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深度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如皋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深度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如皋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深度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如皋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深度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如皋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深度自测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人类的群集性邱泽奇①人一生下便需要接受他人的抚慰,与他人接触,与他人交往。实验观察表明,婴儿出生后有许多明显的社会交往迹象。如两个月大的婴儿可以与同伴对视。在人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婴儿要与父母接触,再长大一些,要有自己的玩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同事。只要我们醒着,大都与他人在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游乐,生活在各种类型、规模的群体之中。只有在极少数特别情形下,我们需要短暂的独处、思考、休息,这就是人类群集性的具体表现。②经验事实还表明,与世隔绝的人常常会感到迷惘、自闭,甚至会精神崩溃。自闭症儿童在交往上有障碍,症状之一是不依恋父母。如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会出现障碍。如对语言的理解低下,不能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姿势及音调与他人交往。儿童缺乏正常交往的另一个后果是根本不懂行为规则:一方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一方面,对事物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抵触。③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传统监狱中,对犯人最严厉的惩罚是关禁闭。在大多数军队中,对军士最严厉的惩罚也是关禁闭。《日内瓦公约》也承认,30天以上的单独监禁是一种残忍的折磨。④人类的群集是必须的,所以强制性隔离便是惩罚,自愿性隔离便是不正常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人常常不加入群体活动,我们会用“离群索居”来形容他。“人非孤岛”,说的便是人类社会的群集性,我们认为,没有人可以像孤岛一样与世隔绝而正常地生活。⑤人不仅不能与世隔绝地生活,甚至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群体,也会觉得特别难受。⑥对于人类的群集性,社会学家有一个简洁的解释。社会学家认为,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有两种基本需要:一种被称之为工具需要,另一种被称之为情感需要。⑦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我们知道,人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生存和成长的。依靠群体帮助以达成某种具体目标的需要就是工具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不具有工具需要。儿童需要人帮助才能够饮食、站立、行走,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以学习知识,成年人需要人帮助做出某种决策,老年人需要人帮助以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人帮”,没有人是不需要其他人帮助而无所不能的。⑧有时候,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物质帮助,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让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读者可以把书放下,静心地想想: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难道只是出于工具性考虑?为什么烦的时候想找朋友,高兴的时候也想找朋友?遇到不同的难题还倾向于找不同的朋友?为什么不去和一堆陌生人一起聊?这就是情感需要。找了朋友,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也就满足了。而且不同的朋友能够满足不同的情感需要。⑨对两种需要的满足不只限于朋友、家人,在需要满足方面,正式组织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举一个例子,群体性竞技活动、群体性游乐活动,都是正式组织的活动,不仅满足人们工具的需求,如赢得比赛、娱乐身心,而且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如情感宣泄和表达。⑩对人的需要进行工具和情感区分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截然分开的,事实上,在某些时候两者很难区分。举例来说,朋友之间的帮助常常是两种需求满足同时发生,同事之间的帮助有时候也不仅仅是工具需求的满足。那么,同事和朋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回答什么是人类社会的群体开始。1.下列判断与原文观点不发生冲突的一项是(

)A.正常生长发育的人,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同事。B.人类群集性与我们需要短暂的独处、思考和休息并不矛盾。C.特立独行的人,就能像孤岛一样与世隔绝而又正常地生活。D.社会成员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工具需要,可以舍弃情感需要。2.依据原文画线部分做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会出现障碍→不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不会有障碍。B.没有人不具有工具需要→所有人都有工具需要。C.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物质帮助,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所有人都需要情感上的支持。D.并非说人的工具和情感需要可以截然分开→人的工具和情感需要不能截然分开。3.电影《甲方乙方》里面有个故事正好能佐证本文某个观点。