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说课稿: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
第一课周口店的北京人;......................................................1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4
第三课《祖先的传说》说课稿..................................................7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1
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文......................................................15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说课稿............................................20
第七课《铁器牛耕与社会变革》...............................................2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诸子百家》...................28
第九课《秦的统一》说课稿...................................................32
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说课稿;............................................37
第十一课《西汉“大一统”》.................................................41
第十二课东汉的统治.........................................................44
第十三课《丝绸之路》.......................................................48
第14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51
第十五课《三国鼎立》说课稿.................................................60
第十六课《江南的开发》说课稿..............................................64
第十七课《北方的民族交融》说课稿..........................................69
第十八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72
初中历史说课稿: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课周口店的北京人;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历史上册,我准备从“教材;一、【教材分析】;
L本课的地位:;这一课直接讲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具有开章明义的;2.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二)过程
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说课稿: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课周口店的北京人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周口店的北京人》,我准备从
“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本书
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
这一课直接讲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具有开章明义的作用。本科主要介绍
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主题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
谋人、北京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
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
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
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
过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
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
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具体说,还可以
包含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不怕困难,开动脑筋;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文化
遗产等情感目标。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重点和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我国旧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
类一一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
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
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
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
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另外,知识讲解上,
可把氏族的概念及其特点的分析作为难点对待。
(二)备课主要思路
1.人自来有喜欢寻根的天性。“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
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
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女婿造人、亚当与夏娃,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
源的典型故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讲。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课在轻松
的氛围中,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与欲望。注意问题:明辨神话传说和依据考
古科学的断定,明确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最终归结到人是由古猿变来的。
2.“我国最早的人类”一目应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图片获相关知识,教
师运用多媒体投放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把握基本知识,如地点、年代、产生
活、地位等,教师结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适时点明一点:远古人类在缓慢
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
身。
3.“北京人”的发现,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师补充介绍:第一,比
较具体地介绍1929年裴文中发现
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第二,介绍迄今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
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洞
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讲这些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忆,而是引出“北京人遗
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这一结论。补充1987年被评
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
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述能力。让学生“对比一下,古
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归结出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
征”。
4.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讲北京人的打制石器,应使用投影或幻灯片,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注意它与天然石块的区别,教师在扼要说明北京人会使用
天然火的证据后,可让学生“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充分发挥学生
的合理想象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
一大进步?”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议论。
5.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这一点,教师点到即可,学生不太懂也无妨。然后,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的生活》
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让学生浮想联翩,自由表达。
但不外乎集体行动、采集狩猎、火烤食物等主要环节情境。情感目标可落实以下
儿点:珍爱集体、团结协作;适者生存、学会生存;勤劳+智慧,克服困难。
6.“氏族”这一概念对初一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作为讲解的难点加
以解释。首先让学生理解氏族是一种比原始人群更进步的集体组织,对其主要特
点可抓准六个字给予通俗的解释:“血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
“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用食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
(参见教法建议),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
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
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教师应适
度提示学生比较的角度,抓准对应的比点。可让学生列表归纳
五、重点问题探究动脑筋
1.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古猿和北京人头部的特点是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额骨高突;吻部前伸,
没有明显下额。
2.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思路一:可从衣、食、住、行
等方面去想象。思路二:可按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去想象。3.想一想,
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可以从几条渠道得到火: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
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六、总结升华
在课堂梳理总结时我总结全文,向知识目标及情感、目标靠拢:大家通过今
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1、盘点收获--以填表格的形式检查巩固基本知识。
2、畅谈感受一一谈谈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感受。收获主要从知识角度
说,感受主要从认识角度谈。
七、当堂检测及时巩固一一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原始的农耕
生活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
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六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
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
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
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
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
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
用。
2.教材的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四个子目展开叙
述。第一目是原始农耕的发明;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种水稻;第三目是半坡原始
居民栽培粟;第四目是房屋式样各不同。
3.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
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
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
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
史。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
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
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
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
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
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
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
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
-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耙翻地耕种;半
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一一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
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
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
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在教学中,最后通过小结列表的形式解决这一难题。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正确选择教法,
我主要运用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有关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活跃课
堂气氛。
2.活动实践法在教师的教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参加农
耕生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集体讨论法对本课中存在的疑问难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在
共同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第四部分:学习指导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运用三种学
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成就动机
的原理,给予学
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
习小组,使小组共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比较学习法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了
解他们的异同。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组织原则,把教学过程分为四步: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
故事,激发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兴趣导入。
2.讲授新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主、互助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迅
速把握本节课
的四部分内容:第一目是原始农耕的发明;这部分教学中,可通过课件和图
片展示古人类在采集植物中发现植物春生、夏长、秋实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观看
明白古代先民发明原始农耕的过程,体会发明创造的艰辛。利用“我国原始农耕
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提问:有何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
力。归纳为:一是星罗棋布,遍布全国;二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遗址密布。
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种水稻;通过几组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用眼睛、耳
朵和头脑去思考有关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学生初步了解考古与人类
历史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明白我们书写的人类历史,一部分来自科学推理,更多
的来自考古实物。重点强调第一组图片,它主要提示学生:农耕是河姆渡居民生
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可将第四目房屋式
样各不同分别穿插到二三目中讲解。
第三目是半坡原始居民栽培粟;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回答一系列问题:
生产工具、农作物(重点:我国是最早种植粟地国家)、饲养动物、食物种
类、房屋建筑、原始手工业、文化艺术几个方面,最后教师总结。
探究比较:1组织学生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比较,
了解他们的异
同。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3.为什么河姆渡
居民种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的是粟?
