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监禁的刑罚效应论终身监禁的刑罚威慑效力基于美国三振出局制度之考察_第1页
终身监禁的刑罚效应论终身监禁的刑罚威慑效力基于美国三振出局制度之考察_第2页
终身监禁的刑罚效应论终身监禁的刑罚威慑效力基于美国三振出局制度之考察_第3页
终身监禁的刑罚效应论终身监禁的刑罚威慑效力基于美国三振出局制度之考察_第4页
终身监禁的刑罚效应论终身监禁的刑罚威慑效力基于美国三振出局制度之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终身监禁的刑罚效应论终身监禁的刑罚威慑效力基于美国三振出局制度之考察

一、终身监禁可能具有有效的威慑效力中国《刑法修正案》(第44条)第9款。对于严重犯下罪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犯罪情况,在被告去世后两年内决定被告的赦免执行,并在其刑事诉讼两年后决定释放,不能减税和释放。”。这也被认为是我国刑罚体系中设立“终身监禁”制度之起源。应当说,在我国现有的刑罚体系中,终身监禁是仅次于死刑立即执行的最为严厉的刑罚制裁措施。在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谱系中,其无疑实现的是“从严”的刑事政策职能。而正如刑事政策制定者所阐述的一样,之所以需要在刑事审判中实现依法“从严”,原因之一就是“有效震慑犯罪分子和社会不稳定分子,达到有效遏制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事实上,早在古典时代,学者就对终身监禁可能具有独特的刑罚威慑效力展开关注。其中最让人广为熟知的,就是贝卡利亚在其《犯罪与刑罚》中对以终身刑替代死刑的推崇。在论证终身刑可能具有比死刑更大的威慑效力时,贝卡利亚论述道,一方面,“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因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一种强烈而暂时的运动,不如说是一些细小而反复的想象”。而终身监禁能够使罪犯产生长久的痛苦,提醒别人“如果我犯了这样的罪恶,也将陷入这漫长的苦难之中”,进而具有持续的威慑效力。因此,本文正从贝卡利亚对终身监禁的论述出发,立足于刑罚威慑理论的一般原理,对下列问题展开思考:终身监禁与一般的自由刑相比,是否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否会直接影响其刑罚威慑效力的发挥路径?其中,在实证研究考察上,本文以世界上适用终身监禁最为广泛的国家——美国的“三振出局”为制度蓝本,以此回答两个问题:在终身监禁扩张适用之后,犯罪率是否出现了显著下降?以及当潜在的犯罪人面临可能存在终身监禁的刑罚制裁时,其是否会显著下降?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深入讨论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二、终身监禁的威慑效力源起了两个方面:刑罚威慑的两重性以及是否可以实行刑罚绩效所谓刑罚威慑,是指刑事制裁使潜在犯罪人产生恐惧,从而放弃或者减少犯罪行为。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关于刑罚威慑的以下四个方面原理。首先,刑罚威慑的核心要件是利用刑罚对潜在犯罪人制造恐惧。这种恐惧的来源一方面包括刑罚造成的法律后果所施加给罪犯的痛苦,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的对罪犯财产、生命乃至自由的剥夺;另一方面,潜在犯罪人害怕刑罚所产生的社会回应而放弃犯罪,也应当属于刑罚在发挥威慑效力方面的社会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罪犯因为受到刑罚而家庭关系中断,丢失工作,被社会谴责以及由此给罪犯造成的心理创伤和经济损失。而这种刑罚威慑的来源具有两重性,此将成为后文叙述终身监禁威慑特殊性的基础。其次,在刑罚威慑发挥效力的过程中,在刑罚的客观属性与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决策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中间变量,就是潜在犯罪人对刑罚的主观感知。因为,如果客观的刑罚属性不被潜在犯罪人所知道,那么其自始不可能成为其犯罪决策的任何依据。