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息战的实质与作战原则_第1页
美国信息战的实质与作战原则_第2页
美国信息战的实质与作战原则_第3页
美国信息战的实质与作战原则_第4页
美国信息战的实质与作战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信息战的实质与作战原则

关于信息战的概念海湾战争后,美国军事和学术界开始关注新军事革命。研究的核心是在假设遏制下解决战场信息战。美国防部、参联会及陆、海、空三军的高级将领、各军兵种的中级指挥官以及学术界的军事理论研究与军事分析专家,就有关信息战的概念、作战原则、部队编制、训练、条令及战场建设等问题,纷纷发表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专业出发,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信息战的概念至今也没有达到共识。美军领导层并没停留在概念的研究上,而从这场争论中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战是未来战争的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它已经开始并实际存在,不是纸上谈兵;战场上的信息战实质上就是指挥控制战;打赢指挥控制战必须取得信息优势;基于上述认识,美军领导层排除在信息战研究方面各种观点的影响,从现代战场的实际和未来战争的需求出发,1992年底,在名为“信息战”的TS3600.1号条令中,首次提出了指挥控制战的概念。1指挥控制战:“fm-100-6信息作战条令”继1992年提出指挥控制战后,1993年3月,美军又以参联会主席政策备忘录的形式,颁布了题为“指挥控制战”的MOP30号条令。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讨论,1996年3月,又颁布了“第3210.03号参联会主席令”,正式定义指挥控制战是:“在情报的支援下,综合利用作战保密、军事欺骗、心理战、电子战和物理摧毁等手段,在己方指挥控制功能得到严加保护的同时,使敌方得不到信息,并影响、削弱和摧毁敌方的指挥控制能力”。1996年8月27日,美陆军部正式颁布了“FM-100-6信息作战条令”,明确提出了指挥控制战是力量倍增器,可强化部队的威慑能力,并强调实施指挥控制战必须执行参联会MOP30号条令和“第3-13号联合出版物——指挥控制战行动联合条令”所界定的指挥控制攻击和指挥控制防护的基本原则。指出:指挥控制攻击的目的是从信息流和对战场态势感知方面,限制敌方实施指挥控制的能力;实施指挥控制攻击就是找出敌方指挥控制体系的关键节点进行攻击,使敌方的整个作战体系陷入瘫痪和瓦解。指挥控制防护的目的是确保己方部队能够有效地实施指挥控制,使敌方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剥夺己方的信息优势。该条令还强调:必须把作战保密、电子战、心理战、军事欺骗与精确打击或物理摧毁等各种可利用的手段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的协同作战,才能产生最大的作战效果。这一系列条例、条令的颁布和实施,便形成和完善了指挥控制战理论,并确立了它在战场信息战中的核心地位。美军之所以在有关信息战的概念还有争议情况下提出指挥控制战的问题,是因为:1.1传统武器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战场和作战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近10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不仅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并渗透到军事领域。在信息技术的强劲推动下,智能化弹药、远程精确制导兵器、信息化作战平台、侦察卫星、空中预警机、战场侦察雷达等高技术传感器、电子战设备,以及以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的C4I系统的大量涌现和投入使用,使现代战场具有宽正面、大纵深、多层次、全方位、机动性强、透明度高等特点。现代战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现代战争不再是以往那种单一兵种或少数兵种利用单一武器面对面的简单对抗,而是多兵种协同,利用多种信息化武器系统在陆、海、空、天和电磁五维战场上的体系对抗,而这种对抗不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占领土地或掠夺财富为目的,而是通过对敌方的指挥控制体系的精确打击和电子干扰或破坏等手段,使之陷入瘫痪,失去对部队的指挥控制能力,使敌方部队群龙无首,成为一支上不通下不达的僵化部队,不战而胜。现代战争不再以第一声枪响为开始标志,而在开始之前,交战双方便利用各种侦察和电子对抗手段展开了对各种作战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与利用的激烈争夺与对抗,并贯穿作战活动的全过程,成为现代作战的中心内容和主要活动,谁掌握了信息,取得了信息优势,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保障。