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清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清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清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清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清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8题,共3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窸窣(shU)钾钉(mdo)慰藉(jid)寥事(guo)

B笃(du)实兜螯(mao)木讷(nd)造遍(yi)

C扭怩(ni)红绡(shao)百舸(g§)卷(cud)刀

D稻穗(sui)早釉(xian)排弃(bin)虐(qian)诚

2(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制钉一样楔入巨

石的罅隙。

B.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有人朝车厢指点,

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瞋的尖叫。

C.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畅销书。《大流

感》这本书,内容包罗万相,语言风格多变。

D.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份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

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妈妈看到被老鼠啃坏的衣服,义不反顾地去买了一瓶老鼠药。

B.正视发达国家的技术,号少次建,博采众长,是为了发展自己。

C.来此旅游的人们,面对着太湖的水色山光,又焉能不为大自然的为李不工所惊叹呢!

D.很少有人知道,这细腻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百木二粗的理工男之

手。

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几年,“汕优63”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

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相稻米。

B.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对匹多莫德制剂说明书进

行修订,降低了适应症范围,并明确指出3岁以下儿童禁用。

C.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吸引人才

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城市在职科技人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

D.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

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5.(3分)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

“偏毫厘不敢安”的—,“千万锤成一器”的单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

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如此

一流的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瞥,—着沉潜

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终要落实

于奋发进取的干劲。“十三五”时期,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号”潜海,从港珠澳大桥

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风驰电掣……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

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A.锲而不舍锚铢必较映衬诞生

B.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映衬诞生

C.锲而不舍一丝不苟映衬产生

D.精益求精锚铢必较映照产生

6.(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o

孔夫子经过十四年的羁旅生涯回到鲁国后,做的第一件完整的大事应该就是重新整理编

排《诗经》,这在:《论语子罕第九》中可以得到印证。加上他对于西周早期的礼教极其推崇,

当然也是用《诗经》里的诗句来为自己的话做印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确实是孔夫子把《关雎》编排为开篇之作,那么他

一定是本着参照周初礼教的初衷,以《关雎》来给整部《诗经》定基调,那就是“思无邪”。

①《诗经》就应该已经成型

②同时也是《国风》的第一首诗

③虽然在孔夫子之前

④这也应该是做出了很多权衡与考量的

⑤但他肯定是对其中诗作的次序做了编排的

⑥第一首就以爱情诗作为开端

A.②⑥④③①⑤B.②⑥③①⑤④C.⑥④②①③⑤D.⑥©@①②④

7.(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作为福清①,光饼有400多年的历史,深受福清乃至外地人的喜爱。当地百姓

为了纪念当年戚家军抗倭的功绩,把这种烤饼称为“光饼”或“征东饼”。福清光饼②,

仅用水、食盐、碱、芝麻、精面粉5种食材,却能碰撞出回味无穷的滋味。光饼的吃法也多

种多样:可夹肉、夹蛎饼、夹笋干、夹花生等,种类有青提(海苔)饼、紫菜饼、猪油酥等,

风味独特,众口可调。光饼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一种③o福清的海外华侨流行着

这样一首歌谣“光饼香,光饼好,光饼就是我们的麦当劳。”光饼寄托着福清海外华侨浓浓

的乡愁。

8.(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

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这两句表达了潺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

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

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作者故国

之思的景象而“”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二、阅读理解(5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

差序格局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

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

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

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

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

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

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

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

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

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

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

在我们中国“国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

人。

③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

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

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④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

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

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

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

不一定相同的。

⑤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

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

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

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

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

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

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

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

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

“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0

⑥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

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

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

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

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

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

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

变,树倒瑚孙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

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

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

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⑦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

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

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洋社会中,一个个的团体往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内外的人有清晰的界限,一个人可

以参加很多团体。

B.在我们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

的关系圈是不一定相同的。

C.乡土社会中,基于地缘关系的邻里范围大小随着圈子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发生伸缩变化,界

