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提分特练_第1页
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提分特练_第2页
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提分特练_第3页
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提分特练_第4页
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提分特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考点中与钱钟书相关材料运用示例与提分特练考点:1.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与徐熙《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论据2.袁行霈《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3.杨建民《钱锺书谈读书》——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钱锺书观点4.聂宏刚《老舍幽默技巧观片谈》与朱强《论赵树理的幽默语言风格》——不适合做材料一论据【考点研究】1.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2.钱锺书《管锥编》说:“夫不论所喻为谁,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3.在《管锥编》中,钱锺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4.钱锺书:“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5.钱锺书:“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6.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钱锺书)【考点示例】一、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与徐熙《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论据【考点解读】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论据4.论证思路——《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材料1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其思想基础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是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反复提及的心愿,其中潜藏的,是对“文”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普遍情感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对不会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材料2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述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摘编自徐放鸣、徐熙《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查范围。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以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其思想基础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作者对此是肯定的。C.“先秦时期的……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原文的表述是“这一命题……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D.“比以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错,原文的表述是“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以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故选B。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由此可知,应是这两个命题的差异为其互识和互补提供了可能。故选D。问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A.《汉书》中记载,诗赋“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由此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当时的民风与政治状况。B.《文心雕龙》中“为情而造文”“为文而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支持“文如其人”的观点,因为该选项谈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另外,建安诗人是一个文学流派,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故选C。