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州县生员案件中的档案与案例分析_第1页
清州县生员案件中的档案与案例分析_第2页
清州县生员案件中的档案与案例分析_第3页
清州县生员案件中的档案与案例分析_第4页
清州县生员案件中的档案与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州县生员案件中的档案与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清代县政府的诉讼,作者发现法律视角上的学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群体。一、《三)文书上从《南部档案》看,一个简单而完整的诉讼程序大致体现在“原告的状词与衙门的批词”“被告的诉词与衙门的批词”“衙门发出的差票”“堂审时的点名单、供词、堂谕”“甘结”这五类文书上。诸生有身家之事,类递学宫教官转牒,令家人听审,不许朔望与县堂明伦堂讲事,以犯卧碑。大凡学校事情,不系重大、法所难容者,比庶民自有体面。若三五相约,公然请嘱,不惟有司难容,而士亦失守身之道矣。依吕氏所言,明朝后期生员若因词讼向地方官府呈状,需先将状纸呈至学宫教官处,由教官转牒州县官,再由州县官令其家人代为听审,生员自身不得擅自到州县衙门或是儒学衙门讲事。在清代,生员在诉讼程序上大致有如下情况:(一)南部县生员“儒学验记”的呈状清初沿用明朝之法,然而在《南部档案》中却保留了同治十二年(1873)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间盖有“儒学验记”的呈状136件,它们多由生员或监生所呈。于此,我们可以确知,南部县生员告状需盖“儒学验记”的这一规定并没有随制度上的废除而取消。个中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有利于儒学教官直接掌握和约束生员的诉讼活动;另一方面儒学戳记作为知县判断告呈者身份的一种标志,有助于防止民人假冒功名、窃名兴讼。(二)生员执簿培养门簿多由州县自行设立,登记内容主要包括:到访生员姓名、到访原因及牵连词讼各情。示谕儒学门斗知悉。照得生监与民有别,相见各遵体统,嗣后每日着门斗一名,执簿在于二门外伺候。遇有生监到门,即刻登记“某人为某事”,记毕,请入宾馆。候本县堂事完毕,门斗持簿送阅,以便接见。这一制度是官府监控生员参与诉讼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各州县公文往来繁复,多数衙门为“省案牍”,在具体实施中并未按要求设立门簿,因而该例在乾隆二十年(1755)被废除。其后由学政印发登记簿,交由州县登记查核。(三)特定日期的确定百姓到衙门呈递书状,一般都遵循三八放告之类的特定日期。衙门在告期收状时,会率先收取生员等有功名之人的呈状,正如袁守定所言:“曩所历州县,每告期收纸,先衿士,次耆老,再次齐民。”(四)覆(传讯)南部县知县在处理生员的呈词时,会将部分有关学务的案件送交儒学衙门“查覆”或“传讯”。如雍正十年(1733),武生雍容因其学生冯帝金未给束脩钱而拉马作抵,被冯帝金父亲冯连运告到州县衙门,州县官直接将该案牒送至儒学衙门,儒学衙门处理后,于十二月“缮造清册备录缘由”申文牒覆州县官。(五)在州和地区当局要求对话时,学生享有一定的优惠待遇据那思陆研究,牵涉本县绅士或在乡官员的案件一般在花厅秘密问讯。(六)当地的监狱对学生有更多的优惠待遇律例规定,“生员犯小事者,府、州、县行教官责惩。犯大事者,申学黜革,然后定罪”。(七)“陶士培等为府学、陶亮等人学,案”红案即清代童生考试后,由学政向府、州、县学下发的生员录取名单。有关生员的上控案件一旦被提审,上级衙门则会要求涉案生员所在州县儒学查明其入学红案并“移送过县”。如光绪十年(1884),在南部县文生陶世培等上控鲍巡检一案中,总督丁宝桢移会南部县儒学要求其查明涉案人员陶士培、陶亮等人的入学红案。