而从刑事政策的角度,立法者和司法者加重刑罚的严厉程度或者确定程度的情形如果不被其意图施加影响的对象所知晓,其自始也不可能产生犯罪控制的效果。同时,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犯罪人对刑罚的主观感知并不能真实反映刑罚的客观属性,在很多情况下,两者甚至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正是许多刑事政策无法起到预期效果的根源所在。大多数潜在的犯罪人并不是法律人,其接触刑罚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因此,当立法者或者司法者将刑罚变得更为严厉、确定和及时之时,这种刑事政策的变动很难传递到潜在犯罪人的主观感知之中,从而限制了刑罚威慑效力的发挥。再次,从刑罚威慑的作用对象的类型来看,其可以分为一般威慑和特殊威慑。一般威慑是指刑罚对没有受过刑罚惩罚的一般社会公众产生的威慑效力,而特殊威慑是指刑罚对那些已经受过惩罚的人产生的威慑效力。因此,对于多数刑罚制裁措施而言,其可以产生二重的效果:一方面,刑罚使得一定的对象具有刑罚惩罚的经历,因此,在下次犯罪的实施时基于既有的经历而放弃实施犯罪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对罪犯动用刑罚,又会使社会公众中的潜在犯罪人产生畏惧感,进而放弃实施犯罪。最后,从刑罚资源投入和威慑效果的关系来看,刑罚威慑又可以分为绝对威慑和边际威慑。其中绝对威慑是指给定一定的刑罚资源,刑罚能够实现的威慑效果。因此,绝对威慑是一个从静止、独立的视角看待刑罚威慑的效力。而边际威慑是指一定的刑罚资源的增加所能额外实现的威慑效果。因此,边际威慑是一个动态、比较的概念。对边际威慑的理解,必须放在一个整体的刑罚体系和时空范围之中才能完成。三、终身监禁执行方式的法律效果在论述了刑罚威慑的基本原理之后,我们的关注焦点就在,终身监禁在刑罚威慑形态上是否具有不同于其他刑罚的显著特征。从静态的外观形态上来看,终身监禁的执行方式与普通的自由刑并没有很大的差异——罪犯因为实施犯罪行为而承受被刑罚剥夺自由的痛苦。因此,上述刑罚威慑的部分原理可以当然地迁移到对终身监禁刑罚威慑效力之中。然而,与其他国家终身监禁的特点相类似,在我国,被判处终身监禁罪犯获得释放的情况只包括赦免和在死刑缓期2年执行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情形,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具有释放可能性”的特点,使得终身监禁的威慑具有以下三个不同于一般刑罚的特点。(一)附带的失却心理如上所述,刑罚威慑的来源既包括刑罚的法律后果,也包括刑罚的社会回应。齐姆林教授认为刑罚给罪犯造成的痛苦包括:(1)经济利益的损失。罪犯因为被监禁而工作中断,从而丧失的获取合法利益的机会。(2)社会权利的剥夺。一方面,刑罚可能通过剥夺政治权利、吊销执照等方式直接剥夺罪犯的社会权益;另一方面,监禁刑本身可能导致行为人失去原有的社会福利。(3)受到社会谴责。即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因为行为人有犯罪和受到刑罚惩罚的记录而对其区别对待,行为人由此而受到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歧视,丧失工作机会等等。(4)因为刑罚造成的剥夺自由的痛苦。而另一方面,与死刑不同的是,终身监禁仍然允许罪犯作为一个个体在监狱内延续他的生命。而这种社会存在的消除与生命的延续并存的状态,正如贝卡利亚所论述的一样,将使罪犯产生长久而持续的痛苦,这种痛苦相对于普通自由刑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其能够使罪犯产生一种绝望心理。正如美国最高法院在Grahamv.Florida案中分析的那样,“不得假释的终身监禁剥夺了服刑人员去高墙外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剥夺了他们回归社会的可能,也剥夺了他们的希望”。在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进行的一项大规模针对终身监禁服刑人员的访谈中,许多服刑人员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种绝望心理。“终身监禁就如同你被判了死刑一样,痛苦无处不在,你已经失去了生活的目标、生活的理由,那种痛苦和折磨将会一直伴随你到生命的终结,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以一种更加迅速的方式走向死亡。