限模糊不清。

D.团体格局中,在团体里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没有区别的,主张攀关系,讲交情。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B.文中以“家庭”为例,对比西洋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团体概念的理解,西洋社会的“家”

只包括夫妻二人,中国的“家”可大可小,人可多可少。

C.文中把苏秦作为极端例子,论证失势时社会圈子范围会即刻缩小,即使是最亲近甚至有血

缘关系的人与“自我”构成的也是一个可“伸缩”的圈子。

D.作者将地缘和亲属圈子相比较,目的是突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社会

圈子随中心势力变化而变化。

11.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论语宪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C.《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

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

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

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

交水箱,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稽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

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

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

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

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

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

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

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

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总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

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遣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

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

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

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

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

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

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

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

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

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颗果作物”,利用杂

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

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

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

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

应用。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

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

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

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

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

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

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

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雌蕊。他马

上把这株洞庭早料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是常,求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

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雌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三: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沙漠能长水稻?日前,袁隆平带领技术团队,运用“四维改良”技术,在迪拜热带沙漠

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初获成功,让天方夜谭变成现实,作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保障全球粮食

安全的又一项中国贡献。

挑战“不可能”,体现的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近年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从“天

眼”探空到复兴号疾驰,从页岩气勘探到“海翼”号深海滑翔,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相继问

世。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宽广大道。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正如袁隆平所说,常常是“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

“要是不继续跳,早晚要落在别人后面”。敢于挑战“不可能”,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创新主

动权、发展主动权就会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人民日报》社评,2018年06月19日)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问答,

表现出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

B.袁隆平的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其成功发表意

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

C.袁隆平团队在沙漠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有着非凡的意义,既能为我们解决国内粮食问题

带来希望,也能为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做出贡献。

D.三则材料在交代同一人物的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侧重表现其目标明确、过程艰辛

以及注重创新、不断突破自己等方面的内容。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走出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就需要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袁隆平就是粮食

科技创新的积极践行者,值得我们爱戴尊重。

B.袁隆平在创新中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也提出过新方法、新观点进行科

研攻关,说明创新需要有改革意志、勇气和智慧等素养。

C.由于袁隆平已经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并且我们在粮食生产上注重了走

科技创新之路,单就产量而言,冲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

D.抓好农业生产,需要像袁隆平那样主动创新,这为粮食安全提供了保证;因此只有具有创

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14.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材料三这则新闻评论是如何围

绕“科技创新”这一话题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3分)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

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

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

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

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

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腰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

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

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

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天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

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

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

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

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

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

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

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

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

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玩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们都

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

善起沉痛,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

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黄”“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

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

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毗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

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

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

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

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角度,便于故事情节展开。“她”是最小的孩子,被父母宠爱,看

似自然,作者却不惜笔墨交代,为下文内容做足铺垫。

B.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寻

常之中隐匿的价值。

C.母亲虚构了三十年前那个春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交代了小女儿得以降生的缘由,丰

富了小说的内容。

D.仅仅是微小的用药剂量的差异,却给两个病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治疗效果,由此体现了父亲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16.小说标题“秋天的梨花”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17.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

那就是小说。”强调了小说创作中的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的重要性。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彭越,昌邑人,字仲。常渔银野泽中,为群盗,陈胜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

畔秦,仲可效之。"彭越日“两龙方斗,且待之。”

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日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出会,后期者斩。旦

日日出,十余人后。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

令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斩,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

莫敢仰视。乃行咯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沛公击昌邑,彭越助之。汉二年,沛公与诸侯击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拜越为

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汉三年,

越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汉四年,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越下睢阳、外黄十七城。

汉五年秋,项王南走,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项籍已死。春,

立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轴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徽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单邯郸。高帝

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

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上使

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

处蜀青衣①。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0

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后白上F1:“彭正壮上,今徙之蜀,此自遗审,不如遂诛之。”于

