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_第1页
农村基础教育_第2页
农村基础教育_第3页
农村基础教育_第4页
农村基础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基础教育——陈敏在为期五天的暑期实践中,我们一行五人,去了湖南怀化的一个小山城——沅陵,切实感受了在农村远程教育的影响,而母校新校长的一番话,让我感触颇多。“当前教育最让我痛心的不是有多少人考不上大学,而是最为高中校长的我,至今仍要教学生怎样尊重别人,关爱别人,怎样做人,而这些,应当是在学前班,小学就应该完成的任务!”在采访中,校长如是说道。我一直认为远程教育在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上具有重大意义与优势,但直到接触真正奋斗在教育一线上的老师们才发现,成绩的提高远没有学生素质的提高更让他们觉得欣慰。他们至始至终关注的、言传身教的是素质问题,他们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但素质的高低则全来自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着重于农村教育中素质教育才是重中之重。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一、现阶段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定位不准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即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中,农村教育单选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中国有800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步扩大。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率反弹许多农民是非常看中读书的,希望子女成才,能出人头地。他们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收入低而教育费用又在不断上涨,让许多农民深感供养一个初中生都有一定困难,许多农民甚至无力供养,导致一些孩子不得不辍学。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是工作压力大与职业安全系数偏低的外在表现。据有关统计约有15%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各种表现。主要原因是:持久的工作辛劳,长期固定和闭塞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责任心,家长有形无形的压力,绩效考核的竞争,社会的优劣评价,年复一年的累积,导致许多教师形成职业倦怠。这不仅对职业学习、工作激情、师生关系、教育方法和教育质量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成为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隐患。学困生及其心理问题教育要时时面对活生生的人,如何让每个学生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这是一个艰难的话题。社会的“状元”情节,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品牌追求,教师的绩效压力,应试教育的重负最后全部压向学生,导致许多学生成为达不到家庭和学校期望的学困生。学习上的困难,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压力,使许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有关调查显示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0%左右。社会和家庭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一日不改,学困生和心理问题学生永远是学校无法承受之痛。家校关系和教育方法上难解的困惑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思想观念、风气也产生了巨变,农村进入独生子女时代,教师不再是二三十年前那个意义上的教师,孩子也不再是二三十年前那样的孩子。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生活、处世方式等的巨变,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过高期望,孩子性格的任性、张扬,等等,诸多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使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驾驭课堂,如何与学生协作,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中偶发的不愉快,如何让在家中是“小太阳”的孩子适应学校和学习,如何惩戒违纪违规的学生……成为学校和教师理不清、弄不明的难题。一个孩子有四五个亲属在呵护、管理,一个教师平均要教育、管理二十多个孩子,怎能期盼教育管理熨帖、学生和家长满意呢?实际工作中,教师已失去了许多尊严,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面临着许多无力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当发生一些师生纠纷时社会、媒体的不适当评价,家长的不理解,使家校冲突、师生纷争成学校“解不开的结”。二、现阶段农村教育政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出发,对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新的重视与关注,农村教育政策因之有着明显的变革与创新。教育政策变革与创新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对教育政策的不断创新也在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的“三农”问题深深寓含农村教育问题于其中。农村教育问题既是现阶段“三农”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构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那么,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趋势也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焦点问题,并且成为不仅是制约整个教育发展,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是制约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有论者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遭遇到了素质门槛。近些年来出现一种极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使劳动力的供给符合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则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改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但另一方面,农民子女受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教育费用在农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民对子女受教育后的预期越来越差,最终是农民感到子女受教育不划算,直接影响农民子女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的问题与矛盾已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治理农村教育问题不仅成为教育界同时也成为全社会的呼唤与期待。正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出发,也正是从更高的立意上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我国政府在调整国家宏观政策之时,适时地将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列为国家政策议题,并且颁行了一系列新的旨在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2001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国务院又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决定中得到特别的重视与强调。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这是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政策宣示,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亦因此成为各级政府更重要的政策行动。2005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政策,除了国务院颁行的这些重大决定外,来自教育部及中央其他部委,尤其是来自各省、市政府的相关政策决定则更为多样。可以这样认为,当新世纪的大门开启之后,农村教育政策建设进一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建设的重心,一系列旨在推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政策的颁行与实施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建设最突出的事件,并反映出教育政策建设新的加强与进步。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与调整,是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积极回应,它基于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并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今日,农村教育的政策变革,乃是直接着眼于并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三、现阶段农村素质教育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原因如下:教育理念匮乏、落后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全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于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四、对农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1、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2、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农村的自然环境对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特殊优势,农村生活环境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潜在优势和农村学生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现实优势。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乡村资源的发掘与使用。乡村学生与城市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这些经历和感受恰恰是他们接受新知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师要有与乡村孩子适合的乡村经验,需要有与乡村孩子亲近的心智模式,还需要有与乡村孩子圆融的乡村情感。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农村教育的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他们。为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3、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单靠进修、函授、自学等常规继续教育或短期培训是很难完成的。更何况这些学习方式给山区教师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因不能支付高昂的进修或函授的费用而望而却步、参加成人高考的难度、函授路途的遥远、编制的紧张、记忆力的下降……这都严重束缚着教师们的再学习和再提高。然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正顺应了这种趋势和需要。一是使教育信息传播距离更远,传播面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二是使教育信息的贮存更方便,形式更多样,贮存量更大;三是对教育信息的处理更快、更准确,处理能力更强;四是对各种教育资源和人的各种感官的利用和开发更全面、更有效。也正是这种开放式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形式克服了常规教育给山区教师带来的困难和障碍。它不仅为广大教师创造了快捷便利的学习机会,不需考试,因材而学,反复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了许多经济上的困难。现代远程教育就算是把学校办到了老师们的家里 这是老师们的肺腑之言。4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在深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一种以单向传授为主的知识传播。教师始终是传播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是极其有限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听课”。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学生与网络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构建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独立自主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自主性、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2、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学生不可能时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师讲的每一点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兴趣,就会一点点消失殆尽。不言而喻,这种“费时多,效率低”的学习早已不适应时代进步的快节奏,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到底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既成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又成了老师们最头痛的事情。正是在老师们速手无策之时,现代远程教育帮了老师们一个大忙。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电教手段,能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不失时机、循序渐进,综合利用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