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分析教学课件_第1页
肝炎病毒分析教学课件_第2页
肝炎病毒分析教学课件_第3页
肝炎病毒分析教学课件_第4页
肝炎病毒分析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炎病毒

hepatitisviruses.肝炎病毒

hepatitisviruses.1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es指以损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es指2肝炎病毒的类型病毒病毒科核酸类型传播方式HAV小RNA病毒正单链RNA粪-口HBV嗜肝DNA病毒双链DNA输血HCV黄病毒正单链RNA输血HDV——负单链RNA输血HEV杯状病毒正单链RNA粪-口.肝炎病毒的类型病毒病毒科3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首先是Feinstone于1973年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的。1982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分类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1993年又被单列为肠道病毒科的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

.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4形态与结构

.形态与结构.5基因组:线状+ssRNA,稳定性高。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由VP1~VP4等4种多肽组成,其中VP1是主要的衣壳蛋白。.基因组:线状+ssRNA,稳定性高。.6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

黑猩猩、狨猴、红面猴对HAV易感。HAV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人胚肾细胞、传代猴肾细胞、人胚肺2倍体成纤维细胞和人肝癌细胞株等细胞中增殖。生物学性状.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生物学性状.7抵抗力HAV对乙醚、酸、热(60℃4h)稳定,在-20℃贮存数年仍保持感染性。HAV经高压、煮沸5min、UV、甲醛以及氯等处理均可使之灭活。鉴于HAV有相当大的抵抗力,因此对肝炎患者及其排泄物处理应特别小心。生物学性状.抵抗力生物学性状.8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多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的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9致病机制HAV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年,且多为隐性感染:HAV口小肠淋巴结内增殖血(病毒血症)肝细胞内增殖致病(出现临床症状)。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参与了肝脏的损伤,即抗HAV在肝脏与HAV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或Tc(CTL)对感染病毒肝细胞的攻击所致。

致病性与免疫性(潜伏期排毒高峰)(急性期排毒量Ab).致病机制致病性与免疫性(潜伏期排毒高峰)(急10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2.黄疸期3.恢复期.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11免疫性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早期:IgM;同时,从粪便中检出sIgA抗体。恢复期:IgG,并可持续多年;特异细胞免疫应答。致病性与免疫性.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12

实验室诊断不依靠分离病毒,而采用下述方法:

(一)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AVIgM有助于早期诊断;抗HAVIgG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测粪便中抗HAVIgA也有助于诊断。

(二)病毒检测: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

(三)病毒核酸检测:应用PCR技术检测HAV的RNA微生物学检查法.实验室诊断不依靠分离病毒,而采用下述方法:微生物学检查法13

HAV感染后以隐性感染和无黄疽型病例占多数,因此传染源较难控制。预防:一般性预防:搞好卫生。特异性预防:我国试用减毒甲型肝炎活疫苗(H2株和L1株);国外已生产灭活疫苗。丙种球蛋白可应急预防。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经治疗可痊愈,不转慢性亦不留后遗症。用药宜简。