是吕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裹越宗族。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删改)

【注】①青衣:县名。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B.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日/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C.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D.岁余/泽少年百余人/往从彭越/日/请仲为长/越谢/少年强请/乃许/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行峪地,收诸侯散卒略:掠夺

B.使将将兵砥邯郸诣:拜访

C.见让而往,往则为拿矣禽:通“擒”

D.遂亲越宗族夷:灭掉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越为人冷静,富有管理才能。陈胜起义,少年劝他效仿,他没有此想法,成为首领后,

他明确命令坚定执行,确立了威信。

B.彭越助汉灭楚,立下汗马功劳。在楚汉之争中,彭越帮助刘邦攻楚,曾截断过楚国粮道,

还攻下很多城池,最后被封为梁王。

C.彭越拒绝出兵,引来高祖责备。汉高祖率兵讨伐陈稀,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只派将领

带军队到邯郸,高祖派人责备他。

D.彭越坚持己见,未听造反建议。彭越害怕高祖怪罪,本想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建

议他发兵反叛,可彭越并未听从。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汉王败彭城,越复亡其所下城,将其兵北居河上。

②后白上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杂诗十二首(其四)

【东晋】陶渊明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注】①谢灵运有诗亦云:“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一随往化灭:一切都跟着死亡而消

失。空名扬:指元嘉三年为刘义真平反,恢复庐陵王封号,并追赠侍中、大将军等名号。

2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愿不知老”借用典故,寄托了诗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心愿。

B.“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既写出了诗人对骨肉亲情的眷恋,也暗示了当时动乱的社会

现实。

C.“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表明诗人尽享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常常懒散放任,随心所

欲。

D.“孰若当世士,冰碳满怀抱”写出了受困于名利场的人承受两面煎熬,内心充满矛盾冲突

的状态。

23.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

也可能是情感的“近”,还可能是思想的“近”……

请以“那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记叙文。

要求:(1)选用恰当事例,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个性。(2)文中不要透露你

个人的身份信息。(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解析】A.“窸窣”中的“窣”应读“sU”;“寥廓”中的“廓”应读ttkuo\

B.“兜装”中的“婺”应读"m6u”;“木讷”中的“讷”应读“也”。

C.“红绡"中的"绡”应读“xido”。

D.正确。

故选:Do

2.【解析】A.全部正确。

B.“娇瞋”中“瞋”应改为“嗔”。

C.“包罗万相”中“相”应改为“象二

D.“糖份”中“份”应改为“分

故选:A,

3.【解析】A.义无反顾: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容徘徊退缩。此处使用存在轻重失当的问

题。

B.亦步亦趋:人家慢走我也慢走,人家快走我也快走。形容事事处处都模仿和追随别人,自

己没有主见或创造性。用于贬义,此处存在褒贬失当的问题。

C.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巧、绝妙。巧夺天工不能用于形容自然景观,

此处属于对象误用。

D.五大三粗:形容膀阔腰圆,身材魁梧。此处用来形容钟扬没有问题。

故选:Do

4.【解析】A.“约”与“左右”重复。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B.搭配不当,“降低”与“范围”搭配不当,应为“缩小……范围”。

C.正确。

D.语序不当,“不仅……而且……”递进关系,前后分句的内容应该互换。改为“不仅使中

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

义”。

故选:Co

5.【解析】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精益

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前者强调“坚持”,后者强调“要求高”。

第一处,结合“专一行”可知,此处强调“要求高”,应选“精益求精”。

锚铢必较: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第二处,由前文“偏毫厘不敢安”可知,此处说的是认真细致,应选“一丝不苟”。

“映照”强调物体被光线照射后又衬托另一物体,还可用于抽象事物间的相互呼应;“映衬”

