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先秦、秦汉
社会经济形态及其变革,土地赋税制度
殷周社会性质:在1999年底天津举行的“中国社会形态及相关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早期社会性质是讨论的焦点之一,会后也陆续有争鸣文章刊发。朱凤翰《从生产方式看商周社会形态》提出,如果保留“封建社会”的提法,则中国古代典型的封建社会应是西周,商后期社会不宜称奴隶社会,但是否封建制度,目前仍不明朗。战国以后社会应从“封建社会”这一名词脱离开。晁福林也主张中国没有经历奴隶社会,但他认为商代是氏族封建制的典型发展阶段。王和提出《从突破部族社会桎梏的意义认识周初变革》。董立章认为《西周并非实行种族奴隶制》,因为殷周同祖,三代实行的是战俘奴隶制。李根蟠从《齐语》和《小匡》的有关记载比较切入,论证了西周的士农区别,指出当时的“士”是封建等级制下的下层贵族。。
战国秦汉的社会变革:李根蟠系统地论述了《春秋战国农民份地的私有化和地主制经济的形成》。黄今言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汉代庶民地主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此外还有傅兆君的《论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对立运动的发展与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叶行昆的《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社会组织:林甘泉论述了《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指出乡里具有基层行政组织与民间社区的双重角色,分析了民间社区的公共生活、自治功能及其与封建国家的关系。王彦辉探讨了《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的关系。马新《记两汉乡村社会中的宗族》认为,两汉宗族是以父权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宗法共同体,把持乡里政治,影响州县行政,成为相对独立的、集政治、经济、武装于一体的社会单位。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势力的发展是导致了东汉王朝瓦解的重要原因。仝晰纲也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乡村社区的变异及其社会职能》。
土地制度
:袁林推出了《两周土地制度新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00/1),该书内容涉及广泛的方面,力图从新的角度提出和论述新的问题,除绪言外,全书293万字,分六章,依次为:所有制理论问题(包括所有制问题、社会形态问题、前资本主义公社问题)、西周土地制度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战国土地制度研究、“井田”论研究、国家授田制的演化和最后消亡。
李学功的《世纪回眸:井田制问题的再认识》,肯定了井田制的存在。赵云旗进行了《中国土地买卖起源再探讨》,根据陕西岐山出土的铜器铭文,认为中国土地买卖起源于西周中叶恭王时期,发展于商鞅变法之后。
赋税财政制度:
“初税亩”这个老话题又有新争议。晁福林《论“初税亩”》认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与当时该国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它只是谋划中的事,并未付诸实施。鲁国土地赋税制度的真正变革,是春秋晚期的“用田赋”。尚友萍主张“初税亩”是对私田中的休闲田和非休闲田一律收税,从而改变了以前只征收一夫百亩的税制。。刘雪河则认为《先秦实物地租并不起源于“初税亩”》。李根蟠《周人“百亩而彻”解》,指出“彻”法是周代实行的与土地规划分配相联系的、有固定税率的一种租税制度。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它是与公田私田划分相联系的限额劳役地租制,这时候的“彻”法也就是“藉”法或“助”法。春秋中期以后,税亩制代替了藉田制,地租形态变了,但“彻”法的一些基本特点仍然保留,“彻”的名称也延续了下来。黄天华《论秦代赋税结构及其变革》认为秦代首创赋税与徭役并行制,田租、口赋和徭役是其三大支柱。这方面的文章还有:刘源/商代祭祀所用牺牲的纳贡与征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辑1999;黄天华/论秦代赋税结构及其沿革/广东社会科学00/6;沈颂金/秦代漕运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00/4;李桓全/也谈两汉田税的征收方式——与臧知非先生商榷/江西师范大学学报00/1等。
商品经济与市场
涉及先秦时代的文章有:李晋凤/尧文化与平阳商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0/4;杨升南/徐祗朋/邢台地区商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史学月刊99/1;李雪山、黄延延/商代商品贸易探微/殷都学刊99/2;周代借贷性质的转变/松辽学刊00/2等。
涉及秦汉时代的文章有:李埏/论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兴起——读《史记•货殖列传》札记/中国经济史研究00/1;缪坤和/《史记•货殖列传》所展示的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析论/思想战线00/6;黄今言/论两汉时期的农村集市贸易——以乡市、里市研究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99/4;朱德贵/秦汉时期市场的多层级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00/6;陆建伟/秦汉时期市籍制度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99/4;王刚/汉代“市租”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00/4等。
