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高雄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台湾省高雄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台湾省高雄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台湾省高雄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台湾省高雄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高分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社会需要文字吗?费孝通先生认为不需要。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章,他从乡土社会的特性出发,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进行论证。从空间角度讲,人们天天见面,是“面对面的社群”,表情、动作、声音等沟通语言比文字传情达意更完全,因而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从时间角度讲,乡土社会是定型的社会,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生活方式不变,甚至历经几代,生活方式也不变,“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个人没有“今昔之隔”,社会没有“世代之隔”,因而乡土社会也不需要文字来记载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得出这样结论:“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对于这个观点,陈心想提出反对意见。陈心想认为:“他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他认为,农村人是有识字的需求的,“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陈心想从一般人情常理,尤其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分析,合乎情理。并且,他指出农民不识字另有原因:“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郑也夫也反对费孝通的观点。他认为,费孝通理论的根据是20世纪30年代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的那个小时空中文字与教育的衰微情况,而这个情况未能必反映中国历史大时空的特征。清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私塾遍布城乡,费孝通赴英留学前写的《江村通讯之四: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简略地说及开弦弓村的私塾时期。由此可见,费孝通是有意忽略农村曾经有一段时间读书繁盛的现实。这与费孝通的结论不符。郑也夫再进一步推论,费孝通有意忽略历史事实的根本原因是受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学派理论影响的结果。功能学派只关注文化的功能,漠视其产生的原因,其褊狭恰恰造就了该理论的干净的逻辑性和超强的力度;也就是说,费孝通只片面地关注文字的功能,全然不看历史演化,不顾历史事实。对于陈心想、郑也夫这样针锋相对的言论,我们该当如何辨析?简单地否定费孝通,还是忽视陈、郑的质疑,不可取,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质疑,通过考察这个论争,挖掘背后的价值。陈心想和郑也夫的辩驳有其自洽性。三人结论之所以相异,与他们对讨论对象——农民的限定范围有异有关。费孝通讨论的传统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是1947年以前的最底层的农民;陈心想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是发生变化后的中国社会基层,时代不同,对象当然也有差异;郑也夫所说的苏州私塾就读者,主要是乡村社会的士绅阶层、富裕阶层。陈心想、郑也夫的批驳是有破绽的。还有一个小问题:乡土社会以农耕为主业的富裕阶层,算不算乡土社会基层?依据从事农耕、黏着土地的特点,应当算。而这一类家庭对读书也是很重视的。这在徐复观的回忆录里得到证明:“当时的风气,一个中人之家如有两个以上的儿子,总尽可能地让一个儿子读书。”这使我们认识到一点:费孝通的理论是理想型的,不能包容所有的社会现象。对此,费孝通有清醒的认识:“任何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总难免流于空泛和偏执。空泛,因为中国具有这样唱的历史和这阳光的幅员,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偏执,因为当前的中国正在变迁的过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观察都不易得到应有的分寸。”这是我们透过这个论争获得的最大收获。(选自《论有关<乡土中国>的三个论争》,屈伟忠,《名作欣赏》2021年第31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是一个定型的社会。B.陈心想认为乡土社会需要文字,文字可以增强个体的身份认同,可以满足生活中的不时之需,增加生活趣味。C.郑也夫认为费孝通受马林诺夫斯基“功能”学派理论的影响,片面关注文字的功能,而做出了不恰当的结论。D.本文作者认为陈、郑与费所讨论的对象有异,二人的质疑并不足以推翻费孝通的观点,使论争本身失去价值。2.在《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费孝通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结合本文中作者用徐复观回忆录的例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的理论是理想型,不能包容所有的社会现象。B.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C.读书为传统中国家庭必需,乡土社会基层也不例外。D.费孝通忽略了乡土社会的基层,应该包括富裕阶层。3.作者认为陈心想、郑也夫对费孝通的批驳是有破绽的,你觉得“破绽”在哪?请简要分析。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曹雪芹有着哲学家的思想、科学家的精确、历史家的洞察、诗人般的境界,其《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时代的高峰。一部作品各个形象需要塑造,每个形象的个性要突出,如果缺乏艺术个性就谈不上小说创作。《红楼梦》有那么多人物,每个人物又有不同的个性,那它的艺术的个性又何在呢?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把文学艺术作品看成一个活物,有生命、有灵性、有血、有肉、有脉。我们欣赏《红楼梦》,就要把它看成是鲜活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其生命的精华。西方文艺理论要求一件作品形象要鲜明,性格要突出,刻画要细致。写一个贵妇人,就要写她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戴什么首饰等等。大家看《红楼梦》中有多少这样的描写?林黛玉穿什么衣服,老太太长什么模样,穿戴如何等等,小说很少提及。《红楼梦》为什么不写这个,笔墨用在什么地方。林黛玉、薛宝钗一上场就几句话,很简单。他的笔墨用在刻画人物的个性上,不写外貌衣着,专抓人的“精气神”。曹雪芹从书的一开头处处设有伏线,书的表面是一层意思,再细想其内涵还有深层意思。我们读这本书要特别重视这一点。我们看高鹗后续的四十回,是否合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那我们就看看前面所设的伏线。如书的第一回中的“好了歌”及甄士隐的歌注每一句都是全书的伏笔。这段歌注的精神一直贯穿到全书,形成了《红楼梦》的个性。中国的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全宝合说的脍炙人口的相声《改行》,由于大量巧妙的伏笔,引得听众伏仰大笑,成为了相声的经典。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如何写人的呢?荣国府那么多人,他们的相貌、衣着如何;贾宝玉、林黛玉个性如何,千头万绪,从何写起?曹雪芹写《红楼梦》借鉴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以形传神”和“迁想妙得”的艺术主张,写形为了传神,只用几句话就把13岁的贾宝玉给烘托出来了。《红楼梦》最感人的描写是宝玉挨打。一般人都评论说贾宝玉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贾政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宝玉挨打表现了两者之间的殊死斗争。但是贾政打宝玉是八旗的家法严格,贾政打前看了看宝玉、丫环,气也减了几分。后来贾母、王夫人、李纨也来了,贾母抱着被打得半死的孩子哭了起来,李纨这时又想起了亡夫也哭了起来,贾政也如泥塑木雕似的泪如雨下。在同一场合,每个人由于处境不同表现各异,精妙无比,难以言传。《红楼梦》的艺术个性还体现在创新上,以往的小说大多千人一面,曹雪芹的书与别人不一样。这个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像新生儿一样是从母体中生出来的。中国有句古语“温故而知新”,真正懂得新,需要先得懂得故,没有比较,就没有所谓的新。《中国小说史略》说:“(《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红楼梦》的创新为后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摘编自周汝昌《(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材料二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白发苍苍,瘦骨嶙峋,双目视力几乎为零,双耳皆聋,靠助听器生活。但他思维敏捷,一篇篇宏文频频见诸报刊,大著接连出版。