……敝学接奉大移,当即查明,该生陶亮系廪生,贡出多年,红案不载,敝学吏房有案可核。陶天定系府学廪生,敝学无案可查。惟附生陶世培、刘玉如、王殿卿等皆入敝学庠内,理合将该生年貌、籍贯、三代、儒学年份红案具文造册,牒覆移送堂宪,请烦查核转申,实为公便,须至牒者。府辕之所以要查明上控生员和监生的红案,除了要确认上控者的身份外,涉案生员的红案被申送府辕后,府辕可直接将妄控生员“注劣褫黜”。二、学生诉讼限制明初以来,朝廷不断限制生员的诉讼权。(一)《光绪年间要求官生员革质量状》顺治八年(1651)题准:“生员有事不干己,辄便出入衙门,乞恩网利,议论官员贤否者,许即申呈提学官,以行止有亏革退。”顺治九年(1652)朝廷刊立新卧碑,其中之一乃告诫“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既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雍正五年(1727)律文规定:“文武生员,倘事非切己,或代亲族具控、作证,或冒认失主、尸亲者,饬令地方官即行申详学臣,褫革之后,始审其是非曲直。”生员代人扛帮作证,审属虚诬,该地方官立行详请褫革衣顶,照教唆词讼本罪上各加一等治罪。如计赃重于本罪者,以枉法从重论。其讯明事属有因,并非捏词妄证者,亦将该生严加戒饬。倘罔知悛改,复蹈前辙,该教官查明再犯案据,开报劣行,申详学政黜革。该例从生员涉案是否“事属有因”、是否诬告、有无收受报酬、是否屡次兴讼等方面,更为细致明确地规定了官府对不同情况下生员助讼行为的惩罚方式。(二)学生“割断了自己的东西,停止了王家的诉讼”生员遇有官司,需以“家人”为抱告代其告呈,(三).“朋比掩盖”“五生互结”是指雍正六年(1728)朝廷定例,各州县儒学每年十一月取具生员结状,要求五名生员之间互结,以证明其平时无抗粮、包讼之事,并将结状汇送学臣查核。但在执行过程中不肖生员常以“朋比掩盖”的方式互相规避监督,使得该例在实际上成为具文,乾隆元年(1736)被官方废除。此后生员若有抗粮、包讼等情,直接由儒学详革。(四)两造姓名的处理乾隆二十四年(1759)规定,各州县按季立簿,该簿由学政衙门印发。州县官在办理词讼中遇有生员或监生作为原被两造的案件时,将“两造姓名,简明事由,按日登记。已审结者,将看语一并录出。未结者,注明‘未结’字样”,并由儒学衙门加盖钤印,每两季申缴学政衙门查核。若生员不守学规,无故多事,地方官详明学臣,照例戒饬、褫革。(五)防止生员诉讼,规范官员观各州县教官,除了主持朔望宣讲、季考、月考外,最主要的任务便是训束生员,举报优劣。顺治九年(1652)朝廷将“平日不务学业,嘱托把持,武断包揽,或捏造歌谣,兴灭词讼”等行为,纳入劣绅的评定标准。“各学劣生,有不遵条例者,教官揭报学道,严行褫革”。雍正四年(1726)朝廷又指出,虽然钱粮、词讼为州县专责,教官不得干预,但若教官能够训诲约束,则“士习渐端”,因而要求“所属文武生员,除受诬被告,及有冤抑切己不得已之事,申诉控理外,其有倚势衣顶、抗欠钱粮,并捏词生事,唆讼陷人等事,该教官即申详督、抚、学臣”。综上可知,为了防止生员的不正当诉讼活动,官方在制度上对其多有限制。然而这些规定反映在诉讼程序上,则会因时空的差异以及州县官个人等因素的影响而各有表达。三、生员入据与当地社会的事务霍存福认为,在“告不干己事”法下,只有所谓“切己”之事,才属于“干己”范畴,可以由本人告发,而当事者的亲朋友邻等均被排除在允许告发的范围之外。按上表统计,生员在“干己”事中以原被两造为“切己”之事争理的情况共计651次,以公禀、跟禀在案的情况仅有24次;在为“家人”之事而涉讼的情况中,生员作为被告、代质身份的有35次,以原告、续禀方式涉案的情况仅有6次。