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新平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新平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新平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新平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新平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新平重点中学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和灰色,尾巴有短尾和长尾,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设为A、a,另一对等位基因设为

B、b(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黄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有两种

B.控制短尾的基因是B,控制黄色的基因是A

C.让F1中黄色长尾雌雄鼠自由交配,F2中不会出现短尾鼠

D.让F1中黄色短尾雌鼠与灰色长尾雄鼠交配,F2的表现型之比为1:1:1:12.下列关于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分析,正确的是()A.理论上患病家系中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B.患病家系的系谱图中一定能观察到隔代遗传现象

C.该病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发病率存在种族差异

D.在随机被调查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差不大3.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基因(DNA)、RNA和蛋白质间的传递规律

B.基因与基因之间是独立的,不会相互作用

C.基因控制性状,基因改变则性状也一定随之改变

D.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增加了3个碱基对,导致CFTR蛋白缺少一个苯丙氨酸而患囊性纤维病4.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

①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②减数分裂Ⅰ前期

③减数分裂Ⅰ后期

④受精作用过程中

⑤细胞分裂前的间期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⑤5.将某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蛋白质(%)脂质(%)核酸(%)细胞器甲6720微量细胞器乙59400细胞器丙61039A.细胞器甲可能是线粒体、叶绿体或核糖体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细胞器丙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乙6.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7.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协同进化实例的是()A.猎豹捕食斑马

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

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8.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B.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蔗糖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

D.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9.将家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如图所示(箭头方向表示水分子的进出,箭头粗细表示水分子出入的多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段时间后,甲细胞形态会发生皱缩

B.乙细胞内外对水分子的吸引能力相同

C.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丙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

D.甲、乙、丙细胞所处蔗糖溶液浓度大小比较:甲>乙>丙10.如图所示,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A. B.

C. D.11.酶的发现经过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以下科学家及其成果不对应的是()A.斯帕兰扎尼发现胃存在化学性消化

B.毕希纳发现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而不是细胞本身

C.李比希发现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

D.萨母纳尔提取脲酶结晶12.下列关于酶的专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

B.有的酶可催化多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C.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

D.二肽酶能催化由不同氨基酸脱水缩合成的二肽的水解13.如图所示,表示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请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小于呼吸速率的增加值,则补偿点B应相应的向右移动

B.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B点左移,C点左移,D点向右上方移动

C.D点时,ATP的移动方向从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

D.若图上为阳生植物,则换为阴生植物,B点和D点均要向左移动14.下列关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紫溶液可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

B.漂洗步骤可以洗去根尖上的盐酸,避免其与碱性染料发生作用

C.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

D.选取一个细胞就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全过程15.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属于细胞凋亡

B.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C.烫伤引起的细胞异常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

D.幼嫩组织中不会发生细胞的凋亡16.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B.14C、32P、3H、35S、15N、18O都是同位素标记法常用的同位素

C.生物学研究中,同位素标记法常用的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D.用32P标记磷脂中的磷,线粒体和高尔基体能检测到32P的存在17.如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结构及部分细胞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③具有选择透过性,而①具有全透性

B.④中含有仅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构成的染色质

C.⑤是产生蛋白质和核糖体的场所

D.生长激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形成离不开⑥和⑦18.如图中Ⅰ~Ⅳ表示生物体中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Ⅰ、Ⅱ均表示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

B.Ⅰ、Ⅱ、Ⅲ均表示被动运输

C.Ⅲ和Ⅳ所示运输过程均消耗能量

D.Ⅰ、Ⅱ、Ⅲ、Ⅳ均可在人体细胞中发生19.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萝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A.子代全是雄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狭叶

B.子代全是雌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狭叶

C.子代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子代中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1:120.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测交能推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

B.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C.F1自交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D.孟德尔在杂交与测交实验的基础上,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21.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NA和蛋白质