强调一物体被另一物体衬托,这种衬托多出于物体本身,不一定是由于光线照射的缘故。第

三处结合后面的“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可知,此处用于抽象事物间的相互呼应,应

选“映照”。

“诞生”指人的降生或新事物的出现。“产生”常见有形成、出现、由已有的事物中派生新

的事物的含义。第四处,此处是新事物的出现,应选“诞生”。

故选:Bo

6.【解析】文段首句是“《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因为《诗经》是以《国风》为首

的,所以应连接②,排除CD;②句中说的是“第一首诗”,审读句子可知,⑥句以“第一首”

开头,所以⑥应该紧接②句之后;⑥说的是爱情诗,④句解释“以爱情诗作为开端”的原因,

可接在⑥句后,排除B;③①是说《诗经》在孔夫子之前已经成型,而⑤是说孔子对诗作的

次序做了编排,两者之间存在转折关系,所以顺序应为③①⑤。

故排序为:②⑥④③①⑤。

故选:A,

7.【解析】第一空,根据“光饼有400多年的历史,深受福清乃至外地人的喜爱”,说的是

“光饼”,可填:最负盛名的传统小吃。第二空,根据“仅用水、食盐、碱、芝麻、精面粉

5种食材”,可填:选料精简。第三空,根据“光饼寄托着福清海外华侨浓浓的乡愁”,可填:

浓浓的乡情寄托。

【答案】

①最负盛名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知名小吃/传统小吃②选料精简/选料简单③

浓浓的乡情寄托

8.【解析】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2)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断难为听(重点字:嘲、啦)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赢)

(4)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似)

【解析】9.D.有两处错误,依据“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

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可知,不是没有分别。依据“在西洋社

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可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争个人权

利;我们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攀关系,讲交情。此处两个概念混淆了。故选D。

10.B.“西洋社会的'家'只包括夫妻二人”有误,依据“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

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可知,西洋社会的‘家'

只包括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子。故选B。

11.依据“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

系”“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

系布出去的网”“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

定”“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等有关“差序格局”以“己”为

中心的内容,理解其意思。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

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众星共之”展现的就是以“己”为中

心。B.”修已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意思为:君子修养自己以做到恭敬认真;

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由“己”到“人”,由“己”到“百

姓”,这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衍。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其

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是多向别人学习,不是以“己”为中心。与题干表述不符。D.“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由“己”而推“人”,是

以“己”为中心。故选C。

【答案】

9.D

10.B

11.C

【解析】12.B.“意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错误,原文“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

雌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世界水

稻研究的新纪元”。

故选:Bo

13.C.“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无据。“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

亩地”“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

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继续跳,早晚要落在别人后面”,不能说明中国粮食安全牢固。

故选:Co

14.短评的标题是“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与文章的中心相呼应。第①段以“沙漠里能长水稻?”

这一问句,进而引出袁隆平沙漠水稻种植成功的故事。第②段中心句:“挑战不可能,体现

了创新精神”,并以“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赢得胜利’”,习近平主席的话作为道理论据,以“天眼”“复兴号”等事件作为事例论据。

第③段“常常是‘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继续跳,早晚要落在别

人后面'”,运用了袁隆平的话论证“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得出最后结论“必须把握创新主

动权”。由此可知,文章围绕中心观点“科技创新”,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

问题”的思路展开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答案】

12.B

13.C

14.①短评题目体现中心观点•②首先由袁隆平沙漠种水稻谈起。③然后,引出“挑战'不

可能’,体现的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观点,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列举重要科技成果

进行论证。④最后,进一步得出中心观点”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引用袁隆平的话印证,并得

出结论,指出创新的重要性。

【解析】15.“母亲虚构了三十年前那个春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错,文本一第4段,

“母亲首次生产……孩子夭亡了。”说明事情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虚构的。故选C。

16.文中多次写到梨花,演染了氛围,契合人物心境;作者赋予了梨花某种特殊的含义,增

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①指自然界的梨花。“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

