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_第1页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_第2页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_第3页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_第4页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

目录

TOC\o"1-2"\h\z\u

第一章概述

4

1.1项目背景与概况

4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3结论与建议

6

第二章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8

2.1项目外部环境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8

2.2市场需求分析

8

第三章建设规模需求分析

11

3.1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11

3.2规模指标的分析

11

3.3总占地规模

15

第四章建站条件及站址选择方案

17

4.1选择原则

17

4.2地理位置

17

4.3社会条件

18

4.4站址方案选择

18

第五章总平面布置及配套工程

20

5.1业务流程

20

5.2设施和设备建设

20

5.3总平面布置

26

5.4土建和配套工程

26

第六章环境影响、节能、劳动安全与消防

28

6.1环境影响与保护

28

6.2节能节水

28

6.3消防

29

第七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30

7.1组织机构设置

30

7.2人力资源配置

30

7.3员工培训计划

31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

32

8.1建设工期

32

8.2项目进度管理

33

第九章本期工程投资估算

34

9.1估算编制依据、说明

34

9.2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

34

9.3资金使用计划

35

第十章融资方案

36

10.1资本金筹措

36

10.2债务资金筹措

36

10.3申请上级扶持资金

36

10.4融资方案分析

36

第十一章财务评价

37

11.1财务评价依据

37

11.2财务评价基础数据选取

37

11.3运营收入估算

37

11.4成本费用估算

38

11.5主要财务评价报表的编制

38

11.6财务评价指标

38

11.7不确定性分析

39

11.8财务评价结论

40

第十二章经济评价

41

12.1影子价格及通用参数的选取

41

12.2效益费用范围计算、调整与转移支付处理

43

12.3评价结论

50

第十三章风险分析

51

13.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51

13.2风险程度分析

51

13.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

51

第十四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53

14.1推荐方案的总体描述

53

14.2建议

53

PAGE

2

PAGE

1

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

一、规划原则和期限

(一)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为大多数人服务,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规划理念,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服务市场体系。

2.两轮驱动,互动并进。全面权衡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提升的阶段性与互补性,在控制加工工业过快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完成服务业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性调整的转变。

3.区域协调,竞合统一。体现与上海及其它周边城市在竞争推动下的合作和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全面接轨上海,营造与上海的同城合进效应。

4.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市域内中心凸现、重点突出、层级分明、业态聚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5.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协调各地间服务业格局关系,处理好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间的产业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

6.节约资源,注重效率。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和政府管理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二)规划期限

以“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为主,面向中远期(2011~2020年)。

二、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现状概述

“十五”期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14.8%,对增量GDP的平均贡献率为29.3%,在GDP中的平均占比为34.5%。服务业从业人数平均年增长2.5%,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平均占比为29.2%。

200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56.3亿元,名列全省第一,其中中心城区(市区)服务业增加值589.23亿元,列南京、无锡之后。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服务业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1%,其中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4.4%。

服务业内部构成渐趋合理。按统计口径7大行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全部增加值中的比重依次为:其他服务业32.6%,批发和零售业27.3%,房地产业11.1%,金融保险业10.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住宿餐饮业4.2%。“十五”期间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下降。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5.9%,2005年实现零售总额905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占46.8%;连锁、专卖等新兴业态在消费品市场中的份额达到21%,其中中心城区达到30%;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市场63个,交易额达到1075亿元。

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以开发区物流、港口物流以及道口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内外物流市场迅速扩张,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业务量约占物流市场的15%左右。工业园区唯亭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苏州港港口物流园、昆山物流园、吴江物流园和吴中区等一批物流园区,通过新建、扩建、改造和整合,已初具规模;白洋湾综合物流园、张家港冶金物流园、相城区物流园已经启动;保税物流在国内领先发展,2005年保税货值达到1073亿美元。港口物流量持续增长,2005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2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75.3万标箱。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

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点。2005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56万人次,国内游客35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2亿元,旅游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了203%,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15.5%,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8%。苏州旅游在国内外业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旅游业在推进我市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富民强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并带动了“楼宇经济”的兴起。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2005年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达到43.7%,“十五”期间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超过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0.8个百分点。投资比较集中的领域是房地产业以及交通、水利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性服务业投资,上述投资量占服务业总投资的80.3%,有明确服务功能定位且长期经营的服务业项目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将近10%。

服务业对外开放逐年扩大。2000年以来,服务业利用外资逐年增加,领域有所拓宽,全市服务业年均合同利用外资接近总额的10%。2001~2005年,苏州新批服务业三资企业1208家,累计合同外资金额达到50.1亿美元,平均项目规模从2001年的194万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478万美元,主要分布在房地产(30%)、商贸商务(20%)、仓储(11%)以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8%)等方面。

中心城区服务业相对各市(县)有优势但不很突出。2005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89.2亿元,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37.2%,高出全市平均占比6个百分点,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46.9%;从业人员比重高出全市5.4个百分点;服务业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市0.5个百分点。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五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50.5亿元、230.1亿元、220.3亿元、133.3亿元和102.1亿元,在本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36.9%、32.6%、30.2%、33.1%和34.6%。

