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模板_第1页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_第2页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_第3页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_第4页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高一化学教案模板七篇

高一化学教案都有哪些?化学的核心学问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化学是一股改造自然的强大力气的重要支柱。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教案模板七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篇1)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试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洁的试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熟悉试验方案设计、试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讨论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试验,记录试验现象,并学会主动沟通。逐步形成良好的试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试验技能;设计简洁的探究试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讨论中,人们常常依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同学已经把握了肯定的物质检验学问,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学校化学学问,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同学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熟悉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同学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的自主性。其次,依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详细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正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试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看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试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试验1NH4+

试验2Cl—

试验3SO42—

各个试验中,依次观看到什么现象?消失这些现象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纳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__银溶液和稀__,生成不溶于稀__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争论]在完成相关试验时,都有一些值得留意的问题。请结合试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学问,分析下列问题:

试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试验2:为何要加稀硝X?试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试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__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__是为了避开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解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依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牢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精确     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同学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依据所供应KIO3的性质并设计试验方案。

[试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纳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试验?操作中要留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讨论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需把握常见离子检验的试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洁的试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常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需留意哪些问题?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篇2)

物质的分散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依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分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试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缘由,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分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学校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胶体的学问讨论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同学而言是一个较为生疏的领域,是同学通过分类思想来讨论物质、观看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现在许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同学熟悉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同学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试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学校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分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分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别的性质呢?

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别的性质。

[试验1]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

试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耀烧杯。

试验现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看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试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应用:如何用简洁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试验2]胶体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试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试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试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分散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熟悉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试验2]溶液的导电性试验:

试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试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篇3)

教学预备

教学目标

1、介绍氯元素被发觉的历史,以及目前的应用。

2、熟识氯原子的机构特点和化学特性,把握氯和金属,氯与氢气,氯与水发生的反应。

3、熟识燃烧的新的定义,把握液氯与氯水的区分和成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试验室制法。

教学工具

试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索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简单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觉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索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觉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觉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索与沟通]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觉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觉到确认所用时间、缘由,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现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看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学校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宁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试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看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宁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潮湿的两片红色布条,观看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潮湿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由于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索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看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索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马上发生爆炸

②试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汲取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马上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试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汲取多余的Cl2,②错误,排解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解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柔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试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试验仪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点评: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阅读思索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简单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态存在。

[板书]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引导]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觉过程。完成讲义。

[阅读思索2]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觉的,并在年,由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觉和确认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思索与沟通]1、试写出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由氯气的发觉和确认大家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提示:氯气由发觉到确认所用时间、缘由,戴维确认氯气的依据)

[引导]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探究1]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现刚收集的一瓶氯气,观看氯气的颜色和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能溶于水(氯水)、易液化(液氯)

[引导]在学校时曾经学过有关氯气与钠的反应,回顾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设问]氯气能否与不活泼的金属如铁、铜等反应?

[探究2]视频播放氯气与铁的反应

[板书]2Fe+3Cl22FeCl3

[总结]氯气不仅可以和Na、Fe反应,还可以和Al、Cu、Mg等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如与铜反应生成氯化铜。

[板书]Cu+Cl2CuCl2

[结论]氯气具有很强的性,可以和绝大多数的金属在或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金属。

[设问]氢气在空气中宁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有什么现象呢?

[探究3]氯气和非金属反应

试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看现象。

[板书]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

现象总结“氢气在氯气中宁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生成”

[探究4]氯气和水反应

在收集的两瓶氯气中,分别加入干燥和潮湿的两片红色布条,观看现象。

点评: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潮湿的红色布条褪色。

[提问]通过这一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使布条褪色的是氯气吗?

[归纳]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溶于水才具有漂白性,是由于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产生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板书]c.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

[结论]氯气无漂白性,溶于水的氯气可以部分和水反应生成和,具有漂白性

[阅读思索3]次氯酸的性质:

①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性,可以用来杀菌消毒和漂白;

②酸性:次氯酸是一种酸,

③稳定性,次氯酸不稳定,在下可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探究5]氯气和碱的反应

往盛有氯气的塑料瓶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盖,振荡,观看现象。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结论]氯气可以和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盐酸盐、次氯酸盐和水。

[阅读思索4]工业上制取漂白液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制取漂白粉和漂粉精的反应方程式是,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

[点击高考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Cl2的性质活泼,与H2混合后马上发生爆炸

②试验室制取Cl2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Cl2可以用Ca(OH)2溶液汲取

③若Cl2发生泄漏,应马上向上风地区转移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D.③⑤

解析:Cl2与H2混合,达到爆炸极,在点燃或光照的条件下能发生爆炸,①错误;Ca(OH)2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溶质含量少,试验室中通常用NaOH溶液汲取多余的Cl2,②错误,排解A、B项;HCl气体与AgNO3溶液反应可产生AgCl沉淀,④错误;将混合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的是HCl气体,而不是Cl2,⑤错误,排解D项。

答案:C

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B.石灰乳与Cl2的反应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D.上图所示转化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A项,25℃时,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小,故不正确;C项,氯气与铁在加热或潮湿的环境中易反应,而在常温柔干燥的环境中不反应,不正确;D项,制备NaHCO3和NaHCO3分解的反应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正确。