因此,在现代战场上,部队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依赖达到了“须臾不可离开”的地步。另一方面,信息化武器系统的大量使用,使部队在战场上直接参与攻击敌方指挥控制系统的能力大大增强。例如:精确制导兵器可对不同距离上的敌方指挥控制系统实施精确定位与跟踪,而且这种攻击可远近交叉大纵深、多方位进行。现代战场的日益信息化和由此带来的作战样式的深刻变化,使美军认识到:战场指挥控制系统既是指挥控制部队作战的“神经中枢”和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同时也是敌方精确打击和电子攻击的首选目标。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对抗主要是指挥控制领域的信息对抗,要取得战场的胜利,既要设法利用、破坏和攻击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又要保证己方的指挥控制系统免遭敌方的利用、破坏和攻击。1.2电子“港”事件是由多部门公布于众的公传内现代战场是由战场信息侦察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处理决策系统、武器综合控制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五大功能系统联接而成。特别是近年来,先进的民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军事信息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因特网实现全球互联,这就给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等信息攻击武器和受过特殊训练的网络“黑客”的攻击提供了方便。海湾战争期间,荷兰少年哈卡曾利用商用计算机网侵入美国防部34所的计算机网络,将一部分美军的兵员、武器装备的情报通过网络公布于众;1993年英国16岁的布里斯利用自己发明的“嗅探器”(一种植入计算机系统可获取其密码等数据的程序),通过国际互联网渗透到美国罗姆实验室网络中,破译了包括弹道研究报告在内的大量机密,1994年又将破译的美军内部情报输入国际互联网公布于众,使罗姆实验室遭受50万美元的巨大损失;1995年9月,在美海军北大西洋舰队的一次代号为“联合勇士”的军事演习中,一位年轻的军官在千里之外的美国本土使用一台平常的调制解调器拨号进入了网络,通过一段看似简单的电子邮件进入目标舰的计算机系统。几秒钟后,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控制完成”,随后,隐藏在电子邮件中的密码在各艘舰艇上的计算机中被不断地复制,很快整个舰队就拱手交出了指挥权。一个人,一台微机和一台调制解调器,无任何内线支援,就使整个北大西洋舰队俯首称臣!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在未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战场上,每一个精通电脑的人都可坐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向千里之外敌军的指挥控制信息系统发动网络游击战或网络麻雀战。特别是近年来,美军用计算机每天受外界刺探约500次,其中实际探测到的只有25次,使美军深感恐慌,惊呼“网络是危险的”,电子“珍珠港”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促使美军提出并大力发展指挥控制战的重要原因之一。1.3对海湾战争的启示海湾战争中,美军和多国部队依靠其信息技术优势,在战争开始前,便利用侦察卫星等先进的侦察手段获取了伊军重要军事设施的情报信息;战争一开始,就用“罗盘呼叫”电子战飞机干扰伊军的通信系统,用“大鸦”和“徘徊者”电子战飞机致盲伊军的通信系统,利用巡航导弹和B-2隐身轰炸机对伊军的指挥控制设施实施精确打击,致使伊军的作战指挥失灵,防空体系瘫痪,并利用法国制造的计算机引入计算机病毒破坏伊军对空袭的反应能力,在短短的40多天里,便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尝到了信息制胜的甜头。但另一方面,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也尝到了因信息不足,信息传输不畅,无法及时获取多国部队在攻击行动中的确切位置,使指挥控制失灵,加上敌我识别有误,造成多次误伤和贻误战机的苦头。海湾战争中的经验和教训,使美军认识到:集中打击,彻底摧毁敌方的作战指挥控制体系是现代战争的重要作战原则,信息优势可望取代核威慑成为全新的威慑手段。同时也认识到:要在未来的战争中赢得战争的主动权,既要具备全面掌握、及时处理、准确传输、正确利用战场信息的能力和多种有效的功击手段,又要有强有力的防护措施,确保己方的指挥控制系统不被敌方利用和破坏。应当说,指挥控制战概念的产生和一系列条令、法规的制定是美军对海湾战争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的直接结果。