3.课堂小结探究完成后,鼓励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围绕河
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设计列表,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看报纸、资料等手段,了解原始农耕
生活的其它知
识,并相互交流。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课《祖先的传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先的传说》,选自中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册)第三课《祖先的传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地位、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
点、说学生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六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3课,本课内容是第
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前两节的祖国境内的原
始居民和原始的农耕生活,介绍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炎帝黄帝
大战蚩尤和他对中华文明奠基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禅
让制,及禹建立国家、原始社会终结。也提启了下一单元内容一一国家的产生。
2.教材的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
本概况,包含三目知识第一目炎帝与皇帝;第二目尧舜禹的禅让;第三目大禹治
水。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尤其是对比较遥远的上古史非常陌
生,此外还保留着许多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
感性的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较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则相对陌生,难以理解把握。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和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
加强理解,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需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
1,知识与技能:了解炎黄两个部落首领及炎黄战蚩尤一--涿鹿之战,掌握炎
黄部落结成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尧舜禹的
“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有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中
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为拥有如此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明而骄傲自豪。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传说和历史史实进
行初步比较,做出分析、判断和解释,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正确论证的科
学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
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
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
强其民族意识。学习中华祖先身上的高尚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懂得认识
自然、利用自然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环境意识。
4.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炎黄是黄河流域两个部落首领及炎黄战蚩尤一一涿鹿之战;炎黄部落
结成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炎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
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处理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图文并茂,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是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先是感性的
了解历史,运用简练的语言讲述历史事实,进而引发分析与评论,培养了学生论
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精神。
难点:1.“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了解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
“禅让”的含义与实质:教师创设情境,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
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通过学习增强对禅让制的认识以及传说
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掌握了解禅让的实质。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正确选择教法,
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增强对;2.直观演示法:通过
播放有关的图片、音乐,激发学;3.问题教学法,围绕教学中心,提出与之相关
的问题;4.历史故事法:通过搜集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5.活动实践法在
教师的教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部分:学习指导;根据新课程改革的
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主要;1.自主探究学习法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
施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增强对历史的体验,引发思考,
有感而发。
2.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有关的图片、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
3.问题教学法,围绕教学中心,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掌握问题的有效原则,启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对新知识进行探索。
4.历史故事法:通过搜集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解决重难点问题。
5.活动实践法在教师的教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部分:学习指导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运用三种学
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成就动机的
原理,给予学
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对于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
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精神,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耗时低效,提高
课堂效率。
3.比较学习法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了
解联系与区别。
第五部分: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组织原则,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1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天安门华表图片”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
物,有悠久的历史。中华儿女常常自称为华夏儿女或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以
此设问引入。(创设情境以“华表”做为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调动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质疑“中华儿女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为下面的学习做
好铺垫。
2.讲授新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着自主、互助的原则,让学生从整体上迅
速把握本节课
的三部分内容:第一目炎帝与皇帝:1.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图片“传说中黄河
和长江流域的主要部落分布图”让学生知道炎黄部落所在地理位置,了解中华民
族的发源地。
2.多媒体出示第二组一系列图片:“炎黄帝画像”、“传说中炎黄帝对中华
民族的贡献”、“炎黄战蚩尤”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鼓
励学生根据多媒体给出的材料结合教材总结炎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讲述炎黄
战蚩尤的故事,学生讨论发言。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氛
围。培养学生结合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历史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
的学习方法与历史思维,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直观了解。通过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华夏族的形成,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感受皇帝精神。
3.接着设问”上述传说故事是否都可信?大家谈论一下传说与历史事实有
什么联系与区别?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传说不同与历史事实,但其中也蕴含着
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用史实加以说明。
第二目尧舜禹的禅让:出示多媒体材料设问:什么叫禅让?什么人才能被选
为部落首领?又是通过什么办法进行推选的?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
禹的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通过学习增强对禅让制的认识以及传说
