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乡愁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乡愁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乡愁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乡愁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乡愁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教学设计课前学生们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导入:课下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乡愁的诗,现在谁来展示一下你知道的乡愁诗?(生自由回答)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体会《乡愁》。初读感知,谈体会。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纠正“这头”“那头”“啊”的读音。教师范读。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生自由回答)二、深入品读,读好乡愁。1、赏析“坟墓”等意象。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那浓浓的乡愁,在诗歌中我们把它叫意象。在这四个小节中作者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分别表达对(母亲、新娘、大陆的思念之情)。那在这四个小结所传递的情感中,大家觉得最悲痛,最揪心的是哪个小结?(第三小节,白板出示)大家齐读第三小结。第三小结的结尾和其它小结的结尾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里头外头)这里头我外头的距离有多远啊?(是生死相隔)我认为最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与亲人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作者写的家书再也寄不到了,作者的思念再也无处可托了。这种沉痛的情感要通过“里头”“外头”表现出来。老师建议大家用一字一顿的方法来读。(师范读)(“啊”的处理)(生齐读)矮矮的一方坟墓让作者和他的母亲生死相隔,坟墓里的这位母亲不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一路带他逃难的母亲啊!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的时候,他的母亲带着年仅9岁的余光中从南京逃到上海南逃到香港,又经越南进入昆明,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才来到重庆,而正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在战乱的年代仍让自己的孩子坚持求学。现在静静地躺在坟墓里的这位母亲再也听不到儿子悲痛的呼唤了。我们来读一下余光中先生呼唤母亲的诗句,体会诗人站在坟墓外头那种沉痛的情感。(配乐朗诵《招魂的短笛》节选)我们都感受到了,多年后站在母亲矮矮的坟前,内心的痛楚依然是那样的清晰。我们再来读第三小节。1958年余光中的母亲去世,这一年对他来说非常特殊。(幻灯片展示背景)齐读第二小节。(展示《风筝怨》)师过渡:通过我们对第二、三小节的品读,相信大家都领悟到了“坟墓”“邮票”这一词浓浓的情感。其实邮票、船票、海峡也都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因为诗歌就是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2、刚才大家注意到了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词语在形式上是重复的,我们叫它叠词。(大家很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我国的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中大量的使用叠词,而余光中先生也对叠词情有独钟。叠词对作者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呢?(比较朗读白板: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讨论:叠词对作者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叠词,一层叠一层,层层叠加,叠起来后给人感觉更重了,那种乡愁味随着情感的叠加更浓更重了。叠词,一字叠一字,给人感觉声音绵延了,那种乡愁的情感也随之绵长、弥漫开来。叠词在声调上有什么特点?(三声)(白板显示)跟着老师读,先上后下,先抑后仰,就这样回环曲折,低调婉转,可以说这种声调的特性把乡愁那种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感觉表达了出来。我们再次读这四句诗,把乡愁的浓重,绵长,百转千回读出来。(白板配乐)听起来觉得情丝绕梁,三日不绝。我们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叠词就把诗人乡愁那浓重、绵长、百转千回传达了出来。难怪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得诗,音乐的诗。除了这些叠词之外,同学们还发现了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四个时间词语对表达乡愁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诗人这一生的乡愁有哪些?(生:小时候的乡愁是对母亲的依赖和牵挂,长大后的乡愁是对新娘的思念和甜蜜的回忆,后来的乡愁是痛失母爱的悲痛,而现在的乡愁是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这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浓缩了诗人一生的乡愁。现在大家再读诗文要读出乡愁越来越浓的感觉。(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教师读第三节,全体读第四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越来越浓越来越重,最后由个人的离愁上升到了家国之思。4.除了这些词语同学们还有些细小的发现。(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反衬了诗人乡愁的浓重。每小节最后两个字都是(这头,那头)在诗文中叫重章叠句。这种重章叠句能随着诗歌的进行是人情绪的表达更浓重、弥漫、绵延开来。三、我们来总结思考,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饱含深情的意象到小小、窄窄、矮矮、浅浅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那些浓缩着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里头、外头”那些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传递着诗人那血溶于水的浓浓乡愁之情。四、(白板显示:)《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海峡两岸已经隔离了二十年,诗人用自己的话说“当时看不出任何交流,还是一片死寂”时隔70年后2011年4月22日诗人参加了福建泉州“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若你是诗人作为文化交流使者,请畅想未来续写了《乡愁》。(学生展示)(白板出示诗人的乡愁)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写?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诗篇。你们想的正是作者写的,展示作者续写的《乡愁》第五小节,为脍炙人口的原诗作增添了新的意象“桥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海峡两岸,其乐融融、血脉相连、一家亲的画面,我认为这不仅是海外游子们的心愿,更是我们整个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五、认识余光中,走进余光中。六、带着浓浓的乡愁再次诵读《乡愁》《乡愁》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课前让学生们搜集了有关思乡的诗句,水到渠成导入新课。初三学生对现代诗歌应该比较熟悉,学生们现在的生活年代和环境可能离作者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年代较久远,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但学生们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熟练掌握本节课的要点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提高诗歌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乡愁》评测练习《乡愁》一诗是()著名诗人()。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是本诗的一大特色,极富感染力,请填空:把乡愁化作(),表达了();把乡愁化作(),表达了();把乡愁化作(),表达了();把乡愁化作(),表达了()。“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四个数量词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浅浅”是不深的意思,对其深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向是()A、说明台湾与大陆相距并不远;B、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而造成的不统一的状况应该结束;C、台湾与大陆不能密切往来,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D、诗人伫立台湾,远望大陆,面对“浅浅的海峡”却无可奈何。六、默写全诗学生们通过测试都能熟练掌握本节课的要点。对本诗的理解充分透彻能灵活回答多种问题。这样的结果源自对诗歌文本赏析透彻,理解到位。《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讲课才会选择它。余光中说《乡愁》是他的一篇浅易之作,浅是浅显,易是易懂。仔细赏析这首诗才发现,这首诗的浅是内容上的深入浅出;易是情感上的平易近人。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又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反思。教学时我尽量使用诗一般的语言。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多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初步体会情感;第三次读,走入作者内心,怀着悲痛之情朗读第三小节。第四次读读出叠词所体现出来的浓重的,绵延的,百转千回的乡愁。第五次朗读,读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读出乡愁的越来越浓。第六次读,怀着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次朗诵。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学生朗读诗歌时我穿插了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学生朗读出来后效果不错。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多年了,可站在录播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明显的失误,赏析四个时间词语时,教师忘了归纳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乡愁越来越浓,最后由个人离愁上升到家国之思。”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篇三:《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教学设计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三、课堂重建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二、课堂教学效果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