2信息化战争中对伊军控制攻击的展望指挥控制战的概念一提出,便在美陆军中引起强烈反响,因为他们在海湾战争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到了利用信息优势实施强大的指挥控制攻击对战争胜负所起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指挥控制对抗会更加激烈,他们在海湾战争中对伊军采取的指挥控制攻击手段,未来的对手也会采用。要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必须综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建立一个全方位、大纵深、多频谱、集战场侦察、情报/电子战与精确打击于一体的、攻防兼备的指挥控制战体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1993年1月颁布的“21世纪部队”现代化计划开始,美陆军便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指挥控制战的作战原则,用信息技术进行部队的重新设计和建设。2.1作战指挥体系数字化转型需要复杂的技术综合为了适应未来指挥控制战的需要,美陆军率先提出了“用信息武装部队”和“打赢信息战”的建军思想。从1993年开始,美陆军便从提高部队的战场情报、机动、火力支援、后勤保障和作战指挥控制能力着手,计划在2000年以前,耗资20亿美元,采用镶嵌的方法,对主战坦克、火力支援车、作战指挥车、主战兵器增配数字通信设备、敌我识别装置等设备,实现主战兵器的数字化。随着主战兵器的数字化,美陆军将分期实现以威慑为基础的部队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部队,计划到2010年将整个陆军部队建成一支能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战斗力极强的数字化部队。此外,为适应指挥控制战的作战要求,美陆军还从提高部队的战场信息获取、传递和利用及协同作战的能力出发,将部队编制调整为一支由诸兵种合成特谴队组成的、可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灵活组合的一体化部队;将作战指挥体系从传统的“烟囱式”结构变为扁平的网络结构,彻底改变以往作战指挥信息流程长,各作战单元不能横向沟通,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全面瘫痪的弊端。美陆军在进行主战兵器的数字化改造,部队编制调整和指挥体制改革的同时,1995年1月又提出了以实现战场数字化为中心内容的“美国陆军数字化总计划”。所谓战场数字化,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把话音、文字、图像等类型的信息变为数字编码,通过有线、无线、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等手段和纵横交错的计算机网络,把战场各级指挥机构与各参战部队、各类武器系统、后勤保障部队直至单兵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参战部队各级指挥机构间、友邻部队间、人与武器间、武器与武器间信息畅通,使指挥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最有用的信息,及时掌握敌方指挥控制体系的关键节点,抢在敌前作出决策,协调各作战单元的功能,对敌方的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实施有效的精确打击或电子攻击,使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瓦解或陷于瘫痪。为此,美军在其战场数字化建设中,通过横向技术综合,即通过全新采办通用的数字化设备、通用硬件和软件或按照标准的技术体系对现有系统或部件的改进,将不同的武器系统(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车、火炮、飞机、指挥控制车等)综合在一起,将陆军各兵种各自研制的各类指挥控制系统综合为一个从战斗班组/武器平台直至战略级的综合战斗指挥系统,使战场机动作战、防空、火力支授、情报/电子战及战斗勤务支援五大功能一体化,形成战区级联合作战、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指挥控制系统,实现在战术和战役级上纵向互通、横向成网。为了保证不同武器系统间、各类指挥控制系统间及各通信系统间纵向和横向近实时的信息交换,美陆军广泛采用民用互联网的路由器、网间连接器、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将战场上三个主要的战术通信系统——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单信道地空无线电系统和移动用户设备,连接成一个无缝隙的一体化战术互联网,通过战术互联网,使参战部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把获取的战场信息“透明地”发送给战场上任何位置的信息需求者,使信息及时地转化为战斗力。