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保法概述_第1页
第二章环保法概述_第2页
第二章环保法概述_第3页
第二章环保法概述_第4页
第二章环保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及特征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环境”是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

2、其调整对象是以环境为中介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社会关系。

3、其调整目标是建立和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次序,实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一)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更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和秩序。

(二)综合性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资源法是—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相关法律部门的交叉和相关学科的渗透,则为这种综合性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三)科学技术性它不仅反映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还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人称为环境规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四)社会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社会法保护环境资源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保护环境资源的事业已成为公益性事业。同其他法相比,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环境资源保护的原则、手段、措施、标准、制度和程序等方面有更多共同之处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内容。

(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广泛性)(六)地域性(七)国际性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产生的法律原因传统基本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缺陷:

1、未确认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2、未明确国家和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传统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和缺陷:

1、绝对所有权理论

2、契约自由

3、过失责任原则传统行政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缺陷:

1、以约束和控制行政权为核心。

2、以权利行使未基本的行为方式。

3、其适用有“事后性”“被动性”传统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缺陷:

1、强调对人身、财产权的保护,环境效益的关注不足。

2、其犯罪构成不足以惩处环境犯罪。

3、多以人身刑作为惩处方式。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况一、国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况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可以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代环境法时期、近代环境法时期和现代环境法时期。

(一)、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是各种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法规零散出现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如下特点:1.由于这些内容极为零散,相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因而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很大的区别。2.当时这些关于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没有与保护生态平衡相联系,主要是为了经济与生活服务。3.防止污染的规定,大多是从卫生和生活舒适角度出发,没有与整体环境质量的恶化相联系。(二)、近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大约在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各种单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纷纷出现的时期,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缓慢发展的阶段。近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立法以自然资源立法为主,污染防治法较少2.环境资源立法缺乏系统性3.环境资源保护法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单行性专门法律法规4.在环境污染防治立法中,大多强调技术性措施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方式主要是民事救济方式

6.环境资源立法拘泥于法学的传统原则,极少有创新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规定的环境管理权比较分散且地方性较强

(三)、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时期。

现代环境法从20世纪60年代起得到迅速发展,到70年代达到高潮,80年代进入调整完善阶段,进入90年代后,各国的环境保护战略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法进入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斯德哥尔摩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可持续发展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斯德哥尔摩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从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是现代环境法逐步兴起,不平衡、多样化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故称为“斯德哥尔摩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1.该时期各国的主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立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2.该时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点第一,环境的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的立法保护并重

第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从传统的法律体系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别性明显。

第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子系统初步形成。

第五,环境资源立法呈现综合化趋势。第六,开始重视设立统一的负责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政府机构。第七,环境标准和环境规划逐步成为环境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可持续发展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这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是“可持续发展”或“和平与发展”,故这个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被称为“可持续发展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或“和平与发展”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1.该时期主要的环境立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五个体现可持续发展新思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件。这次大会标志着全球中心议题从“斯德哥尔摩时期”的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时期”的环境保护的重大转变。

2.该时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点

第一,可持续发展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涉及更加广泛的环境资源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跨领域的问题,环境资源立法的综合化、一体化进一步加强。

第三,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治的重要条件。

第四,环境民主日益成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采用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技术规范。

第六,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实施能力和执法效率大幅度提高。

第七,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间以及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之间的协调性日益增强。第八,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迅速崛起。

(四)、现代西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内容1、“命令—控制”的强制管理主要是以制定行政控制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环境标准,强制予以实施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确定的环境保护要求。

2、运用经济刺激手段从西方和世界各国情况来看,经济刺激手段大多是行政命令手段的补充和辅助手段。经济刺激手段的种类是相当多的,但应用比较多的是排污费(税)、使用者收费、产品费(税)、排污权交易和一些财政补贴措施。

3、政府直接提供或者经营环境“服务”从这些国家情况来看,政府直接提供或者经营的服务一般限于公用事业部门,如城市供水、排水、污水治理、垃圾处置、城市绿化等。

(五)、对现代西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评价第一,比较有效地控制了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第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三,有力调动起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二、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概况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环境法;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环境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1、古代中国环境立法概况及特点在防治污染方面,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就出现了一些零散的法律规定。