问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案首先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起源于先秦;然后谈论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最后通过比较,指出这两个命题相近而非相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可知:首段提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这一核心命题,并阐明其起源、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根据第二段“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概括可知:文章接着从西方诗学提倡“风格即人”的角度来讲,指出其提出时间晚于我国,其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根据第三段中“‘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述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分析概括:将中西方的两种观点进行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一点被著名学者钱锺书敏锐地发现过。最后采用“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论证……,最后……”的形式回答即可。问题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①“诗言志”的观点是中国儒家经典的共识,即文学作品应该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这是其固有的功能。②“文”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异代之间的传承有了依循。(2)①“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理念是“贵真”。②“真”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而“情欲信”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炼信息和提出自己个性见解的能力。(1)“诗言志”的字面意思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感志趣的。从材料一的《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观点看,说明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尚书》中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诗文作品的固有功能。(2)材料一提到,“文”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可见“诗言志”让异代之间的传承有了依循。(3)礼记·表记》中“情欲信”的观点是对“文如其人”观点的认同。材料一中说“‘文如其人’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简言之,“情欲信”强调要在作品中抒发真情、真意,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摘录【钱钟书文论摘录】1.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二、袁行霈《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点解读】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文学中,用美人香草比兴寄托,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离骚》。“美人香草”这个词就是东汉王逸对屈原《离骚》所作的一种艺术概括,他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仔细研究,《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屈原以自己本来的男性面貌出现,上下求女。他所追求的都是神话中的女性,所用的典故也都和男女爱情有关。他先追求洛水女神宓妃,但发现她淫游无礼,于是改求其他的女子。他想追求有娀之美女,即帝喾之妃,名叫简狄的。想请鸩鸟做媒,又想请雄鸠做媒,觉得都不合适。自己前去又怕失礼。相传简狄吞食了凤凰之卵,生下契,即商人的始祖。屈原说凤凰既然已经受了帝喾的请托,恐怕高辛(即帝喾)已经先追求到了,于是只好作罢。正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又想到了有虞的两个女儿,就是有虞之二姚。有虞是国名,舜的后裔,姚姓。少康是夏侯相之子,传说少康逃到有虞国时,有虞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中兴了夏朝。屈原说要趁着少康还没有成家时,先聘定有虞之二姚。但是他所找的媒人既没有能力,口才也不好,恐怕还是不能成功。屈原写求女,从字面看来是对爱情的追求,但实际上是政治的诉求。且看他的这几句:“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他把“闺中”也就是美女们和哲王连在一起来说,证明所谓求女乃是一种政治的诉求,而求女不成则象征着政治诉求的失败。《离骚》中这种情况即以男子的身份追求女性,象征某种政治的诉求,已经成为后代文学中常用的比兴寄托。这与汉代的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有很大关系。他们解释《诗经》里的爱情诗,往往穿凿附会,寻找政治寄托微言大意。连类及之,解释《离骚》和其他的诗歌当然也会寻求寄托。从此,写诗的人笔下的求女,有时并不真的是求女,而是别有寓意;解诗的人遇到一首美人香草爱情相思的作品,也往往要从字里行间找出一些比兴寄托微言大意,这已经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有了这种传统,作诗的人多了一些曲折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含蓄性;解诗的人则多了一种眼光,往往从诗里找出一些言外之意。《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另一种情况更值得注意,这就是屈原把自己女性化,自比为操行高尚的美女,并把自己和怀王的关系明确地比作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他和怀王有某种约定,因为别人嫉妒自己的美貌进了谗言,而遭到怀王的疏远。