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第一节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第二节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第三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第四节环境标准体系第五节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第一节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一、基本方针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政策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基本方针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的大政方针:一是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制定出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即同步发展方针;三是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基本方针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内容: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基本方针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8)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9)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10)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阅读材料之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01年修正)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生存支持系统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指数人均耕地耕地变化率耕地质量耕地占全国份额水资源指数人均水资源水资源密度亩均水资源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水资源占全国份额国土资源占全国份额气候资源指数光合有效辐射≥10℃积温年平均降水年均霜日生物资源指数人均NPPNPP密度NPP占全国份额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生存支持系统农业投入水平物能投入指数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灌溉率资金投入指数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资源转化效率生物转化效率指数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劳动生产力粮食安全保证率化肥利用效率经济转化效率指数人均农业总产值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村人均收入农业增长值率生存持续能力生存稳定指数农业产值波动系数连石产量波动系数人均收入波动系数生存持续指数高产稳产田建设占耕地面积比例旱涝盐碱治理率成灾率中等教育水平以上农业劳动者比例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支持系统区域发展成本自然成本指数地形限制系数资源组合优势度生态相应成本系数资金投入指数农户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财政支出社会成本指数人力资本指数万人拥有智力资源量人口发展的压力区域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能力指数单位面积货运周转量每万人邮电业务总量每千人拥有的国际互联网用户千人拥有电话数经济规模指数GDP占全国份额人均GDPGDP密度人均GDP的增长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经济推动力指数人均投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密度人均储蓄额资本金份额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值密度结构合理度指数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例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空间合理度系数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支持系统区域发展质量工业经济效益指数总体效益水平投入产出水平运营效率盈利水平产品质量指数产品合格品率产品质量优等品率产品质量损失率新产品产值率经济集约化指数主要原材料消耗系数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废水排放万元产值废气排放万元产值固体废物排放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环境支持系统区域环境水平排放强度指数废气排放水平废水排放水平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大气污染指数SO2排放水平烟尘排放水平
区域生态水平地里脆弱指数地形起伏度地震灾害频率气候变异指数干燥度受灾率土壤侵蚀指数水土流失率荒漠化率盐碱化率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环境支持系统区域抗逆水平环境治理指数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生态保护指数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水土流失治理率人均造林面积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发展指数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全社会文盲率老龄化率社会结构指数第三产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比例城市化率三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生活质量指数居民生活条件居民消费水平社会安全水平社会公平指数城乡收入水平差异就业公平度受教育公平度社会安全指数城镇失业率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障指数赡养比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社会进步动力社会潜在效能指数劳动者文盲比例劳动者小学程度人口比例劳动者中学程度人口比例劳动者大学程度以上人口比例社会创造能力指数前教育人口参与比第二产业人口参与比科学家,工程师人口参与比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智力支持系统区域教育能力教育投入指数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教育经费占全国份额教育规模指数万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平均每所中等学校学生数平均每所大学学生数万人拥有中等学校教师数万人拥有大学教师数教育成就指数学龄儿童入学率中等学校以上在校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文盲减少率区域科技能力科技资源指数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经费资源科技产出指数科技论文产出专利产出能力科技贡献指数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区域管理能力政府效率指数政府财政效率政府工作效率经济调控指数经济调控绩效社会调控绩效环境管理指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力度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及目标责任制执行力度环境问题来访处理率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保护环境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调控职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行全过程控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地方的和各行各业的中长期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2.“污染者付费”政策
按照《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投资以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主。企业负责解决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不允许转嫁给国家和社会;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应由污染物排放者合理负担;对跨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关地方政府要督促各自辖区内的污染物排放者切实承担责任,不得推诿。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要把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更要注重法律手段。坚决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倾向,严肃查处违法案件。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政策(一)产业政策
(二)技术政策
(三)环境经济政策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由鼓励、限制、淘汰三类目录组成。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鼓励类:农林业、水利、煤炭、电力、新能源、核能、石油和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黄金、石化化工、建材、医药、机械、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汽车、船舶、航空航天、轻工、纺织、建筑、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运、航空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邮政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民爆产品等共40个行业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限制类:农林业、煤炭、电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黄金、建材、医药、机械、轻工、纺织、烟草、消防、民爆产品、其他等共17个行业。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农林业、煤炭、电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黄金、建材、医药、机械、船舶、轻工、纺织、印刷、消防、民爆产品、其他等共17个行业类别。落后产品:石化化工、铁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医药、机械、船舶、轻工、消防、民爆产品、其他等共12个行业类别。
2013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
(一)产业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产业政策《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09环境保护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联合发布《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发改委,2008年)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产业政策《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了以下8个行业需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和淘汰期限,未规定淘汰期限的应立即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医药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业、船舶、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10大产业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发改委,2009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风电设备、多晶硅产能过剩,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发改委
分为鼓励、限制和禁止三类。(一)产业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有关要求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二)环境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定: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2%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十二五)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抓好其他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防控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控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加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废气控制。推进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城乡声环境质量管理。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土壤环境监管。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
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国务院)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国内总产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t标准煤下降到1t标准煤,降低20%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t减少到1273万t;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二)环境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国务院)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万元国内总产值能耗下降到0.869t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t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t标准煤下降32%;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t、2086.4万t,比2010年的2551.7万t、2267.8万t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0万t、2046.2万t,比2010年的264.4万t、2273.6万t分别下降10%。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控制高能耗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严格控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建立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挂钩与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实行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差别电价标准组织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国务院)(二)环境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