(二)基本评估

——随着苏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国际资本转移的结构性变化,苏州服务业开始进入全面提升、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新一轮服务业扩张期已经到来,但同时受到加工制造业高速增长和上海等周边城市服务业先发效应的双重掣肘。

——服务业已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总量较大,增长较快,但在GDP增量中的贡献份额增长缓慢,并连续四年出现占比下降的态势,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长期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内部结构有了较大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有所提高,现代业态日趋丰富,但与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

——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行业规制过紧,竞争不充分或处于行政性垄断状态。

——服务业投入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性、功能性矛盾依然存在,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滞后状况仍比较突出。

——中心城区服务业全面发展,持续增长,但综合服务能级较低,辐射力不够,带动性不强。

——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和合理布局受到广泛关注,市场秩序明显改善,但行政分隔、规划脱节和布局分散的局面依然存在。

(三)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苏州地处长三角中枢部位,沿江傍湖通海,四季分明,拥有8488平方公里地域面积,140公里长江岸线和80%的太湖水域,连接沪宁、江浙两大城市带,与上海有长达80公里的接壤线,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2.人文条件

苏州历史源远流长,吴文化所蕴含的刚柔兼容、尚文重教、精细秀美、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文苑中独树一帜。海内外企业和人士对苏州的人文景观和人文气息情有独钟。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亲商理念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进入新世纪,苏州人更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为城市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

3.交通条件

“丰”字加环形高速公路新骨架已经形成,市域内等级公路总长度达到5650公里,苏州港三大港区拥有46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沪宁铁路横贯市域80多公里,并将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环十射三联”的高速公路线网,苏州至上海方向的高速车道将达到30个,各类轨道交通建设也将全面展开。

4.产业基础

制造业总量巨大,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名列全国前茅,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03家进驻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和民营经济规模在省内居领先地位。苏州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沿江、沪宁、环杭州湾三大产业带相衔接,共同构成庞大的产业链体系。

5.潜在市场

苏州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根据“十一五”规划经济年均增长12%的目标,并按通常每元工业产值包含的研发、物流、信息管理等服务性价值平均为45%计算,到2010年将有8000亿元的服务需求,如果本市服务业能占领需求市场的30%,按现行测算方法,将会有约1200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产出。

到2010年,苏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目标为24000元和13000元,这一预期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地拉动生活性服务市场的拓展升级。

政府主导的诸多公共服务产品也将全方位通过市场运作途径,寻求优质的服务供应商。

(四)发展机遇

1.国际资本结构性转移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以自身的优越区位,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基础,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市圈。苏州积2500年文脉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打下的经济实力,继制造业资本之后,极有机会成为国际服务业资本青睐的热土。

2.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宏观调控和苏州迫在眉睫的工业化转型,为苏州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撑,从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适应性调整,到全面突出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新时期的发展主线。

3.入世承诺全面兑现机遇。2006年,我国将进入WTO后过渡期,入世协议中9大类48个小类的服务业开放承诺将大部兑现,已有相当一部分行业的开放时间和地域有不同程度提前,苏州完全可以利用外向型经济优势,抢占先机,尽快改变我市对外开放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4.改革深化机遇。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包括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等,同时已经把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公共服务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随着改革的深入,势必催生出许多新的利民举措,达到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和拉动消费的目的。

5.城市化机遇。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近几年来,苏州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区不断扩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也都为服务业发展作出了相应的倾斜。

三、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推进和经济国际化提升三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加工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服务经济上来,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并进中,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在坚持两个“率先”的基础上,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不动摇,坚持服务业全面加快发展不动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业体系,把苏州建设成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副中心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38%以上,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其中中心城区(苏州市区)的服务业占比超过40%。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0%左右,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中心城区服务业占比达到60%。

(三)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我市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优势,紧紧围绕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居民的生活性服务业和面向社会的公共性服务业三大领域配置资源要素,在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服务、科技与信息软件、商务服务、商贸流通、房地产、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九大产业。

1.现代物流业

充分利用苏州的产业和区位优势,以开发区、港口和道路枢纽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区域物流为主导、国际物流和城市物流为重要补充,增强物流集散功能,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形成与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之一。

加快苏州港建设。以统筹协调、扬长避短、发挥整体优势为目标整合太仓、张家港、常熟三个港区,以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为重中之重,以公用码头建设和增开航线航班为重点,以推进保税物流、区港联动为抓手,加大港口物流发展力度,苏州港2010年的货物吞吐量目标为2千万吨,长远规划为3亿5千万吨,2010年集装箱运量目标为400万标箱,长远规划为1200万标箱,努力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干线港和江苏第一大外贸港。

加快物流园建设。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有步骤地推进现代物流规划中10个物流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开发区等以保税物流为特征的快速国际物流功能;加快白洋湾综合物流园以“公铁水”多式联运为特征的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东南和相城物流园以及常熟招商和东方丝绸两大市场物流储运中心。科学设计配送运输通道,构建快捷、高效、社会化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积极引进境外现代物流企业的同时,大力扶持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延伸供应链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在全部物流服务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达到30%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达到香港和台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水平。

2.旅游会展业

以国内必选、境外首选为目标,以“天堂苏州、东方水城”为形象标志,以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为主线,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建设国际一流的观光休闲旅游城市,并乘旅游之势,打造特色专业会展城市品牌。“十一五”期间,接待入境和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到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6%以上,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力争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六位。