故事内容概括为以下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A处还是B处?请简要说明理由。电影《甲方乙方》里有一个电影明星唐丽君。她厌倦了人潮如涌,厌倦了明星生活,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在“好梦一日游”公司宣布中止唐丽君的一切演出活动和社交活动以后,她真的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可不久,她就耐不住寂寞了,让经纪人到处打电话,希望参加那些她从前根本就瞧不上的活动,免费也行。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我的一位周姓朋友的妻子周太太特别害怕蜘蛛。每次看见蜘蛛,她都几近歇斯底里的边缘,直到周先生捉到蜘蛛并将它驱逐出公寓。她也不喜欢蟑螂,但那仅仅是厌恶,只有蜘蛛能激起她内心深处真正的恐惧。然而细究起来,这种恐惧的产生并没有特别的理由。她自己这样描述道:“我想这种恐惧来自我的DNA,可能我的祖母经历过与蜘蛛有关的恐怖事情,然后她将这个遗传给了我。”②这解释很有意思,不过,恐怕绝大多数生物学家会对这个所谓“祖母遗传”的解释不屑一顾,因为这与分子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背道而驰。中心法则,是指由DNA编码的遗传信息转录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一信息流是严格的单向传递。DNA的序列可能发生改变(突变),但这是随机的。因此,周太太对蜘蛛的恐惧遗传自害怕蜘蛛的祖母,这一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任何机制能实现非随机性的DNA编码突变。早在18世纪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后天获得性状遗传,即人们可能会遗传祖先们在生活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而后天获得的性状。此观点得到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的推崇,因此也被称为“拉马克主义”。这一观点在19世纪极为流行,甚至达尔文也赞同该观点。然而,随着对遗传机制的逐渐认识,人们发现遗传信息是按照DNA—RNA—蛋白质进行传递,很显然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可能遗传的。也有大量证据表明这类遗传不会发生。比如,如果某个人在车祸中不幸失去一条腿,他之后生的孩子不会生来就少一条腿。后天获得的性状(一条腿缺失)不会反向将信息传递到DNA继而影响该个体的后代。④可能有人会提出反驳,上述获得性状没有得到遗传是因为其不具有选择优势。拉马克主义认为获得性状特指有益的性状。如果一个人在车祸中失去一条腿,他的后代出生时也少一条腿没有任何益处。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实验来验证大鼠是不是能获得具有选择优势的性状。其中最著名的一系列实验来自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威廉姆·麦克杜格尔。麦克杜格尔训练了一批大鼠,然后让其繁育后代,再训练它们的后代并让后代继续繁育,这一过程持续了32代,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他发现,接受训练的大鼠的后代学习该项任务的速度比亲代更快,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学习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拉马克主义和获得性有利性状的遗传也不成立,这些结果倒是支持了后来出现的中心法则⑤基于上述背景,最近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了一些让人震惊的发现。两位来自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凯丽·雷斯勒和布里安·迪亚斯研究苯乙酮对小鼠的影响。这种化学物质具有一种特别的气味。他们将雄性小鼠暴露于苯乙酮的气味下,同时对小鼠施以少量但疼痛的电击。小鼠很快就将气味和疼痛联系起来。最后,仅仅是苯乙酮的气味就足以使其战栗。令人吃惊的是,雷斯勒和迪亚斯的实验中受训练小鼠的后代也出现了同样的恐惧特征。当苯乙酮的气味飘到它们的笼子里时,它们居然因恐惧而战栗。⑥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同时也引出大量的问题,特别是这种遗传的机制是什么?怎么可能以如此戏剧性的形式打破中心法则?研究者发现,因训练导致害怕这种气味的小鼠的大脑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气味感知系统有关。让人费解的是,这一性状为什么会遗传给后代?这一信息怎么可能反向传给DNA?⑦但是这个解释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对刺激的恐惧反应是如何恰好改变了与那个刺激有关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特别是在精子中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一无所知。其次,假设甲基化的改变是做记号的方式,我们依然不知道这种甲基化的差异为什么或如何被解释成“害怕苯乙酮”的意思。⑧或许周太太是对的。可能她的祖母确实经历过与蜘蛛有关的恐怖的事,而这现在被记录在她的DNA里——或者更准确地说,大概是甲基化在她的DNA上产生了这个效果。他们的子女也会怀有同样的恐惧吗?这还不知道,但是研究者们正在试图弄清对苯乙酮的恐惧会在小鼠中保持多少代。我们的恐惧真的可能是来自过去的一团恐惧。(摘编自约翰·斯皮克曼《来自过去的恐惧》)材料二: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物体在后天获得的生理特性是不能传给后代的,比如一个人爱吃辣,他的后代不一定爱吃辣;一只猫失去了尾巴,它的后代一般是会有尾巴的。然而,近年来,后天获得性状的遗传理论得到了支持。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研究表明,无论是双环毛毛虫还是成年双环蝴蝶,如果在发育过程中或在生命早期接触到新气味,它们都会偏好新气味。研究人员还发现,暴露在外的毛毛虫和蝴蝶的后代显示出与父母相同的新偏好,即使它们自己没有暴露在外,这表明它们的父母已经将它们新获得的偏好传递给了它们的孩子。研究者将毛毛虫和蝴蝶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很少出现的新气味中。在实验中,毛毛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都被用玉米叶喂养,这些玉米叶通常被香蕉或芒果精华包裹。这些毛毛虫大多喜欢在暴露几天后吃含有水果精华的叶子。研究者将年轻的雌性蝴蝶暴露在新的信息素混合物中,这种信息素由雄性产生,用来引诱雌性蝴蝶。结果表明,暴露后的雌性更喜欢具有新信息素混合物的雄性。“这些结果意义重大,因为它们表明昆虫不仅受本能的驱使,而且可以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习,并相应地调整未来的行为。