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_第1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_第2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_第3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_第4页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隋隋朝兴亡隋的统一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灭北齐。580年,北周外戚杨坚辅政,北周国家最高权力落入杨坚之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建元开皇,都长安(后都大兴城)。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隋朝兴亡隋的建设①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通典·食货》义仓是隋朝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以民间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粮食而设置,其目的是备水旱赈灾时民间自救。义仓由该社头人负责管理。因为义仓是由社主办的,因此又称为"社仓"。全国统一形势下,中央政府便逐渐将义仓或社仓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体制之内。由地方政府直接负责的赈灾防灾组织。开皇十六年(596)正月,以诏令的形式进一步确定将义仓统一称之为社仓,并统一在县设置。义仓内的粮食也由劝募形式改为按户等定额征收。隋朝兴亡隋的建设①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十一月乙未,幸洛阳。景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隋书·卷三·帝纪第三》“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隋书·列传·卷三十三》②兴建洛阳城:隋炀帝兴建,宏伟壮丽,闻名于世。隋朝兴亡隋的建设①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②兴建洛阳城:隋炀帝兴建,宏伟壮丽,闻名于世。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隋朝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③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隋朝兴亡隋的建设

隋初经济飞速发展农业方面:人口增加。统一时的三千万口到606年增至四千六百余万口。垦田面积扩大。589年一千九百四十万余顷,大业中五千五百八十万顷。国家粮仓丰实。府藏及洛口、回洛、黎阳、永丰诸仓皆满。统治者功劳?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隋初经济飞速发展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定州、相州、蜀郡所产之绫相当精美。瓷器业。白瓷质坚色莹,青瓷广泛生产。造船业。能造五丈大战船,龙舟技术高超。

隋初经济飞速发展商业方面:长安都会、利人,洛阳丰都、大同、通运诸市规模宏大,商业繁华,在当时世界上是罕见。外贸有海陆二路,西北陆上贸易尤为发达。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贯穿六个省份,全长五千多华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隋朝兴亡隋的灭亡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滥施酷刑农民起义营建“离宫”。自长安至江都修“离宫”40余处,为祸甚烈。如605年,修“洛阳宫”,“役使促迫,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隋书·食货志》)。“游幸”江都。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进攻高丽。612、613、614年,隋炀帝先后三次发动了进攻高丽的战争(《隋书·炀帝纪》),使“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隋书》卷七○《杨玄感传》)。屠杀人民。前三项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炀帝就滥施酷刑,进行镇压。规定,凡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奏闻,皆斩(《隋书·刑法志》)。曾以治杨玄感之党为名,杀人三万人。隋朝兴亡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如何评价隋炀帝?功绩\暴政朝唐万国来朝——唐王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唐唐朝的繁盛唐的统一617年(大业十三年)5月,李渊、李世民父子于晋阳城(山西太原市)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617年11月,李渊攻占长安。立隋代王侑为傀儡皇帝,自为大丞相,进封唐王,掌握实权。618年3月,隋炀帝死。李渊废侑自立,在长安称帝,国号唐,仍都长安。唐朝建立后,李渊立即调兵遣将,把矛头对准各地的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619年(武德二年),620年7月,李世民率军出关东进,攻打东都的王世充。621年唐军占领东都。628年(贞观二年),又消灭割据陕北的梁师都,统一了全国。唐朝的繁盛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随着统一目标的实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武德九年(627)六月四日,秦王集团中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张公谨等人,遵照秦王李世民的安排,率兵预先埋伏在玄武门内。是日清晨,建成、元吉骑马至临湖殿,被李世民率伏兵杀死。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了皇太子。同年8月,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唐朝的繁盛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以民为本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发展科举拓展边疆轻徭薄赋发展经济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唐朝的繁盛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贞观后期)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资(筹备)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贞观政要》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开元纪事》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唐朝的繁盛民族交融望部唐朝边疆地区的生活的少数民族?唐朝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管辖方式?管辖方式起到了什么作用?“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管辖方式有什么特点?唐朝的繁盛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发展变迁管辖方式突厥东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民族。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军事征讨西突厥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后东突厥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8世纪中叶为回纥所灭,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军事征讨回纥(hé)7世纪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回鹘。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融合迁移。册封吐蕃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向唐朝求亲。文成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长庆会盟”。和亲靺鞨(mò

