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把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传承好、发扬好,特别是在对外交流中,要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展现更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社会充分展现出来,需要让其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成为人们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坎。为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创新发展人们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和审美享受。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担当和拼搏精神等。我们要着重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让其在当今时代展现更深远的意义,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中华文化增强“近者悦,远者来”的感召力,需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在交流中绽放中华文化的夺目光彩,使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既让世界从文化上了解中国,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情感上认同中国政府间的交往、机构间的合作、学者间的研讨、民众间的互动,都是开展文化交流的渠道,都能从不同侧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需要不断拓展交往层面、丰富交流渠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感召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文化交流,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摘编自《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B.因为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应该让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应当全部继承和发扬。D.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更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会使世界全面了解和认同中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在强调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的作用,并引出中心论点。B.文章在论述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时,主要采用的是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C.文章整体上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论证思路非常严谨。D.文章论述充满辩证思维,既指明了要坚定文化自信,又强调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外交流时,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许多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C.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可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D.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需要不断拓展交往层面,应从民众间的互动向政府间的交往拓展。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歌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千,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寒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锌》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4.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7.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8.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文本一:我的鱼塘【加】斯蒂芬·里柯克【注】我的鱼塘在山谷的一片小洼地里,隐映在树木丛中。我最后一次去那儿正好是秋季结束的时候,当时塘边大树的叶子正日益变黄,并沙沙地落到平静黝黑的水面安息。塘岸是那么高峻,岸边的树又是那么古老高大,因此难得有一丝风把塘面吹皱。在鱼塘周围,世界好像陷入了沉寂,而时间也融进了永恒。当时看着那个鱼塘,我再一次意识到,它是一个多么美丽而与世隔绝的地方,它叫钓鱼者着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为了不至于搞得神秘兮兮的,还是让我立即告诉你吧,我的塘里根本就没有鱼。据我所知那里从来就没有过鱼。不过,我从来没发现那有什么区别。不时有些客人从外面的世界来访,旨在来此挥钩一个下午,他们绝不会怀疑没有鱼,他们也绝不会问,于是我也就听之任之了。我周围的人都很清楚,我不会随便带人到我的鱼塘去钓鱼。我只喜欢请那些真正懂钓鱼的能挥钩的人——也就是钓鱼行家,尤其是那些以前从没见过我的鱼塘并且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远方来客。他对钓鳟太了解了。他知道,即使在真正棒的鱼塘里都常有一连几天钓不到一条鳟鱼的情况。他本人事先会对你解释一番,在解释完之后,假如结果被他不幸言中,一条鳟鱼都没有钓到,那他会更加高兴。说实话,我只需对我的钓鱼行家朋友说上一句:“怪了,它们居然不吃饵!”他便会滔滔不绝地向我解释半天。关于钓鳟鱼值得学的东西太多了,难怪热衷此道的人们可以一连好几个小时谈论钓鱼理论。我们一般都是一边谈这类理论,一边在塘边做准备工作的。