诗里抒写了自己那种类似失恋的感情:“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钱锺书《管锥编》说:“夫不论所喻为谁,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离骚》中这种写法,即以失宠之女性自居,比喻政治上的失意,在屈原其他的作品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如“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抽思》),“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惜往日》)。然而后代的诗词中常常并不如此明确,后代比较多的是男性作者代女性抒写爱情,甚至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但并没有明确地把自己当成女性。(摘编自袁行霈《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学中,用美人香草比兴寄托,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这种传统源自《离骚》。B.《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主要体现为屈原以男性面目出现,上下求女。C.汉代儒生解释《诗经》里的爱情诗,往往穿凿附会。他们笔下的求女,有时并不真的是求女。D.《离骚》中“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的控诉,表达了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主要体现为屈原以男性面目出现”错,从原文第②段“仔细研究,《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以及第⑤段“《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另一种情况更值得注意,这就是屈原把自己女性化”可知。C.“汉代儒生……他们笔下的求女,有时并不真的是求女”错,根据原文第④段“从此,写诗的人笔下的求女,有时并不真的是求女,而是别有寓意”显然说的并不是“汉代儒生”。D.“《离骚》中‘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错,根据原文第⑤段“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是《抽思》中的诗句,而非《离骚》的。故选A。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美人香草”比兴寄托的源起及发展,并在论证过程中穿插了后人对此的分析评论。B.文章提及汉代的儒生对《诗经》的解释,后代文学中常用的比兴寄托与他们的解释有关系。C.文章引用《管锥编》里的话,论证了屈原在《离骚》中把自己女性化,抒发了类似失恋的感情。D.文章首先提出“美人香草”的概念,然后讨论了《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最后总结全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最后总结全文”错,文章最后并没有总结全文。文章的论证结构并不是总分总,而是总分。故选D。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人香草”的意象在古诗词中是否有特殊寄托,还是需要结合作者的身份和政治追求来理解。B.根据作者的看法,用“美人香草”比兴寄托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独有之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C.屈原在《离骚》中身份变换男女,如果不按照比兴寄托的思路来理解,可能会让人困惑不解。D.屈原之后,男性作者在后代的诗词中多是代女性抒写爱情,但并没有明确地把自己当成女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独有之处”于文无据。文章并没有说用“香草美人”比兴寄托是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故选B。摘录【钱钟书文论摘录】1.钱锺书《管锥编》说:“夫不论所喻为谁,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考题对接】一、杨建民《钱锺书谈读书》——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钱锺书观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在他的“自况”文《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形象。里面有一句引起颇多关注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法方式很多,有的人看得“僵”,便对“不求甚解”非议或曲解。其实,在另一首《移居》诗中,陶渊明还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两句,可见他对阅读,是有不同对待的。在《管锥编》中,钱锺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仇兆鳌是明末清初学者,他的《杜诗详注》至今是人们倚重的杜甫诗歌注本。他选的这篇文章作者林云铭,是明末学者。钱锺书引号中“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后面,原文还有“后人不明此意,为卤莽者藉口”。这位林云铭,把陶渊明两句话解析到位:“不求甚解”,就是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了文章主旨;陶渊明读书当然求“解”,不然在读“奇文”时分析“疑义”干啥?钱锺书大致同意林云铭的解说,自然也包括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不过他还是借了他人句子来表达自己看法:“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以“重与细论文”比附“疑义相与析”,看来这一句的理解,大致清楚。对于杜甫“读书难字过”,人们的解释也颇有不同。字面意思,即书中难识读的字,任其过去,钱锺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接着前面征引的两句杜甫诗,钱锺书再引一西方学者的话:“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英国学者培根论读书的篇章,颇有名气。