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掌握了解禅让的实质。(就是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
度;推举的标准选贤与能,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推举。)
第三目大禹治水多媒体播放《大禹治水》视频让大家结合史实评价大禹。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禹治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
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最后利用想一想让学生探究体会尧舜禹身上那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思考回答,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课堂小结:探究完成后,鼓励学生在教师板书的基础上,亲自动手设计
创新新颖便于好记的板书,已达到知识的巩固。
4.布置作业:通过多媒体精选练习题,完成最后的知识升华。我的说课
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我说课内容是中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会,下启奴隶社会。
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过程及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点是夏朝建立,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夏、商、西周的更替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初步理
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了解嫦娥奔月、酒池肉林、姜太公钓鱼等历史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
(3)通过学习夏朝的建立使学生初步认识国家的概念。
(4)理解西周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
展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七年级学
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
把学生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的兴亡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
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
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
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
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
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二、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针对本课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教
师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直观道具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资料,启发学
生认真观察思考,理解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并与所学内容相联系,如此为学生思
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3、分析研讨法
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欲望,进而引起学生的兴
趣,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基本情况是: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因为从小学开始对历史了
解甚少,以及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的不重视。在现阶段只有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
史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主,培养能力为辅。在
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
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
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教学设计和过程
(一)整体教学板书设计
1、本课板书设计如下:一、家天下的形成(夏朝的兴亡)
(1)兴一一夏朝的建立(建立者、时间)(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一一公天
下变成家天下
(2)亡——夏桀的暴政
二、商朝的兴亡
(1)兴一一商汤灭夏,盘庚迁都(2)亡一一商纣的暴政,武王伐纣。三、
西周的兴亡
(1)兴一一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2)亡一一国人暴动,“烽火戏诸侯”
(二)导入新课--本课我使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
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
题,即复习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
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三)讲授新课
本课讲授的顺序就按板书设计进行,在讲授新课的环节中我着重说以下三个
方面: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
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
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
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
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
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次,板书,夏朝
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
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
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
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中国是四大文
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
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
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说一说”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
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
世袭制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第二个部分,夏朝的发
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据此分析获得信息:筑有
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区分部落联盟与国家,用列举的方式归纳
课本P23的内容:夏朝的国家的机器(或者叫机构)有:建立政府机构、建立军
队、建立监狱、制定刑法等,另外阳城为都城,这些现象说明夏朝是早期的国家,
并由此使学生初步认识国家的概念。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商汤灭
夏”
首先多媒体出示,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
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
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
生通过阅读课本,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第
二子目商的兴亡,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以及通过
提问理解商强大的原因?能干的君主和任用贤才伊尹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
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
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
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
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兴亡。学
生归纳西周建立时间、都城。
其次,西周的分封制,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课
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先在《西周等级示意图》上标出每
一个等级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
西周分封制是一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利用直观插图《西周等级示意图》进行
分析,可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培养学生看历
史地图和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
再次,通过学生表演“烽火戏诸侯”让学生体会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有
什么义务?(内容之一)。(提示:军事义务:战时带兵随周天子打仗,这里就
不再单纯地体现故事性、娱乐性,而且是寓教于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
以,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
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四)感悟历史(用歌谣让学生感悟历史:)
展示歌谣:
(-)(二)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三)
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
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
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
通过对夏商西周兴亡史的学习,结合歌谣,同学们说说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