你知道吧,我在那儿有钓鱼所需的各种设施,有一条方头平底船,有一个用香柏搭成的整洁的小码头(香柏能吸引鳟鱼),而最棒的是有—间小小的钓鱼屋——它小巧别致,形状像宝塔,主靠在水边,而且有树木荫庇。屋里放的是钓具,各种钓具一应俱全,它们随意地挂在墙上,但并不显得紊乱。“瞧,老兄,”我说,“你要是想试试念珠钓的话,拿这条去好了。”或说:“你见过这种日本式铅线吗?没有吧,它们不是肠状的,而是像丝一样。”“我怀疑我是否能用那玩意儿钓到鱼。”他说。“也许吧。”我回答说。事实上我肯定他钓不到,塘里根本没鱼可钓。钓鱼塔里的木钉上挂着一两件防水雨衣。除了雨衣之外,当然还有个香柏餐橱什么的,里面装满了一瓶又一瓶的酒和姜汁甜饼之类。当我带我的某位朋友出去钓鱼的时候,我总是发现这些纯粹的准备工作,这些钓鱼的前期活动,在整个钓鱼过程中是最开心的。它们常常要花去一个小时。要谈论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有钓具的重量问题,有蝇饵的颜色问题,另外还有不少更宽泛的理论问题。我们度过了一个很痛快的下午,我们一条鱼也没钓到。我承认,由于我的鱼塘里没鱼,有时安排起来真需要点手腕。来客有时会变得有点不安。于是我对他说:“你的垂钓技术棒极了,没说的!”他听了之后大为高兴,一门心思地想着把钓钩越抛越远,以至于把鱼全给忘了。诚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认为他们的确把鱼钓住了,他们会大谈特谈所谓“我弄丢的那条大鱼”。——在事后的回顾中,这一话题足以令任何一个钓鱼者感慨万千。“你还记得我去年夏天在你的鱼塘那儿弄丢的那条大鳟鱼吗?”几个月之后有一个伙计在我们城里的俱乐部对我说。“当然记得。”我说。“你后来把它钓上来了吗?”“没有,根本钓不上来。”我回答道。实话实说,我确信我就是钓到死也钓不上来,他或任何其他人也同样如此。然而那种错觉却相当令人惬意。再说你也绝对说不死。说不定塘里真有鳟鱼哩。为什么不呢?无论怎么说,凭什么塘里不该有一条鳟鱼呢?你有那么好的一个塘,那里面应该有鳟鱼!说到钓鱼的众多妙趣,最令人开心和着迷的事之一便是禁期钓鱼。假如刚好在这时候有客人来访,那么我会说:“我知道渔季过去了,但我想你大概还是乐意上那儿去看看鱼塘的吧。”他没法抗拒那种诱惑。我们就会钓上它一个下午。“我真高兴,”客人最后说,“它们没有吃饵。反正我们同样享受到了乐趣,就跟它们吃了饵似的。”就这样——幻觉而已!人生与这多相似啊。重要的是对事物的那种意念和期待。现在我要回城去,回我的俱乐部去了,在那里我们整个冬季都会“钓”将下去,钓起那些大大的鱼,但弄丢那些更大的。而对我来说,在这一切后面,对我的鱼塘的回忆正在纷纷坠落的秋叶下越变越黑……不过,至少这一切已给了我的朋友们无限的快乐。(有删改)文本二:里柯克的幽默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他不是靠奇特、滑稽的故事情节来把读者逗得哈哈大笑,而是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些为大家司空见惯却又往往熟视无睹的可笑的和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放大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产生共鸣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无奈的苦笑。在里柯克看来,真正的幽默具有抚慰心灵创伤、净化甚至提升人类精神的作用。里柯克在其众多作品里通过幽默与讽刺艺术地表现了人生的种种尴尬,揭示了人类的众多人性弱点。他坚持用笑去净化和超越人生的尴尬与悲哀。喜剧精神与悲剧意识的完美结合,使里柯克的作品既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节选自里柯克《幽默之我见》,有删改)【注】斯蒂芬·里柯克(1869—1944),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美国)之后最受欢迎的幽默作家。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是让我立即告诉你吧”“你知道吧”,作者用这种表述方式,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增强了现场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B.小说中反复强调鱼塘里并没有鱼,重在表现“我”爱捉弄人的心理,同时也嘲讽了钓客自以为是的人性弱点。C.小说结尾“纷纷坠落的秋叶”既与开头“塘边大树的叶子正日益变黄”照应,又烘托了“我”即将离开鱼塘的伤感。D.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叙事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引发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10.文本二指出里柯克的幽默是一种“淡淡的、含蓄的幽默”,这种风格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11.作为读者,你从小说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光武勤治,孝明好吏事,风声相劝,俗颇苛刻。司空第五伦以为政化之本,宜以宽和为先。及上①即位,崇宽而多恕,于是伦上疏褒称,因以讽曰:“陛下即位,以宽临下,举贤良,选宽博,圣明殊绝,非群下所能及。诏书每下,务宽和而政急不解,欲节俭而奢泰不止,咎在俗弊,臣下不称故也。臣闻‘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以从上之行,不从其言,故曰以身教者从。今但进仁贤节俭者,不过数人,则俗必自化,由形直者则影不得曲矣。”伦志在奉公,言事无所隐。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每上事,自为草,不复示掾吏。民或奏记,辄便封上之。其无私若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以此见轻。五年春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诏曰:“朕新离供养,罪恶著众,上天降异,止于朕躬,非群司之咎,其咎朕而已。公卿能极谏朕之过失者,各举一人,勿取浮华。”是时用永平故事,吏治尚严,尚书决事类近于重。尚书陈宠上疏曰:“往者治狱严明以刑奸慝奸慝既平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方今圣德充塞,宜因此时隆先圣之务,荡涤烦苛,轻薄捶楚,以佑苍生,广至德也。”帝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其后遂诏有司禁绝惨酷之制五十余事。宠性周密,时有所表荐,手书削草,人不得知。尝称人臣之义,苦不能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不复教授,绝知交,惟在公家。朝廷器之。皇后弟窦宪侍中,贵幸。宪荐真定张林为尚书,上以问宠。对曰:“林虽有才能,而行贪秽。”宪深以恨宠,而上竟征用林,卒以赃污抵罪。(节选自《后汉纪》)【注】①汉章帝。