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精心策划,合力促销,整体推进,加快形成都市综合旅游区、环太湖和阳澄湖生态旅游区、水乡古镇及湖荡游览区、沿江旅游风光带以及一批农业、工业旅游区(点),在形成大苏州旅游格局和品牌的基础上,加强与沪苏浙周边城市的联合互动。

着力发展古城旅游。整体打造以古典园林为点,以历史文化街区为线,以观前、石路、南门等文化商贸区为面,以古城水系为链的苏州古城游品牌,紧密连接山塘、上塘水街和虎丘、留园(西园)、寒山片区,形成“一城、两线、三片”凸显苏州吴文化底蕴的文商旅一体化格局。

积极开发山水生态旅游。在全面保护太湖、阳澄湖和其它湖荡河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水上、水陆互动和水文化旅游产品。高度关注西南丘陵地带的生态保护及其环山旅游产品的开发。

做强休闲度假旅游。发挥苏州山水、文化和城市和谐统一,古典与现代完美交融的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休闲旅游,通过完善适宜人居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打造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引物,链接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实现旅游与商务、会议、培训、康乐、颐养等功能的有机结合。

壮大会展业。充分利用苏州的经济规模优势和苏州旅游的知名度,积极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培育专业化的会议与展览业界的经纪、咨询、策划、设计和服务机构,加强会展场馆建设,完善会展设施,重点发挥园区国际博览中心、新区国际会展中心、苏州会议中心和石湖商务中心等会展场馆的功能作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办好各类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在进一步扩大电博会、市长咨询会、经济增长论坛、苏州国际旅游节、丝绸节等常设会议和节庆的规模和影响的同时,不断开拓市场需求,增加会展频次,提升节庆水平,带动相关产业,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3.文化服务业

在继续办好公共文化事业的同时,着力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苏州”品牌,逐步实现从文化名市到文化强市的转变。到2010年,包括文教卫体在内的大文化服务领域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

全面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和昆曲、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实现苏州古城古镇“申遗”目标;加强对太湖流域内古镇、古村落、古遗址的保护修缮工作;加强对苏州评弹、苏绣等唯一性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

创新与繁荣大众文化。发扬“面向大众、多出精品”的创业精神,突出抓好戏剧、影视、文学、演艺、书画等一批重点业态,改造提升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场馆,培育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企业,鼓励实行规模经营,促进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加快广电网络传媒和出版发行业的改革与创新。允许社会力量投资传媒、出版业,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提高文化传媒和图书出版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扶持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聚合优势,全面整合和振兴苏州以动漫创作、网络游戏软件开发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动漫游”龙头企业。与此同时,积极发展为产品工艺和包装、企业形象、建筑、服饰、广告以及赛事等提供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业。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在保障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责任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非义务教育的市场空间,坚持普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加快独墅湖高等教育园和石湖国际教育园建设。在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开办各类经营性医疗服务机构,积极开发康复、保健、疗养等满足不同需求的卫生服务产品。推进体育健身业的发展,培育体育产业市场。

4.科技与信息软件业

有效组织科技攻关,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与苏州产业特点相结合的软件产业,开拓软件外包市场,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新兴的国际性科技城市。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信息通信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软件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10亿美元。

以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开发对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重点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品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服务业全面发展。

以工业园区国际软件科技园、高新区软件园和昆山软件园为重点建设软件产业发展基地,以嵌入式软件、软件代加工、游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作为苏州软件产业主攻方向,高标准整合和建设软件研发中心、软件测试中心,软件工程中心和软件培训中心,积极扶持本土软件企业,优化软件产业集群,形成软件开发团组布局和集聚规模效应,扩大软件业的销售和出口规模,。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各电信服务供应商拓展增值服务项目,吸引国内外专业信息服务商进入苏州,支持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发展,加快发展政务、公共服务、金融、物流、商贸、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培育一批有辐射力的专业化信息服务企业。

优化信息基础设施结构。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接入、融合和安全保障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人口、法人和城市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到2010年,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家庭宽带接入率和城域网出口带宽等设施服务指标达到发达国家中等城市水平。

加强信息与软件业的区域合作。积极开展与上海、南京等地的产业联动,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开展区域性科技攻关协作,引进和培养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人才,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研发和服务外包中心。

5.商务服务业

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拓展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初步形成种类齐全、与国际接轨,能满足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构筑中小商务服务企业的集聚高地和商务成本洼地。到2010年,商务服务行业达到50个以上。

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商务服务企业。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做优做强会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策划、广告、融资、租赁、调查、设计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企业品牌,使之成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规模企业的重要推进器。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采取鼓励政策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和投资顾问等商务服务机构进驻苏州。通过聘请专家、委托培训、资格互认等多种形式,扩大国际合作,吸收创新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手段。

提高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市场运作能力。推进各类中介、咨询、评估、检测等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同政府部门脱钩,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专业商务机构都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担行政职能的专业机构则退出市场。扩大政府对专业服务的社会采购,增加委托事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政务、事务相分离。

