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课件_第1页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课件_第2页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课件_第3页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课件_第4页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2023/7/17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责任与义务的体现——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和其它可再生资源”。“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减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一)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四)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五)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一、人类生存系统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一)目的性(二)整体性(三)动态性(四)关联性(五)层次性(六)相对稳定性

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二、人类生存系统要素分析

人类生存系统涉及到社会、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一)社会社会发展的含义可归纳为三个层次:1、指人们的健康、卫生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增长。2、指经济以外的其它社会生活的发展,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3、指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二)人口人口是人类生存系统中人的统称,是人类生存系统的核心要素。(三)环境环境一般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总和。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四)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等。(五)经济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它组织商品生产,提供服务以及对商品和服务进行分配。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三、人类生存系统要素的相关分析(一)社会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各国之间的关系、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等。关系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合作与冲突。(二)社会与人口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不但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三)社会与环境社会系统的有关政策(如控制人口、教育、医疗、保健、控制污染、消除贫困)以及公共参与程度,不仅影响社会系统本身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影响环境质量的好坏。(四)社会与资源资源是社会系统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系统持续发展的条件,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如果失去稳定可靠的资源基础,那么这个国家和区域也是不稳定的。(五)社会与经济社会与经济的关系极为复杂,经济发展不一定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增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社会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六)人口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协调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应有公平的生存权利、公平的发展权利。(七)人口与环境是一切环境问题的主因,人类改变和破坏了环境,人类同时又在改善环境。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八)人口与资源人类的生存需要资源的供给,由于资源本身客观上存在“承载能力”,因此,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必然造成对资源需求过度。(九)人口与经济经济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以其产业结构的配置状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制约着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增长速度和存在结构等的转变。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其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投入及消费需求动力,推动或延缓经济发展。(十)环境与环境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自身的问题,而且是国际性问题、系统性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相互间的合作与信任。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十一)环境与资源一方面,由于资源也属于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下降限制了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在资源使用上越来越要求考虑环境容量问题。(十二)环境与经济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便构成对环境的破坏。然而经济发展又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提高人类保护环境的能力。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十三)资源与资源首先,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有的资源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有价的,它们的数量、质量和价值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其次,资源的种类繁多,它们都是共生、伴生、相互依存的,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它们的数量、质量、贮存方式、贮存位置决定着价值和可利用程度的变化;第三,资源是和利用分不开的,一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导致另一种资源数量、质量和价值的变化;第四,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源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正是由于这种相互替代性使得人类才能持续地利用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十四)资源与经济资源是经济文明必要的生产要素和投入因子,经济发展都是以资源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资源品种的差异性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某个地域的产业布局。资源开发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经济是资源开发的动力,经济条件决定了可开发资源的数量界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数量界限也在不断被扩大,一些劣等条件的资源,因价格上涨和技术进步而逐渐进入被开发领域。(十五)经济与经济经济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同一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以及区域之间经济的互补性。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第四节人类生存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可持续发展指标概况

目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设在英国的全球环境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主要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类发展指数(HDI)(二)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四)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五)“调节国民经济”指标(六)发展贡献指数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一)人类发展指数(HDI)HDI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知识(定义为成人识字率,这是某一方面的综合状况反映,代表着发展的基础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信息扩散能力和理解、保护自然能力的程度)、寿命(定义为出生时的期望寿命,这是一个综合状况反映,代表着社会福利、保健措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收入(定义为按实际购买力折算的人均GDP)。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二)可持续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指数基于四种尺度:储蓄比(财政储蓄与收入的比值)、人造资本(机器、厂房、道路等)、人力资本(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和自然资本(资源和自然服务的储备)。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三)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道夫尼尔在1983年提出运用发展度和感应度来测度和计算人对区域的作用。用城市人口百分比表达发展度,用文盲人数的百分比表达人对自然演替缺乏知识的感应度。他用下式进行计算:(城市人口百分比-文盲人数百分比)/2。如果,该平均值低于50%,则说明地理环境相对安全;若高于50%,则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理环境,说明人的作用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理环境的容忍程度,长此以往,必须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四)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

由著名学者戴利和库伯设计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是目前较为全面的福利指标,计算也比较复杂。此指标以个人消费为依据,然后按环境和社会因素加以调整。它不仅考虑平均消费,也考虑了分配和环境退化的因素,力图考虑全球变暖后分配和环境退化的因素,以及全球臭氧层破坏等带来的大规模和长期性的效果。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五)“调节国民经济”指标

莱依帕特所拟定的“调节国民经济指标”(ANP)是从GNP中减去所有部门的“外部成本”,诸如环境保护支出、污染损失补偿支出、公益事业支出等以及社会上其它的不健康消费行为、风险敏感性、安全稳定性等方面的成本,并且还要扣除生产过程中间环节的额外成本。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六)发展贡献指数

针对中国农村的特点,中国科学院牛文元教授等制定了“发展贡献指数,评价以县为单位的发展能力,并且以此去比较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依照“先有生存,后有发展”和“没有生存,没有发展”的基本规则,认定在生存能力低于某个限度时,区域不可有发展;生存能力高于某个限度,对于发展虽然还产生限制,但对发展开始有所贡献。生存能力处于这个范围,对于发展的制约作用,随着生存能力的提高而减弱,直到消失。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1、生存能力按照所制定的标准,将全国的县分成五类:即富裕县,小康县,温饱县,贫困县,极贫县。在具有一致标准的前提下,将温饱县的生存指数定为中数0.5,向上分别为0.75(小康县)和1.0(富裕县),向下分别为0.25(贫困县)和0.0(极贫县),由此得到一个从0到1的生存能力谱。2、对于发展的贡献规定从0.25起算,每“增长1个百分点”,对于发展的贡献为“2个百分点的发展能力”。一直到小康县的生存能力0.75结束。超过0.75的生存能力,对于发展的贡献达到100%,它意味着对于发展不产生限制。3、发展贡献指数随着生存能力的提高,对于发展的贡献率呈非线性加权。因此用发展贡献指数乘以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度”,即可获得在中国条件下,各个县的发展能力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方向,在世界上独立地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依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相协调的基本原理,对有关要素进行了外部关联及内部自治的逻辑分析,并针对中国的发展特点和评判需要,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

1、总体层:将表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它代表着战略实施的总体态势和总体效果。2、系统层: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将由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函数关系分别表达为: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3、状态层:在每一个划分的系统内、能够代表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在某一时刻的起点,它们表现为静态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呈现动态的特征。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4、变量层:共采用48个“指数”加以代表。它们从本质上反映状态的行为、关系、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5、要素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设计第十二章持续发展与环境采用了208个“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8个指数进行了定量的描述,构成了指标体系的最基层的要素。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制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内涵,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