周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稿件认真之极。每次打出小样,我校对后都要寄他审校。周先生在视力极差的情况下仍著述无休,稿必躬亲,字斟句酌,更令我感动。他的这种学者治学的严谨作风堪为楷模。先生每次托我办事,都礼数周到,十分客气,也让我暖意盈怀。周先生经常写信于我,对我的工作进行肯定,使我十分感动,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先生在1990年6月30日手书信封的背面,特附言:“我目坏,无法用稿纸按格子写,请谅解。”对我这个小编辑如此关照,令我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如果以为周先生仅仅只是一位躲进书斋里、两耳不闻天下事的学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他对时事很关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也时时进言建议,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1990年周先生寄来稿子《碧罗当惜——向首都市府建言》,建议恢复北京历史上的河湖水系。周先生的建言引起了市政府重视,近年来首都这方面工作做了不少,而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周先生应该是较早提出来的。1988年8月20日,我和周先生在他南竹竿寓中有过一席谈。他对自己做了评价:“我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我做的是傻瓜事业。我半生的红学研究除了具体的考证外,大部分是提供给研究者一些头绪,而我自己却没有继续搞下去。我不是千手千眼观音,我的贡献不在于具体单个成果,现在的青年同志承认,都说从我那儿得到过启示,但现在有些学者不承认。历史要几十年以后再检讨,许多问题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放在那儿。由于个人精力和条件,把我限制了,无法再深入研究下去。”(摘编自邹士方《忆红学大师周汝昌》)4.根据文本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周汝昌观点的一项是(

)A.西方文艺理论要求描写人物要刻画细致,周汝昌认为,《红楼梦》不写人物外貌衣着的方法高于西方的文艺理论。B.“好了歌”和甄士隐的歌注贯穿全作品,是全书的重要伏笔,这给《红楼梦》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C.“以形传神”“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绘画理论,曹雪芹借用来创作《红楼梦》,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D.曹雪芹富有创新精神,他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来许多作家创作出带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B.红学界对周先生的研究结论褒贬不一,对此周先生颇为遗憾,而他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继续深入研究。C.周汝昌先生既是一位研究精深、著述颇丰的红学专家,又是一位心忧天下、关注时事、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D.周汝昌先生十分关爱青年,比如周先生专门在信封背面写附言肯定编辑的工作,这令邹士方十分感动。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周汝昌先生在分析《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时,运用了大量的具体例子作为佐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B.文本一第三段中,周先生用侯宝林和郭全宝的相声《改行》进行类比,说明恰当的伏笔可以收到好的艺术效果。C.周先生在谈论《红楼梦》的艺术个性时,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全文,结构严谨。D.文本二中,邹士方先生回忆了周先生生前的小事以及自己跟周先生的交往与感受,使文章既形象具体,又真实感人。7.在周汝昌先生看来,“曹雪芹从书的一开头处处设有伏线”。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举例说明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伏笔作用。

8.刘梦溪在新版《红楼梦新证》发布会上这样评价:“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周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做学问的功夫,叫我们感到钦佩。”周先生有怎样的“做学问的功夫”?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遍地应答韩少功①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②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③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④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而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⑤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⑥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⑦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茅,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⑧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⑨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球。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⑩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蚊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⑪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⑫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⑬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⑭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⑮寂静中有无边喧哗。(选自韩少功数文随笔集《山南水北》,有删改)文本二: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我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摘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C.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回声这样真实可感的动。D.文章最后一段“寂静中有无边的喧哗”从结构上呼应了文章标题“遍地应答”,从情感上讲,“无边喧哗”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焦灼。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②段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描摹湖面的状态,如“敲一敲”与“震动”,“挠一挠”与“发痒”,将人与湖水的互动生动地表现出来。B.文中第⑦-⑨段写了敲醒水面的雨点、惶惶叫着的野鸭、直端端砸下的鸟,突出湖的安静被打破,在动静变换中表现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C.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但处处都能感受到“我”的存在。D.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11.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12.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B.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C.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D.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C.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D.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16.《王安石传》中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何以见得?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风霜起”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C.此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D.最后两句深入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以真鹰气概期之”,寄托着作者的思想。18.本诗与诗人的《登高》一诗的风格有何不同?请分别概括,并试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