6.商贸流通业

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商贸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市场活跃、布局合理、促进生产、便利生活、功能齐全、城乡互动发展的商贸流通体系。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达到1600亿元以上,其中现代商业业态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40%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9.5%。

合理布局市、县两级商业网点,中心城区形成由5个市级、14个区域级和若干个社区级网点构成的商业网络体系。扎实推进重点商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观前、石路、南门商圈扩容升级工程,建设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商贸中心。加大各县级市商贸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服务设施。制定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条例,推行大型商业项目听证制度,引导和规范商业领域的投资行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转变,拓宽消费领域,提升苏州商业层次。

大力发展现代商业形态。鼓励和规范发展多种模式的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从商品形态向服务形态拓展,从城市向乡镇扩展,积极推进连锁企业“万村千乡”开拓农村市场工程;鼓励老字号扩张升级,发展特许连锁经营;促进商业的专业化和细分化经营,导入购物中心、直销店、特销店、折扣店、专业店、专卖店、无店铺销售等商业形态,提高商业信息化运用水平,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进程。鼓励发展有产业依托的现代专业批发市场和商品配送中心,严格控制一般商品有形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重视对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和著名品牌的引进。

塑造苏州商业特色。积极发展景观商业、文化商业和旅游商业。在对传统商业街区和旅游风情街的改造建设中,注重营造具有浓厚吴文化底蕴、姑苏建筑风貌、较高文化品位的商业景观,结合旅游景点的特色,挖掘景点对商业的带动功能。重视本土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的研发和推销。做强做优老字号企业群体,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自主品牌的商业龙头企业。大力挖掘节庆、旅游、会展等综合消费潜力,积极开发夜间消费,繁荣城区夜市。

7.房地产业

以建设“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城市”为目标,以增加居民住宅有效供给为重点,以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载体建设为产业支撑,构建房地产开发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10年,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在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基础上达到35平方米,空置房率控制在10%以下。

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根据城市规模和发展水平目标,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居民住宅区及其生活配套用房,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和区域功能定位,适度超前建设集聚型商务、商业用房,根据制造业持续、集约发展的需要,强化多层租赁性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保护性利用好各类控保建筑和特色民居,建立起以“市民安居、城市宜居、创业有所”为目标的房地产开发体系。

完善房地产供应结构。坚持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为补充,增加普通商品房的市场供应,加快老居民区改造,发展各类租赁性住房,积极提供短中期商务、度假、修学专业公寓,有限发展高档住宅和别墅。完善房地产一级市场,培育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中介业,建立起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供性住房为辅的住房供应体系。

强化政府调控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建设用地的规模、用途和选址。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测、预警和监管,严格控制空置房比例,强化质量监督,规范交易行为。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有效调控房地产价格。完善房地产金融信贷制度。全面推行社会化、市场化物业管理。

8.金融服务业

以维护和促进苏州经济较快平稳健康发展为目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度,规范发展各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机构,形成结构合理、竞争充分的金融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各类贷款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在全省率先建成金融生态良好地区。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机构。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转制,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加快农村商业银行资产重组,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壮大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保险机构、证券机构、期货经营机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创业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拓宽金融业务范围,丰富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鼓励开展金融租赁和金融物流业务,探索建立周边地区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服务网络。强化保险功能,不断开发能满足消费者守信、储蓄、投资、创业等多种需求的新型险种。拓展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动不同类型企业通过不同的证券板块市场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对中小创业企业的资金扶持。

促进地方经济与金融行业互动良性发展。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充分发挥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的桥梁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运作制度,加强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投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制度,保持地方经济和金融行业的良性互动。

9.社区服务业

推进广覆盖、多层次、低成本、高效率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基础上,促进社区服务业的系列化和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全市社区服务机构和企业、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50%以上的社区落实社区服务配套用房并达标。

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扶助服务网络,保障社区特殊群体和优抚对象的基本权益。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诊疗、防疫、保健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防火、防盗、法律咨询为主的社区安全防护体系和以公共设施养护、人际关系调节为主的和谐社区建设体系。

拓展社区经营性服务。组织社区居民“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养事业”,增强自助自强能力,鼓励和规范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社区物业管理业,有序开放社区文体娱乐市场,大力开发应急特服型和拾遗补漏型社区便民服务项目,加快食品、日用品、药品以及代理代办、洗理、维修、物资回收等小型商业经营服务网点建设,合理调整和改造社区农贸市场。

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性服务。有组织、有创新地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扩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义务服务长效管理机制,鼓励开展居民互助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工作网络。以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完善四级社区服务工作网络,加强领导,增加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促进和带动社区服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布局目标和要素

(一)布局目标

遵循“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辅以适时适度的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按照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战略性布局,科学合理地规划三次产业发展空间并布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以苏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功能明确、产业节点分明、配套服务齐全的市域服务经济体系,实现有效的差别化竞争和错位化发展,服务能级达到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水平。城市形象定位为“消费热土、创业天堂”。

(二)布局要求

1.遵循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法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市场优化和集聚效应原则,努力实现布局的科学性。

2.凸现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服务产业门类众多,行业空间边界模糊,甚至相互覆盖,在空间布局上以凸现功能区划为主,发挥主导产业带动效应。