而图1则更为精确地呈现出了这些告诉案件的分布时段及具体事由:从图1可以看出,《南部档案》中南部县生员所控案件多集中在清朝末年,且大多为有关钱债(计348件)、田土(计201件)等经济方面的纠纷,户婚(计20件)、治安(计17件)等方面的案件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有关基层事务的案件(1856—1865年间1件、1866—1755年间1件、1876—1885年间2件、1886—1895年间7件、1896—1905年间35件、1906—1912年间43件,共计89件),大致在1875年以后数量明显增多。以下根据生员在案件中的涉案的具体情况分而述之。(一)案件涉案情况从司法角度来看,生员因“切己”之事出入公庭,大多为户婚、田土、钱债等细故案件。但由于生员身份的特殊性及职业选择的广泛性,其涉案情况较普通百姓也更为复杂。以下从生员自身及至亲之事两方面对其涉案情况作一探讨。1.对有钱为由,要求整治,并以文明职人为主(1)普通生员因“切己”之事涉案清代南部县“总体而言,地瘠民贫,乡民‘仅恃蚕桑,井灶为生计’,生活水平较低”。教子孙有书不读,子孙愚,我族犹未发科。后有光宗耀祖者,游泮给关钱二十四千,中举给关钱四十千,作蓝衫紫袍然周光烈入泮后,中元会总管周雨亭却以该会无钱为由,要求周光烈砍伐坟茔柴草三年抵作关钱,并写有约据。此外,州县官也会将个别案件直接交由儒学处理。如咸丰七年(1857)政教乡文生王昭因程炳暄久欠束脩钱不还将其状告到州县衙门。由于王昭与程炳暄均为文生,知县直接将该案“候移学传讯”。(2)有公职生员因“切己”公事涉案按照法律规定,文武生员不能充当官役杂差。光绪十八年(1892)川省学政瞿鸿禨曾发布申文:川省保正名目即系甲长,皆所谓官役也。文武生员方不准干预公事,出入衙门。若令充当保正等差,使之交通官吏,安能望其自爱?况复借端诈搕,恐吓乡愚,唆讼扛扶,把持武断,种种弊端,皆所不免……如有生员充当保正、团保、乡正、保长各名,即行撤退。若生员另借族人名滥充者,该地方官即照例申详斥革,治以应得之罪。倘容隐不行撤换,惟该地方官是问。在南部县,生员充当首事、保正的情况较为普遍。如文生汪全衙系王家场肉厘首事,2.生祖质待考、批驳在生员为家人之事涉案的案例中,代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代质有代为质询、质讯之意,与前面所谈及的“代告”虽有颇多相似之处,却并非一事。代质“通常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到庭而产生”,且能否代质须由州县官批准。生祖现年七十一岁,匪特不能动履,且耳聋眼花,患病卧床,实难赴质。前生赴诉未据叙明,致沭批驳,特再呈明,赏准生代祖质,以示体恤……(批)姑准代质,并准原中何天清到案列单质讯。显而易见,参与“代质”的生员,系被告一方的家属,他们在被告难以亲自到案的情况下,代替被告赴案质讯。(二)生员“干己事”案件的调解与控制爬梳《南部档案》我们发现,生员涉案情况虽多,但多由州县自理。州县官对这些案件的处理方式,大致有“不准”“调解”“候讯”“结案”“移交”五种情况。具体详见图2。由图2可见,州县官在处理这些案件时,除去81件结果不详外,仅有16件“不准”(1826—1835年间1件、1876—1885年间3件、1896—1905年间4件、1906—1912年间8件),217件(1846—1855年间2件、1856—1865年间3件、1866—1755年间6件、1876—1885年间22件、1886—1895年间56件、1896—1905年间68件、1906—1912年间60件)在批词中虽有候讯之意,却由于案卷不全等原因,无法直接知晓结果。最终由民间完成调解的有52件(1826—1835年间1件、1856—1865年间1件、1876—1885年间2件、1886—1895年间5件、1896—1905年间36件、1906—1912年间7件),由州县官审理结案的有306件(1826年前2件、1826—1835年间2件、1836—1845年间3件、1846—1855年间3件、1856—1865年间6件、1866—1755年间7件、1876—1885年间24件、1886—1895年间61件、1896—1905年间96件、1906—1912年间102件),其余3件(1826年前1件、1856—1865年间2件)移交儒学或他县。