为了满足未来战场信息量急剧增大和图像传输的需求,美陆军计划在战术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异步传输模式(ATM)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子技术及分布式网络管理技术等,建立下一代战场信息传输系统,实现各通信系统间的“无缝隙连接”和“动中通”,提供多种信息的承载服务。2.2目标侦察与电子战美陆军认为:“信息就是战斗力,掌握并利用信息的指挥员要比没有充分获得信息的敌方指挥员有着决定性的优势”。信息优势是有效地实施指挥控制攻击的有力保障。因此,美军在战场数字化建设中,计划在2000年以前,投资122亿美元发展和改进战场侦察系统、电子战系统和C3I系统等22种信息化武器系统,如:“联合星”地面站系统、陆基通用传感器、“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护栏”电子侦察系统、联合战术无人机、“科曼奇”武装侦察机等,以提高战场目标信息获取、目标识别与定位、目标信息传递,以及实时指挥作战平台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和电子攻击的能力。例如:“联合星”地面站系统可大纵深覆盖敌方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既可探测固定目标,又可探测活动目标,其探测精度足以满足远程精确打击的需要;陆基通用传感器可监听和精确测定敌方硬杀伤武器的位置和战斗序列,以电子攻击手段瘫痪敌方指挥通信系统及火控系统,识别和测定敌方炮兵侦察雷达和战场监视雷达的位置,可在运动中昼夜全天候工作,并可根据指挥员的意图,在关键时刻利用或破坏敌方雷达、跳频通信设备等发出的调制信号。该传感器与机载电子战系统配合使用时,其目标定位精确可满足地面炮兵首发命中的要求。这些先进的目标侦察与电子战系统,就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大纵深、多频谱的战场信息搜集系统,可为作战飞机和精确制导武器提供几乎单方“透明”的战场环境。该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可与战场上各种通信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横向连接,构成一个无缝隙的一体化网络,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战场信息,并能近实时地将信息提供给各级指挥员,使指挥员能迅速作出决策,部署杀伤武器,对地方关键的指挥控制设施实施精确打击或电子攻击,使其来不及作出反应便陷入瘫痪或被摧毁。2.3以“发射后”为主的多目标攻击能力美陆军从海湾战争的实践中体验到:对敌方指挥控制设施进行攻击最有力的手段是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和智能化弹药。为了提高其命中精度和杀伤力,海湾战争之后,美陆军便着手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和改进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等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和激光制导炸弹、联合直接攻击炸弹(JDAM)等智能化弹药,如在精确制导头中,嵌入微处理机芯片和信号处理软件,使之能自动完成对目标的探测、分析、攻击和评估;发展惯性制导+雷达主动末制导及惯性制导+地形匹配或全球定位修正制导等复合制导技术,使之具有“发射后不管”、自动识别目标和遂行多目标攻击能力。例如:美国“战斧”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地形匹配修正制导后,在临近目标时,便转入景象匹配制导,在1100km~1600km的射程上,命中精度可达1m~10m;再如:美军在科索沃空袭中使用的联合直接攻击炸弹(JDAM),就是在普通炸弹和钻地炸弹的基础上,加装惯性制导+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系统后改进而成的一种智能化弹药,其命中精度可达13m,射程20km。此外,美军还积极发展各种杀伤力极大的弹药武器,如集束炸弹、石墨炸弹、贫铀弹等。例如:美陆军的12管火箭炮所用的火箭弹,每枚弹含有644个子弹头,散布的面积有7个足球场大;在对南联盟空袭中,美陆军使用的集束炸弹在空中爆炸时,可发散出100多个子炸弹,每个子炸弹又可分裂成许多锯齿弹片,以扩大杀伤面;在对南联盟空袭中使用的石墨炸弹,爆炸时可释放无数个“易拉罐”大小的小炸弹,这些内装碳纤维的小炸弹在更大的区域内爆炸,形成大范围的碳纤维云,可使供电系统短路而导致瘫痪;以铀238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贫铀弹,其爆炸时产生的高温化学反应可摧毁坚固的建筑物和坦克。海湾战争之后,美陆军陆续将这些以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近、中、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和智能化弹药装备部队,并大量投入使用,以此来检验其新武器的实战效果。