3.中长期规划内容粗细有度。全市性规划提供框架依据和重点导向,各市、区和行业主管部门在专业部门指导下据此制定分区实施规划和专项规划,经细化后组织实施

(三)布局要素

1.服务业核心区:市域内服务产业最为集中、层次最高、具有中心城市标志性功能的发展空间。它不仅主导、支配市域范围的服务业发展,也对周边城市、区域经济,乃至更大范围产生重大影响。

2.服务业发展轴带:市域内具有较大的资源、区位、市场和交通构建优势的发展地带。地带范围内具有相似的自然禀赋、产业特征和周边环境,一般处于城市要素密集地区。

3.服务业集聚区:具有综合或某一方面突出功能,有相当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特定区域。在一定空间内形成业态集中、设施配套、内连外通、具有区域竞争力和较强辐射力的特色服务功能区块。

4.社区服务区:在居民集聚地,根据社区规模和周边状况,形成以满足居民生活和服务需求为目的的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点地段。

5.重大项目:侧重于对服务业集聚区具有引领、开拓、标志性意义的新兴或现代服务业项目。项目通过申报和评估后,推荐给有关部门,选择适当空间以供规划确认实施。

(四)布局控制层级

按行政管辖分为市级,市(县)、区级,中心镇级和社区级四个基本层级。本布局规划重点以市级为主展开布局事宜,市(县)、区,中心镇的布局均应从全市域“一盘棋”总体发展布局出发加以考量。

(1)市级控制目标和对象:苏州市中心城区和市域范围内跨行业,跨市(县)、区的规划布局事宜。

(2)市(县)、区级控制目标和对象:县级市(区)的城区和区域范围内跨行业,跨镇区的规划布局事宜。

(3)中心镇级控制目标和对象:中心镇区范围内及村、基层社区的服务业布局事宜。

(4)社区级控制目标和对象:社区在政府授权范围内的服务业布局事宜。

按照布局规划控制层级的安排,总体上形成以苏州中心城区为中心,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市(县)城区为副中心,渭塘、甪直、阳澄湖、海虞、沙家浜、支塘、辛庄、震泽、芦墟、同里、张浦、周庄、沙溪、浏河、锦丰、塘桥、乐余等17个中心镇区和若干个综合社区为支点的“主副相长、点面并进”的服务业经济布局架构。

五、布局架构和功能

依托苏州中心城区、县级市(区)的城区、中心镇区和社区四个相互依赖的层级,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打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局限,以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为前提,全力营造“1516”格局,即形成“1个服务业高地”,构建“5条服务业发展轴带”,打造“16个服务业功能集聚区”,以及若干个社区服务区,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主架构。

(一)形成1个服务业高地

中心城区是苏州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区域,要依托产业基础和交通区域优势,突出鲜明的城市个性,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形成集聚服务产业、人才、资本和信息的服务业高地。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结合各区域功能定位和重大功能载体建设,有层次、有时序地推进。中心城区服务业空间布局由古城圈层区、核心圈层区、中心圈层区和都市圈层区4个不同经济形态的空间圈层组成,

古城区以古城护城河为界。该区域具备了一个消费城市几乎所有的传统要素,商贸、旅游、文化、房地产是其重要的产业基础,是苏州人口密度和投入产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其功能定位为融现代于古典之中、经济于文化之中的文化商旅中心。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怡园、耦园、艺圃等古典园林及周边文化休闲区

——平江、山塘、桃花坞等历史文化街区

——以护城河环线和平江、山塘、上塘环线为主线的文化休闲水廊

——以戏曲文化、宗教文化、府衙文化、织造文化、餐饮文化、校园文化、书画文化、影视文化和娱乐文化等为内涵的文化产品和消费载体

——观前商业旅游中心区

——南门商业文化休闲区

——石路商业休闲区

——特色街区

——星级宾馆

——写字楼和会务中心

——市民广场

核心区为金鸡湖地区以西,狮子山轴线以东,京杭大运河以北,沪宁高速公路以南范围区域。通过多年古城人口松动,工业转移,“腾笼换鸟”,目前已形成仅次于古城区的服务业密集之地,高架快线的建设和城区道路的改造,形成城内外便捷通道网络,为改善服务业投资经营环境创造了条件。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承接和优化古城区服务业扩散,延伸和强化服务业对外辐射力,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公共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服务业集聚区。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留园、虎丘、西园、寒山寺(枫桥)旅游风景区

——白洋湾综合物流园区

——各区科技创业园和沧浪新城科技创业区

——区域性商业和平江新城商贸中心

——旅游集散中心

——电信邮政服务中心

——体育竞技健身中心。

——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行政中心

——社区配套服务区

中心区以绕城高速公路为界。该区域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苏州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工业园区、高新区以及吴中、相城开发区的主要产业布局都在这一区域,生产性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也在加强。区域内交通发达,经济增长迅速,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山水资源。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顺应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快速推进发展趋势,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商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逐步形成二、三产业互动、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区。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金鸡湖中央商务区

