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二语文教案范文初二语文教案范文七篇
初二语文教案都有哪些?程标准在“总目标”下。依据1~2班级、3~4班级、5~6班级、7~9班级四个学习段,分别提出了“学习段目标和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初二语文教案范文七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初二语文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神秘。
力量目标:
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会其学问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学问,清晰明白的说明简单事物,逐步提高写作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育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擅长观看生活,喜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悟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赐予了我们无穷的财宝,赐予了我们无穷的探究空间,赐予了我们无穷的精神启发。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北极旅鼠,它们身上就有很多难解的谜。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神秘。今日,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个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伴侣的第一个中国人——位梦华给我们叙述的故事,我信任听了这则故事之后,你肯定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爱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吧!
2.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化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伴侣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状况。他的主要著作有《奇妙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媲(pì)美挑衅(xìn)迷惘(wǎng)笃(dǔ)信
啮(niè)齿滑稽(jī)徘徊(huái)逃跑(cuàn)
2.解词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妙的程度差不多。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斗。
迷惘:由于辨别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奇。泛指传闻的,没有依据的话。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方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协作。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叫“旅鼠之谜”,你知道旅鼠的“谜”有哪些吗?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旅鼠之“谜”。
同学阅读课文,找出旅鼠的神秘,并争论沟通。
(提示同学,留意勾划)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些神秘?
北极旅鼠的神秘:
(1)惊人的繁殖力量;(2)掌握繁殖,吸引天敌;(3)死亡大迁移;……
老师追问:同学们,除了课文里边提到的三大神秘之外,其实旅鼠身上还有很多的谜,请阅读课文,再去发觉,提出你的疑问。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自由发言,诸如:
(1)为什么旅鼠在死亡大迁移的时候只往西或往北迁移呢?
(2)他们为什么要跳海呢?
(3)他们明明有惊人的繁殖力量,为什么还要掌握呢?还要实行自杀行为呢?
……
2.推想旅鼠之谜的缘由。
同学们,面对旅鼠的神秘,你想解开这些神秘吗?开动自己的脑筋,整理自己的思路,推想一下旅鼠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吧。
争论:旅鼠神秘的缘由。(略)
(引导: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他们在维持着生态的平衡,维持着自然的和谐进展,或许旅鼠有这种本能。)
3.插入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文章第11自然段讲旅鼠惊人的繁殖力量这一神秘的时候,实行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精确 地说明白旅鼠的繁殖力量超强,达到了骇人听闻地步了。
老师渗透:同学们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为了使我们现在的猜想更加有依据,我想,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必需更加努力地学习,把握更丰富的科学学问,去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找到旅鼠之谜的真正缘由。
4.老师总结文章:
同学们,课文通过“我”与丹尼斯的对话,给我们介绍了北极旅鼠的神秘。虽然我们无从知道旅鼠之谜的真正缘由,但我们却能感受到:这或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这一切,掌握着自然的和谐进展。由此我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才智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刻含义。
四、争论与探究
1.一只小小的旅鼠尚能如此,我们人呢?正如课文所说:“人类或许应当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假如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或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结合下列文字资料,争论一下,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旅鼠之谜》教案
(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启示:重点在掌握人口,学会自我调整,以求和谐进展。
动物们都知道通过掌握自身种群的数量,来保持生态平衡,维持自然的和谐进展。而我们人类呢,也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得可持续进展。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旅鼠的三大神秘,学问性强,但读来生动好玩,引人入胜。这是由于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那它的写法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记叙的框架。本文具备记叙的六要素。
对话的方式。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既通俗又亲切。
说明的内容。如把丹尼斯叙述旅鼠三大神秘的话筛选出来,连接起来,是一篇完整地介绍旅鼠学问的说明文。
六、拓展迁移
1.老师在开课的时候说了,神奇的自然赐予了我们很多,你读完了这一篇学问性与趣味性都很强的文章,肯定会有很多印象深刻的地方吧,请把它谈出来和大家一起共享。
引导同学谈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也可以谈出自己的感受。(鼓舞同学畅所欲言)
2.课后观看与收集