防治原则.HAV感染后以隐性感染和无黄疽型病例占多数,因此传染源较14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151.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1.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16Dane颗粒形态(完整的病毒,具有传染性)HBsAgHBcAgHBVDNADNAP(外膜蛋白)(核衣壳蛋白).Dane颗粒形态HBsAgHBcAgHBVDNADNAP(17大球形颗粒(Dane):直径42nmDane颗粒双层外壳核心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包膜内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核衣壳双股未闭合DNADNA多聚酶.大球形颗粒(Dane):直径42nmDane颗粒双层外壳核18HBV的小球形颗粒主要存在形式.HBV的小球形颗粒主要存在形式.19HBV的管形颗粒串联的小球形颗粒HBV的小球形颗粒HBV的管形颗粒空心汤团.HBV的管形颗粒串联的小球形颗粒HBV的小球形颗粒HBV的管202、HBV的基因组结构3.2Kb双股环状未闭合DNA,长链(L)为负链,短链(S)为正链负链(L)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即P、S、C、X.2、HBV的基因组结构3.2Kb双股环状未闭合DNA,长链21C区X区S区P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正链负链重复序列.C区X区S区P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正链负链重复22S区:有S基因,前S1基因和前S2基因,分别编码HBV的外衣壳蛋白(HBsAg,PreS1和PreS2抗原)C区:有C基因和前-C基因,分别编码HBV的HBcAg、HBeAg.P区:最长,编码DNA多聚酶X区:编码HBxAg,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区:有S基因,前S1基因和前S2基因,分别编码HBV的23DNARNADNA转录逆转录HBV的复制方式很特殊,在复制过程中有逆转录过程,与逆转录病毒相似,逆转录后的DNA可整合至靶细胞的染色体HBV的复制.DNARNA24超螺旋DNA转录2.1kbRNA3.5kbRNA转译外衣壳蛋白转译内衣壳蛋白及子代DNA逆转录复制逆转录的DNA可整合至细胞染色体HBV复制周期示意图.超螺旋DNA转录2.1kbRNA3.5kbRNA转译外衣壳25S基因可通过2.1kbRNA为信使RNA而转译HBsAg,故在部分HBV感染者中,虽无病毒复制,但长期产生HBsAg.S基因可通过2.1kbRNA为信使RNA而转译HBs263、HBV的抗原组成表面抗原HBsAg外衣壳抗原前S1抗原前S2抗原内衣壳抗原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3、HBV的抗原组成表面抗原27(1)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三型颗粒中分亚型(a,d/y,w/r,adr)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免疫原性,产生抗-HBs:中和抗体——具有保护力:是乙肝恢复标志PreS1、PreS2及抗-PreS1和抗-PreS2乙肝●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1)表面抗原HBsAg存在于三型颗粒中乙肝●出现时28●HBsAg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HBVS基因整合肝细胞DNA持续表达“空心汤团”HBsAg乙肝●HBsAg的亚型adradwayrayw长江以北长江以南新疆、西藏、内蒙等HBsAg.●HBsAg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HBVS基因整合肝细胞持续29乙肝

●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消失后●抗-HBs为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其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抗-HBs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HBV保护力不完全●抗-HBs.乙肝●出现时间:急性感染后期或HBsAg消失后●抗30(2)e抗原HBeAg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由前C和C基因共同编码产生可游离存在于血液中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产生抗-HBe,具有一定保护力(前C基因变异者除外)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DNA阳性率为92%左右.(2)e抗原HBeAg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血清HB31乙肝HBeAg是前C和C基因共同编码产物HBVC基因前C区C区前C/C蛋白HBeAgHBcAg表达分泌到细胞外HBeAg只存在于血清中.乙肝HBeAg是前C和C基因共同编码产物HBVC基因前32乙肝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抗-HBe的出现标志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抗-HBe阳性者中,16.3%~30%左右HBVDNA仍阳性可能与前C基因变异有关

易加重病情、易演变为肝硬化α-干扰素疗效亦较差.乙肝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抗33乙肝PreCC区HBcAgHBeAgPreC区的变异使不能转译出HBeAg,而出现HBeAg(-),抗-HBe(+)的HBVDNA(+)患者.乙肝PreCCHBcAgHBeAgPreC区的变异34(3)核心抗原HBcAg仅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不易在血液中检出是蛋白质,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HBc——非中和抗体,无保护力表明病毒在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3)核心抗原HBcAg仅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35抗-HBc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I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HBcAg的免疫原性最强持续时间:6~18个月.抗-HBc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36HBV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最直接的证据检测方法:斑点杂交法、PCR法DNAP(DNA多聚酶):是逆转录酶也是直接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之一乙肝HBxAg:也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标志HBxAg具有反向激活作用,可调控病毒基因转录水平,并对宿主癌基因可能有激活作用。.HBV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的最直接的证据检测方法:斑37乙肝4.HBV的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细胞培养成功:HBVDNA导入肝癌细胞/S基因转染—制备疫苗●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土拨鼠肝炎病毒(WHBV)、鸭肝炎病毒(DHBV).乙肝4.HBV的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HBV人工培养尚未385、抵抗力1、100°C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2、耐干燥、紫外线、低温.5、抵抗力1、100°C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39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播方式二、所致疾病三、致病机制四、免疫性.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播方式.40传播方式1、输血传播2、性接触传播3、垂直传播.传播方式1、输血传播.41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毒不严格.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42乙肝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乙肝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经胎盘及生43乙肝易感人群(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高发病区:4~8岁(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4)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乙肝易感人群(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44所致疾病急性肝炎爆发型肝炎慢性肝炎.所致疾病急性肝炎.45