答案:B

3.下列试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解析:A项,新制氯水中的HClO见光分解生成氧气;B项,新制氯水中的H+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C项,新制氯水中的Cl2与NaBr反应生成Br2和NaCl,没有气体产生;D项,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答案:C

4.(双选题)如图所示,从A处通入Cl2,关闭B阀门时,C处的红色布条上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当打开B阀后,C处红布渐渐褪色,则D瓶中装的是()

A.浓硫酸

B.NaOH溶液

C.H2O

D.饱和NaCl溶液

解析:先应推断A处通入的Cl2是否带有水蒸气,依据B阀打开时,C褪色,说明A处的Cl2为潮湿的,潮湿的Cl2在B阀关闭时通过D瓶,看不到C处红色布条有明显变化,说明D瓶溶液汲取了氯气或汲取了潮湿氯气中的水蒸气,故正确答案为AB。

答案:AB

课堂总结及评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主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通过试验激发同学学习爱好。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化,我们会把握更多的学问,并利用这些学问为生活服务。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Cl2的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水反应,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道理。下节课我们将连续学习Cl2的其他性质。

板书设计:

其次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1.原子结构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水反应

4.用途:活动与探究

(1)H2在Cl2中燃烧时瓶口所产生的现象与打开浓盐酸试剂瓶所产生的现象为什么相同?

(2)氯气有毒,但是为什么又用它来给自来水消毒?

(3)到本市自来水公司做一次调查,了解自来水公司是如何给自来水消毒的。

(4)人在“死海”中为什么不会下沉?

(5)上网查找资料(或查词典《化工辞典》王箴主编,化工出版社),了解当前国内、国际上可以用于自来水消毒的试剂有哪些。

附调查表

[作业]:课本P87之1、2、3、4、5、6、7、8、9。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篇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学问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学问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

其次部分是化学电源;

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讨论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殊是电化学腐蚀的缘由,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讨论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学问,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学问,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同学状况分析与对策

同学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学问;在力量上,同学已经初步具备了观看力量、试验力量、思维力量,喜爱通过试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试验现象推想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依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同学实际状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学问技能:同学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把握电极推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力量方法:通过讨论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育同学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力量、试验设计力量及动手操作力量、表达与沟通力量;从而获得科学讨论力量和技巧;增进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加同学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学问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试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同学进行化学试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究;通过试验探究熟悉,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供应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问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试验外,还设计同学自主探究试验。

指导同学进行试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行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简单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楚、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同学的奇怪   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同学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同学亲身体验学问形成和进展的过程。为同学创设好学习、讨论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同学;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同学;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同学;⑷把沟通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同学。

2.学法——试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试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遗忘,我观察因而我记得,我亲自做因而我理解。”同学学习任何学问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究发觉,因此,在课堂内增高校生的活动量和参加意识,每两人一套试验装置,通过仔细试验,认真观看,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同学处于乐观主动参加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争论,沟通评价,最终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识的事例引入

⑶从试验引入

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试验讨论

确定主题:(供应同学试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试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同学分组争论设计方案,为同学预备试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同学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制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试验、观看试验现象、记录试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老师巡察、指导,订正同学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大事。

沟通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沟通设计方案和展现试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老师组织沟通并适当的提问,使同学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讨论学习顺当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现给同学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加了同学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同学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自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同学把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打算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同学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同学思维力量,带动了同学学习素养的提高。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养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把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力量目标:

①培育同学科学的思维力量。

②培育同学试验观看力量和对试验现象的分析力量。

(3)德育目标:培育同学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现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同学的课堂乐观性,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同学在把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规律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试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熟悉和把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需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进展,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纳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爱好,调动同学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同学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试验促学法:通过老师演示,同学动手操作,观看分析试验现象,把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帮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同学把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同学的归纳和规律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帮助手段

1、说试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试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全都,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同学深刻了解、把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篇6)

一、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支配,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学问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缘由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非常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进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同学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同学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进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留意反映了化学的进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同学思索,使同学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亲密联系,增加同学的环境爱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同学理解所学的学问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削减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学问与技能目标:使同学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育同学猎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力量。又通过对问题的争论,培育同学擅长思索,勇于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培育同学语言表达力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同学进行节省能源,爱护环境的教育,培育同学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试验的创新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情感,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试验和讨论性学习活动,对同学进行素养教育,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和实践力量。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由于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试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同学都能够参加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胜利的喜悦,同时在小组争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同学的思维活动,又使同学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欢乐,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同学的课堂。

转变老师的教与同学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同学的进展为本的思想,培育同学终身学习的力量。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同学在学校已积累了肯定的基础学问,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同学很易于发挥,是同学把广泛爱好与中心爱好有机结合,同时培育自学力量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同学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老师,老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进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同学踊跃小组合作争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熟悉的吗?

肯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经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同学猜想,老师总结。

强调“经常”,并非肯定。做好试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特别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自然 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人类许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试验进行探究性试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熟悉?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斗?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采年限

8)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进展,对将来布满信念。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育同学讨论性学习的力量。

高一化学教案模板(篇7)

【学习目标】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诠释:对于溶液,我们可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取用溶液时,一般是量取体积,并不是称量其质量。假如知道肯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那就便利多了。

要点一、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辨析

从单位体积的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有mol/L(或mol·L1)等。

留意:

(1)溶液体积不能等同于溶剂体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