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利用课后时间去收集或观看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缘由,在班上沟通。
七、总结全文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神秘,新颖好玩,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才智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假如反观人类自身,或许会领悟到许多……
初二语文教案范文篇2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布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许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孤独 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患病贬谪,经受非常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解释,理解诗意
3、全班沟通,翻译全词
参考: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盼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妙月色。
五、赏析语句
(一)序言
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福。
2、在词作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妙祝福。
3、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期”渴望团聚。
4、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非常哀思。
明确: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6、那是不是要远离官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布满冲突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可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亲人——思念
政治——失意
初二语文教案范文篇3
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向我们展现了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为我们塑造了有着独绝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刻画形神兼备。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的人,二写“奇人”,一“俗”一“奇”,便是小说的要领。泥人张、杨七、杨巴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共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能够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内容。
力量目标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曲折有致支配情节结构的方法。
2.理解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超群技艺,培育同学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加强同学对文字的感悟力量。
3.品尝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及练习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突破方法:通过同学采纳单口相声、快板等形式对课文中感爱好的情节进行复述,这一环节使同学自然地感受到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然后通过拜师学艺这一环节可使同学深化地感知人物形象。这样同学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布满爱好与激情地去表演。同学通过口头叙述身边的奇人奇事的练习学会写人物速写。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同学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同学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敏捷现、声情并茂。
2.争论点拨法。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简洁,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可采纳同学自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小组沟通,口头评析,也可写短评。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奇人”
设计(—)山东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奇人绝技榜中榜”,你在看电视的时候,肯定有令你难忘的具有特别本事的人,请你举一个例子。
如:骑车走钢丝,徒手撕铁盆,鼻子拉汽车等。
今日就让我们来看看天津卫这个地方有什么奇人绝技。
设计(二)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在我们市并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今日就让我们熟悉两位俗世奇人。
二、朗读课文——说奇人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奇人。
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老师也可播放录音让同学仿读,标出难以认读的字词。
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敏捷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老师可先范读几段,同学再读。
沟通明确:
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光明,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谁也不得罪。
逢场作戏:遇到机会应酬一下,凑凑喧闹,并不仔细对待。
看风使舵:比方看情势或别人眼色行事(含贬义)。也说见风使舵。
左右逢源:比方事情任凭怎么办都很顺当。也比方办事圆滑。
2.再读课文,说奇人。
老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就你喜爱的情节用快板的形式、单口相声的形式,或者是说书的形式说出来。其他同学点评。
留意语气、语调、神态、动作,突出人物性格,做到声情并茂。
三、合作探究——学奇艺
1.语文活动设计:拜师学艺。
多媒体展现:通过听以上几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话说奇人,信任你对他们也产生了爱好,假如文中的奇人现在要招徒弟,你最想跟哪一位奇人学艺?并说说你的理由。
2.同学先在小组内沟通,然后全班沟通。
3.沟通反馈。同学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点评,引导同学体会奇人之“奇”,并深化感知人物形象。
同学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拜“泥人张”为师,由于我想学他的一手绝活——捏泥人。他能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不声不响地就捏出了海张五。
我拜“泥人张”为师不但由于他有超群的技艺、无人能比,而且他行事沉稳,镇静自若,后发制人。他是一位共性内敛、应对从容的令我佩服的奇人。
我拜杨七为师,由于他有绝活,能制出与众不同的茶汤。要不是他制的茶汤名声远播,中堂大人也不会来这里喝茶。
师:泥人张就撮了一个海张五,你为什么就认为他技艺超群无人能比呢?
