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周的绘画艺术_第1页
论沈周的绘画艺术_第2页
论沈周的绘画艺术_第3页
论沈周的绘画艺术_第4页
论沈周的绘画艺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沈周的绘画艺术

说到明代绘画,我们不应该提到“五门派”,而应该提到沈周。沈周(公元1427年—公元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其祖上世代居吴门,即今天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他曾祖父是“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是画家杜琼的学生,书画实乃其家传之学。沈周在早年就绝意于仕途,甘居乡里以老终身。他的家庭殷实,田产多,且富收藏,这些为他能潜心于书画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他是“吴门画派”的先行者和领袖,“吴门四家”中文徵明和唐寅都是他的学生,仇英也受到他的影响。沈周在绘画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他的山水画继承了元代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又吸收了吴伟、戴进用笔刚健的院派画风。在他之前的明代山水画是院派一统天下的。而他一出则绘画主流又重归于文人画派,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这是他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他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分水岭。但是,沈周和后来的董其昌、“四王”不同,在山水画的取法上没有偏于一家一派,更没有强分根本不存在的南、北宗,而是集院派绘画和文人绘画之大成。二、沈周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中国画新格局在明代重要的继承者和光大者之一。我在文章中曾经指出,将这四种艺术合为一体的创造者是元代的赵子昂。但是,自他之后能够融四位于一体的画家已是凤毛麟角。在沈周之前明代还没有一位画家能够在这四个方面集大成,沈周却超时流而上直接取法赵子昂成四绝大家。他的诗文有《石田集》传世,堪称是明代诗人中的翘楚。他的书法早年学明初淞江三沈,中年后学宋代黄庭坚,形成了老辣苍浑的风格,是明代学黄字最杰出的书家。胡小石先生在写《书学史》时,对明代书家不过提及了十余人,这十余人之中就有沈周,可见他在明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他用印也是非常讲究的,钤在画面何处是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方定的。他很多小品不落名款,而只用一、二方印章,也不让人感觉有何缺失。在他的影响之下,“吴门画派”的画家们对印章的重视是要超过同时代画家的,其第三代传人中间出现了文彭这样划时代的篆刻大宗师,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三、对中国画形式构成的突破,在沈周之前我们很少看到,画面上只有三分之一处是山水、花鸟,而三分之二处则题满诗、文。画仿佛在这里只是陪衬,画家的书法和诗文反倒是真正的主角。这种前无古人的做法,大大地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后来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开拓出宽广的艺术空间。四,他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开后世新风。他的墨笔写意花鸟画风,被其第三代传人陈淳直接继承了,成“青藤白阳”一派,成为明清大写意花鸟画中的主流画风。沈周一生是在家乡苏州平静地度过的,最远不过到南京而已。他一生没有功名,却门生遍天下,官宦们以有他的画为荣。但是,他却没有趋炎附势为富不仁,虽家有百亩良田,却对弱小者万分同情。