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分裂

C.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

D.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22.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四肢、手指、脚趾细长不匀称,并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下列有关马凡氏综合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致病基因可能来源于双亲一方的生殖细胞

B.与青少年型糖尿病相比,该病发病率可能较低

C.若要判断其遗传方式应建立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

D.可用基因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病23.图1表示某渗透作用装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不能通过),a为蔗糖溶液,A为清水。装置中溶液A、a起始浓度分别用MA、Ma表示;图2表示一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后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过程中浓度差逐渐减小

B.图1中平衡后,MA=Ma

C.若向漏斗内或漏斗外加适量水,均使平衡后的h变大

D.图2若置于清水中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内外浓度一定相等24.归纳法是生物学中经常用到的科学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B.大部分生物学概念的得出都用到了不完全归纳法

C.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可信的

D.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25.据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台湾乳白蚁粪便中含有起保护作用的细菌,该细菌可阻止能杀死乳白蚁的真菌的入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台湾乳白蚁、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膜

B.对台湾乳白蚁具有保护作用的细菌所含有的DNA是裸露的

C.台湾乳白蚁、细菌、真菌都有细胞壁

D.台湾乳白蚁、细菌和真菌都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6.据图分析糖类和脂质的组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①表示糖类,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

B.若①表示二糖,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果糖、半乳糖、几丁质

C.若①表示脂质,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脂肪、磷脂、固醇

D.若①表示固醇,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27.如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图一定是高等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B.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都需要①②③④的参与

C.结构①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中

D.结构①和④中都含有RNA28.甲图是某类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模型。酶的抑制剂可以与酶结合并降低其活性,乙、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类型抑制剂的作用原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底物与酶活性部位互补时,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酶有专一性

B.抑制剂①与底物空间结构相似,竞争酶的活性部位

C.抑制剂②会通过改变酶的结构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D.两种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均可通过提高底物浓度来缓解29.下列关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人群中,男性患者的数量少于女性患者的数量

B.不同的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一定不同

C.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其母亲

D.正常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30.如图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已知脂肪酸组成磷脂分子的尾,则下列有关磷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磷脂含有N,则N存在于R1与R2中

B.磷脂只构成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在原核细胞中无磷脂分子

C.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

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固醇类化合物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血友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用h表示。正常人毫秒级的止血速度,让人根本察觉不到,但是血友病患者由于凝血障碍,会血流不止,甚至威胁生命,据估计每10000人中约有一人为血友病患者。如图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家系图的一部分。图中Ⅱ-2(维多利亚女王)的子女都与欧洲各国王室联姻,在她的家族中,有很多后代罹患血友病。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皇室家系图中,Ⅳ-2的基因型为______。

(2)如果在调查图中Ⅱ-2(维多利亚女王)的祖先时,发现其祖先中有多位血友病患者,那么Ⅱ-2的血友病基因很可能来自她的______(填“父亲”或“母亲”)。如果Ⅱ-2是血友病的第一代携带者,那么她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自身体细胞的______。

(3)若Ⅲ-2与某正常王子结婚,所生第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若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血友病患者,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

(4)若Ⅴ-1与某正常王子婚配,生了一个血友病兼白化病的孩子,这个孩子的性别是______性,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______,第三个孩子若是男孩,则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一次血友病的调查中,统计得知学生中基因型比率为XHXH:XHXh:XhXh:XHY:XhY=45%:4%:1%:44%:6%,则Xh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32.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可以通过抑制某种细胞器的功能而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其主要成分是______。核孔的作用是______。

(2)据图分析,二甲双胍通过抑制______的功能,进而直接影响了______的跨核孔运输,最终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

(3)物质进出核孔是否具有选择性?______。RagC进出细胞核需经过______层生物膜。

(4)据图分析,分泌蛋白的运输是否可能受二甲双胍的影响?______,原因是______。33.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所示。细胞来源胎儿中年人老年人增殖代数50202~4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Ⅲ:将年轻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年老细胞中,在体外培养重组细胞,结果重组细胞分裂活动增强;将年老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年轻细胞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重组细胞,结果重组细胞分裂活动减弱。

(1)实验Ⅰ说明随着生物体年龄的增长,细胞分裂能力______。

(2)实验Ⅱ说明______。

(3)实验Ⅲ说明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有______等。34.如图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据图回答:

(1)上述分子杂交的原理是______;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编码区不能翻译的序列是______(填写图中序号).