争论明确: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我拜“好嘴杨巴”为师,由于他聪慧机灵、人情练达、机敏过人,被中唐大人误会后,奇妙辩解,既让对方明白其误把芝麻当脏土了,又给对方留足了面子,从而化险为夷,又获奖巨银。他是一个机警聪慧、巧于辞令的奇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纷繁简单的社会。
(老师可在这一环节让同学质疑引出:如何评价好嘴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
目的在于引导同学明确对杨巴的圆滑、精于人情世故大加褒扬,并不是出于纯粹的道德推断。旧社会民间艺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在谋生过程中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环境,也促成了小人物特别的生存策略。杨巴的圆滑、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等性格与其说是性格上的弱点,不如说是应对生存环境的特别策略。)师:文中说杨巴是“好嘴”,其实就让他说了一句话,那么杨巴的“好嘴”好在何处?
争论明确:从说话的难度看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可见形势紧急,千钧一发,需要“敢说”;再者,左右犯难:说是芝麻,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掉脑袋,需要“巧说”;第三,时间紧迫,必需赶在中堂大人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从说话本身看,“不知道”“不爱吃”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既明确告知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又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
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全部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喜爱“赏银一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震”。
这也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4.老师小结:“泥人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捏出“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的泥人,一言不发而以奇招制敌实在令人佩服;杨巴危难之际显身手,话虽不多,但灵敏、奇妙、适时,也是高手!值得拜师。本文中的两位奇人,采纳以小见大的写法,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简洁,但又极富戏剧性,情节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这也正是谋篇布局之奇,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
四、品评赏析——品奇语多媒体展现
《俗世奇人》所塑造的奇人形象生动,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得益于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人说冯骥才的语言幽默风趣,酷似单口相声;也有人说他的语言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还有人说他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十足,还有人说他用词精确 凝练。请你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二例揣摩评析。
同学思索并沟通。
活动成果展现:
幽默风趣,单口相声风味。如“有第一,没其次。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熬小鱼刺多,简单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吹,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A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传神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洁净”。可见他俩对中堂大人的到来不是一般地重视F再如“李中堂刚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着实形象地写出了中堂大人当时的生气,形势之危机,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杨巴要扭转局面作铺垫。
“津味一十足。如“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必需抓紧想辄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富有浓郁的天津味。
用词精确 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叭”字可以看出泥人张内心的生气、鄙夷与不屑。再如“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确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中两个“找”字用得实在是妙。这本是海张五在“找乐子”,找“泥人张”的乐子,而“泥人张”便把他找乐时的丑态捏成了泥人,一个“找”字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灵,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如换成其他的词语就看不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灵应对”了。
五、自由探讨
同学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可向同学、老师提问。
同学可能问到的问题有:
现在天津还有“泥人张”那样的高人吗?还有那样的茶汤吗?他们的技艺是否流传下来了?
老师可引导同学结合来探讨。冯骥才,近年来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爱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现代社会进程中濒临灭亡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爱护,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通过探讨使大家熟悉到我国民间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才智的结晶,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这些遗产如今正受到巨大的冲击,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
六、作业设计——联系生活,写“奇人”
1.连续阅读《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
2.学习《俗世奇人》的写法及语言,发觉身边的奇人奇事,以“身边奇人之……”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该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自选方式复述课文
这一环节,激发了同学爱好,同时使同学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r解,同时,又能初步感受幽默、富有表现力及富有地方风味的语言。并为下一环节的“拜师学艺”作好铺垫。
二、结合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同学在轻松开心的氛围中深化地感知人物形象,并体会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极富戏剧性、一波兰折的情节。学习独具匠心支配文章结构的方法。
三、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自然引出“关注民俗”这一话题,引起同学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深化了解为爱护民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所作出的贡献。
初二语文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训练用一般话正确朗读的力量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同学观看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支配: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状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预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友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嘱咐,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布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日,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闻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始终被广阔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始终被选入教材,培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仔细阅读、学习。
2、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闻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实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爽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状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差(chāi)使(shi)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妥(tuǒ)贴(tiē)踌(chóu)躇(chú)迂(yū)蹒(pán)跚(shān)箸(zhù)拭(shì)琐(suǒ)屑(xiè)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在老师指导下同学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识,又是个种发觉式的学习过程,当然究竟是学校的同学,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珍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果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老师可在同学阅读时巡察,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老师可依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争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同学观看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争论】1、我与父亲最终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争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逆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比,更显父爱崇高。
【争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遗忘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观察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旧买着老迈的步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观察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予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争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其次段,到徐州见着父亲,观察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伤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伤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观察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难过之泪。
〖板书〗难过之泪
【争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行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看,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争论的方式进行)
【争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妙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索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同学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终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悟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采纳圈点批注、朗读、争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同学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纳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学习把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简单感情。
2.精确 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把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根据段落挨次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争论法、老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同学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端详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同学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缘由何在?