他认为,有的书略略染指即可,有的书可以粗粗一通翻过,有的书却需要细细阅读,慢慢消化。说得够明白。可钱锺书却认为此说“语较周密,然亦只道着一半”,还说得不够全面。钱锺书的看法:“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即使是必须细加考索分析的书,有时也可以“不求甚解”读过。这看你此时的阅读需要。倘若你欲领略其中修辞铸句效果及蕴藏之文气,可以扫眼过去,总括把握,以求文气通畅,品得深致韵味;假若要写作论文,则须细细读来,紧扣其中脉络,一字不可放过。钱锺书总结:“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这就周全了。除去前人所谓的书可以“染指”“囫囵吞者”“须咀嚼而消纳者”外,一个人读书或“阔略不拘”,或“精细不苟”,也该因时因事不同而有所差异。体会一下自己的读书过程,钱锺书的补充确实说出了那种特别感受。《朱子语类》卷一九有《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不过,对于朱熹说辞中的一个字,钱锺书认为可探讨:“朱熹虽以‘如鸡伏卵’喻熟读,而此节‘熟’字颇乖义理,《论语》岂不当‘熟读’哉?”朱熹说:《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打眼看去,没什么毛病,可细分析,就出现了钱锺书提的问题:难道《论语》不须熟读?这个“熟”字,钱锺书认为在此处“颇乖义理”,逻辑道理上不通。朱熹意思大致还是清楚的,钱锺书给他圆场:“‘熟’当作‘热’字为长,谓快读也,与‘冷’字相对。”完全正确,朱熹正是“热读”即“快读”的意思。为何“热”与“快”相联系呢?钱锺书再举例:“如陶爽龄《小柴桑喃喃录》卷上论草书云:热写冷不识’,热’与‘急’每相连属……”陶爽龄是明代文人。他说的这种情况很有趣,一些人写字时极快,笔底飞龙缠绕,等写完后,你问他其中某字,他也不能辨识。过去用毛笔、钢笔时,这种情况多见,是可进笑话书的真事。钱锺书引用此例,是要证“热”在此是“急”的意思。还有一个“热慌”的词,钱锺书认为“即今语‘急忙’也”。“热”字厘清了,“热读”意思就出来了。可钱锺书还不直说,又用他人说辞:“‘热读’略类董说《西游补》第六回所谓‘用个带草看法’‘怀素看法’。”《西游补》是明末董说的一部《西游记》续书作品。怀素乃草书大家,运笔行云流水,极是快畅。热读即快读也。证明完毕,回到朱熹《孟子》要“热读”上,钱锺书说:“盖《孟子》词气浩乎沛然,苟十目一行,逐字数墨,便拆碎不成片段,难以领会其文澜之壮阔。”《孟子》文章,条理畅达,气势流贯,读来胸中有浩然之气。正该是“热读”“快读”的作品。反之,“‘冷看’则正是二程之‘《论语》逐句看也’”,“冷看”,自然是逐句追究清楚地细细“慢读”。综合全文下来,钱锺书对于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及“疑义相与析”两方面,甚至多方面,算是说清楚了。在笔者,“不求甚解”经过一番“疑义相与析”,与自己有限的阅读经验全然吻合起来。(摘编自杨建民《钱锺书谈读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锺书注意到了陶渊明对阅读情形的两种不同表述,在他的《管锥编》中专门引用了古人的相关释读进行阐述。B.有人主张“不求甚解”即不过分穿凿附会而失去文章主旨,对书中难识读的字无需理会,钱锺书则认为不应轻易放过。C.无论是“不求甚解”还是“疑义相与析”,都与陶渊明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D.钱锺书对于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及“疑义相与析”有两方面甚至多方面的理解,也包含陶渊明要表达的意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仇兆鳌认为“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他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没有林云铭通透。B.钱锺书以杜甫《漫成》诗句“读书难字过”对“不求甚解”作类比性阐释,是往坏处解说读书态度,这一点有别于通行的观点。C.钱锺书对名人培根论读书的观点有所补充,他认为读书之“阔略”与“精细”,应因时因事而定,自信之中又颇有几分自负。D.钱锺书认为有些书必须细加考索分析,不可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读,作者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钱锺书观点的一项是(

)A.《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逐句看。(程颐)B.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C.人如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黄庭坚)D.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到末梢又约。(朱熹)4.作者的“阅读经验”与钱锺书的哪些观点“全然吻合”?请简要概括。5.《世说新语》中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里的“熟读”应如何理解?结合文本内容试作分析。一、杨建民《钱锺书谈读书》【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钱锺书则认为不应轻易放过”错。由原文“对于杜甫‘读书难字过’,人们的解释也颇有不同。字面意思,即书中难识读的字,任其过去,钱锺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可知,关于“书中难识读的字”,钱是“以‘读书难字过’比附‘不求甚解’”来说明读书的方式方法;认为“书中难识读的字”“不应轻易放过”的,是“有人”。故选B。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他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没有林云铭通透”错误。由原文“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可知,“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失其本旨耳”是仇兆鳌引用林云铭的观点,张冠李戴;B.“是往坏处解说读书态度”错误。由原文“钱锺书以此比附‘不求甚解’,显然是一样看法。