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者治狱严明/以刑奸慝/奸慝既平/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B.往者治狱/严明以刑奸慝/奸慝既平/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C.往者治狱严明/以刑奸慝/奸慝既平/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D.往者治狱/严明以刑奸慝/奸慝既平/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数人”的“数”指几、几个,与《谏逐客书》中“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的“数”含义不同。B.朔,作时间名词时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与之相似的是“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枢机,枢和机都是主制动的机械部件,喻事物之关键,也指朝廷中的重要部门和职位。D.“以此见轻”的“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不必蒙见察”的“见”含义相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章帝即位后崇尚宽和,多有宽恕,第五伦就上疏对其进行赞美,并且趁机进谏,希望章帝选用仁爱、贤能、节俭的人做官,以促进风俗的改变。B.如果百姓有书面意见呈上来,第五伦就会封好直接呈上去。有时他的儿子和属吏劝谏制止他,都被他呵斥并赶走了。虽然很无私但还是被人看轻。C.五年春发生日食以后,汉章帝下诏责己,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同时让人们举荐能够极力进谏的官员,汉章帝明确要求不要那些虚浮不实的人。D.陈宠认为,奸恶之人已受到惩治,皇帝恩泽深厚,这时应该除去烦苛的法令,减轻刑罚,章帝采纳其建议,下诏禁止使用五十多条残酷的规定。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即位,以宽临下,举贤良,选宽博,圣明殊绝,非群下所能及。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6.第五伦在谏语中为什么要说“形直者则影不得曲”?请简要分析。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③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1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18.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友谊之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苏洵在《六国论》中,反对用割让土地求得安寝的方法,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指出了原因。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寓惆怅心情。
(4)《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自己的满腔豪情,与苏轼《赤壁赋》中“扣舷而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简答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文明的著述,就像香槟塔一样,上面一层差不多满了,①_________________,因此著述也会从更重要的主题慢慢溢往相对次要的内容。那么,探寻对于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从比较接近源头的典籍中或许能找到蛛丝马迹。价值排序、制度传承、路径选择无疑包含在孟子所处时代的主题中。孟子时代的诸侯,②_________________,或是开疆拓土。当孟子向诸侯强调施仁政、薄税敛时,在那些恐惧朝不保夕或者汲汲于兼并天下的诸侯眼里,孟子无疑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的。但秦朝的短祚暗示了“总体战”对于诸侯自身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而后的中国历史和欧洲长时间的列国均衡史,更是一次次让我们看到孟子的智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确实代表了更健全的常识。纵观中国古代史,朝代之间政制的因袭和吸取前人身死国灭的教训做出的制度创新,似乎使得一个个朝代的格局渐渐由宽平趋于狭促。先秦诸子处于西周分封多国体系和大一统的过渡阶段,有的往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有的往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其讨论问题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课件-3
-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一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数学试题文试题
- 《他得的红圈圈多》课件-1
- 财务管理体系培训
-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三中、资兴招飞安仁招飞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DB11 T 384.7-2009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第7部分 工程要求与验收
- 林业科技培训课件
- 药学库房管理课件
- 二零二五版大学生实习协议书模板
- 车间管理制度几个不准
- 2024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解读
-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中考数学最后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共6套)
- 油气管道输送效率提升技术
-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 2024年4月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 材料设备进场计划及保证措施
- 压力容器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
- 四年级艺术测评美术素养考试试题
- 电动吸引器吸痰操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