因为相对于你遭遇的痛苦和你给家庭带来的痛苦,死亡反而是更好的方式。”因此,终身监禁所附带的绝望心理是其能够发挥特殊的威慑效力的重要来源。而正是这种威慑来源的存在,使得一些人认为,终身监禁可以具有比死刑更强的严厉性,从而期待其具有更大的刑罚威慑效力。(二)终身监禁刑的刑罚威慑效力犯罪预防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刑罚的一般预防,二为犯罪特殊预防。上文第一点探讨的是终身监禁对社会上潜在犯罪人的犯罪遏制效果,其属于刑罚一般预防的范畴。而特殊预防的对象是犯罪人本人,其是指在监狱内服刑的经历会改变罪犯,使之不再实施犯罪。其包括刑罚的剥夺、威慑与再社会化功能。其中,在刑罚威慑效力中我们专门探讨的就是特别预防中的威慑功能,即使犯罪人承受一定的痛苦,使其认识到,犯罪后的刑事责任的不可避免性和罪有应得,从而不敢再次犯罪,重受痛苦处遇。上述刑罚特殊预防的功能在一般的自由刑中均可能发挥作用。然而在终身监禁中,由于罪犯不可能再次回归社会,因此特别威慑和再社会化的特别功能均对阻止其犯罪失去了意义。而剩下的就是特别预防中的剥夺功能,即是指通过永久性地限制罪犯的自由,使之永远不能再次实施犯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终身监禁与死刑相类似,在刑罚威慑效力中,仅具有一般威慑效力,而不具有特殊威慑效力。其遏制罪犯再次犯罪仅能够通过施加外部条件,而非通过塑造其内心世界得以实现。(三)监狱考核机制的失效事实上,即使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产生犯罪的冲动。而与监狱外主要依靠刑罚威慑潜在犯罪人遏制其犯罪不同,在监狱内,规范罪犯的行为主要依靠的是监狱考核机制。我国《监狱法》第56条规定:“监狱应当建立罪犯的日常考核制度,考核的结果作为对罪犯奖励和处罚的依据。”此外,司法部1990年8月31日施行的《关于计分考核奖罚罪犯的规定》,奠定了我国罪犯考核制度的基础。应当说,量化的罪犯考核制度对于正确执行刑罚,促进罪犯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终身监禁罪犯而言,其在开始执行刑罚之前就已经被完全剥夺了减刑和假释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这些罪犯是否遵守监规、服从管理将不会对他实际服刑期限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原来我国监狱中实施的量化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这些罪犯将会失去效力。在美国,相关学者曾经做过实证研究,那些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罪犯在服刑初期,将会成为监狱内最难管教的“超级罪犯”,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不遵守规定将不会产生任何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罪犯在监狱内实施犯罪的决策模型显著不同于一般的被判处自由刑的罪犯。一方面,只要其没有实施足以将他的刑罚升级为死刑的犯罪,由于他的刑期没有再次延长的可能,因此刑罚的威慑效力在事实上也并不存在;另一方面,由于他不可能重新回归社会,监狱考核机制也对规范他的行为没有正向激励作用。这些因素的综合很可能提高终身监禁罪犯在服刑期间的犯罪可能性。四、振出局法:终身监禁的效果评估在我国,终身监禁制度自《刑罚修正案(九)》颁布之初才开始实施,并且其仅适用于犯贪污罪、受贿罪的被告人。从第一例判决至今,被判处终身监禁的案例尚不足十例,如此少的样本尚不足以展开有意义的实证研究。本文将选用一个替代方案,即以上文提到的终身监禁广泛适用的美国蓝本展开研究。当然,两国在司法体制、文化传统与社会环境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将美国的实证研究结果迁移到我国,存在一定的逻辑跨越。但是,在现阶段,其仍然对于未来我国终身监禁的制度走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从事实学的角度研究终身监禁效力问题,其所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终身监禁的广泛使用,是否真正能够导致一部分潜在犯罪人放弃实施犯罪行为,从而导致整体意义上的犯罪率下降。