农业与环境
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
专着有严文明的《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收集作者有关文章47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以《农业考古》最为集中。该刊每期都有“农业考古发现与研究”、“稻作起源研究”等专栏,有时还有特辟的专辑,如1999年第3期有“纪念马家浜文化遗址发现40周年专辑”,2000年第1期“中石期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也牵涉早期农业问题,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该刊以外的有关文章。安志敏的《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和东传》列举了稻作起源说种种,指出不论“阿萨姆—云南”说或“东亚半月弧”说,都不象长江中下游说那样富有考古学物证的支持。文中有中国史前栽培稻出土统计表,计有137项。朱乃诚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新发现和新思考》,依据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提出稻作农业的起源和早诜⒄剐问绞侵行钠鹪础⒈咴捣⒄沟目捶ǎ吹咀髋┮荡笤荚诠?0000年起源于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于公元前7000年后发展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区边缘的两湖平原西部地区和钱塘江地区,并逐步向淮河流域推进。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还有:郭雁冰/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浅析/中国农史00/1;沈志忠/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中国农史00/2;向安强/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探研/中国农史99/2;张锴生/中国最早的稻作与稻作农业中心/中原文物00/2;程世华/试析良渚文化农具“千篰”的用途/古今农业00/4等。
先秦农业:
高光晶的《释“[上“劦”下“口”]田”》认为“[上“劦”下“口”]田田”是祭神与农耕的结合词。李根蟠《从银雀山竹书看战国亩产和生产率》,考证战国粮食亩产量可达每周亩二大石,劳动生产率已能做到“民食十五之谷”的水平,比西周有大幅度提高;又指出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提高,并不伴随着每个农户所能负担耕地的增加,而是主要表现在粮食亩产量的增加。此外还有杨钊的《先秦时期的渔捞业》、《先秦时期的园艺、林业、蚕桑生产技术》和《商周时期的林业》,倪根金的《由诗经探索周代森林和林业的发展》,凤良的《诗经所见的麦子种植》,郭睿姬的《诗经中周代水资源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秦汉农业:
张齐政《从古代农书看公元前一世纪西汉与罗马的农业生产水平》,指出汉代中国与罗马,都是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西汉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罗马,在农业思想上双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但中国长时期实行的是主谷制农业,而罗马却无意识地做到了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之间的基本平衡,奠定了以后的不同发展方向。杨生民根据大量考古资料,翔实地论证了《东周秦汉时期犁与耕作方式的变化》。陈国灿的《“火耕水耨”新探——兼论六朝以前江南地区的水稻耕作技术》,认为“火耕水耨”源于“水耕水耨”。此外还有:朱宏斌、樊志民/秦农业地域与生产结构之演替/古今农业/00/1;赵淑玲、昌森/论两汉时代冬小麦在我国北方的推广普及/历史地理论丛99/2;杨际平/再谈汉代的亩制与亩产——与吴慧先生商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00/2;禹平/论秦汉时期的养马技术/史学集刊/99/2)。
作物名实考辨:
先秦秦汉古籍中的“稷”是什么作物,唐宋以来争讼不息。李根蟠、吴舒致回顾了争论的缘起和演变,从穗形、播种期、生育期,读音,字源,作为“五谷之长”的地位等方面提供了《古籍中稷是粟非穄的确证》。但马瑞江的《稷名实考》认为“稷”是高粱。沈志忠的《先秦两汉粱秫考》则认为粱秫即高粱。
环境变迁与资源保护:
气候史方面,李春海研究了《西周末期的干湿状况》,根据敦德冰心记录和金田泥炭记录推断西周末期为暖期,并进一步结合分析和考古学资料佐证,确定西周为暖湿期或非连续干旱期。徐云峰根据甲骨文的资料《再论“雪”字的由来及商末气候的变迁》。周伟作了《商代后期殷墟气候探索》。生态思想史方面,李根蟠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代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并对其理论基础和现代意义作了探讨。另有郭文韬/《月令》中的生态学思想初探/古今农业00/1;胡远鹏、宫玉海/从《诗经》《山海经》看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文史杂志99/5。灾害史方面,杨振红作了《汉代自然灾害初探》,黄今言等作了《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赈灾形迹年表》,朱晓红论述了《先秦诸子的抗灾赈灾措施》。此外还有:黄渭金/试论河姆渡先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农业考古/99/1。