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他们的生存和繁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者表示。研究结果表明,新一代的蝴蝶对斯的食物气味或新的信息素混合物也表现出同样的偏好,尽管它们自己从未接触过这些气味。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后代继承了父母的偏好。虽然这些学习和遗传过程被假设有助于昆虫饮食多样性的进化,以及昆虫多样化过程中的配偶选择,但这种遗传机制对进化的影响仍然是未知的。研究者说:“我们现在正在研究这种行为传递是否能维持一代以上,因为这些仍然是进化生物学领域中最令人兴奋的问题。”(摘编自网络)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特别的理由”这句话耐人寻味,指周太太害怕蜘蛛可能跟遗传因素有关。B.“反向”在文中指后天获得的性状的遗传信息是按照DNA—RNA—蛋白质进行传递的。C.“戏剧性”在文中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很意外,像戏剧情节那样出人意料。D.“最令人兴奋”在文中指新发现的遗传机制很多未知值得探索,令人感兴趣。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写周太太看见蜘蛛的反应使读者产生好奇,引人入胜,进而提出一个科学论题,避免了科技文的枯燥乏味。B.生物后天获得的一些性状,比如爱吃辣椒,或失去某个部位,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但是这种观点现在受到挑战。C.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研究发现。双环毛毛虫和成年双环蝴蝶能把后天获得的新气味偏好遗传给它们的后一代。D.研究人员发现,把毛毛虫和蝴蝶放入新气味中,能使它们获得某些经验,这些经验能提高它们后代的生存和繁殖能力。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后天获得性状遗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研究者在瑞典的一个小村里发现祖父辈经历过饥荒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普遍比那些祖父辈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低。B.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荷兰出现大面积饥荒事件。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母亲生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肥胖和其他代谢紊乱疾病。这一患病风险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代。C.现代社会许多人从未见过野生的蛇或毒蜘蛛,但对蛇和蜘蛛的恐惧仍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害怕这些危险动物。D.后天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多方面条件都可以对人类的基因产生迅速而直接的遗传影响,换句话说,如果当爹的10岁那年开始吸烟会殃及子女的身体健康。7.文中“中心法则”和“拉马克主义”得出的遗传结论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8.材料一结尾既说“或许周太太是对的”,又猜测说“他们的子女也会怀有同样的恐惧吗?”这样说自相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意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每个人的学校梁鸿鹰学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所。我们的早年生活主要场景是学校,我们在这里开启教育常规轨道上的漫长岁月。不同年龄的我们,被交到不同的老师手中,学习各种教材,接受各种教导与规范,跨过一场又一场考试。我从小生活在一所学校的家属院里,见到的成年人多数是老师。他们或是小伙伴们的家长,或是父母的同事,他们总是面有倦容、不修边幅,也总是步履匆匆、手上粘着粉笔末,每天把厚厚一摞作业本带回家,与苍老的父母、拖着鼻涕的孩子围在桌旁吃简单的饭菜。他们大多很有耐心,善于倾听和指引,告诉孩子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我怀疑自己好为人师的毛病,就是这个院子里的人潜移默化的结果。我的小学音乐老师是母亲的漂亮“闺蜜”。大家都翘首以盼上她的课。她用自己的歌声,也用温婉的话语,教我们留意大自然、关心小动物、欣赏花草的美。她总是笑盈盈的,说话和声细语,她的美好和温暖最恰切地代言了教师这个美好职业。但有一天,这位老师突然披头散发、号啕大哭,人们说她精神失常了。这使我们突然意识到,即使身处学校这样的“世外桃源”,意外变故同样也随时可能发生。父亲那时在离城较远的中学教书。……或许是校园里家长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的氛围感染了父亲,他对我比平时明显热情和体贴了不少。看完演出,他打来热水,让我与他一起坐进一个大浴盆里洗澡。在炎热的校园里,父子居然如此“赤诚相见”,任目光交接,任情意流淌,虽然这种场景一生里只有这唯一的一次,却足以让我们刻骨铭心。进入青春期的我,开始与父亲疏离,……我们在学校里是被动的,无法自己选择老师、选择教材和教法。学校教给我如何获取必要的书本知识,并不教我如何与自己的父亲相处。成功的学校教育激发学子的探究意识、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教会我们从周围事物中找到一些乐趣。初中时代,我们遇上“读书无用论”,高中时代,考试和升学率却开始主导学校。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激发和培养始终没来得及出场,德智体美劳被割裂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对每个处于一定年龄段的孩子的教育,都要将生产劳动与课堂教学和体魄训练相互结合起来,这是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唯一手段,学校教育如果背离这个宗旨,可能会带来灾难。因此,马克·吐温不无尖锐地说:“肥皂与教育不像大屠杀那样会伤害许多人,但从长远看,肥皂与教育更能置人于死地。”优秀的老师在既有的教育轨道上找寻良好路径,将教育恩惠施予学生,使他们免遭扭曲或空手而归。我庆幸自己曾经遇到过几位帮助我成长的好老师。比如那位始终鼓励我的语文老师。她把我在咬文嚼字方面的每一点进步都看在眼里,时常加以赞赏,帮我克服懒惰,增强我的自信心……孩子在学校里能得到多少,取决于有多少有所作为的教师。不过,学校能够反复强化的,可能只是学生天然所擅长的领域,无法唤醒其基因里并不具备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最响亮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多数学生都试图跟上这个时尚的召唤,但总有一些像我这样的学生,只要涉及运算、实验和推理,就感到浑身不自在,不管学校让我花多少时间学习这些,作用都微乎其微,我最终还是只能弃理从文。