总体上讲,生员“干己事”案件的准理率超出半数以上。虽然州县官在遇有生员需要被戒饬、褫革时,会与儒学教官一起将案情汇报给学政并对生员进行惩处。但一般情况下,生员所涉词讼均由州县官专责审理。以下具体讨论州县官对这些案件的处理态度。1.《隋书》卷7《张玉林案》小序可经调处而息和的案件,州县官多同意将其交由民间仲裁。在图2中,虽然知县直接在批词中表明交由民间调解的案件仅有37件,但在多数情况下,县官本身也是纠纷的调解者。如光绪元年(1875),在增贡马悛具告张玉林等“久霸议掯,悔不契交”一案中,知县起初要求“凭原中理,令立契成交息事”,后因张玉林“抗不拢场”而再次请求知县公断。经审断:萧本治不买,帮给贡生(马悛)们钱二十串文,出压张玉林铺房议价钱一百四千文,并令书差协同中正集祠把账目清算明确,断令张正林照议价值,速即立契成交。该案终以判词的形式订立了解决纠纷的方案,并断令被告立契成交,使得两造纠纷解决的方式变得更为正式,从而利于推进争端的平息。2.如果学生被告知是虚假的,他们将被释放并受到惩罚州县官为顾及生员的身份及颜面,会对其所犯较轻之罪给以一定宽免,但为给以警告,也会在判词中书以“应照例惩办”等语。(2)生员被“戒饬”的情况戒饬即由教官照例在明伦堂对犯错生员给以饬责的一种惩戒方式。从档案中看,生员被“戒饬”的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生员平时不守卧碑,有肆意滋讼、“武断乡曲”“不顾名义”,或“窃名具禀”“恃势扛凶”“侮慢师长”等行为。(3)欺骗欺骗者的人是主人、主人、囚犯和其他人有学者指出,生监涉案“一般移学看管”,除个别案例外,多不受班房管押。四、基层生员为他人之事涉讼的情况官方虽然多次强调生员不得为“不干己”之事进入公门,但翻检档案,不难发现基层生员为他人之事涉案的现象却是较为常见的。以下以《南部档案》为例,对生员因“不干己事”参与诉讼的情况及衙门相关的审断做一探讨。(一)宗族领导以士和平民为主萧公权曾言:“虽然宗族成员常常包括绅士和平民,但宗族的领导显然是要靠绅士的。”从上表可以看出生员为“不干己事”涉案仅397次,其具体涉案情况如下:1.为他人计害之人,是被调查和处理的(1)“帮讼”他人案件。在档案中生员帮讼他人的情况十分常见,这些生员多以查明、见证案件事实等为由到衙门替涉案一方辩护。如咸丰十一年(1861)在徐武与其前妻严氏的纠纷中,廪生张鼎牵涉案中,其“同学契友”廪生刘浩等人,为此公同禀明,张鼎被牵连是因为杨文藻将严氏所遗幼子孬娃引到张鼎馆中,并称孬娃为徐武所抛弃。张鼎听信杨文藻所言,愿意为孬娃寻一人家存养,待其成年送还归宗。在此番言论中,张鼎虽因“事不干己”而涉案,但初衷却是好意。最后,知县对张鼎“从宽免究”,仅饬其速将孬娃送还。(2)因某一生员被欺辱而联名“公禀”讨回公道。光绪十七年(1891),因“任培森等被差挟嫌滋凶”,文生李泽镕等联名武生、捐贡、监生等共计18人到县“呈请定规”“陈明积习”“祈赏查核澈究”。但知县面对此次联名,仅在词内批示“已批任培森等词内矣,候提案讯究”,(3)因调解纠纷而被牵连作证。生员作为乡里之中有一定威望和话语权的人,百姓遇有纠纷多会请其出面调解。一旦纠纷闹到衙门,参与调解的生员作为证人,自然会被牵涉案中。咸丰八年(1858)“向位忠具告向儒林等卖休伤化事”一案中,文生向荣念及家族情谊,邀集两造“集场理说”,后该案闹到衙门,向荣作为证人被牵涉案中。(4)作为保人担保案内之人。生员为人作保需要承担被保人的教化、教管、监督等责任,若作保不实,官府往往会追究其连带责任。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董天寿与范母氏的控案中,董天寿请同乡武生刘玉龙为其作保,“当堂保得董天寿还范母氏钱六十串,限六月以内,如数缴清。倘再拖延,惟生保人是问”。