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自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1.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因为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所以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和标准。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B.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真实。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要引用儒家原话论证并注明出处。C.作者论述“中庸”思想,从优劣、正反、全偏等方面进行两两对比,使论证有说服力。D.全文整体结构,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调和“文”与“质”,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是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B.作者认为,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C.作者认为,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D.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字具有超时代性,它能穿越时间的阻隔,记录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汉字具有超地域性,它能跨越空间界限,维系民族大家庭不同方言区的信息沟通,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顺利交流。汉字突破时空局限,完整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在无数中华儿女面前,她无疑是一条长长的纽带,牢牢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汉字形体蕴含文化奥秘。“一笔一画皆学问。”静态地观察每一个汉字,其字形本身就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幽奥秘。越是古老的汉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浓厚,因此蕴含着更多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比如,彩虹的“虹”字,在甲骨文中像前后两个头蜿蜒向下的大虫的样子。这与虹拥有两个头,能够下饮江河之水的传说正相符合。甲骨文中记载,“有出虹自北,饮于河”(《甲骨文合集》10405反),大意是,有“虹”从北面出来,在河里饮水。对于天空中出现彩虹这一自然现象,古人还不能给予科学解释,于是就把它想象成了一条在河里饮水的虫。再后来,字形向合体字方向演化,《说文》籀文中是一个从虫从申(电)的会意字,但多数时候是一个从虫工声的会意字,即沿用至今的“虹”。不过,在帛书文字中曾一度出现过从雨工声的字形。无论从“申(电)”还是从“雨”,均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虹与雨水的关系。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透过与人体、动物、植物等有关的典型汉字构形,可以感知缤纷的大千世界;透过与服饰、饮食、居室等有关的典型汉字构形,可以了解人们的衣食住行:透过与祭祀、战争、婚姻等相关的典型汉字构形,可以知晓人们的风俗礼仪;透过与国域、土地、宗族有关的典型汉字构形,可以感受中华儿女的家国天下情怀。汉字演变见证文化传承。动态地观察汉字,则更为神奇。在甲骨文时代,汉字已进入成熟阶段。而后,又历经铜器铭文、简牍帛书、玺印文字、货币文字等。由篆而隶,由隶而楷,直到今天的简化汉字,沿袭数千年之久。其间,虽然汉字形体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其基本体系始终得以维系,其嬗变之迹清晰可寻。殷商甲骨文绝大多数是用刀契刻,少数是用毛笔书写。在甲骨上刻字费时费力,所以多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书写载体和工具的不同,会对字形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更加便于书写交流,甲骨文中已有简化。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俗体流行,简化突出,这正是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反映。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它使汉字从“随体诘诎”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了由平直笔画组成的简单字符,极大提高了书写速度,有助于文化传播。汉字记录语言,蕴含文化,每一个字形都有其时代性。“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丰富的文化内涵,预示着每个汉字都是需要我们努力开发的宝藏。加强汉字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内涵,提炼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仅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摘编自齐航福《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材料二:在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格局变更的背景之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科技普惠时代正式到来,短视频,网络门户等新平台持续涌现,加速信息交互流通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意识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掺杂其中,辩识筛选难度极大,相应的文化虚无主义误区也悄然渗透,对诸多个体的文化观造成了严重冲击。古汉字、汉字文化传承过程中,要严格警惕这种错误思想,用文化和谐论武装头脑,正确看待各种文化之间的互补、和谐关系。此外还应积极借助现代媒体渠道传播、普及汉字文化先进性,挖掘其中蕴藏的宝贵历史价值,让大众感受到汉字独特魅力,从而自觉加入汉字传承队列中来。汉字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与中华文化历史沿革脉络息息相关,通过不同汉字的解读、理解可以局部窥探到朝代面貌、风气等。比如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地位崇高,“礼”字便相应出现在了多项史实资料、文献中,其旧时写作“禮”,组合祭祀所用吉玉与鼓的象形字符,《周礼》中说道:“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荀子》中则指出“礼有三本”,分别为天地、先祖和君师,透过“礼”这一汉字,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制度被客观呈现出来,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也充分彰显。当代对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稍显不足,致使汉字的工具价值被片面放大,相应的文化价值却备受冷落,实践环节要多加关注,总结归纳科学的汉字解读、阐释方法,充分发挥汉字历史功能。古汉字从起源之初发展到现代,几经变更和简化,形态、意义乃至读音均发生较大改变,建国之后“简化字运动”更是进一步冲击了繁体字地位,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文化内涵的丢失,“国学功底退化”的担忧很大程度上得到验证。