(2)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开始转录时,能识别和结合①中调控序列的酶是______.

(3)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的编码区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______.

(4)上述突变基因的两个携带者婚配.其后代中不含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______.

(5)用一定剂里的Co-γ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其成活棉株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异.这种变异属于______.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这说明了______.在其中也发现了极少数的个体品质好,产最高,这说明了变异是______.35.如图是甲病(用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属于______遗传病,乙病是______遗传病。

(2)8号的基因型是______,若9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基因最终来自______号。

(3)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______,患两种病的概率为______。

(4)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如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______和______等,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36.如图甲是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g/mL的葡萄糖(C6H12O6)溶液,B为1mg/mL的乳酸(C3H6O3)溶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可扩散通过图甲所示的人工膜(写出两种物质);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

(2)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二者的区别主要是______。

(3)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将图丙右侧溶液换成0.01mg/mL的葡萄糖溶液,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溶液浓度______右侧溶液浓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某些药物大分子不容易被细胞吸收,但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包裹后再注射则更容易进入细胞,此实例可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性。

(5)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推测缬氨霉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1.【答案】D

【解析】解:A、已知短尾显性致死,灰色是隐性性状,所以黄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有两种,A正确;

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黄色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A控制,短尾也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B控制,B正确;

C、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aBb,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A_Bb):黄色长尾(A_bb):灰色短尾(aaBb):灰色长尾(aabb)=6:3:2:1,让F1中黄色长尾(A_bb)雌雄鼠自由交配,F2中不会出现短尾鼠,C正确;

D、让F1中黄色短尾鼠(A_Bb)与灰色长尾鼠(aabb)交配,F2的表现型之比为黄色短尾(AaBb23×12):黄色长尾(Aabb23×12):灰色短尾(aaBb13×12):灰色长尾(aabb13×12)=2:2:1:1,D错误。

故选:D。

根据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亲本是黄色而后代出现了灰色,且黄色:灰色是3:1,说明黄色是显性性状,亲本是杂合子;亲本是短尾而后代出现了长尾,且短尾:长尾=2:1,说明短尾是显性性状,亲本是杂合子,且后代中显性纯合在致死。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2.【答案】A

【解析】解:A、人类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之一是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A正确;

B、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之一是隔代交叉遗传,但存在偶然性,因此患病家系的系谱图中不一定能观察到隔代遗传现象,B错误;

C、人类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而不是种族差异,C错误;

D、人类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之一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因此在随机被调查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差较大,D错误。

故选:A。

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伴X隐性遗传)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尤其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答案】A

【解析】解:A、中心法则体现了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在基因(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传递规律,A正确;

B、基因与基因之间是可以互作的,一个基因的表达有可能影响另一个基因的表达,B错误;

C、基因控制性状,基因改变性状不一定改变,如A变为a,还比如: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变了,可能编码的氨基酸没有变,性状没有变,C错误;

D、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对,导致CFTR蛋白缺少一个苯丙氨酸而患囊性纤维病,D错误。

故选:A。

1、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中心法则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掌握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答案】C

【解析】解:①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发生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①错误;

②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正确;

③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③正确;

④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能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但不导致基因重组,④错误;

⑤细胞分裂前的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若碱基对发生改变导致基因突变,⑤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②③,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一种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本题考查基因重组与减数分裂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答案】C

【解析】解:A、细胞器甲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但不可能是核糖体,A错误;