HBV的致病机制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易形成HBsAg无症状携带病毒变异:前C和C基因变异——逃逸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为主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诱导免疫病理损伤.HBV的致病机制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免疫病理46乙肝临床特点1.潜伏期:2~6个月急性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

死亡慢性携带者

痊愈肝硬化痊愈

死亡

静止性肝硬化

2.临床类型:.乙肝临床特点1.潜伏期:2~6个月急性感染慢性乙型肝47乙肝●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亦可阳性。大部分肝组织有病理变化预后●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10%10%“三部曲”.乙肝●慢性HBsAg携带者:无临床症状,HBeAg亦可预48乙型肝炎的特点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0.1%-1%,亚临床30%-75%,慢性乙肝1%-5%,乙肝病毒携带7%-20%急性乙肝如治疗不彻底,10%患者可转为慢性乙肝.乙型肝炎的特点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49免疫性1、保护性免疫抗HBsAg抗体——主要中和抗体针对HBeAg的细胞免疫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2、免疫损伤针对HBsAg、HBcAg、HBeAg的细胞免疫造成肝细胞损伤抗HBsAg抗体可致免疫复合物损伤.免疫性1、保护性免疫.50HBV与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方面:携带者高于正常人217倍血清学检查:肝癌HBV检出率高动物模型:土拨鼠病毒分子结构:肝癌患者有整合DNAHBV与原发性肝癌有明显相关性.HBV与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方面:携带者高于正常人217倍H5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一、微生物学检查二、防治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一、微生物学检查.52标本类型:血清检测方法: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病毒核酸测定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类型:血清微生物学检查.53乙肝“二对半”及HBVDNA的检测及意义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乙肝“二对半”HBVDNA发现无症状携带者献血员筛选必检指标HBsAg.乙肝“二对半”及HBVDNA的检测及意义HBsAg、抗54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

HBsAg(+):急、慢性肝炎及无症状携带者,有传染性,如伴有HBeAg(+),表示病毒复制,则有很强传染性

抗-HBs(+):感染已恢复或痊愈,效价高预后更好,抗-HBe(+)表机体已获一定的免疫力抗-HBc

IgM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HBsAg(+):急55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分析+----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大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或“窗口期”--+--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HBsAgHBeAg抗-HBs56

新生儿和儿童接种

高危人群接种

意外受染者接种

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血制品检测,严格筛选献血员预防医源性传播人工自动免疫: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高效价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新生儿和儿童接种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57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引起丙型肝炎。

HCV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目前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在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率为2.1%。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乙型肝炎,但症状较轻,演变为慢性者多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丙型肝炎病毒.58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丙型肝炎病毒属。其生物学性状及基因结构与黄病毒相似。HCV呈球形,其直径约为30nm~60nm,外有脂蛋白包膜。

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59核酸为+ssRNA。5′端UTR核酸序列保守性强,病毒株间差异小,可用于诊断。包膜蛋白区和非结构蛋白区基因易变异,包膜蛋白抗原性变异,不被抗体识别,病毒持续存在,易发展成慢性;目前对HCV尚不能通过血清分型,分为Ⅰ~Ⅵ型6个基因型,每个型又可分为亚型(a、b、c表示)。欧美流行株多为Ⅰ型,而亚洲和我国流行的多为Ⅱ型。

生物学性状.核酸为+ssRNA。生物学性状.60至今HCV的细胞培养尚未成功。黑猩猩是HCV唯一易感动物。HCV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紫外线照射、100℃5min、20%次氯酸、福尔马林(1∶1000)均可使HCV失活。生物学性状.至今HCV的细胞培养尚未成功。生物学性状.61

HCV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性交和母婴传播。潜伏期为2~26w,平均7.4w,但由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较短,大多数在输血后5~12w发病。大多数患者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较轻,多为无黄疽型,90%以上的患者演变为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变,甚至原发性肝癌。关于HCV感染的慢性化机制,目前认为HCV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而主要是通过免疫病理损伤和细胞凋亡导致肝细胞破坏。致病性和免疫性.

HCV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性交和母婴传播。致62

预防主要通过检测抗HCV或HCVRNA筛选献血员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其他预防措施同HBV。免疫球蛋白有无预防作用尚无定论。目前还无特异性防治对策,一般治疗原则与乙型肝炎相同。防治原则.