基于此有必要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汉字文化进行系统、审慎的梳理和发掘,实践中应当做好文字材料的分期、断代工作,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字体类型进行分类,比如甲骨文、小篆等,客观分析汉字构件、组合规则等变更情况。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古汉字及汉字文化进行分类、分级保护,除大众普及文字外,还应当积极丰富传承汉字、科研汉字库存,最大限度规避汉字文化丢失风险。汉字是人类活动、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人文及工具属性决定了创新在汉字沿革进程中的重要性,商代甲骨文至金文、小篆、汉隶均是创新的结果。其中隶书体态变更尤为明显,整体遵循了破圆为方、改曲为直的思路和原则,将古文字中弯曲的线条变成了直线,至楷书阶段,硬钩等笔画逐渐成型,现代汉字字形基础愈发完善。至宋朝以后,汉字载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版印刷技术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由此可见,创新对于汉字文化的充实、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现代传承过程中,同样要锐意创新,敢于在遵守汉字构造规范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风格和元素、彰显时代化内涵。(摘编自刘小乐《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研究》)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虹”字的形旁为“虫”,是因为古人最早对这一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解释,把它想象成了在河里饮水的虫。B.为了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方便交流,汉字被不断简化,其形态、意义和读音会发生较大改变。C.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科技普惠时代的到来,社会出现文化虚无主义误区,这对诸多个体的文化观造成了冲击。D.对古汉字及汉字文化进行分类、分级保护,积极丰富传承汉字、科研汉字库存,就能规避汉字文化丢失风险。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观点,但是两者论述重点不相同。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阐述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论证“汉字文化应进行现代化创新传承”的观点。C.汉字由甲骨文变化到铜器铭文简牍帛书玺印文字、货币文字等,才正式进入成熟阶段。D.借助现代媒体,融入现代化元素,让大众感受到汉字魅力,他们都会加入汉字传承队列中来。6.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2022年冬奥会“冬”字。利用变形、扭曲等手法营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B.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安阳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C.博主“博物汉字”用甲骨文字形配以可爱动效,制作形象好玩的表情包。D.重庆小伙牛楠将汉字与3D打印技术结合,创作立体地名等系列创意作品。7.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提出要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发展工作。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发展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8.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李莹“一个人带火一个专业”的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甲骨文的95后女孩李莹在教授的指导下,啃下了晦涩难懂的甲骨文的经典著作,挖掘和感受甲骨文的奥秘。她通过拍摄甲骨文短视频,以通俗有趣的讲解方式向网友科普甲骨文。两个月内,她的20个作品收获了超千万的播放量,形成一个人带火一个冷门专业的现象。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文】锦书谁寄来向迅①父亲曾给我写过许多信。②那些信寄自乌鲁木齐,贵州某县,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据此知道父亲正在哪里谋生。每每有他的信被邮差送来,我都会怀着隐秘的喜悦,躲到无人打扰的角落,逐字逐句地读。③父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陌生的一面。这个父亲,就像是换了一副嗓子,换了一副面孔,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平日里听不到的话,甚至还有点啰唆——在他嘘寒问暖的时候。而且每封信的开头,他总是模仿古人的笔调:吾儿向迅,近来可好?读着这样的句子,总觉得怪怪的,令我忍俊不禁。④实际上,父亲识字不多,信中因此时不时地蹦出一个错字、别字,乃至他自己造出来的字。但我都会毫无障碍地认出它们,并准确领会他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我那时从未设身处地地想过一个问题:他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信之前,是否有过片刻的犹疑?⑤我想象父亲给我写信时的样子:夏日无聊的午后,或是春雨霏霏的凉夜,父亲在外省临时的寄居之所左顾右盼,确定房间再无他人,于是鼓起勇气,快速地从枕头下翻找出页面边缘卷曲的笔记簿和圆珠笔,然后正襟危坐于床沿,把笔记簿摊开在沾着泥浆的双膝上,深吸一口气,开始捉笔写信。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父亲而言,要把那些散落于记忆深处、已经爬满青苔的汉字搬到信纸上,就跟在老家没有门窗的羊圈里摸黑逮羊一样困难。他需要凭借顽强的毅力,才能把那些奔跑跳跃在无尽黑暗中的汉字一个个捕捉到,再使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把它们穿连在一起,费力地赶上坑坑洼洼的道路。⑦终于写完了,父亲抬起头舒了一口气,再俯下身子,把信从头至尾默读一遍,最后庄重落款——“父亲某年某月某日”。⑧搁下笔,他在信纸里侧折出一道痕迹,把它们小心翼翼地从笔记簿上裁下,举到胸前,拢起嘴唇吹了吹,然后把它们工整地对折好,揣进上衣衣兜,并用手轻轻地压了压。⑨当天下午或次日早晨,父亲搭乘摩托车或卡车从喧嚣的工地出发,翻越一座座山冈和绵延不绝的山丘、庄稼地,最终到达镇上的邮局,购买信封和邮票,装好信,写下收件地址,郑重地投进邮筒。——收到信时,我仿佛还能触摸到父亲的双手留在信封上的余温,他落在信纸上的目光,还有他火焰般明亮的寂寞。⑩我自然也会给父亲回信。但很多时候,他都会特地在信末嘱咐,不必回信。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收件地址。“你寄给我了,我也收不到。”父亲说。但不管怎样,几年下来,我攒下了一摞父亲写给我的信。⑪我所熟悉的那位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暴脾气,不如意的生活让他极少表现出父亲应该具备的耐心。而在信中,父亲真的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他朴实无华的措辞中,我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关心与爱意,还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悲哀,我甚至还隐约感受到了他为试图敞开心扉与我沟通而做出的巨大努力。⑫信中的父亲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恰如地球的南北两极,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立体的父亲。这个父亲,有幸被我看见了,读到了,感受到了。⑬我曾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一摞信件视为珍稀之物。