B、乙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但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例如液泡,B错误;

C、丙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产生水,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C正确;

D、蓝细菌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丙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可知:

甲含量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且含有少量核酸,因此可能是线粒体或叶绿体;

乙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是具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有核酸,因此可能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

丙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含有脂质,因此该细胞器可能是核糖体。

本题通过细胞器的成分考查了细胞器的种类、功能以及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通过是否含脂质确定其是否含有膜结构,再通过是否含核酸确定细胞器的种类;结合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对选项进行逐项分析。

6.【答案】B

【解析】解:A、先发生变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已发生变异的性状进行选择,A错误;

B、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正确;

C、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也不是抗生素使其变异,D错误。

故选:B。

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进化理论解释细菌抗药性形成的原因。

7.【答案】C

【解析】解:A、猎豹捕食斑马,猎豹和斑马之间相互选择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

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是通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不属于协同进化,C符合题意;

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能够避免被天敌捕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越来越发达,以方便捕食昆虫,这是双方在相互选择中协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本题考查生物协同进化的概念及实例分析,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难度不大。

8.【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审题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水分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溶液运动到低浓度溶液。

​​​​​​​【解答】

​​​​​​​A、根据题意分析,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说明甲细胞失水,即蔗糖浓度>甲细胞液浓度;乙的浓度不变,说明蔗糖浓度=乙细胞液浓度;丙的浸泡液变大,丙细胞吸水,则蔗糖浓度<细胞液浓度,即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A正确;

B、丙的浸泡液变大,丙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变小,则吸水能力逐渐减弱,B错误;

C、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C错误;

D、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也可能失水过多而死亡,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错误。

故选:A。

9.【答案】C

【解析】解:A、甲图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大于吸水量,使得细胞皱缩,A正确;

B、乙细胞处于等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故乙细胞内外对水分子的吸引能力相同,B正确;

C、光学显微镜下不观察到丙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C错误;

D、甲细胞失水,乙细胞保持动态平衡,丙细胞吸水,说明三种溶液的初始浓度甲>乙>丙,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甲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大于吸水量,使得细胞皱缩;乙细胞处于等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丙细胞处于低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量大于失水量,细胞膨胀。

本题以家兔的红细胞为素材,考查动物细胞的渗透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动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了解渗透作用的条件,理解水分子的运输方向,难度不大。

10.【答案】B

【解析】解: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保证细胞内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地进行,酶降低的活化能=没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故选:B。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这样能保证化学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酶促反应的原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曲线图,深化学生对催化剂作用原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而言的,但酶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11.【答案】C

【解析】解:A、斯帕兰札尼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A正确;

B、毕希纳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而不是细胞本身,B正确;

C、李比希则认为,糖类变成酒精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细胞活动无关,最多只是需要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的参与,C错误;

D、美国的萨姆纳提取出脲酶结晶,并证明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1、斯帕兰札尼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时,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2、酿酒就是让糖类通过发酵形成酒精的过程.糖类是怎么变成酒精的呢?十九世纪中叶,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认为,糖类变成酒精是酵母细胞代谢活动的结果;而化学家李比希则认为,糖类变成酒精仅仅是一种化学反应,与酵母细胞活动无关,最多只是需要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的参与.

后来,化学家毕希纳先将酵母细胞进行研磨、过滤,得到提取液,然后把提取液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糖类就变成了酒精,这一结果与糖液中含有活酵母细胞是一样的.