hé)唐玄宗统治时期,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册封唐朝的繁盛民族交融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羁縻府和州、县,并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疆广设军镇,军镇兵力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因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内徙和入唐求学的少数民族同胞,唐王朝也妥善安置,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周边民族。——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边疆防御体系相对完善;以怀柔、招抚为主;文化政策相对开明;唐朝的繁盛民族交融唐太宗即位时面临着纷紧复杂的政治形势,周边民族众多,地域广阔,而且采用不同生产方式的各个民族分别位于不同的边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迥然有别。只有根据当时各民族具体的特点,灵活地采取招抚、争取、和亲等各种方式,按照开明的怀柔政策,采取不同形式和多种策略措施才能处理好边疆纷争。——摘编自马艾鸿、张金铣《从平定薛延陀看唐太宗经略边疆的方式》作用\意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唐朝的繁盛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盛世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历史大势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个多世纪的动乱,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唐朝统治者政治上,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经济上,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文化上,大兴文治,兴学重教;民族关系上,采取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唐朝的繁盛危盛世危机——皇朝衰亡与五代十国盛世危机“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由盛转衰】“黄巢起义”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致命打击】“朱温废唐”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唐朝之衰唐朝之衰安史之乱背景: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安史之乱外重内轻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新唐书·兵志》背景: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极具独立性。当时全国军队五十七万余,而镇兵竟达四十九万人,占全国兵员总数的85%以上。其中猛将精兵又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领兵力,就达十五万人之多。中央政府与地方军镇之间的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唐朝之衰安史之乱背景:唐玄宗后期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唐玄宗)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资治通鉴》唐政府财政开支,这样浩大,统治者的对策却是竭泽而渔。玄宗在宫中设立琼林、大盈二库,以贮州郡贡献,政府理财的“钱谷之司,唯务剥削,回残剩利,名目万端”(《通典·食货典》),拼
·145·
命向人民进行搜括。而唐玄宗也认为国家富裕了,可以大肆挥霍了,“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资治通鉴》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宦官高力士……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提拔奸恶的杨国忠为相。唐朝之衰安史之乱影响:在平叛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唐朝由盛转衰。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着连州十余,小者犹jian-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兵志》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新唐书·李怀仙传》唐朝之衰宦官专权玄宗晚年深居后宫,宠信宦官高力士,宦官逐渐参政。代宗即位,宦官李辅国独揽军政大权,因骄横被代宗所杀,又先后起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典掌禁军。鱼朝恩被代宗杀死后,宦官不再典兵。德宗时,朱就、李怀光叛乱被平定后,宦官再度专制禁兵。宪宗时,设枢密使两员,由宦官出任,宦官正式参与机要。干预朝政,监临诸镇,进退朝官,任命节帅,甚至分为派系,互相攻杀,废立皇帝。唐后期有二帝为宦官所杀,七帝为宦官拥立。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广占良田,大兴园宅,勒索百姓,卖官鬻爵。宦官专兵宦官参与机要专权基础:唐朝之衰朋党之争起因:唐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官僚士大夫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打压异己。牛党(牛僧孺为首)李党(李宗闵为首)出身庶族官僚士族官僚关于选官科举取士士族担任关于不服从朝廷的藩镇姑息迁就发兵征讨个人恩怨互相打压,得势后排挤打压对方影响: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牛李党争是朋党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唐朝之衰唐朝之亡黄巢起义时间:875年,黄巢领导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背景:政治昏暗;赋税苛繁;关东旱灾严重,朝廷崔征日急,人民无路可走。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后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唐朝之亡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时期,也是藩镇割据势力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又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唐朝之亡周世宗改革背景:统一趋势的加强。内容:政治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军事上,整顿军队,严肃军纪。作用:周世宗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后周强大起来。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影响北宋的制度建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目录隋朝的兴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学习目标:1.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掌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了解隋唐盛世局面。3.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学习重难点:1.重点:隋唐至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2.难点:唐朝的民族关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人物的评价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2.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史称“开皇之治”。3.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4.意义: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5.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一章节隋朝的兴亡隋朝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1、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2、兴建宏伟壮丽的洛阳城,闻名于世;3、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含嘉仓是隋炀帝初年于洛阳城内修筑的。内有粮窖四百座以上,现已发掘出二百八十座。其中,大窖储粮可达一万多石,小窖也有数千石。有一个窖里,还掘出五十多万斤已经碳化的粟。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炀帝末年,东都的布帛堆积如山。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含嘉仓刻铭图含嘉仓遗址图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洛阳市区及近郊。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洛阳城的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定鼎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隋唐洛阳城中,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阅读材料并回答:“(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

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②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吐谷浑,三征高丽。隋朝灭亡的原因: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2、隋炀帝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朝廷腐败。3、隋炀帝大败契丹,横征高丽,战争频繁,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4、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纪帛画)第二章节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贞观之治①概念:626年,李世民继帝位。在他统治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②表现: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①概念:712年,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他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②表现: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社会上,大兴文治;军事上改革兵制。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功:政治上: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②积极纳谏,广开言路;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④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经济上: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②整顿已开始瓦解的均田制,并兴修水利,使生产力持续提升。过:①重用酷吏,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②晚年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③对土地兼并现象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评价: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她在位时任用贤能,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了边疆形势,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她的统治被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画像三、唐朝的民族交融三、唐朝的民族交融《职贡图》唐蕃会盟碑

第三章节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经过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原因

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②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影响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②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边疆频频告急。③唐朝从此由盛转衰。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形成繁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二、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2)经过: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结果: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政权。884年,起义以失败告终。三、唐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更迭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1)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2)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3)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