⑭正是在湘江之滨,我开始书写父亲,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同时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日,我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些信件和其他一些比较私密的信件,悉数销毁,把它们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冷静下来,我才后悔莫及。⑮一年之后,那摞信件的重要性显示出来。那年夏天,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我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父亲写给我的只言片语。如果那些信件还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每一封信的时候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父亲。否则,就只能通过回忆了。⑯而这,也是我这几年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我要通过书写的方式,让父亲活着,让他逐渐模糊的形象重新变得清晰起来。⑰这是我理解父亲的方式,也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乙文】《与父亲书》后记向迅①五年前,收到上一本散文集样书之时,我们还幸运地拥有父亲。②如今,他的墓地早已褪尽颜色,春夏芳草萋萋,秋冬一派萧索。物是人非之感,不是一声叹息就能安抚。③“与父亲书”,顾名思义,写给父亲的书,献给父亲的书。父亲是那个特定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父亲的长信。在这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长信中,我试图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像亲密无间的父子那样。像有过命之交而又惺惺相惜的兄弟那样。④这,便是推动我创作《与父亲书》的力量。(有删改)9.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请加以赏析。

10.以下是第⑬段画横线部分的原文和对照版,请辨析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同异。原文: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对照版: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11.回忆性散文常借“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对往事的不同视角,表现出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请以第③④段两处画线句为例加以分析。

12.甲文《锦书谁寄来》是散文集《与父亲书》的序言;该书作者打算补充乙文作为后记,要在“为父亲而写作”“家书寄远人”中选择其一作为后记的标题。假如你是这本书的编辑,会推荐他选用哪个?请说明理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后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曰:“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则又旱,流徙者相属,道殣相枕,入粟之令,上行而下慢。静而无事,未知所以振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以仰以为资耶?古者足国裕民,惟食与货。”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其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之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选自《宋史》,有删改)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的横线上依次填写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韩A侂B胄C奸D臣E专F权G无H上I动J兵K残L民M谋N危O社P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才能出众。他不止一次受到宰相的举荐;东宫太子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他担任侍读,官员们都称赞他。B.杨万里懂得军事。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平定:他还在潮州和惠州修筑寨堡,扼住盗贼的道路。C.杨万里唯才是举。当王淮和他谈及治国人才时,他举荐了朱熹等六十人,他们都受到了王淮的提拔和任用。D.杨万里刚正不阿。他不惧强权势力,宁可丢官也不为韩侂胄作记;又因韩侂胄专权僭越而忧愤,郁郁成疾。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流徙者相属,道殣相枕相枕,入粟之令,上行而下慢。

(2)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

16.杨万里听侄子告诉他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为什么“恸哭失声”?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D.《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18.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曹植设宴豪饮的场面,含蓄表明了自己对于诗酒人生的态度。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奥秘进行思索,诘问初见月亮的人类和月照人间的起点。

(3)《大学》中的“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钱钟书在七岁以前,已

地读完家中藏有的古典小说名著,他还觉得不过瘾,又在街头书摊上读家中不屑收藏的侠义小说,有许多字虽然还不完全认识,因此读了不少错别字,但他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他完全

在小说的世界中,读得津津有味。一回到家中,把书上的内容讲给弟弟听,讲得兴高采烈,简直像刚看过戏再表演一遍似的。明清别集有千种之多,随便拿一部考他,他都能准确无误复述其内容,别人不敢相信,多次考他,也

。他常常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关公如果进到《说唐》里,他的青龙偃月刀怎么能打过李元霸的锤子?而李元霸那一对锤子到《西游记》里,又怎能比得上孙行者的一个金箍棒?他比来比去,想:“(

)”这只是孩童幼稚的想法,虽

有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