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物理-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物理-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物理-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物理-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本节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两部分内容构成。教学的重点是,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何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推导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密度关系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本节内容采用先对物体上浮、悬浮、下沉做出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运用第七章力的知识,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讲解浮力的应用就会容易很多。教科书以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为实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如何通过改变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实现浮沉。很好的与学生的认知衔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取得良好的效果。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听评课一、教学思想上: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理念。课堂活动中,小组交流合作,自我的展示提升,规律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教师教学活动只是高效的组织、正确激励的评价、适时的点拨和拓展。二、教学方法上:本节课充分利用实验观察法来明确相关概念和原理,并利用问答法这一有效手段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充分利用分析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生能力和变向思维能力,将知识连成体系。三、教学效果上:教师知识点讲解仔细,能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主要的优点:1、教学设计的主线清楚,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语言亲切,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学板书清晰,概括要点。2、实验器材就地取材,如矿泉水瓶,来源于生活,简易方便,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3、教学手段丰富,做到“看、做、想、讲”的有机统一,“做一做实验,看一看现象,想一想原因,讲一讲结论”,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有效激发思维。4、引入时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题目练习与导入相扣,同时结合辽宁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乐。教学建议: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增加易操作、实验现象明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充分体现实验学科的特点。另外,在时间的分配分配上更合理一些,使这节课更加完整。【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与前面的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的知识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和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深刻的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求知兴趣。【效果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综合性比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应用受力分析、力和运动关系以及与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等。因此,如果不联系力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使得知识游离于方法之外,这也与课程的三维目标相背离。而学生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着学生进一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因此,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实施最近发展区策略,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与过渡,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降低理解难度的有效方法。【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本节知识综合性比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应用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与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等。本节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节内容采用先对物体上浮、悬浮、下沉做出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运用第七章力的知识,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讲解浮力的应用就会容易很多。教科书以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为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如何通过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实现沉浮。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1.如图所示,海面上航行着两艘相同的轮船甲、乙,甲船空载,乙船满载。那么()A.甲船所受浮力比重力大B.乙船所受浮力比重力小C.甲船所受浮力比乙船大D.乙船所受浮力比甲船大2.鱼体内有一器官叫鱼鳔,鱼在水中可以自由地沉浮,就是靠改变鱼鳔的体积来实现的。当一只鱼在水中沉浮时,你认为它主要是改变()A.所受的重力 B.所受的浮力C.水的密度 D.无法确定3.把重为8N、棱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投入水中,当物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N/kg)()A.物块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 B.物块所受的浮力为10NC.物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为800Pa D.物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为1000Pa4.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潜艇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潜艇模型是通过改变潜艇的重力实现沉浮的B.向内推注射器活塞,水会被压入试管中,可实现潜艇下沉C.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试管内水量适当时,可实现潜艇悬浮D.潜艇模型的试管上绕些铁丝,可保持试管稳定5.在一根表面涂蜡的细木棍的一端绕着适量的铁丝,把它放到甲、乙、丙三种密度不同的液体中,木棍浸入液体里的情况如图所示,则木棍在三种液体里受到的浮力F的大小及三种液体密度ρ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 B.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C.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 D.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6.一个质量是6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N,如果往盐水中注入清水,鸡蛋将。(填“下沉”“上浮”或“不动”,g取10N/kg)7.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当航母在平静的水面航行时,它所受的浮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的总重力。当航空母舰上舰载飞机起飞后,它排开水的体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8.在寓言故事《乌鸦喝水》中,乌鸦把小石块投入瓶中而喝到了水。如图所示,水中石块受到的浮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水面上升过程中,水对瓶底的压强(填“增大”“减小”或“不变”)。9.某水上运动项目使用的长方体水上标志物,经测量其质量为100kg、体积为0.2m3,它的密度为kg/m3。它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受到的浮力为N。(g取10N/kg)10.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有关,若剪断图中的细线,石块将(填“上浮”“悬浮”或“下沉”)。11.“独竹漂”是指运动员脚踏漂流在水面上的单棵楠竹(如图所示),依靠小竹竿划动达到水上漂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手表演时赤着脚,手执一根细竹竿做“桨”,表演“乘风破浪”、倒退、转身、绕弯、换竿等绝技,颇有“一苇渡江”之妙。若楠竹的质量为10kg,运动员和细竹竿共重500N,则此根楠竹所产生的浮力为N(g取10N/kg),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m3。12.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用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用一块质量为60g、密度为1.5×103kg/m3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然后把图钉或者螺母、沙粒等当“货物”装进去,看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最多,最后是小华同学造的小船以装载了100g的“货物”获胜,如图所示。(g取10N/kg)求:(1)这块橡皮泥直接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2)小华“造”的小船装载100g货物时受到的浮力大小;(3)根据上面的计算,说一说用钢铁造的船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浮沉子的实验为情境导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内容采用先对物体上浮、悬浮、下沉作出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引出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运用第七章力的知识,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讲浮力的应用就会容易很多。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等的限制,在知识的应用环节,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课标分析】课程内容标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判断物体浮沉。会对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