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

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

所以有梨花开”,秋日父母在田里散步时,母亲发现树上几朵白色的梨花。

②“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

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

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寄寓着母亲对

第一个孩子深切的思念和执意生下“她”的深挚的母爱。

③“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

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

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7.从“父亲”参加抗日,战争结束后迎接小女儿出生,为小女儿治好病,临终时说出自己

的误诊情况,并要求小女儿编辑出版等,体现了情节曲折的创作要求。文中多处用到了细节

描写,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父亲”高烧时,“嘴里又说着……不说胡话,只喊药名”的细节

描写,渴望我答应他出版误诊时,“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等描写,给我们塑

造了一个不计较个人名誉,一心为了医学事业的医者形象。

【答案】

15.C

16.①指自然界的梨花。秋日父母在田里散步时.,母亲发现树上几朵白色的梨花。

②寄寓着母亲对第一个孩子深切的思念和执意生下“她”的深挚的母爱。

③“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17.①情节曲折:父亲临终前嘱托小女儿出版他的误诊病例,这一情节设置虽令人意外,却

也合乎情理,与父亲高大的医者形象吻合,凸显他崇高的医德。

②细节生动:父亲病倒后嘴里说着“黄黄”“白术”等,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

'也发展鞠躬尽瘁的医学工作者形象。父亲要求出版误诊病例的时候看着她,眼神明亮坚定,

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一心造福于人的医者形象。《误诊记》封面的梨花,

象征了父亲的清白品格。

【解析】18.少年前去投奔彭越,彭越是“往从”的宾语,"日”的主语为少年,排除A。“百

余人”为“泽少年”的定语,排除B。“少年”作为“强请”的主语,排除C项。综上所述,

本题正确答案为D。

16.B.诣:到……去.故选B。

20.A.从原文"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可见他有想法,只是在等待机会。故选A,

21.①“败”:战败。“亡”:丢掉、丢失。“将”:率领、带领。翻译为:刘邦在彭城战败,彭

越又丢掉了他攻占的城池,带领他的车队向北驻守在黄河沿岸。

②“徙”:流放。“之”:“到”。“遗”:留下。翻译为: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

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到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

【答案】

18.D

19.B

20.A

21.①刘邦在彭城战败,彭越又丢掉了他攻占的城池,带领他的车队向北驻守在黄河沿岸。

②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到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

患,不如杀掉他。

译文:

彭越,是昌邑人,字仲。常在镇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揭竿而起,

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效仿他们“。

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过了一年多,泽中一百多个年轻人,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

绝了他们,年轻人们执意请求,才答应了。彭越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

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彭越很抱歉地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

当首领。现在,约定好的时间而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头,只杀最后来的一个人。”命人

杀掉他。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再迟到了。”于是彭越就拉过最后到的那个

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众人都大为震惊,没有谁敢抬头看他。于

是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收集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

刘邦攻打昌邑,彭越援助他。汉二年,刘邦和各路诸侯攻打楚国,彭越率领他的部队三

万多人归附汉王,刘邦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刘邦在彭城战败,彭

越又把他攻占的城池都丢掉了,带领他的军队向北驻守在黄河沿岸。汉三年,彭越经常往来

出没替汉王游动出兵,攻击楚军,断绝他们的后援粮草。汉四年,项羽和刘邦在荥阳相持,

彭越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邑。汉五年秋天,项羽的军队向南撤退,彭越又攻克昌邑旁

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来供给刘邦的军队食用。项羽死后,立彭越为梁王,定

都定陶。

汉十年秋,陈猫造反,汉高祖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说

自己生病了,只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刘邦很生气,派人去责备彭越。彭越很害怕,打

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

如就此出兵造反。”彭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彭越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逃

到汉高帝那儿,控告彭越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刘邦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彭越,彭越不

曾察觉,因此被逮捕,刘邦把他囚禁在洛阳。主管官吏审理,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