——狮山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环保产业园

——国际科技研发创业载体

——国内外会展博览载体

——以国际物流为主,以区域物流和市域物流为辅的现代物流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

——两湖(独墅湖、石湖)教育园

——石湖、上方山风景区和商务会务中心

——木渎古镇旅游区

——甪直古镇旅游区

——以阳澄湖及周边为主要载体,以阳澄湖大闸蟹为文化内涵的市区北部旅游休闲区

——沿苏嘉杭高速主轴的有产业或销地依托的大型商品批发市场群

都市区以城市总体规划拟定的都市圈为界,是苏州中心城区的外围拓展区。该区域主要功能是为市区大型基础设施布点提供用地,为城市废弃物提供处置场地,为市区居民开辟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绿地环境,满足建成区自身无法解决的多种功能性扩张需要,同时肩负着保护和合理开发太湖地区的重任。

主要业态与重点服务区

——交通节点物流与商品市场扩展区

——工业房地产开发区和住宅商业房地产起步区

——生态湿地和休闲农业旅游区

——西部丘陵生态人文休闲旅游区

——融“科技、山水、人文”为一体的市区西部新城

——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中心区

——西山旅游区

——东山旅游区

——光福旅游区

——三镇两湖(松陵、同里、周庄、澄湖、肖甸湖)旅游区

——沙家浜旅游区

(二)构建5条服务业发展轴带

规划构建的“5条服务业发展轴带”,是苏州中心城区联结县域服务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的纽带,是苏州市对接周边城市的桥梁,是实现市域内产业互动、节点分明的空间网络。有利于服务产业的扩张和集聚,有利于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沿沪宁主通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

东起昆山花桥,西至相城望亭的沪宁交通主轴线及其两侧,东西80公里的轴心地带串联了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吴中经济开发区、相城经济开发区等7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集聚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以IT产业为主的制造业企业集群,城市化程度较高,消费市场活跃。其功能定位为通过打造若干个相互联系和补充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节点,加快配置大城市综合服务要素和创业职能,成为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主要行业和集聚节点

——金鸡湖中央商务区

——花桥国际商务中心

——科技研发业集群:高新区新技术产业园,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昆山高新技术创业园、吴中、相城、沧浪、金阊、平江创业园、石湖世遗教研中心等

——软件动漫产业集群:苏州软件园(含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分园)、苏州国家动漫产业园、吴中区动漫集聚区等

——现代物流业集群:工业园区唯亭物流园及其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高新物流园及其保税物流中心、白洋湾综合物流园、昆山开发区物流园、吴中开发区物流中心、吴江开发区物流中心、宝供物流基地等

——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集群: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高中级人才培训基地,独墅湖高等教育园、石湖国际教育园,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

——会展业集群:金鸡湖东国际博览中心、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古城会议中心、相城国际服装会展中心、阳澄湖会议中心等

——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商贸旅游业集聚区

沿苏嘉杭主通道大流通服务业发展轴

北起苏通大桥,南至嘉兴王江泾,南北100余公里的纵向轴带,串联起常熟老城区和滨江新城、苏州中心城区和吴江市,苏嘉杭高速公路贯通大江南北、连接江南浙北,其间座落着一大批历史古镇和经济名镇,沿线集中了丝绸、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美术工艺品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是著名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密集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依托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商品交易市场,做强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产业链,做大第三方物流规模,形成国内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集散地和区域性物流走廊。

主要行业和集聚节点

——以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为龙头的丝、纺、面料市场群

——以常熟招商城为龙头的服装服饰市场群

——以相城蠡口家具城为龙头的家具家装建材市场群

——以渭塘中国珍珠市场为龙头的特色地产品市场群

——以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市场群

——以常熟和白洋湾汽车市场为龙头的汽车与配件市场群

——以常熟港区、相城、吴中、吴江开发区、东南物流园、盛泽物流园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企业群

沿湖环山休闲旅游产业带

该区带内湖荡河汊密布,群山列岛错落有致,又有历史文化名镇古村点缀其中,与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交相辉映,该区带沿太湖水系蜿蜒130余公里,人文历史风貌极为丰富,原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水面山地占市域面积40%左右,主要集中在大体呈卧U型的太湖、阳澄湖(尚湖、昆承湖)和淀山湖(汾湖、澄湖)三大区块,是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理想之地。其功能定位为城市绿肺,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主要行业和集聚节点

——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沿太湖旅游景区群:包括渔洋山景区、西山景区、东山景区、光福景区、镇湖游览区、七都游览区等

——环山旅游景区群:包括虞山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尚湖旅游区、木渎灵岩天平景区、石湖景区、穹隆山国家森林公园、鹿山白马涧景区、天池花山景区、凤凰玉屏真山景区等

——阳澄湖休闲旅游区群:包括巴城美食康居休闲区、绰墩山傀儡湖文化游览区、莲花岛湿地特色保育区、唯亭水文化民俗游览区、湖滨森林生态休闲区、湖西“美人腿”生态休闲观光带、盛泽荡绿岸风貌游览区、沙家浜红色旅游区

——淀山湖(澄湖、汾湖等)水乡游览区群:包括汾湖旅游度假区、淀山湖旅游度假区、肖甸湖森林公园、同里湖度假村、白蚬湖度假村、金澄湖游乐园等

——古镇古村落历史文化游览区群:包括西山、东山、光福、木渎、同里、甪直、周庄、锦溪、千灯等古镇和陆巷、堂里、东村、明月湾等古村落

——休闲农业旅游群:包括丹桂园、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浦庄未来农林大世界、阳澄湖大闸蟹养殖观光园、旺山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相城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吴江水产品养殖观光园等