对造他假画的寒士从不追究,甚至主动为这些假画动笔修改。他对学生也毫无门户之见,在发现唐寅的笔性近于老友周臣时,便让他改师周的门下。他对母亲很好,直到其母90余岁的高龄去世时还悲痛不已,没隔几年他也去世了。中国自古以来讲画品如人品,但历代画家中像沈周这样人品与艺品俱佳的有几位?董其昌虽然艺薄云天,然论其人品不及沈周多矣。他的学生文徵明成为一代吴门画坛领袖之后,在提到沈周时还口口声声说“我们家的沈先生”,从不直呼其名。我不认为这是遵从什么封建的礼教,而是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已经是理想坐标。这样的师生之情在中国美术史上,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也是不多见的。沈周的艺术是伟大的,他的人格更加伟大。罗丹说在做艺术家之前,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是的,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人品龌龊的人可以画出高逸自然的画来。而沈周正是这样人艺合一的大艺术家,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民学派”的代表。沈周所生活的时代,在苏州商品经济已经很发达。而书画作为精神奢侈品,为全社会所喜好。加上沈周本人对他的假画从不在意,而后世因其画的价格昂贵,纷纷造其伪品。目前,我们能看到传世很多沈周绘画作品有很多是不可靠的。这里所发表的沈周数件作品皆是经国家文物鉴定小组专家们一致审定之物,可以说是沈周绘画作品的标准件。他的绘画以晚年所作成就最高,这里刊出的除了《东庄图册》外都是他晚年作品。相信对喜爱沈周绘画的朋友,应该是一次盛宴了。沈周《东庄图册》纸本设色纵17.5厘米横51厘米引首:石田先生东庄图。文治。第一开东城。鉴藏印:庞莱臣珍赏印(朱文)。第二开西溪。第三开拙修庵。鉴藏印:莱臣心赏(朱文)、潘健盦鉴定识者宝之(朱文)。第四开北港。第五开朱樱径。第六开麦山。第七开艇子浜。第八开果林。鉴藏印:延龄心赏(朱文)。第九开振衣岗。第十开桑州。第十一开全真馆。第十二开菱豪。鉴藏印:庞莱臣珍赏印(朱文)。第十三开南港。第十四开曲池。第十五开折桂桥。第十六开稻畦。鉴藏印:子韶审定(朱文)。第十七开耕息轩。第十八开竹田。第十九开续古堂。第二十开鹤洞。鉴藏印:虚斋审定(白文)。第二十一开知乐亭。鉴藏印:茝林审定(朱文)、伍元蕙俪荃氏(朱文)、虚斋至精之品(朱文)、潘延龄印(白文)。题跋:白石翁为吴文定公写《东庄图》二十余幅,李少卿篆称为双绝。余从王百谷闻之向藏长兴姚氏,数令人与和会不获见。今归修羽收藏,遂得披阅,以快生平积想。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修羽博雅好古,已收鸿乙草堂十图,今又得此以副之,嘉时胜日神游,其间何羡坐镇百城哉!赏玩不足,聊题数语以弁其首。董其昌书,丁巳(公元1617年)三月十有九日识。白石翁为吴文定写《东庄图》,原有二十四幅,文休承所藏,因官长兴失之,后为修羽千方踪迹得二十一幅,余已化去,即沈翁长跋亦不可见矣。辛酉(公元1621年)八月京口重观,记此以俟访之。董其昌。此石翁动心骇魄之作,荟萃唐宋元人菁华,而以搏象之全力赴之。香光题识比之卢鸿乙草堂、李龙眠山庄,其欢喜赞叹真欲五体投地矣。李少卿篆书直绍斯冰绝轨,其质直处觉鸥波尚逊一筹,西涯衡山无不远在下风。噫!近世无通篆隶者,未易一一为俗人道也!此册旧为吾郡培风阁张氏所收,不知何以流转扬州?今复为燿卿购取归润,岂非楚弓楚得乎?原本廿四幅,今存廿一幅,或以为惜,不知修羽先生千方踪迹已不可得,香光所见亦仅此而已。古今至宝照耀人间,即少留缺陷亦复何憾哉!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壬子春正月,观于苍茛馆因记,放下斋居士王文治。癸丑(公元1793年)秋八月,余归自西江时,抱疾甫愈,省女孙玳梁于扬州,孙婿汪诣成欣然持此册示余,盖诣成已于燿卿处购得之矣。此册为石翁最上乘之画,而李题董跋皆精妙无匹,前跋言之详矣。唯是吾润张氏之物,燿卿自扬州得之,未几何时,又复自润归扬,烟云过眼,从古如斯,楚弓楚得之说,诚为我见,未除余向者之言,不过随顺世谛而已。诣成方少年而留意法书名画,颇胜他嗜,惜玳梁腕弱,不能临仿耳!文治又记。乙卯(公元1795年)春二月,余客扬州诣成装池此册甫竟,将归之,夕又得重观,翰墨之缘,良非易事。文治。