人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否则,这个世界就没什么遗憾了。每个人都有惰性,不自觉地随波逐流,在学校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别人身上的坏毛病。有一些过错,独自犯的时候颇觉忐忑,在学校里与别的孩子一起犯,就毫不在乎了。比如,我们一有机会就像对待《呼兰河传》里那个小女孩一样,蔑视学校里家境清贫的孩子。学校帮助着我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方面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如何克服其局限性,也值得探索。爱默生说过,大学教育的好处之一,在于使青年人看到其作用的有限。这提醒离开学校的人们,要去接受生活这个大学校的再教育。生活不断提出各种必须认真加以回应的难题,以此锻造我们真实的本领,成为我们更广阔更长久的学校。生活最能让人明白笛卡尔所说的“学习之道”,让人“集中于对所面临的各种情况作出中肯、正确的判断”。生活考验人,增长人的才干,磨炼人的意志。正因如此,麦尔维尔长篇小说《白鲸》里的亚哈船长才断言,捕鲸船就是他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不单教会了他生存,也成就了他的世界观、宇宙观,随着捕鲸船行进于惊涛骇浪之中,船长对“文明社会”的不公,对教会的腐败、劳动者的美德,认识得更为深刻。(有删改)文本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父亲身份特殊,既是作者的父亲,又是一名老师,作者记述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往事,意在呼唤亲情回归。B.文章中有对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生活的回题,又有关于教育的感悟;有对老师的深情回忆,又有对人生的反思。C.文章中举我们寻机蔑视家境清贫的同学为例,说明学校在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局限性,塑造理想自我方面存在不足。D.文章中作者同意爱默生的看法:大学教育其作用有限,离开学校的人们,有必要去接受生活这个大学校的再教育。10.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学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所”不仅照应了标题“每个人的学校”,而且统摄全篇,可谓开篇“明其目”。B.文章中作者刻画老师的手法不一,有的作个体的工笔细描,有的则概述式地一笔带过,然而,老师群像较为鲜明。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内容如不恰当会给教育本身及受教育者带来巨大损失。D.文章结尾,作者引用麦尔维尔《白鲸》里的亚哈船长的话,意在阐明生活是“更广阔更长久的学校”,启人深思。11.请结合材料的内容,简要说明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理想中的“学校”的图景。

12.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基本含义。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取,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①能。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节选自柳宗元《梓人传》)【注】①方伯、连率:泛指地方长官。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能A者B进C而D由E之F使G无H所I德J不K能L者M退N而O休P之Q亦R莫S敢T愠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薄四海”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字含义相同。B.本文的“梓人”是木工,《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厨师,“庖”和“梓”都表明职业。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文中指的是诸侯封地。D.“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认为治理国家在于以人为本,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大略可以分为六种职别,又可以细分为各种差事。B.文章用类比的手法,说明宰相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就好像梓人用规矩和绳墨绘制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C.文章列举伊、傅、周、召来证明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而木匠师傅却可以列名。D.梓人如果不懂得绳墨、规矩、寻引的用法,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却又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就会导致失败。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2)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①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①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在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②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太康末年,陆家兄弟来到都城洛阳,因才华横溢而深受推重。17.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从清晨早行写起,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等静寂、凄清的景象。B.“微吟罢,凭征鞍无语”表明诗人面对途中各种景象却无心欣赏,“往事千端”则自然引出下片回忆。C.下片回忆与现实结合,想当年兄弟二人同样胸怀雄才大略,现如今苏轼外放为官,只能勉励弟弟奋发有为。D.统观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特有风格。18.“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化用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句,请结合全词分析其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