幅度和心衰严重程度呈正比。

2、用于呼吸困难鉴别

3、是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监测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4、用于左室肥厚、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的判断

5、作为心衰治疗监测、病情观察的指标

6、可用于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心功能评估,并帮助临床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7、可用于高危人群心血管风险早期发现临床意义:

评价:

BNP和NT-pro-BNP是预测心衰有无及其严重程度的最准确的指标。评价:三、心脏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

心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肥胖和缺乏运动

三、心脏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心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是:1、血清脂质测定对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诊治有重要意义。(1)TC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密切相关(2)TG冠心病独立预测因子,常伴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3)ApoAⅠ、ApoB、LP(a)作为新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1、血清脂质测定2、糖尿病及高血糖测定(1)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糖尿病在临床上常伴发心脑血管疾病。(2)在心血管患者或高危人群中,应常规进行血糖(空腹、餐后2小时)检测,以便早期诊断糖尿病,进一步采取强化防治措施。2、糖尿病及高血糖测定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

hs-CRP是判断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也是心血管炎症病变的生物标志物,但是非特异性的,应排除其他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4、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参考范围:4.7~13.9μmol/L,平均8.0μmol/L>15μmol/L为高HCY血症临床意义:(1)增高,以下疾病危险性增加:AS和AMI;中枢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脑卒中、痴呆症和早老性痴呆;糖尿病并发症。(2)降低:可降低AMI等缺血性心肌损伤和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10μmol/L)4、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常见心脏疾病的实验诊断常见心脏疾病的实验诊断一、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源性猝死一、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怀疑ACS和AMI时应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2、cTn(TnT、TnI)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灵敏性和特异性最好的生物化学标志物。3、心肌酶对ACS和AMI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不如Tn,在不能做cTn时,可以应用CK-MB,或再加测总CK。4、临床上TnT或TnI常与CK和CK-MB组合,用于AMI诊断,其他心肌酶在诊断AMI时应不再使用。1、怀疑ACS和AMI时应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5、要注意AMI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时相变化:早期标志物Mb和CK-Mbmass6h

确诊标志物TnT和TnI6~12h6、临床观察了解AMI患者疗程中有无再梗死或梗死范围有无扩大时,CK-MB和Mb是较好的标志物。7、临床表现怀疑ACS时,应结合检测结果判定:发病6h内Mb阴性有助于除外AMI;发病24h内TnT至少应有一次超过参考范围上限;CK-MB至少两次超过上限;如不能检测TnT或CK-MB,总CK应超过上限2倍。5、要注意AMI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时相变化:早期标志物二、心力衰竭(HF)1、BNP或NT-pro-BNP是心衰时较好的心脏标志物。2、BNP或NT-pro-BNP在HF诊治和危险性分级应用中,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判断。3、尚无充分证据证明BNP或NT-pro-BNP可应用于普通人群是否存在HF的筛选。4、BNP或NT-pro-BNP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对结果分析时应考虑到有关因素。5、BNP在体外稳定性差,采血后应尽快进行检测。二、心力衰竭(HF)1、BNP或NT-pro-BNP是心衰时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糖代谢紊乱的实验诊断临床化学检查课件糖代谢紊乱的常用实验检测糖代谢紊乱的常用实验检测

一、葡萄糖检测空腹血糖:至少8h不摄入含热量食物。

检测方法:酶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己糖激酶法参考范围:3.9~6.1mmol/L(70~110mg/L)一、葡萄糖检测

临床意义:

1、升高:(1)糖尿病(2)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3)应激性高血糖(4)药物: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5)肝源性高血糖:葡萄糖不能转化为肝糖原(6)胰腺病变:胰腺炎、胰腺癌等(7)其他病理性升高:脱水、缺氧、窒息等(8)生理性升高:餐后、高糖饮食、情绪激动(9)医源性因素临床意义:2、降低:(1)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素瘤等(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3)肝糖原贮存缺乏:严重肝病(4)其他:如长期营养不良、长期不能进食的疾病、急性酒精中毒(5)生理性低血糖:饥饿、剧烈运动2、降低:

评价:

1、一般推荐用血浆作为检测标本

2、空腹全血葡萄糖<血浆葡萄糖空腹血糖,静脉血>末梢血>动脉血成人>儿童>新生儿

3、己糖激酶法受干扰较少

4、即时检验(POCT)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仅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控或早期筛查评价: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一)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患者接受试验前应避开脑梗塞、心肌梗死、外伤、手术等各种应激状态至少2周以上。

2、停用能够影响血糖的各种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等至少1周以上。

3、试验前3天保证规律饮食,每天进食碳水化合物的量不少于150克。

4、试验前一天晚上9点(空腹10~16小时)以后不应再进食。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5、试验当日将75克葡萄糖粉(小儿按1.75克/千克体重计算,总量不超过75克)溶于250~350毫升温开水中,早晨7点空腹抽静脉血查血糖,同时留尿查尿糖后,在3~5分钟内饮完糖水,每30分钟(共4次,2小时)分别抽静脉血查血糖和留尿查尿糖(每次留尿前30分钟应排尿一次并弃去),有条件者可在各时点同时抽血查血浆胰岛素或C肽。

5、试验当日将75克葡萄糖粉(小儿按1.75克/千克体重

参考范围:健康成年人OGTT:

FPG≤6.1mmol/L,2h-PG≤7.8mmol/L

服糖后0.5~1h后血糖升高达峰值,一般在7.8~9.0mmol/L,应<11.1mmol/L

同时所测尿糖均应为阴性。参考范围:临床化学检查课件

临床意义:

1、糖尿病诊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