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只有8.4%,在波斯尼亚“维和”行动中上升到60%,在对南联盟的空袭中则高达98%;打击目标的定位精度和空袭成功率都有很大提高。海湾战争中,空袭成功率为50%,波斯尼亚“维和”行动中提高到80%,而对南联盟的空袭成功率则高达90%以上。2.4计算机病毒攻击美陆军在大力发展和利用电子战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及智能化弹药的同时,还积极研究、论证、实验和使用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逻辑炸弹等信息武器,对敌方的计算机系统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进行攻击、破坏,使其陷入瘫痪。海湾战争之后,美军在第一代“微型机芯片固化病毒”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复式病毒”,通过爆炸性的自我复制方式来增大病毒攻击的破坏性;积极发展微波透析和激光透析等病毒注入技术,以提高计算机病毒攻击的突然性和灵活性;研制“蠕虫”程序(Worms),通过在网络上传播大量数据,造成敌方计算机网过载,使之拒绝服务,最终使整个网络瘫痪;开发“特洛伊木马”程序,使计算机在完成其原先特定任务的情况下,伪装成计算机病毒或“蠕虫”程序,引起系统混乱;或伪装成某种与安全有关的工具,秘密接近信息资源,以窃取敌方的有关情报;培养电子生物武器,使之能象微生物吞噬垃圾和石油废料一样,吞噬计算机电子器件,使之绝缘。此外美军还积极研究将设有陷阱的计算机芯片装到国外军火商生产的、有可能卖给潜在敌对国的武器系统中,或重金收买那些为军火商编写软件的人员,在编写软件时蓄意设置“逻辑炸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的指令或特定的日期和时间)释放病毒、“蠕虫”或其它攻击形式,造成系统混乱,或故意留下陷阱和漏洞。海湾战争前后,计算机“黑客”的侵袭曾使美军大为恼火,但时隔不久,美国军方则一反常态,以检查计算机安全性为借口,搜罗和培养一批计算机“黑客”,让其查找计算机软件缺陷,一方面帮助军方增强现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护能力,另一方面研究如何侵袭敌对国的计算机网,窃取或修改敌对国计算机网和数据库中的数据,或把计算机病毒和“逻辑炸弹”植入敌对国的计算机网和通信系统中。2.5研究保护内镜系统的措施美陆军在积极研究利用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进步并不限于美国及其盟国,他们在网络攻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敌方也完全可以做到。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只要花几千美元买一台高档计算机,聘用一个高明的“黑客”,就能找到一些方法,通过因特网使其指挥控制中心瘫痪,或进入其数据库,进行篡改或破坏,或对飞行中的精确制导武器发出一个错误的信息,使其变得毫无用处,而且这种攻击无法探测,或来不及处理。因此,美国负责C3I的国防部长助理办公室主任希尔说:“如果用重要性的相对量来表示的话,指挥控制防护占9成,其它只占1成。”美陆军认为:大量采用工业供货商提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和通信网络,虽然使其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易损性和脆弱性,如果他们也遭到同样的攻击,“也会成为受人摆布的傻瓜,或受到欺骗”。为确保军用计算机系统和指挥控制信息网的安全,美国防部在发展新的C4I系统时,留出5%~10%的研究经费(相当于每年拨款12.5亿~25亿美元)用于研究保护C4I系统的措施,主要从事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C4I系统易损性的评估研究。据报导,从90年代中期至2001年,美空军将投资1.2亿美元开发对付信息攻击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加强基地网络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训练指挥员能检测到“黑客”和系统中的计算机病毒;并计划投资9亿美元更新基地的通信设施,加强信息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美军各兵种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演习和试验,目的在于暴露所用系统的易损性,使指挥员了解该系统是否易受攻击,会受到什么样的攻击,以及关键的信息会以什么形式受到影响,以便确定机房的关键信息或敏感信息,研究和制定防护措施,保证其不泄露,为了增强指挥控制防护能力,美国防部甚至有人提出利用其培养的“黑客”来训练系统管理员,并结合其军用网络操作系统现有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