预防主要通过检测抗HCV或HCVRNA筛选献血员来63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Dvirus,HDV),曾称δ肝炎病毒(hepatitisδvirus),是丁型肝炎的病原体。通过黑猩猩实验感染证明它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因此其致病必须同时有HBV感染,病情较单纯感染HBV的患者严重。

.丁型肝炎病毒.64

HDV为直径35nm~37nm的球形颗粒,核心含有环状-ssRNA和HDAg(δ抗原)。HDV表面为HBV包膜,主要含有HBsAg。HDV不能独立复制,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增殖。HDVRNA可编码HDAg,刺激机体产生抗HD。HDV仅有一血清型,敏感动物是黑猩猩、土拨鼠和北京鸭等。

生物学性状.

HDV为直径35nm~37nm的球形颗粒,核心含有环65

传播方式:与HBV基本相同,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与HBV相比,HDV母婴垂直传播少见,而性传播相对重要。由于HDV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壳为HBsAg,从而决定了HDV只能感染HBsAg阳性者,其感染有两种形式:共同感染(coinfection):与HBV同时感染;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HDV。HDV致病作用主要是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而机体免疫应答对丁型肝炎发病无明显影响。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性和免疫性.66HDV感染后产生抗HDVIgM,抗HDVIgG。丁型肝炎发展为慢性时,抗HDVIgM和IgG常呈持续高效价,可做为慢性丁型肝炎诊断指标。

抗HDV不能清除病毒,其作用还有待研究。致病性和免疫性.HDV感染后产生抗HDVIgM,抗HDV67

1.血清学方法:用ELISA或RIA检测血清中HDVAg或抗HDV。HDVAg虽可于急性HDV感染早期检出,但阳性率低;慢性病人则测不出,但肝活检HDVAg可呈阳性。抗HDVIgM于第4~5w检出率高,有诊断意义。

2.核酸分子杂交法:检测血清中HDVRNA。其浓度与HDVAg平行。抗HDV出现后,HDVRNA转阴。HDVRNA的存在标志HDV复制以及血清有传染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1.血清学方法:微生物学检查法.68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据报道用重组αIFN或γIFN治疗丁型肝炎,可抑制病毒复制,且可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原则与乙型肝炎相同,主要为严格筛选献血员和血制品,防止注射或其它操作的医源性传染,开展卫生宣传教育,避免性传播。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据报道用重组αIFN或γIFN治疗69戊型肝炎病毒1989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国际肝癌会上,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是戊型肝炎(hepatitisE,HE)的病原体。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70

HEV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齿状,类似杯状病毒。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分离到的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HEV直径27~38nm,20面体立体对称,核酸为线形+ssRNA,易感染动物是猕猴,也可感染非洲绿猴、恒河猴、猫猴和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口服或静注含有HEV病原材料均可使之感染。生物学性状.

HEV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齿状,类似杯状病毒。到71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饮水被病毒污染可造成水源性暴发流行,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食物污染等方式传播。患者多见于20~40岁成年人,潜伏期为2~9w,多数患者于病后6w即好转或痊愈。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可导致死亡。孕妇感染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常发生流产或死产。HEV致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是病毒本身作用及机体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病后有一定免疫力。致病性和免疫性.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饮水被病毒污染可造成水源性暴发72

1.免疫电镜:可取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常规免疫电镜检查HEV颗粒。

2.血清学方法ELISA或Western印迹试验检测抗HEV,包括抗HEVIgM和抗HEVIgG。

3.HEV核酸检测:多采用PCR法。可取患者粪便标本或血清标本检测HEVRNA。微生物学检查法.

1.免疫电镜:微生物学检查法.73

原则上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措施是保护水源,防止被粪便污染,保证安全用水。在流行地区广泛宣传不喝生水,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降低新患发病率。免疫球蛋白预防无效。本病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合并重症肝炎时按抢救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原则处理。防治原则.

原则上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措施是保护水源,防止被粪便74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

HAVHBVHCVHDVHEV基因组RNADNARNARNARNA传播途径消化道血液/体液血液/体液血液/体液消化道慢性化否否是是是否血清学抗HAV-IgMHBVM抗-HCVHDAg抗HEV-IgM检测抗HAV-IgG抗HDV-IgM抗HDV-IgG.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HAV75新近发现的肝炎相关病毒目前,除公认的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外,尚存在可经肠道外传播而引起的急、慢性肝炎,统称为非甲~戊型肝炎。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输血传染性病毒(TTV)。它们对肝脏和肝外的致病性至今尚不能确定,特别是TTV的感染未发现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