然而,在探讨刑罚制度变迁与犯罪现象的过程中,始终需要克服两个问题:因此,一个相对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就是“准实验设计”的方法,即寻找一个突然产生的“外生变量”,以这个变量对终身监禁适用的影响为线索,分析犯罪率的前后变化,以此考察终身监禁的威慑效力。在美国,这个“外生变量”就是“三振出局法”的引入。三振出局法(“Three-strikesLaw”),是美国联邦层级与州层级的法律,其核心理念就对犯第三次以上重罪的累犯采取强制性的量刑规则,从而大幅度延长他的监禁时间。从现在的法案来看,拥有“三振出局法”的州,对于第三次重罪的量刑最低年限是25年,最高是无期徒刑。并且,第三次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被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或者终身都不得减刑、假释,从而形成事实上的终身监禁。在2012年,全美国有27个州及联邦政府都颁布了“三振出局”的刑罚制度,其中有13个州直接将不可假释的终身监禁强制适用于犯第三次特定重罪的被告人。在制度变迁上,得克萨斯州是第一个颁布了三振出局法的州,该法案的内容是“第三次犯重罪者处以25年以上99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1994年加利福利亚州以压倒性的优势通过了第184号议案,开始在全州范围内实施三振出局法。三振出局法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仍然两次获得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承认,在上述所说Rummelv.Estelle案之后,2003年3月5日的Lockyerv.Andrade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再次以5比4的多数意见认为,三振出局法并不违反“禁止酷刑与非常刑罚”的美国宪法第八修正案。其中,撰写多数意见的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分析了加利福利亚州严重的罪犯累犯问题,以合理根据进行审查,总结道:“我们并不是作为‘超级立法机关’对这些政策决断做事后评价。加利福尼亚州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明显加强对于习惯性重罪加重刑期,有益于达成在犯罪司法系统目标,这就足够了……的确,厄文的刑期是很长。但是这反映了一个理性立法判断,即犯下严重或暴力罪行的被告在累犯时必须被重判,这应当遵从。”由此可见,三振出局法以一种对累犯强制适用与其罪责不相适应的刑罚的方式,显著地扩大了终身监禁在美国的适用。因此,以三振出局为线索,美国犯罪学界开始展开对终身监禁威慑效力的研究。五、基于潜在犯罪人行为选择模式的效力在研究方法上,对于“三振出局”威慑效力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时间序列的研究,第二个部分是基于潜在犯罪人行为选择模式的研究。1.“三振出局法”对全球犯罪率的影响所谓时间序列的研究,就是通过比较三振出局法引入前与引入后,犯罪率变化的状况,以此来得出三振出局法和终身监禁的广泛适用是否具有特定的威慑效力。其中,最早的研究来自加利福利亚州检察总署的评估报告,根据该项报告,法案施行前与施行后相比,“案件数”和“犯罪率”多有大幅降低现象。其中,在法案颁布4年以内,加利福利亚州全州的谋杀案件减少了4000起,犯罪被害的报道减少了80万起,从而支持“三振出局法”具有明显的威慑效力。然而,正如很多学者所言,简单地比较一个总体地区在“三振出局法”前后的犯罪率变化,尚不能完全推断出刑罚具有威慑效力的因果机理。一方面,整个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犯罪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上述所说的犯罪率下降很可能仅是一个整体趋势,而并非是由于终身监禁的大规模适用所导致。另一方面,影响犯罪率的犯罪因素非常之多,例如关于美国90年代犯罪率下降的解释,就存在堕胎合法化、警察活动的增强、可卡因市场的管控等多种因素。因此,学界开始采用更加严格的方法分析“三振出局法”引入前后犯罪率的变化。其中,斯图伯格教授和阿利索教授通过分析加利福利亚州10个城市在实施“三振出局法”后犯罪率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其对犯罪的影响,他们的论文在方法上做了以下改进:(1)除了分析严重犯罪的犯罪率变化之外,他们还专门选择了轻微盗窃罪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因为后者并不在“三振出局法”适用范围之内。