右白石翁为吴文定公所作《东庄图》也,国初藏吾乡张氏培风阁,后不知流落何所。幼曾见张禹村嵞所临图册,后只署名,未及其所本。禹村笔墨,固不能肖,而结构蹊径、运笔用墨,是时即疑非白石翁不能。今经数十年,始得见真迹,乃知翁之高大朴雅浑噩沈挚,即在凡手摹之,已觉其迥异常品,何况睹兹妙墨乎?真惊心骇目之观也!吾乡左氏藏翁为汤文襄作《庐墓图》,其高古不减此册,奈散失过半,而主人秘不与人观,虽知珍而不知其所以珍所以异乎?秭生之珍之也。秭生之所以珍,乃在天朗气清、明窗净几,择其人之好古,明六法者共赏之、叹之、题之、咏之,所以异乎左氏之珍之也。岁乙亥(公元1815年)夏四月,过秭生渎川方至堂出此册共赏即题于后,自归依室主张崟。吾吴白石翁墨妙著名于时者有二,一为《话雨图》,一为《东庄图》,皆为吴文定作,而东庄尤烜赫。李少卿之题、董文敏之跋,当时称三绝。《话雨》,吾见之于歙州汪心农斋中,以未得见《东庄》为憾。今京口冯君秭生购得之,携来吴门,因获假觐留三松堂,晤对十日归之。既叹服秭生之博雅好古,又自念老眼获观奇迹,翰墨缘深,为可庆幸也!嘉庆戊寅(公元1818年)暮春中浣,榕皋潘奕隽,时年七十有九。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九月望前二日,金孙尔准观。此册蕴藉骀宕,全以韵胜,脱尽先生平时峭厉本色。香光谓其如意自在,洵为确论,更不能赞一辞矣。自秭生购得此册,余遂获快观数次,每一展对,如逢姑射仙人,觉人世面目语言无非尘俗,深思熟读屡进益深。闻张夕庵曾借此册,观摹累月,既以喜秭生之不吝,又不知夕庵胸次更作如何意境也!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重九前四日,后学顾鹤庆敬志于渎川方至堂。白石翁此册,每一展玩,令人寝食俱忘,可以夺神移虑。又为徐武功写《园林册》及《耕织图卷》,皆生平杰作,悉为吾寂惺斋名迹也。罗天池记。春阳乍烈,满道歊尘,阅此如游极乐世界,一霎清凉殊念故园五亩也。道光壬午(公元1822年)三月十四日,南海吴荣光题。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孟秋十二日,过兴胜寺,谒惠甫世叔,出此见示,因获观生平未睹之宝,亦何幸也!竹叶亭生姚元之记。白石翁与吴文定最相知善,王元美曾藏所赠文定行长卷,几五丈许,推为平生第一笔。当时与《东庄图》评较,惟以分幅各体乃甲彼而乙此。今赠行图,既不可见此册,当为吾家鲁灵光琅琊之后又添一段佳话矣!道光癸未(公元1823年)春杪,李宗瀚题记。道光丁酉(公元1837年),芸圃水部招游皆山草堂,获观此册,因识眼福,且缔墨缘。福州梁章钜。《东庄图册》在1964年于文物出版社出版之后,各种画册中多有翻印。但是该册后明、清二代收藏者和鉴定家的题跋却没有公开出版过。这里全部刊出供读者参考。在艺术风格上这本册页最大的特点是清新自然。由于是对实景写生,沈周没有采用自己程式化的章法构图,而是采取了对实景的传移摹写法。很多风景如稻田、果林、麦山等是一般文人画家不愿入画的,大概认为太俗的缘故吧。而沈周却能化俗为雅。在色彩上他采用了传统的浅绛与青绿相结合的方法,在单纯中又体现出景物四季的变化。和元人的山水作品相比,虽然同样是表现园林,沈周体现出更多的人间烟火气,是诗化的自然,是人文观照下的仙境。实事求是地说,在“四王“的山水中我们很难看到这种亲切、自然的园林景象的。只有在近代陈师曾的山水画中,才又能看到这种园林风光。胡小石先生说陈的画风直接取自于沈周是见道之语也。关于这件作品创作年代,历来争论很多。我写有专文考证,这里只是略提一下。我认为,有的学者认为是沈周晚年作品是不成立的,因为其风格完全不同于晚年的“粗沈”。还有人认为是他40岁左右的作品同样也不成立,原因是因其画风不同于早年的“细沈”。我同意南京博物院已故书画鉴定家徐云秋先生的观点,认为是他公元1478年的作品,沈周此时51岁。在他写于该年的诗《成化戊戌雨夜宿吴匏厂宅》有明确为吴宽作此册的记载。从这本册页的风格来看也是粗细兼备,与他50岁前后的风格相一致。我在书画鉴定工作中深感鉴定者在文献上的功力与对笔、墨的理解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徐云秋先生早年在苏州图书馆任职,在文献方面的造诣为其书画鉴定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造成这本册页的创作年代问题上莫衷一是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