(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境保护部,2008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2010年)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关于推进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务院,2010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2012年)
(二)环境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3年第31号·硫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3年第31号·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3年第31号·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3年第31号·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2年第18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2年第18号·铅锌冶炼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公告2012年第18号·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150号·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151号(三)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建城[2010]61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10号·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7号·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建城[2009]23号·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6]115号·制革、毛皮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6]38号·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公告2006年第9号·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湖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4]59号·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3]163号(三)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柴油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3]10号
·摩托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3]7号
·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2]26号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
·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18号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成[2000]124号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成[2000]120号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国经贸资源[1999]1005号
·草浆造纸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1999]273号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1999]134号(三)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第二节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一、环境法律责任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环境法律责任
环境法律责任,分为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规中有关环境行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责任者既可能是企事业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直接责任人员,也可能是其他公民个人;既可能是中国的自然人、法人,也可能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对负有环境行政责任者,由各级人们政府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违法情节给予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政府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在一般法律中,实行过失责任原则:
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包括4个方面:行为的违法性、损害结果、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行为人没有过错的,即使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构成侵权行为、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环境法中,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除了对因不可抗拒力、受害人自身行为以及第三者或受害人的故意、过失等法律免责事由所引起的环境损害免予承担责任外,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也不论行为是否合法,只要造成了危害后果,行为人就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一、环境法律责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和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将环境污染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而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一些单行特别法,也都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些单行特别法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
在民法上实行过错责任是一个普遍原则,无过错责任是例外,而在环境保护法中无过错责任却是普遍原则。一、环境法律责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环境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环境法,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构成犯罪时,应当依法承担的以刑罚为处罚方式的法律后果。构成环境犯罪是承担环境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与其他犯罪一样,构成环境犯罪、承担环境刑事责任的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的客观方面。1997年修改的新《刑法》,在第六章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中设立专门一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包括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或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和狩猎罪、非法占用耕地罪、破坏矿产资源罪、非法采伐、盗伐森林罪等8种罪名。一、环境法律责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第二节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一、环境法律责任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一)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二)环境保护基本法(三)环境单行法(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四)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五)国家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国务院法规)(六)环境保护部门规章(七)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八)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宪法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立法依据。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2004年修正案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此外,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二)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在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环境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第四章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共47条法律规定。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三)环境保护单行法1.环境污染防治法(1)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2008年修订,200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3)198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2000年两次修订)(4)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5)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7)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8)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9)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10)199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11)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修订)(12)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第一次修订,2004年第二次修订)。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2、自然资源保护法(1)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订)。(2)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修订)。(3)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年第一次修订,2004年第二次修订)。(4)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订)。(5)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6)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7)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8)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9)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三)环境保护单行法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四)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1.刑法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订案)。新修订的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具体规定了12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根据它们侵犯对象和行为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污染环境方面的犯罪,包括污染环境罪,非法进口固体废物危害环境罪;第二类,有关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方面的犯罪,包括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捕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罪,非法狩猎罪;第三类,有关植物方面的犯罪,包括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第四类,破坏资源方面的犯罪,包括破坏耕地罪,破坏矿产资源罪。新刑法的颁布,对于协调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法律,完善刑法,与国际立法接轨,具有重大意义,为采用刑法手段保护环境提供了依据。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2.行政法依照宪法原则而制定的并涉及环境管理范畴的行政法律。如:《民法通则》、《农业法》、《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对外贸易法》、《标准化法》、《行政处罚法》、《文物保护法》、《公共卫生法》、《食品卫生法》等中均有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四)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五)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保护规范性文件。一是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实施细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二是针对环境保护的某个领域而制定的条例、规定和办法,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单独发布或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以及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定的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