可有人认为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历’,怎么可以如此读书?应该作:经眼之字,难以轻易放过云云,这是往好处解说的一般读书态度”可知,“钱锺书以杜甫《漫成》诗句‘读书难字过’对‘不求甚解’作类比性阐释”推导不出“是往坏处解说读书态度”,另外,“这有别于通行的观点”也不准确;D.“不可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读”错误,原文是“即使是必须细加考索分析的书,有时也可以‘不求甚解’读过”。故选C。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不求甚解”及“疑义相与析”的理解。B.谈论读书与境界的关系;C.谈读书的重要性;D.谈治学路径。故选A。4.钱锺书认为读书的方法很多,因时因事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①“草看”与“十目一行”;②“阔略”读与“精细”读;③“热读”与“冷读”;④“快读”与“慢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钱锺书的看法:‘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即使是必须细加考索分析的书,有时也可以‘不求甚解’读过”可知,钱锺书认为读书的方法,具体表现在“草看”与“十目一行”。由原文“钱锺书总结:‘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这就周全了”可知,钱锺书认为读书的方法,具体表现在“阔略”读与“精细”读。由原文“钱锺书给他圆场:‘‘熟’当作‘热’字为长,谓快读也,与‘冷’字相对。’完全正确,朱熹正是‘热读’即‘快读’的意思”可知,钱锺书认为读书的方法,具体表现在“热读”与“冷读”。由原文“钱锺书给他圆场:‘‘熟’当作‘热’字为长,谓快读也,与‘冷’字相对。’完全正确,朱熹正是‘热读’即‘快读’的意思”“‘冷看’,自然是逐句追究清楚地细细‘慢读’”可知,钱锺书认为读书的方法,具体表现在“快读”与“慢读”。5.示例一:①“熟读”为“热读”“快读”之意;②与前面“痛饮酒”相呼应,酒酣胸胆,热血沸腾,符合钱锺书“因时因事而异”的观点;③《离骚》正该是“热读”“快读”的作品,像《孟子》一样词气浩乎沛然,如果十目一行,便拆碎不成片段,难以领会其文澜之壮阔;④借着酒酣读《离骚》更能读出胸中浩然之气,读出流贯气势。示例二:①“熟读”,“快读也”,即“痛快地读”“畅快地读”之意;②与前文“痛饮酒”照应,符合钱锺书“因时因事而异”的观点;③《离骚》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词气浩乎沛然,文澜之壮阔,气势之流贯,极具情感和语言张力;④“痛饮酒”“熟读《离骚》”更能体现魏晋时期名土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风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运用能力。示例一:由原文“钱锺书给他圆场:‘‘熟’当作‘热’字为长,谓快读也,与‘冷’字相对。’完全正确,朱熹正是‘热读’即‘快读’的意思”可知,“熟读”为“热读”“快读”之意;由原文“钱锺书总结:‘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这就周全了”可知,钱锺书有因时因事而异的观点,熟读《离骚》与前面“痛饮酒”相呼应,酒酣胸胆,热血沸腾,符合钱锺书“因时因事而异”的观点;由原文“钱锺书说:‘盖《孟子》词气浩乎沛然,苟十目一行,逐字数墨,便拆碎不成片段,难以领会其文澜之壮阔。’”可知,《离骚》正该是“热读”“快读”的作品,像《孟子》一样词气浩乎沛然,如果十目一行,便拆碎不成片段,难以领会其文澜之壮阔;由原文“《孟子》文章,条理畅达,气势流贯,读来胸中有浩然之气。正该是‘热读’‘快读’的作品”可知,借着酒酣读《离骚》像读《孟子》一样,更能读出胸中浩然之气,读出流贯气势。示例二:由原文“‘热’字厘清了,‘热读’意思就出来了。可钱锺书还不直说,又用他人说辞:‘‘热读’略类董说《西游补》第六回所谓‘用个带草看法’‘怀素看法’。’《西游补》是明末董说的一部《西游记》续书作品。怀素乃草书大家,运笔行云流水,极是快畅。热读即快读也”可知,“熟读”,“快读也”,即“痛快地读”“畅快地读”之意;由原文“钱锺书总结:‘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这就周全了”可知,钱锺书有因时因事而异的观点,熟读《离骚》与前面“痛饮酒”相呼应,酒酣胸胆,热血沸腾,符合钱锺书“因时因事而异”的观点;由原文“钱锺书说:‘盖《孟子》词气浩乎沛然,苟十目一行,逐字数墨,便拆碎不成片段,难以领会其文澜之壮阔。’”可知,《离骚》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词气浩乎沛然,文澜之壮阔,气势之流贯,极具情感和语言张力;由题目“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可知,“痛饮酒”“熟读《离骚》”更能体现魏晋时期名土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风度。【钱钟书文论摘录】1.在《管锥编》中,钱锺书专门引用了古人对此两语的释读:仇兆鳌选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二《〈古文析义〉序》中,有“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耳。《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2.钱锺书:“窃谓陶(渊明)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相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3.钱锺书:“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二、聂宏刚《老舍幽默技巧观片谈》与朱强《论赵树理的幽默语言风格》——不适合做材料一论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老舍曾用一句话,对他所理解的幽默语言技巧做了概括,就是,“想得深而说得俏”他解释说,“想得不深,则语言泛泛,可有可无。想得深而说得不俏,则语言笨拙,无从得到幽默与讽刺的效果。所谓“想得深”,正体现着“心态”的意蕴。这是对幽默语言运用必须注重思想内涵和表达限度的要求。这要求与“笑”有着先天的联系。老舍认为,“笑”是幽默语言的一大特点和显著优点,但假若运用得不好,则很可能成为其致命的弱点。