本题综合考查科学作用的探索历程,了解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2.【答案】B

【解析】解:A、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体现了酶的专一性特点,A正确;

B、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B错误;

C、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质,C正确;

D、二肽酶催化不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二肽水解,体现了酶的专一性特点,D正确。

故选:B。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RNA;酶的作用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等;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本题考学生理解酶的本质和专一性特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结合实例进行推理、判断。

13.【答案】B

【解析】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点是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小于呼吸速率的增加值,则补偿点B应相应的向右移动,A正确;

B、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则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呼吸作用基本不变,达到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所需的光照强度减少,因此B点左移,达到饱和点所需光照强度增大,因此C点右移,D点向右上方移动,B错误;

C、D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其光反应产生的ATP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正确;

D、若图上为阳生植物,则换为阴生植物,B点和D点均要向左移动,D正确。

故选:B。

据图分析,该图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点对应的数值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B点是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是植物的光饱和点,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14.【答案】D

【解析】解:A、甲紫溶液属于碱性染料,可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着色,A正确;

B、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避免解离过度,便于染色,可以洗去根尖上的盐酸,避免其与碱性染料发生作用,B正确;

C、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方便进行观察,C正确;

D、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D错误。

故选:D。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即制成装片。

5、观察:(1)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高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的细胞后,把低倍镜移走,直接换上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的既清晰又较亮,直到看清细胞物像为止。

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5.【答案】D

【解析】解:A、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A正确;

B、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B正确;

C、烫伤引起的细胞异常死亡属于细胞坏死,不属细胞凋亡,C正确;

D、幼嫩组织中也会发生细胞的凋亡,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D错误。

故选:D。

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本题考查了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区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

16.【答案】C

【解析】解:A、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A正确;

B、14C、32P、3H、35S、15N、18O都是同位素标记法常用的同位素,B正确;

C、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15N、18O等,C错误;

D、用32P标记磷脂中的磷,由于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含有细胞器膜,主要成分为磷脂,故能检测到32P的存在,D正确。

故选:C。

在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为同位素。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能有差异,但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反应、暗(碳)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7.【答案】D

【解析】解:A、②③是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①是核孔,对物质的运输有选择性,如RNA可以通过,DNA不能通过,A错误;

B、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还含有少量的RNA,B错误;

C、⑤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不能产生蛋白质,C错误;

D、生长激素属于一种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在⑦核糖体,加工在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图中①是核孔、②③是核膜、④是染色质和酶等物质、⑤是核仁、⑥是内质网、⑦是核糖体。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结构的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8.【答案】B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Ⅰ、Ⅱ均表示顺浓度梯度进行运输,属于被动运输,A正确;

B、由分析可知,Ⅰ是自由扩散,Ⅱ是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而Ⅲ表示主动运输,B错误;

C、Ⅲ表示主动运输,Ⅳ是胞吐,这两种运输方式都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小分子一般通过Ⅰ、Ⅱ、Ⅲ方式运输,而大分子通过Ⅳ运出细胞,均可在人体细胞中发生,D正确。

故选:B。

分析图解:图Ⅰ中物质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消耗能量,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该物质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图Ⅱ中物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并且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该物质运输方式协助扩散;

图Ⅲ物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ATP供能,并且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该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图Ⅳ物质运输方式依赖于膜的流动性,属于胞吐。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同时掌握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19.【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以花粉致死为背景,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推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基因型分别为XBXb和XbY。

【解答】

杂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产生XB、Xb两种卵细胞,比例为1:1;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Xb、Y两种花粉,其中Xb花粉致死,只有Y花粉参与受精,因此后代全部为雄株,1/2为宽叶(XBY),1/2为狭叶(XbY)。综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答案】C

【解析】解:A、测交法不能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A错误;

B、一般情况下,雄配子数量要多于雌配子,B错误;

C、F1自交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子二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C正确;

D、孟德尔在杂交与自交实验的基础上,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D错误。

故选:C。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具体过程,掌握假说—演绎法的具体步骤及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答案】AB

【解析】解:A、甲形成乙过程中,进行DNA复制,所以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A正确;

B、乙形成丙过程中,先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丙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性染色体有两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C错误;

D、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所以丙→丁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变成单独的染色体分到两个子细胞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B。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乙含有同源染色体,分别为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丙中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2:0,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中染色体组数:同源染色体对数=1:0,为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答案】ABC