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根据历史记载,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方面,最早的法规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见于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简》。《秦简》中的法律对农田水利、作物管理、水旱灾荒、风虫病害、山林保护等都有具体规定,有些规定类似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条款。

从中国早期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看,特点主要是为了保障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以确保社会的有序发展,这时的自然资源只是作为财产的一种形式予以保护的,“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早期中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理念。2、近代中国的环境立法概况及特点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我国环境法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也制定了不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

这段时期的立法缺乏可行性及系统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二是创业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缓慢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

第二,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效力等级和立法级别较低;第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较差。第一,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

第二,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效力等级和立法级别较低;第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较差。2、创业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

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对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确定了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保护目标;第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效力等级和立法级别还较低;第三,以防治污染立法为主,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较少。

3、改革开放以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进入迅速、全面发展的阶段。1978年,我国修改了《宪法》,首次将环境资源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并将自然保护和污染防治确定为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两大领域,从而奠定了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

1979年9月,五届人大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表明我国进入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

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标志着我国第一次环境立法高潮达到顶点。

1993年3月,全国人大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简称环资委),标志着我国进入第二次环境资源立法高潮。

这一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指导思想。

第二,环境立法的综合化进一步加强。

第三,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正在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第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

第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采用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和技术规范。

第六,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国外、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以及地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协调性日益增强。

(三)、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立法趋势虽然我国于1989年和1993年有过两次环境立法高潮,但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

如森林质量不高,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式不容乐观,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在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立法: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立法

3、制定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素质教育的立法4、协调推进区域环境保护立法

5、进一步加强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的本质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社会法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法;有的学者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与公法和私法相并列的独立的第三法域的法。我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在性质上属于社会法规范,它是典型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立法目的的法律部门。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环境问题的产生无一不与私人利益的盲目追逐和市场机制调节失灵直接相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面前,人们终于认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时,就必须从社会利益出发,对不利于社会利益的行为加以限制。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环境问题是在私法秩序下产生的,它表明私法对于环境保护的无能。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问题的解决当然不能指望私法,必须采取新的法律手段和措施,即公法手段。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社会公共利益有诸多方面,但主要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价值之所在。第四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的目的和作用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一)不同的国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有不同的表述。

(二)不同级别的环境法规的立法目的也不尽相同(三)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目的规定为五个方面: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3.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4.保障人体健康5.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作用1.国家进行环境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

2.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质量的法律武器

3.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4.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教材

5.处理环境国际关系,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工具

第五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的适用范围一、适地范围(一)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二)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以外的区域(三)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可能有不同的适地范围

二、适事范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适用于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和管理环境资源的各种活动或事项。

三、适人范围全国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适用于全国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地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仅适用于所辖区域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四、适时范围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什么时候有效,包括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对开始生效以前的活动和事件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第六节环境与资源保护

法律关系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指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各种关系,包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定或涉及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称为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依法参加与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保护的权利义务关系。)1、不同于环境社会关系。(意志性的社会关系、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结果而不是对象。)

2、由主体、客体、内容三要素构成。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事实(行为和事件)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变化的原因。案例分析某年7月,富运渔业公司所属的渔轮“远龙”号在黄海某渔场作业时接到台风警报,即返港避风。在离港口3海里处,“远龙”号遭到台风袭击沉没。富运渔业公司闻讯后立即展开了救援工作,“远龙”号船员全部获救。这次事故造成该船配载的30多吨柴油泄漏,污染了邻近的滩涂水产养殖场。受影响的个体养殖户李某等人要求富运渔业公司清除污染并赔偿损失,富运渔业公司以这种损害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为由加以拒绝。问:富运渔业公司与李某之间的环境法律关系是否成立?富运渔业公司的拒赔理由是否成立?相关法条链接:《环境保护法》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完全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3条规定: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赔偿责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包括三方面的构成要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又称权利义务主体。(参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一)主体的种类:1、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

2、污染防治法律关系中管理主体和污染防治主体。国家、法人、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从环境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划分,还可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分为管理主体和受控主体两类。

(二)主体的特征第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第二,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最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