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乡约”何处_第1页
《白鹿原》读后感:“乡约”何处_第2页
《白鹿原》读后感:“乡约”何处_第3页
《白鹿原》读后感:“乡约”何处_第4页
《白鹿原》读后感:“乡约”何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鹿原》读后感:“乡约”何处

“乡约”何处

——《白鹿原》读后感

姬广勇

(一)

《白鹿原》中,长时间里,苍茫的白鹿原上,肃穆的祠堂内,都会传出“乡约”朗朗的诵读声。由此也可见,历史上,传统中,乡规民约作为一种内生的规则,在乡民心中的神圣地位,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相比国家法,“乡约”好像用不着大张旗鼓的宣传,人们自然会遵守。

白嘉轩族长和他的“乡约”,有着强大的力量,基于内生的权威而熠熠生辉。乡民之间一律平等适用着,治理效果宛如书中所描述:“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拍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从此,女人给孩子喂奶全都自觉囚在屋里。”

不仅如此,在伦理的层面,还涌现出了一批自觉遵守和践行“乡约”的典范。白嘉轩接济李寡妇帮她渡过难关,并因买地之争与鹿子霖握手言和,创办学堂以利族中的孩子们知书达礼,视长工鹿三如自己兄弟,完全没有“阶级剥削”,不计前嫌营救黑娃和鹿子霖等;更有大儒朱先生如圣人一般,禁烟犁毁罂粟,只身劝退清兵总督的反扑,挽救黎民百姓于战灾之中,深情发表抗日宣言,率书院文人老先生们奔赴抗日战场……白鹿原因此被称为“仁义之村”。

“乡约”除了仁义的一面,还呈现残酷的一面。“乡约”与族规同时出现,可以作为惩处违约者的法律来适用,惩罚措施鲜血淋淋,泯灭人性,如鞭打、板抽、开水烫手、口中灌粪、枣刺毒打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狗蛋在遭受毒刑和羞辱后,悲惨地死去;孝文在遭受肉体的毒打后,彻底走向堕落和叛逆;田小娥,不仅生前遭人唾弃,死后灵魂也不得安生,骨灰被镇压在了六棱塔下。“乡约”的权威也伴随着冷酷无情,其对人性的压抑由此可见。

(二)

随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跌宕起伏的社会变迁,人性本能的强烈反弹,鲜活思想的意识冲击,扎根于乡土社会的“乡约”,如白鹿原上的一抹斜阳,渐渐黯淡了颜色,最终崩塌。但需要思考的是,“乡约”为什么会失范?在提倡法治的环境下,“乡约”真的一无是处了吗?“乡约”还有哪些继续存在的价值呢?

灿烂一时的“乡约”缘何会失范?“乡约”作为民间法,其侵入整个人类生活的领域,犹如夜色布满整个画景一样,氏族社会共同行为习惯,几乎构成了氏族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然而,习惯规则仍然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选择的方式逐步形成的,体现出人类的理性。因此,当旧的“乡约”跟不上社会实践的步伐时,就会呈现其落后的一面和可能被淘汰的部分,比如严酷的摧毁人性的刑罚方法。面对新思想和新理念的冲击,就像白嘉轩面对女儿白灵和鹿兆鹏的革命道理一样,徒叹奈何。

此外,强烈的社会变革和革命需求(建构秩序)对原有社会秩序的内含价值会产生破坏,即原有社会秩序中合理的部分可能会被弃之不顾,比如鹿子霖贪婪无耻地违反纲常,白孝文彻底地背叛族规。对此,朱先生死前也有预言,所以文化大革命中造反分子挖掘老先生的坟墓时,被告知:“折腾到何时”“人作孽”了哪里还有秩序可言?

那么,“乡约”真的一无是处、无需传承了吗?我想显然不是,正如朱先生所坚信的:“砥柱人间是此峰。”人理性的人性观,长期达成的基本共识,诸如公共善,那些一直以来满足人、令人舒服的规则理念,是伴随着人类永远同在的。

纵观中国近代史,资本主义民主思潮在中国并未确立,只是救亡和斗争的现实需要,中国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西方的民主和自由,选择了革命和斗争,并非一个和平改良的进程。

但在革命胜利后,人们的生活在新旧秩序更替中不可能完全割裂,中间便自然出现了鸿沟,当旧的思想一时无法转变后,新的秩序又不能一下子确立,“乡约”、民俗习惯等民间法合乎新秩序要求的部分,如不能及时发挥作用,秩序的混乱便在所难免;横看当今社会格局,现实的中国仍处在二元社会秩序形态之中,传统的和现代的生产方式共存,民间法和国家法之间共存与冲突也会长期存在。乡土社会是在蜕变着,但地方性的知识和民俗习惯依然风行,国家法的普适性和其面对的地方性,是法治维度的一个两难。

在此意义上,只有建立起一个包容的司法意识形态,既体现现代司法理念的共性,又考虑民族的、本土的个性,不丢弃优良的传统法律文化,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司法文明发展规律。某种意义上如新儒家所言,当自由遭遇传统,还是要寻找中道。

(三)

当下,“乡约”还有哪些继续存在的价值呢?现在的人们,乡土格局虽在,但乡情逐渐忘怀,乡村记忆业已模糊。不仅如此,熟人间的非契约关系开始契约化,社会整体凸显逐利性而缺乏责任感。许多村庄的地方性规范随着被拆迁的村落一同废弛,在缺少传统文化和治理的支撑、新的治理机制又未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难免矛盾纠纷多发。

古今一线牵。传统的治理文化,依然有其光辉。明代江西婺源的申明亭,用来张榜公布本地违法犯罪及恶人恶行,使人知畏惧,而不敢为非;在这里受理一般民间纠纷,由耆老里长剖析是非曲直,调处平息。这种因地制宜,将国家教化与村民自治紧密结合的做法,现在仍值得借鉴。如何将此精神与现代法治融合起来,需要转化性的创造。唯有社区的自治、民情的培育,才能真正走向社会的法治。

在乡村自治中,政府要敢于还权于民,相信村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尊重乡土文明,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社区民众和睦相处的规则,重塑村庄内生权威,制定出集体成员内心认可的村规民约,紧扣时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