【解析】解:A、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可能来源于双亲一方的生殖细胞,A正确;

B、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因此该病与青少年型糖尿病相比较发病率较低,B正确;

C、若要判断其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并建立家系遗传图谱进行分析,C正确;

D、马凡氏综合征有明显的四肢、手指、脚趾细长不匀称等外形特征,可用B超检测胎儿是否患病,D错误。

故选:ABC。

1、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病,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疾病。

(2)特点:①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②在群体中发率较高;③常表现为家族聚集。

(3)实例:腭裂、无脑儿、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

3、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掌握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答案】BCD

【解析】解:A、在图1渗透作用装置中,a为蔗糖溶液,A为清水,随着烧杯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不断进入漏斗,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逐渐减小,A正确;

B、图1渗透作用装置中,达到平衡后,由于液面存在高度差h,导致仍然存在Ma>MA,B错误;

C、向漏斗内或漏斗外加适量水,达到平衡后的h不变,C错误;

D、对于图2植物细胞来说,由于细胞壁的束缚作用,置于清水中达到平衡后,细胞内溶液浓度仍高于细胞外,D错误。

故选:BCD。

1、渗透作用装置中采用的半透膜是物理性膜,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由原生质层充当半透膜,即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

2、在图1渗透作用装置中,达到平衡后,由于液面存在高度差h,导致仍然存在Ma>MA;但是对于图2植物细胞来说,由于细胞壁的束缚作用,置于清水中达到平衡后,MB<Mb。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4.【答案】ABD

【解析】解:A、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A正确;

B、大部分生物学概念的得出都应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如: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B正确;

C、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信的,但也有例外,C错误;

D、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D正确。

故选:ABD。

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比较基础,要求考生识记归纳法的相关内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答案】CD

【解析】解:A、台湾乳白蚁、细菌和真菌都有细胞结构,都具有细胞膜,A正确;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所含有的DNA是裸露的,B正确;

C、台湾乳白蚁属于动物,无细胞壁,C错误;

D、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错误。

故选:CD。

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6.【答案】ACD

【解析】解:A、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若①表示糖类,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A正确;

B、若①表示二糖,果糖、半乳糖为单糖,几丁质是多糖,因此②③④不可分别表示果糖、半乳糖、几丁质,B错误;

C、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若①表示脂质,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脂肪、磷脂、固醇,C正确;

D、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若①表示固醇,则②③④可分别表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D正确。

故选:ACD。

1、糖类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常见的二糖是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淀粉和糖原。

2、脂质主要是由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糖类的种类、脂质的种类;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答案】ABC

【解析】解:A、该细胞含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因此该图一定不是高等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A错误;

B、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不需要中心体参与,也不都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B错误;

C、结构①为线粒体,少数动植物细胞不含线粒体,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线粒体,C错误;

D、结构①线粒体和④核糖体中都含有RNA,D正确。

故选:ABC。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线粒体,②为中心体,③为高尔基体,④为核糖体。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答案】ABC

【解析】解:A、酶有专一性,图甲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酶才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A正确;

B、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空间结构相似,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图中抑制剂①属于竞争性抑制剂,B正确;

C、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改变酶的结构,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影响酶促化学反应速率,抑制剂②属于非竞争性抑制,C正确;

D、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越大,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越小,增大底物浓度能使抑制剂①的作用减弱;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增大底物浓度不能使抑制剂②的作用减弱,D错误。

故选:ABC。

题图分析:图甲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图乙表示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图丙表示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以抑制酶的活性。

本题结合酶促反应原理图解,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能分析题图,明确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原理及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9.【答案】BD

【解析】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罕见病,遗传方式为伴X显性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病受显性基因(D)控制,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Xd或XDXD,不同的女性患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错误;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男性患者(XDY)的致病基因只来源于其母亲,C正确;