沿江现代物流产业带

苏州拥有长江岸线约140公里,深水岸线60公里,岸基空间约1400平方公里,可利用港区用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重组后的苏州港,积极整合港口资源,实施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以太仓港为重中之重的港口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沿江重化工及基础加工制造业不断壮大,中转物流、近洋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迅速,水陆、水水转换枢纽正在形成。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以国际航运物流为依托、区域物流为基础的水陆江海转换物流中心,确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港和江苏集装箱干线港地位。

主要行业和集聚节点

——滨江新城

——89个已建、在建和筹建的万吨级码头泊位

——保税物流园:包括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太仓保税物流中心

——冶金物流中心

——化工交易市场

——木材市场

——钢材市场

——中化国际物流与产业园

——长江文化展示中心、郑和文化公园及双山岛、香山、白茆、东渡苑、沙溪古镇、郑和文化旅游区等旅游节点

——张家港、太仓、常熟三港区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

沿沪浙服务业联动发展带

全长150余公里的接壤区,包括了太仓与上海的嘉定区、昆山与上海的青浦区、吴江与上海的松江区和浙江的嘉兴、湖州两市的联结地带,是苏州接轨上海、联动浙北、创优争先、共建长三角一体化经济体系的前沿地区,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紧密度很高。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延伸和与浙江服务业对接的联动传递区。

主要行业和集聚节点

——娄东文化休闲旅游区:包括浏河-陆渡休闲度假区和太仓城南文化商旅区

——花桥国际商务区

——水乡文化休闲旅游区:包括昆山淀山湖旅游度假区和吴江汾湖旅游度假区

——住宅业:包括太仓城厢南郊房地产业、浏河镇房地产业、昆山花桥房地产业、吴江芦墟镇房地产业等

——餐饮宾馆业:太仓、昆山、吴江星级宾馆、阳澄湖大闸蟹、长江三鲜、太湖鲈鱼等餐饮美食等

——商务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

——专业市场群

(三)推进和提升16个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资源、交通和市场,在某个或某几个服务产业设施比较集中的空间区域内,规划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或潜力产业,形成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服务产业功能区。

古城文商旅服务业集聚区

苏州古城是名城苏州的魅力所在,是苏州2500年历史沧桑的缩影。古城区服务业凸现文化遗存特色,推进文化创新,依托古城风貌、世界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名街名店和各类文化设施,集中展示吴文化精粹与现代文化时尚的交流和融合,紧密结合商业繁荣与旅游消费,全力打造举世闻名的以体验、休闲、商务、人居为重心的消费天堂。

“平相”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平相”服务业集聚区包括平江新城和相城城区,由苏州火车站地区商贸中心、元和镇商贸中心以及渭塘、黄埭、阳澄湖等商贸配套区组成。依托大市场、大交通、大人流,带动商贸、商务、房地产、餐饮、休闲、娱乐和物流服务行业全面发展,成为中心城区服务业北进轴带的联结枢纽。

“沧吴”科教文化服务业集聚区

“沧吴”服务业集聚区包括沧浪新城和吴中城区,由吴中科技创业园、吴中动漫基地、沧浪新城科技创业区、石湖教育园以及越溪商贸区等组成。依托沧浪西移、吴中南拓、开发区转型,张扬集聚优势,带动科技研发、教育、文化服务、房地产、商贸、旅游、物流、中介业全面发展,成为中心城区服务业南拓轴带的联结枢纽。

“金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金渚”服务业集聚区包括金阊新城、浒墅关镇、通安镇和东渚镇。由白洋湾综合物流园区、新区保税物流中心、浒关生产资料贸易区、通安商贸区、东渚科技城等组成。依托高新区北上开发和金阊新区建设,带动现代物流、批发贸易、科技研发、房地产等服务业全面发展,创建与先进制造业交融的赋有产业链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成为中心城区西联轴带的联结枢纽。

沿太湖旅游服务业集聚区

沿太湖旅游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指苏州市域内以环太湖大道为中枢,209省道以西以南的沿太湖水岸区和岛屿,包括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东山、渡村、浦庄、胥口、光福、西山、东渚等镇。集聚区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渔洋山中心区、东山旅游区、西山旅游区、光福旅游区、胥口商贸旅游区、东渚科技旅游区等组成。充分利用太湖湖光山色自然生态资源和古镇、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存优势,运用现代旅游理念,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国际水平的旅游度假胜地。

金鸡湖中央商务区(市域CBD)

金鸡湖中央商务区的规划范围在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约5平方公里区域内,其中湖西约1平方公里,湖东约4平方公里。由湖西商务区、研发区和湖东商贸区、会展区等功能区组成。依托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招商网络,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成为具备商务楼、购物中心、聚会场所、宾馆、公寓楼、停车场六大元素,集知识、信息、资本、人才于一体,具有国际水准和区域影响力的数字化楼宇集群。