在“想得深”提供了意蕴基础和限度保证的情况下,幽默语言就必须“说得俏”。这里,“说得俏”倚重的是“笑”,是幽默最终成为幽默的最基本的特征。按老舍的理解,没有“笑”,也就没有了幽默语言。它非归于郑重,与正剧、悲剧艺术语言混为一谈,便落于“笨拙”和“枯窘”,而毫无韵致。因而他多次指出,幽默作家必须具备写得“风趣”“漂亮”的本领。“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他“须由人物的性格的发展中创造出极富有机智、使人惊喜的词句来”;他写得“非极精练、极生动”,从而使幽默语言“肉儿多而皮薄”“一咬即破,而味道无穷”。总之“说得俏”,是幽默语言技巧获取“笑”的效果的一个总原则。至于怎样才能“说得俏”,则须有一个宽泛的理解。在老舍看来,任何一种修辞手段,都可以“说得俏”,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有“笑”的意识和贯彻这种意识的恰当的语言组合。有了这些,即使方言土语,也可“说得俏”。因为有些方言里有一种“味儿”,这“味儿”就是“笑”的意识的积淀。《正红旗下》中小贩们吆喝,“赛梨哪,辣来换”;大姐婆婆总把“去”说成“克”;熟透了的旗人们,动辄就“哐!是!”地说话等,便很诙谐风趣,富有幽默意味。另外,有了特定的语言组合复沓等手法也能带上幽默色彩。《马裤先生》中的主人公,自坐上火车,便开始一迭连声打雷般地吼叫,“茶房!茶房!茶房!”一个简单的称谓,被不断地重复,就产生了“笑”的意趣。正可谓,秉持笑心便能游刃有余,横操竖纵自成为无穷妙趣。仅此一点,也足以让人对老舍那兼收并蓄的真正艺术家的气度,赞叹不已了。(选自聂宏刚《老舍幽默技巧观片谈》,有删节)材料二:赵树理是当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人称“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说话幽默,为人乐观“文如其人”,他的作品也具有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人留下了不绝的笑声。他的幽默风格是有别于其他作家的“赵树理式”的风格。赵树理曾在《语言小谈》中说过:“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为了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一是叫人愿意听。想叫人听得懂,就须说得通;想叫人愿意听,就须说得好——或者说,‘说得技术’。”这“说得好”“说得技术”就是老舍先生曾说过的“说得俏”。“说得俏”就诙谐幽默,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深刻启迪。我们知道,异常,特别是反常会令人发笑。赵树理就是写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用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在久旱逢雨后竟念念有词地说“不宜栽种”,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误了农时,这种与周围人们完全不同的反常言行显得愚蠢可笑。为了强有力地表现异常、反常,以显示语言的幽默感,赵树理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了卓越的幽默才能。曲折含蓄是幽默讽刺常用的语言手段,给人物起绰号就是这样的一种语言手段。这是赵树理式的一种幽默方式,这些绰号常常使人永志不忘,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等。他把自己爱憎鲜明的感情注入这些绰号。这种起绰号的形式无疑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绰号常常是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或突出特点的形象反映。中国人的姓名以三字格为多,赵树理的人物绰号也多为三字格,顺乎习惯。它们具有形象、突出、易说、易记的特点,因而比人物的正名生命力强。它们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每个绰号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它吸引人们去看故事,去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它诙谐风趣,引人发笑。在赵树理的作品中,异常说法用得最多的是所谓“大词小用”、即“降用”。这种用法在他的作品中呼之欲出,俯拾即是,可以说是赵树理独具特色的幽默风格之一。说孟祥英的婆婆找牛差差老婆商量对付媳妇的对策是“开个座谈会”;说革命中坚分子铁锁在太原待过一段时间是“太原时代”;说三仙姑找二诸葛老婆闹事,见那老太婆已不顾了性命,就先胆怯了几分,要回家去时是三仙姑“不敢恋战”。我们不能不说这些话“说得技术”,说得曲折含蓄,说得幽默有趣,说得深刻,耐人寻味。(选自朱强《论赵树理的幽默语言风格》,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是语言大师,他认为幽默的语言,要做到“想得深”和“说得俏”,二者要兼顾。B.“想得深”体现着“心态”的意蕴,这要求幽默语言运用必须注重思想内涵和表达限度。C.著名作家赵树理从听众角度,以“听得懂”“愿意听”两个方面来定义幽默创作的方法。D.为了达到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赵树理认为“曲折含蓄”应该是创作时遵循的基本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老舍的理解,幽默语言如果离开了“笑”,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将无法“生存”。B.材料一中举《马裤先生》主人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运用方言土语,也可以“说得俏”。C.材料二中举二诸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反常”这一生活现象可引起幽默风趣的效果。D.起绰号的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营造幽默的语言氛围。3.下列各项不适合做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幽默作家和幽默作品,不是其中含有“哀怨”和“讽刺”,就是含着挣扎和战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