民族经济与地区经济
农牧界线与民族经济:
白音查干阐述了《最初人为农牧分界线的确立》。他通过对赵长城和秦长城的实地考察和对比研究,发现赵长城是中原农耕势力向北拓展时修筑的,更多考虑了可耕地的括入,从而有天然农牧分界上建立了人为的农牧分界线。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晓峰根据山陕北部发现的鬼族考古遗存提出《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指出鬼族之后,战国匈奴出现之前,在山陕北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马游牧民族。自新石器时代始,今山陕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候变化,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区,遂以这种形式长期与晋南的农业区相对峙,其间出现比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地区与纯农区的分界线,即后来司马迁所说的龙门—碣石线。张元诚分析了《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其影响》。还有人进行了《两汉楼兰道研究》。
地区经济:
主要成果有黄今言主编的《汉代江南经济述略》,全书分概说,人口、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农业经济的开发及其区域特征,手工业成就及其与中原的关系,交通运输业的开拓和管理,城市兴起与商业的演进,赋役征课与人民的反抗斗争等7章,计万字。这是该论题的第一部专着。论文中亦不乏颇有新意者。如李小波的《盐铁经济与汉末巴郡分化》,把行政区划史与社会经济史联系起来考察。朱世陆的《汉武帝时期江南、岭南经济地位的变迁》,从政治与经济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角度,探讨汉武帝加强对江南与岭南控制前后,江南与岭南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地位的变迁。周万利据考古发掘资料,阐述了《战国秦汉时期西南铁农具的传播与分布》。淮河流域经济的研究颇受重视,有关论文有任重的《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经济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地位问题的探讨》,李修松的《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和《西周时期淮河流域工商业及交通简论》。《农业考古》00/3刊登了向安强的长篇论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业探析》的第二部分。有关论文还有:岳庆平/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史学月刊/00/4;王社教/论西汉定都长安与关中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历史地理论丛99/3;刘玉堂、边湘义/夏商时期湖北地区的农业经济与科技文化/社会科学动态00/12等。
经济思想及其他
先秦经济思想以《管子》研究为多。陈永汉的《管子——杰出的经济管理学家》包括四部分:一、绪言;二、管子与《管子》;三、杰出的经济管理学家;四、《管子》简注及大意解说。全书计万字。曹俊杰作了《管仲与色诺芬经济思想之比较》,内容包括两人对财富、劳动分工、货币、价格等方面认识的异同。于清华论述了《管子的市场和市场调节思想》。杨善群考证了《管子•轻重的写作时代与理论源流》。《管子学刊》还有多篇研究《管子》经济思想的文章。浙江财经学院财政系课题组从义利思想和理财思想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孔子经济思想的再认识》。
秦汉经济思想仍以《史记•货殖列传》研究为多。如许碧晏/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广西教育学院学报/00/4;罗群/从《史记•货殖列传》看中国古代早期的市场理论/云南教育学院学报/99/4;惠富平/试论司马迁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中国农史99/等。
关于本末论,李家钊的《商鞅本末观再考察》认为,商鞅的“本”涵盖了农业生产和对外作战两大项,“末”包括了农战以外的一切罗致财富、追求显名的行为。商鞅的“本末”观,既是一对经济范畴,又是一对政治范畴。王双论述了《不抑富商大贾,力主自由放任——《吕氏春秋》的商业观》。傅允生也有《战国时期的农商关系与本末论》之作。王彦辉则阐述了《东周秦汉时期的工商政策与豪民兼并:兼论“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综合性论着
重要成果有《中国经济通史》的《先秦经济卷》和《秦汉经济卷》。周自强主编的《先秦经济卷》上中下三册,万字,除绪论外分远古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4编,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货币、城市、财政以及土地制度、阶级关系和社会变革等内容,是迄今最为详尽的先秦经济史。林甘泉主编的《秦汉经济卷》上下册,80万字,全书22章,分别为绪论、人口分布、农田与水利、农业生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经营方式、土地继承与土地买卖、手工业生产、手工业中的生产关系、商业与都市、产品价格、货币、赋税、徭役、财政、封建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交通运输、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与资产、不同阶级和等级的生活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