原因是什么?从他们的兴亡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如果通过上面的歌谣和通过夏、商、西周的兴亡史的学习,设问(商汤灭夏
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学生能认识到:(1)夏商西周灭亡的共性
一末代国王的暴政,同时,人心所向是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
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认识到此两点,此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基
本实现了。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填写表格,理解、联系、记忆夏、商、西周上古三代的更替情况,
完成本课小结。
朝代名称夏商西周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末代君王(六)课后练习:制作夏商西周大事年表:时间事件人物
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
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五个方
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
点。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
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
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
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
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己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本课突破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
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
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
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
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
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
视频资料、实物等,可以以司母戊鼎为例,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使学生
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
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3【甲骨文】
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
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
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
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教师可以展
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
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教师要帮助
学生明确两点: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
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教师要强调两点:一
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
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
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
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
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1、教材的地位
本课主要在于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详实了解,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
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材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
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
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箧及铭文》《刻
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
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
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⑴教材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突出重点的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大克鼎等
商周著名青铜器,使学生生动直观的感知历史。弄清其形质特征和重要历史价值。
学会分辨鼎、尊、爵等典型器物;通过使用合范铸造方法浇铸的操作尝试,了解
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⑵教材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
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
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
点内容
突破难点的方法:以生产工具为切入点,回顾什么是石器时代,由此引出“青
铜时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什么是“青铜文明”。甲骨文记事
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
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
《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
通过使用合范铸造方法浇铸的操作尝试,了解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
作,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
握基础知识。七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在教学中应进行学法指导,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⑴图示法:运用图片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归纳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⑵问题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青铜文明和
甲骨文的历史概念。
⑶分组教学法:通过分组使用合范铸造方法浇铸的操作尝试,了解合范铸造
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
2、学法
⑴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归纳特点。
⑵问题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理解历史概念。
⑶分析归纳法:通过分析归纳,提高综合能力。
四、教学设计
我的课堂教学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把六个环节用一个幻灯片显示,
然后再一一呈现)
(1)导入新课,呈现目标。
我采用江主席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的话题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接着展示课题。并呈现本课的教学
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
导语:1995年10月21日下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纽
约联合国总部出席了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揭幕仪式,并先后致词。
5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纽约侨界和留学生代表以及外国朋友出席了在联
合国公共大厅举行的气氛热烈的揭幕仪式。
江主席在致词时说,为了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
赠送一件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礼物一一“世纪宝鼎”。
江主席说,鼎在远古之时,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为一
种礼器。中国成语中有“钟鸣鼎食”和“一言九鼎”之说,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
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
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
你知道吗?它的制作是以商朝时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让我们一起走进
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
(2)自主学习,落实目标。
我设计了以下几道填空题,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先自主阅
读教材后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使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得
以落实。
(3)合作探究,深化目标。
我把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成四个合作探究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
究,以此突破重点难点,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精神,也使本课的目标得以深化。
问题一:你能说一说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先民们用青铜器来做什么?假
如你是一名讲解员,你能简单地叙述这些青铜器的外形特点吗?通过对青铜器
形制、纹饰、功能的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并学会分辨鼎、尊、爵等典
型器物。
问题二:什么是“青铜文明”?以生产工具为切入点,回顾什么是石器时代,
由此引出“青铜时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什么是“青铜文明”。
问题三:通过使用合范铸造方法浇铸的操作尝试,有何感受?认识我国古代
工匠的杰出才智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大家有什么感想?