政府部门规章是以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而制定的,或者是针对某些尚未有相应法律和行政法规调整的领域作出的相应规定。(六)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七)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我国环境法律或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而制定并经地方人大审议通过的法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突出了环境管理的区域性特征,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加强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已制定的法律法规,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具体化。国家尚未制定的法律法规,各地可根据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法规予以调整,但不能与法律、国务院行政规章相抵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八)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指我国缔结和参加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1980年以来,我国政府已签署并批准了37个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并在全球、区域和双边环境合作中不断取得进展。签署并批准的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具有法律效力,负有相应的国际义务,因而也应归入我国环境法规的体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第三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概述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三、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概述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环境立法目的,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作出规定的,由环境保护单项法规或规章所具体表现的,对国家环境保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来监督实施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环境保护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按照规划和管理的不同要求,可以分为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规划行政法律制度两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年)上推出了五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与原已实行的三项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共八项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三同时”制度1.基本概念“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2.相关法律规定1973年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1986年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2)排污收费制度1.基本概念指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征收排污费,用于污染的治理。这项制度是运用经济手段有效地促进污染治理和新技术的发展,使污染者承担污染防治费用的法律制度,是“污染者付费”环境政策的具体体现。2.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相关规定1978年12月,中央批转的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首次提出在我国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1982年12月,国务院颁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对征收排污费的目的、范围、标准、加收和减收的条件、费用管理使用等作了具体规定。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2.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相关规定《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上述第四十五条规定是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缴纳排污费的特殊规定,适用前提条件是必须达标排放;出水水质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标准,排放水污染物超过标准的,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处罚款。我国颁布的《标准法》第7、14、20条规定,我国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属强制性标准,违反排放标准即违法,对不执行者要予以行政处罚。可认为,以超标与否,作为判定是否违法的界限。2000年4月第二次修订后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8条作出了“超标者处10万元以下罚款,并限期治理”的规定。达标排放污染物征收排污费;超标排放污染物属违法行为;以超标与否,作为判定是否违法的界限。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规定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1.基本概念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2.制度的实施和发展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在我国各级政府中推行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通过将环保目标的逐级分解、落实,突出了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人的环境责任,解决了环境管理的保证条件和动力机制,促使环境管理系统内部活动有序,系统边界分明,环境责任落实,改变了环境管理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1997年3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座谈会,亲自听取环保工作汇报,表明了党中央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开创了地方政府“一把手亲自抓”环境管理,环保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和检查、落实环境规划,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强化环境管理的新局面。
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基本概念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和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这项制度是城市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的管理制度。
2.制度的实施和发展综合整治的概念最早是在1984年《中央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来的。1985年在河南洛阳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综合整治。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989年初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考核办法、程序和标准。经过几次调整考核指标,由最初的19项最后确定为24项。有四类指标,包括7(5-12.5)项环境质量指标、6(6)项污染控制指标、6(3)项环境建设指标和5(2)项环境管理指标。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创建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的高潮,标志着我国城市综合整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十二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计分公式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6)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1.基本概念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需要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这就是许可证制度。包括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两个方面,以及排污申报、确定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排污总量削减指标、核发排污许可证、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四项内容。这是一项与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相匹配的环境管理制度。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国家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前款规定的废水、污水。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2000年4月第二次修订后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8条作出了“超标者处10万元以下罚款,并限期治理”的规定。
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1.基本概念污染集中控制方式是针对分散控制的问题,改变过去一家一户治理污染的做法,把有关污染源汇总在一起,经分析比较,进行合理组合,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的前提下,采取集中处理措施的污染控制方式。推行集中控制,有利于使有限的环保投资获得最佳的总体效益。实行污染集中控制必须与分散控制相结合,构建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1.基本概念系指对超标排放的污染源,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做出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达标的决定,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制度。2.制度实施及发展继1978年国家安排第一批限期治理项目完成后,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国家计委又下达了第二批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0个,1996年国家下达了第三批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21个。《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草案)》,2008二、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为了加强环境规划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政策,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在我国又实施了两项环境规划行政法律制度,即《环境保护计划制度》(年)《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年)两项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环境规划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趋于完善。(二)环境规划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三、环境规划法律制度(一)环境保护计划制度(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环境保护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类:城市环境质量控制计划污染物排放控制和污染治理计划自然生态保护计划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计划等。(一)环境保护计划制度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对城镇设置、工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关法规我国已经颁布执行的有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县镇规划和村镇规划等相关法规。国土整治法正在起草中。1998年颁布(2004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专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章。要求各级政府依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是判断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是监督、监测各种排污活动,判断排污活动是否违法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具有法律约束力是制定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依据是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第四节环境标准体系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筹备小组办公室组织当时的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农林部、卫生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冶金工业部、轻工业部、水利电力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上海市、黑龙江省、吉林省等的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并提交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行讨论。11月17日,该标准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卫生部颁布(标准编号:GBJ4-73),自1974年1月1日起实施。当时,我国尚未对环境保护立法(《环境保护法》于1979年颁布),因此该标准实际上在一段时期内起着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作用。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绪论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二级五类两种执行规定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环境标准体系(二级五类)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推荐性
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环境质量标准衡量一定时期内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等
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膜分离制氮设备投资申请报告
- 2023年高品质研磨碳酸钙浆料投资申请报告
- 2024年混凝土搅拌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大病救治自查报告
- 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 2024年商铺转租协议范本
- 单位资金周转借款协议范本2024
- 2024年度综合经济服务协议模板
- 2024年个人借款协议范本协议
- 2024补充采购协议模板:专项条款
- 饲料行业会计科目表B
- 河北省保定市药品零售药店企业药房名单目录
- 广西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申报表
- 分包单位资格报审表-填写模板
- 城市经济学习题与答案
-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后习题答案
-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主题班会(30张)课件
- 医学学员沟通和接诊能力面试评分表
- 创业指导师培训计划
- 幼儿园中班数学《有趣的图形》课件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6 整数的四则运算(运算定律)▏沪教版 (共15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