D、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dXd,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dY,结婚后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0,D错误。

故选:BD。

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点:

(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2)连续遗传;

(3)“男病母女病,女正父子正”,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有病,正常女子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注意运用“遗传图解”解答试题,结合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对后代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30.【答案】ABD

【解析】解:A、由题图中磷脂分子结构通式可知,磷脂是由脂肪酸、磷酸和X组成,若磷脂含有N元素,则N存在于X中,A错误;

B、真、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真、原核细胞都含磷脂,B错误;

C、豆类和蛋类食品等食品含丰富的磷脂,故人们可以通过食用豆类和蛋类食品来补充磷脂,C正确;

D、磷脂与胆固醇、性激素同属于脂质类化合物,D错误。

故选:ABD。

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中以磷脂最丰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2、磷脂分子由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组成。

3、磷脂的分子结构式为:

本题考查脂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答案】XHXh

母亲

基因突变

18

14

916

【解析】解:(1)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Ⅴ-2的基因型为XhY,故Ⅳ-2的基因型为XHXh。

(2)由于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的父亲正常,则其血友病基因来自于她母亲,如果Ⅱ-2是血友病的第一代携带者,那么她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自身的体细胞的基因突变。

(3)Ⅲ-4的基因型为XhY,则Ⅱ-1、Ⅱ-2的基因型为XHXh、XHY,Ⅲ-2的基因型为12XHXh、12XHXH,若Ⅲ-2与某正常王子(XHY)结婚,所生第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2×14=18。若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血友病患者,则Ⅲ-2的基因型为XHXh,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4。

(4)白化病为常染色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Ⅴ-2的基因型为XhY,Ⅳ-1、Ⅳ-2的基因型为XHY、XHXh,Ⅴ-1的基因型为12XHXh、12XHXH,与一正常男子XHY婚配,生了一个血友病兼白化病(aa)的孩子,由于父亲是正常的,所以女儿不可能有血友病,所以这个孩子肯定是男性,且双亲的基因型为AaXHXh、AaXHY,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34×34=916,第三个孩子若是男孩,则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34×12+14×12=12。

(5)假设该群体中含有100个人,则该群体中,XHXH、XHXh、XhXh、XHY、Xh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5%、4%、1%、44%、6%,则含有的XH基因数是45×2+4+44=138,Xh的基因数是4+2+6=12,因此Xh的基因频率为12÷(12+138)×100%=8%。

故答案为:

(1)XHXh

(2)母亲

基因突变

(3)18

14

(4)男

916

12

(5)8%

分析系谱图:血友病属于伴32.【答案】蛋白质和磷脂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线粒体

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

0

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生理过程会受到影响

【解析】解:(1)核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和磷脂。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由图可知,二甲双胍直接抑制线粒体,影响能量的供应,进而影响相关物质(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进出核孔,最终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

(3)核孔具有选择性。RagC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因此不需经过生物膜。

(4)分泌蛋白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因此分泌蛋白的运输可能受二甲双胍的影响。

故答案为:

(1)蛋白质和磷脂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线粒体

无活型和激活型RagC

(3)是

0

(4)是

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生理过程会受到影响

分析题图:二甲双胍直接抑制线粒体;无活型RagC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转化为激活型RagC,激活型RagC再出细胞核;激活型RagC能促进mTORCl,而mTORCl会抑制物质SKN1,物质SKN1促进物质ACAD10,物质ACAD10抑制细胞生长。

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图,弄清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33.【答案】减弱

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生物的物种、年龄和细胞核

【解析】解:(1)实验Ⅰ表中数据显示细胞分裂代数随着生物体年龄的增大而减弱。

(2)实验Ⅱ显示细胞分裂次数与具体物种的特异性有关,即寿命越长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3)实验Ⅲ表明细胞核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

(4)分析题中实验可知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有生物物种、年龄和细胞核的变化等.

故答案为:

(1)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