组内学生交流讨论,各组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
(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
造和结晶。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连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3)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
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字形声表意,历
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连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
并认真写好汉字。
(5)小结巩固,构建体系。学习完本课,我把本课的知识体系以板书设计
形式呈现,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要点,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6)布置作业:通过多媒体精选练习题,完成最后的知识升华。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图版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本单元
的主题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本课纪录了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
秋时期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社会局势和重大事件,是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大变革的过渡时期。前接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后引春秋战国世纪
的经济、文化、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了春秋战国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状况,有利于
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建立全局的观念,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知识。因此,学好本
课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对各种事物、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的欲望。在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喜欢了解各种历史事件、人物典故。对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很
好,尤其是当有所收获并有机会当众展示时,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和信心,
进而对学习历史产生更大的兴趣。但是,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历史
概念、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认识还是很模糊,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结
合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讲解。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鉴于课程
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接受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快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的特
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并记住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②
能从材料中归纳出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③能够讲述“退避三舍”、“问鼎种
原”、“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历史故事,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④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找出主要诸侯国家的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快速浏览找出春秋战国的时间段和具体成员,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对
基础知识的记忆;②阅读文字及相关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进而讨论齐桓公称霸
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论据进行思考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③以小组的形势
收集与课本有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对当时社会局势及历史人物的理解,培养学生
搜集历史资料和集体协作的能力;④识读“战国形势图”,找出战国七雄的具体
位置,编制口诀帮助记忆;⑤借助地图理解“合纵”、“连横”策略及功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了解与分析,逐步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竞争,对这一时期斗争的复杂性形成感性的认
识,认识到这些竞争对历史的进步具有的推动作用;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典故,学
习齐桓公、管仲等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如任人维贤、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等优秀品质),初步了解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
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确定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
雄的史实,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知道齐桓公、晋文
公等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
难点是理解春秋战国争霸混战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客观的评价春秋战国时期
兼并战争的历史作用。利用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教师概括。
四、学法、教法
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新探索的广阔
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结识的识记基础知识和采用归纳、总结,创建知识结构的方法)的传
统优势的前提下(结识的识记基础知识和采用归纳、总结,创建知识结构的方法),
采用直观法、演绎法(如讲故事、演小品)、互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打造
课改新思维,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
人,学会共处。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导入一整体把握一学习新知识一拓展升华一
自我检测一小结)
(-)创设情景导入。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西周建立初期,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周天子实行
分封制,初见成效。但分封制存在着极大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实力不断
增强,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实力,于是他们不再听从周王号令,成为了地方的割据
政权。而这些诸侯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矛盾,于是战争不断,正应了一句话'唐尧
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于是就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与角逐。产生
了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点题)。这样设计能够联系上节西周实行分封制,照
顾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战乱局势的根源有了初步的
理解。从分封制的利弊入手导入新课,即照顾到历史知识的连贯性,也为理解新
课做了准备。
(二)整体把握。
1、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正文,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教
师给学生明确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战国七雄指那些国家。(启发诱导、自主参
与)
学生快速翻书马上能找到一部分答案,并争相汇报成果。这样他们就能对本
课内容大框有了直观、准备的了解。因为起止时间、春秋五霸名称和战国七雄成
员国是本课的基础的、常识性的知识,所以我让几位同学反复做出回答以便加深
印象。接着,我带领全体学生进行一分钟记忆。学生马上兴致高涨,争分夺秒地
来背诵。这种方式既强调了重要的知识点,明确了主要学习内容,又照顾到学生
的兴趣。全班学生都能马上进入历史学习的节奏,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参
与学习的热情,也为以后各环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阅读新课,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哪些大事。(点拨授法、自主
尝试)
问题简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完成,。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目的性强,而且能激发他们自主尝试着感知学习内容,借助自己得力量解决问题,
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进行语言处
理的能力。
(三)学习新知识。(鼓励释疑、自主探究)
1、“春秋争霸”
(1)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重点让学生了解齐桓公争霸成功的
原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书中和齐桓公相关的图片、地图,分组探寻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生现在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汇报。教师在这个
过程中给予适当、及时的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对汇报上来的较为零散的信息进
行归纳总结。口头归纳之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独立完成书中问题
框的问题,用自己的话去解释“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该环节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如果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很容易完成。我这样设计的用意是让学
生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师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习惯,并能体会到通过自己主
动学习、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极大满足感。
“尊王攘夷”这i概念较难理解。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谈谈自己的认识。
这也能提高学生看待历史现象的角度和方法。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标志性事件是葵丘盟会,教师点到即可,不需多做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追求创新的年度发展蓝图计划
- 非金属矿山开采工程合同三篇
- 专利许可合同三篇
- 危重病人分级护理检查
- 胃炎营养治疗与护理
- 名篇深度解读
- 脑出血术后护理
- 初中部开学前教师培训内容
- 湖南工业大学《MG动画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商大学《国际贸易实务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精选绍兴-义乌市2023年中考数学试题含答案(word版)
- 创新创业实战案例解析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东北农业大学
- TZJATA 0011-2022 土壤有机酸(甲酸、乙酸、丙酸、丙烯酸)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GB/T 38905-2020民用无人机系统型号命名
- 宏观金融分析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简单的周期》课件(公开课)
- 《小学趣味语文》PPT课件(优秀)
- 外科学-第十一章-外科感染(含案例分析)课件
- 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黄相怀)课件
- 假性甲旁减课件
- 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