教学突破:对同学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同学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预备
老师预备查阅资料,把握状况及作品背景。同学预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精确 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把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老师指导同学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叙述让自己懊悔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老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同学默读课文,熟识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索相关问题
初二语文教案范文篇5
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并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和默写重点段落。
2、借助工具书与解释,能比较精确 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能比较精确 的说出课文重点段落的意思。
3、理解和把握课文中部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课文的出处、准时代背景。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根据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详细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精确 、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熟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和卓越技艺。
课时支配:4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状况,简介及相关学问。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把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把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解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同学熟识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爱好。
二、题解
1、: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闻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p、250)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详细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忱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状况,引导同学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
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
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
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
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
2、重点词:
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留意句中停顿: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其次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生字
2、、朝代、出处等学问
3、分段朗读(重点断句)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
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
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巡游
许: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关连诎:通“屈”,弯曲衡:通“横”
了了:清清晰楚为人五:刻成曾:尚,还
盈:满简:选择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异
2、结合书下解释理解文意。要求:
(1)仔细读书下解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老师重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看基础上写成的,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奇妙)
2、是以什么挨次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其次部分(2——6):具体详细的介绍“核舟”的内形状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其次层(6):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四、朗读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思索与练习一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
1、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根据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详细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3、学习语言的精确 、简明。
4、熟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内容。
2、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二、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是怎样赞扬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其次部分(2——6):具体详细的介绍“核舟”的内形状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1)是采纳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先总写,再分写。
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
——其次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楚,层次井然。
(3)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
——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
(4)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5)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势、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闻名文学家。
位置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伴侣。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伴侣。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三人姿势、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记得失,沉醉与画卷美妙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势,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势、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7)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比,相应成趣,实在“奇巧”。只用寥寥数语就精确 生动地展现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精确 、简明。
其次层(6):介绍舟的背面
(1)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外形“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超群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方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超群的雕刻技艺。
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
(1)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排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异。最终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美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总结全文:
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简单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敏捷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善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慧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致和语言的精确 、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四、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索与练习二、三
2、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熟读课文。
2.进一步学习本文精确 、简明的语言。
3.进一步熟悉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才智和卓越技艺。
4.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朗读全文
二、学习精确 、简明的语言
三、分析练习并学习制作词语小卡片(附后)
四、指导背诵
要求: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初二语文教案范文篇6
一、教学目标
学问和力量:熟识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税务师试题精析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税务师考试全科复习试题及答案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通关秘籍分享试题及答案
- 中药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预习试题及答案
- 冠脉CTA护理配合要点
- 2025年初级会计师考试底线思维剖析试题及答案
- 2024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3章 整式的乘除3.6同底数幂的除法(1)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 2024年基础医学知识的前沿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台球用品市场现状调查及前景趋势研究研究报告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检测卷
- YY/T 0165-2016热垫式治疗仪
- GB/T 37969-2019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通则
- 最新个人简历模板封面可直接下载使用(word版)
- 软件验证报告模板参考(完整版)资料
- 生猪屠宰检验检疫课件
- 输液港的植入和并发症处理课件
-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处置专项方案
- 起重设备(龙门吊)安全专项检查表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法院
- Q∕SY 1815-2015 排水采气用起泡剂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