(5)被他人窃名而牵连案中。百姓窃用生员之名呈告的现象在档案中较为常见。宣统元年(1909),马鞍塘保正谢宗科等具禀蒋作宾等私搕,控后谢宗科等“畏究”,便窃捏文生王善福之名呈递禀状试图销案。2.主上例,即于“鲜得贤”清末南部县,一些生员会参与打理族内公产及集资会社,过程中若遇有纠纷,这些生员也会协同族长出头调解或向衙门呈告。光绪十三年(1887),南部县临江乡鲜于姓家族成立清明会管理族产,其中武生鲜于得贤等人因与梅姓发生口角,事后请鲜于云龙等出面帮忙调解,“书有包管文约审呈,并认事后出银二百两,永作宗祠祭赀”。后得贤违约,武生鲜于云龙等便协同族长将其告到衙门。知县本着息讼的态度,在呈词中批道:“鲜(于)得贤叔侄自认出银二百两,永远作宗祠祭赀,因何翻横抗,殊属不解,其中无别情,着仍凭族众理交,不得以一面之词率请唤追。”武生鲜于云龙与武生鲜得贤均属一脉,二比挟嫌讦讼。兹鲜于云龙呈出宗祠祭扫银两约据,其鲜得贤亦呈有賶字,姑念一族,免究。将二比约据充破粘案,作为故纸,各回和好,毋庸缠讼,各结完案。惟鲜得贤不应恃符狡展,直呼李前县之名,其平日武断乡曲,纵可想见,当予戒责。一般情况下,此类案件在进入衙门之前,首先会有族邻、乡保等有声望之人主持,在供奉祖先的祠堂或者人口流动较大的场镇进行调解。但多因一方“抗不拢场”,而将纠纷闹上门。3.定程度上确定了商人的“定权资格”王先明的研究指出,以社会权威而不是以法定权力资格参与封建政权的运作,绅士阶层便集教化、治安、司法、田赋、税收、礼仪诸功能于一身,成为地方权力的实际代表。(二):“事干己者,方准审理”在官方看来,告不干己事法多用于“防诬陷,省拖累”。在此前提下,官府多遵循“事干己者,方准审理;不干己者,立案不行,专治原告以枷杖之罪”1.对生员“事不干己”行为进行惩处,针对社会地方官对生员联名具禀的案件往往有不同态度。若生员因办理团练、稽查治安、请准销案等情而联名公禀时,知县往往会秉公准理,并不会对生员的联名行为加以责怪。反之,若生员联名有上控妄告或扛帮他人的嫌疑时,地方官在查出实情后,多依据情节轻重给以参与者戒饬或褫革等惩罚。光绪十三年(1887),南部县武生高登升等人因听信局士岳集义在经手历年捐输时有“浮征肥私情弊”将其控告到府衙。在后来的传唤过程中,高登升等人因“情虚畏审”“匿不到案”而被保宁府正堂“褫革衣顶”。2.州县官会账吗州县官虽然不提倡生员以保人、干证等身份参与他人词讼,但实际上若生员作证、作保的目的是为平息邻里纠纷,知县会允许其来案质询或作保。光绪十九年(1893),武生马希元为具告陈发海昧吞撇害一案中,马希元放文生王元均作证。州县官最终让王元均邀请两造算清会账了息。相反,生员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挺身作证,因不利于案件公正有效的审理,而往往会被州县官惩戒。宣统元年(1909),武生何尚武在“何多华等具告幸文章等挟仇伙掳逆殴事”一案中挺身作证,而被罚“出讼费钱六串”。3.以“二比治酒取和”销案对于生员被他人牵连而涉案的情况,州县官一般会根据案件事实秉公处理。道光六年(1826),曾海林说娶文生邓鸿儒婢女斯氏为妻后,与其母相继过世。斯氏娘家意欲将其许配给范九龄,并邀请邓鸿儒从中排解。由于双方在财礼和安葬费用方面产生纠纷,斯明远便以范九龄之名将邓鸿儒等告上衙门。后双方“集场理明”,最终以“二比治酒取和”销案。总体而言,生员因“不干己”事而涉案的情况十分复杂,这些案件除了少部分被州县官审理外,大部分都被搁置或直接拒于衙门之外。生员参与地方讼案的必要性清代南部县生员的诉讼活动,不仅从侧面反映出基层社会官、绅、民之间各种利益矛盾相互纠缠的互动关系与状态,也反映出近代乡村社会权力支配的变动情况。官方之所以表现出对生员诉讼既优待又限制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在于生员本身享有优于普通百姓的地位,官方准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