狮山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狮山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狮子山延伸线以东和以狮山路两侧地区为中心的区域范围内,由狮山中央商贸区、高科技产业园、国际汽车城、国际教育园、环保产业园、苏州乐园等功能载体组成。通过产业调整和业态置换,集中发展现代商贸、商务、金融、科技和游乐服务业,带动房地产业和餐饮、宾馆等配套服务业全面发展,成为苏州中心城区服务经济西扩的集聚中心。

花桥国际商务区

花桥国际商务区位于昆山市花桥镇西,由核心区、总部经济园和规划控制区等组成,依托地缘优势和周边产业基础,在政策引导下,高起点推进包括商务区、会展区、商住区、物流区等在内的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业和国际服务贸易,建成融入上海、服务江苏、接轨国际的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常熟虞山综合服务业集聚区

常熟虞山服务业集聚区以虞山镇区为主,依托常熟历史文化名城、虞山尚湖景区、常熟招商城等自然资源和产业载体,联结海虞、沙家浜、支塘等中心镇,发挥本土民营经济和南北快速交通枢纽的优势,重点发展商贸、旅游产业,带动金融、房地产、中介和文化服务业全面发展,成为苏州市域商贸流通次中心和著名的风景休闲旅游区。

张家港杨舍综合服务业集聚区

张家港杨舍综合服务业集聚区以杨舍镇区为主,依托港口和经济开发区,联结锦丰、塘桥、乐余等中心镇,发挥全国文明城市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品牌效应,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中介、文化等服务业,成为江苏沿江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物流中心。

昆山玉山综合服务业集聚区

昆山玉山综合服务业集聚区以玉山镇区为主,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联结张浦、周庄等中心镇,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和与上海正面相接的区位优势,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商贸、房地产、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物流、文化、旅游、娱乐业全面发展,成为苏州东部最大的现代工贸商务中心。

吴江松陵盛泽综合服务业集聚区

吴江综合服务业集聚区包括松陵综合服务区和盛泽商贸区,依托经济开发区、同里古镇和东方丝绸市场,联结震泽、芦墟等中心镇,以商贸、旅游为重点,带动房地产、金融、物流、文化、商务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成为苏州南部对接江浙中心城市的两大现代商贸中心。

太仓城厢综合服务业集聚区

太仓城厢综合服务业集聚区以城厢镇区为主,依托经济开发区和港口开发区,联结陆渡、浏河等中心镇,发挥接壤上海和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以商贸、物流为重点,带动信息、中介、房地产、餐饮、金融保险、旅游、文化业的全面发展,成为沿江沿沪商贸、物流、休闲服务业交汇区。

太仓港区物流服务业集聚区

太仓港区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由港口物流区、工业开发区、配套服务区和生活居住区组成,依托临港工业区、石化工业园、能源与基础材料工业园、再生资源进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等载体,为本地区及长江沿线腹地的以集装箱为主的外贸货物提供直达或中转运输服务,提供货物的储存、分拨、加工和交易等物流服务,以及相应的商务、商贸、餐饮、宾馆、文化服务,形成“苏州港”核心港区,成为江苏最大的外贸港、集装箱干线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副中心的主港区。

张家港港区物流服务业集聚区

张家港港区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由港区、双山生态岛和香山文化风景区组成,以保税区(包括保税物流园)、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为依托,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内外贸货物提供中转和分拨服务,建成长三角最大的重化工原材料、粮油建材集散基地和集装箱中转基地,并发展相应的商贸、餐饮、宾馆、中介和旅游休闲服务,形成具有滨江绿色生态特色的综合物流产业区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副中心的重要港区。

常熟港区物流服务业集聚区

常熟港区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由兴华港区、苏通大桥区和沿江工业园区组成,依托苏通大桥贯通大江南北与沿江高速交汇的交通节点优势,对太仓、张家港两港区以及南通港形成中心联结和扯动效应,重点承担集装箱和钢材、纸浆、煤炭等原材料的物流供应链服务,成为联结苏南、面向苏北的区域性腹地型综合港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配套港区。

(四)整合和拓展若干个社区服务区

作为对“1516”发展布局的必要补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以区、县为单位,整合和拓展若干个社区服务区。在政府主导下,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目标为步行15分钟内,能够接受到卫生、文化、体锻和12种以上商业等专门机构或场所的服务;学校按每1万人一所小学、每3~5万人一所初中、每8~10万人一所高中的目标配置;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按2~3公里地域半径、4~5万人口规范布局控制;社会性养老以每1千居民18~22张床位的标准建设庭院式老年公寓。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牢牢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象当年抓乡镇企业、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机遇一样抓服务业发展的机遇,象重视工业发展那样重视服务业发展,象抓工业招商引资那样抓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象加快工业开发区建设那样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强化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决策作用,发挥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的指导协调作用和各产业重点推进小组的责任主体作用,积极制定各重点领域的行动计划。抓紧出台服务业各项促进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跟踪服务,健全服务业统计体系,加大服务业工作考核力度。

(二)科学规划,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集聚

按照“注重功能、合理布局、提升能级”的要求,在“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本规划的框架内,科学制定服务业各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开展各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明确牵头单位、规划目标、实施步骤和相关政策。

在大苏州概念规划统筹下,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在服务业集聚区,在各大开发区,在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过程中,都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好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经营活跃的服务业承载主体,防止无序分散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