如果“三振出局法”真的具有特定的威慑效力,那么在这一政策引入后,不受其威慑的轻微犯罪的犯罪率不应该呈现明显的变化。(2)他们使用了每一个月,而非每一年的犯罪率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能够更加精确地分析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判断在引入“三振出局法”之后,犯罪率的下降是否是先前已经存在的变化趋势所引起的。(3)为了排除不同城市固有犯罪率的差异,他们在回归分析中控制了相关的虚拟变量。然而,在统计方法上做了以上优化之后,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虽然严重的犯罪在引入了“三振出局法”之后下降了15%,但是那些不适用“三振出局法”的轻微犯罪也下降了7%,因此之前官方提供的犯罪率下降很可能是由于社会总体犯罪率下降所致;另一方面,时间序列的因果推断显示,无论是严重犯罪还是轻微犯罪的犯罪率在法案颁布之前就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后续犯罪率减少只是先前犯罪率下降趋势的延续,换言之,“三振出局法”本身并没有对犯罪率的下降提供额外的因果力。2.对罪犯的威慑效力正如斯图伯格教授和阿利索教授在论文中承认的那样,虽然他们的研究质疑了宏观犯罪率的变化是否是由于“三振出局法”的引入所致,但是如此宏观视角下的研究却无法直接回答,一些可能已经犯有一个或者两个重罪的人,是否会因为害怕自己可能会适用“三振出局法”而面临终身监禁刑,进而放弃实施犯罪行为。对此,埃兰教授和塔巴罗克教授非常智慧地选取了一组对照组:那些虽然犯了两次重罪,但是在前两次重罪的刑事诉讼中,其中有一次由于一些案外的因素,例如辩诉交易、证据不足等等,最终只被法院认定为“一振”的潜在犯罪人。进而比较他们与上述已经被法院成功认定实施“两振”的潜在犯罪人的行为模式相比较。应当说,这个对照组的选择是十分巧妙的,一方面,他们之前的犯罪只被法院认定为“一振”,因此在他们再次犯罪时,即使实施了重罪,也不会被“三振出局”而被直接适用终身监禁;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事实上实施了两次犯罪行为,之所以只被认定为“一振”,只是由于一些不可控的案外因素。这使得对照组的潜在犯罪人在人身危险性上与实验组的潜在犯罪人尽可能相近。通过对两组潜在犯罪人的数据描述也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在种族构成、过去的犯罪形态上,两组对象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因此,这个对比研究可以视为是一项“准实验的研究”。在这个方法的指导下,埃兰教授和塔巴罗克教授通过对38624名1994年从监狱中服刑完毕的罪犯的再犯行为研究发现,那些已经犯有“两振”的潜在犯罪人相对于犯有“一振”的潜在犯罪人,在出狱后1年被重新逮捕的比例减少12%,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少4%到7%。从整体而言,因为“三振就会出局”的刑罚威慑将再犯率减少8.3%左右。同时,他们还将从加利福利亚州被释放的罪犯的再犯情况与纽约、伊利诺伊州的再犯结果相对比。与加利福利亚州不同,这两个州的“三振出局法”虽然规定了被告人第三次犯罪会被处以延长的刑期,但是并不直接被适用终身监禁。而与从加利福利亚州获得实证研究结果不同,在这两个州,那些已经犯有“两振”的潜在犯罪人在再次犯罪时与对照组的行为人并没有潜在的区别,从而肯定了终身监禁具有部分的威慑效力。综上所述,在美国,关于“三振出局”的实证研究在宏观与微观上呈现相反的结论:一方面,在宏观上,“三振出局法”和终身监禁扩张适用与严重犯罪的数量之间并不存在统计学上可以证明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将终身监禁适用于第三次重罪又的确可以威慑住那些已经犯有“两振”的潜在犯罪人。当然,在援引美国三振出局的研究结果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终身监禁在适用范围上的差异。在“三振出局法”中,终身监禁可以适用于所有第三次犯有重罪的潜在犯罪人。在美国,重罪是指可以被判监禁刑1年或1年以上的犯罪。由此,其实际上包括了大量的罪行不是十分严重的非暴力犯罪,而这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