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1页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2页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3页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4页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周同宾乡土之歌的思想涵蕴梁玉洁师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摘要:周同宾的散文有这样三个局部:欢快的恋歌;低吟的哀歌;无言的挽歌。他由土地上的父亲、乡亲,联系起中国亿万劳苦农民的耕作生计和心理状态,剖析着中国社会中恒久的国民性问题,以现代意识触摸与审视乡土文化心理。周同宾对农村出路的忧虑和关心、对新时代新农村建立的深刻思考是一贯的,新世纪以来,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渐趋凋敝,周同宾在哀婉之余生发出保存中国农耕文明标本的急迫之情。这些都使得他的散文情韵丰厚而时代气息不曾缩减,情怀遥深而思想气质不流于迂阔。关键词:乡土书写;文化心理;国民性;农耕文明在中原作家群中,周同宾是以散文闻名于世的。乡土书写是中原作家群的特长,周同宾也不例外。在周同宾的散文中,对乡土的吟唱是挥之不去的声响,这声响应和着时代的旋律,也熔铸了作者自我的性情表达和思想探询。周同宾出身农家,现在仍是一介布衣,他坦言"我是农家子,吃红薯饭长大,穿粗布衣成人,对农村和农民,一直怀有一腔挚情。〞[[1]周同宾.情歌[1]周同宾.情歌·挽歌[M].**:中原农民,1994.一、守望乡土,欢唱恋歌周同宾前期创作,欢唱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之歌。农民耕其地、农村展新颜、风景美如画。他总结当时的作品也说:"农村确实有这个田园美,风情美,风光美,风俗美,这些所谓的美,就是当时我散文的主题。〞[[2]吕东亮.周同宾2016年4月访谈[J].未刊印[2]吕东亮.周同宾2016年4月访谈[J].未刊印"故土无处不飞花〞的山水田园之美。八百里绵延的伏牛山,起伏着无数个关于山的神奇的故事,比山更奇的是山里的石头,造型多样简直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乡纪事"〕;瑟瑟流淌的柳叶河,映着青翠的柳林,分外澄澈碧绿了,摆渡河中,呼吸的空气也和着清香〔"浪花渡"〕;梨树、枣树、杏树、石榴树、葡萄树,树树开花、结果的热闹小院〔"梨花院"〕;黄莺"滴溜溜〞、茶鸡儿"喳钩儿〞、老黄鹌"割豆啦〞,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声脆过一声,好不热闹的清晨〔"晨兴"〕;甘甜醇美的豌豆角,为青黄不接的"荒春〞带来了第一顿十足的美味和幸福〔"豌豆谣"〕;四月春来的乡村,微风吹出一幅"四月飞絮飘,姑娘俏皮乐〞的人与自然欢快融洽的图景〔"四月"〕;夕阳的余晖下,拖着长腔的牛哞、拉着牛绳的牧童、挥着柳条的赶牛童、也有乐悠悠坐在牛背上的孩子,这俨然一幅"牧归图"的优美画面〔"夕暮"〕;晴好的夜晚,虫子吱吱叫、男人的粗话、女人脆生生的笑声、老奶奶哼唱的催眠曲,声声入耳,声声优美,一副月圆人美满的和谐画面〔"秋日三章"〕。"乡民无时不美好〞的民风之自然朴实。家乡的点点滴滴早已浸润在周同宾的身体和心灵中,虽然后来求学离开家乡,但对家乡淳朴厚道的乡民是难以忘怀的。"乡情",文如其名,作者以简洁明朗、毫不做作的文笔,流露出每次回到家乡甜蜜的心情,以及对乡亲热情和真情的感念。"梨花院"中小时候与伙伴们嬉戏玩闹的场景也是作者时常思念的。虎哥弟兄不仅是游戏的组织者,也是"我〞的保护者,被欺负时总是仗义相助;分家后,兄弟渐生嫌隙,但最终还是和睦相处,两家融融。表现了农家人一种朴素、纯洁的人性。"芦花湾二题"中,作者驻村受到柱子一家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在柱子无辜受批时,却难以帮其开脱,深深自疚以至生病,而家大娘冒雨蹅泥踏水前来送热水、汤,帮盖棉被叮嘱不能受凉,时至今日,作者回味起还是一种难言的滋味。朴实的乡民总是带给作者感动又愧疚的复杂心情。老实寡言的秉德,因"四类分子〞的帽子,总不免被批,作者暗地帮助不料却使他更加受批,但善良的庄稼人分得出好赖,嘱咐后代不能忘了这个恩人。我想也许正由于这些简单纯粹的乡民,才让周同宾始终保持着"痴儿〞的情感,书写乡土、乡音,抒发乡情、乡念。"风俗无处不淳厚〞的民俗之热闹纷呈。尤其在"神曲"、"端午·七夕·中秋"、"高台曲·旱船·高跷"中最为明显。也许是自古以来受楚文化的影响,的民间文艺容广泛、样式不一,无论山歌小调抑或民谣俚曲,都带有楚风,婚丧嫁娶、祭神祀鬼皆要唱歌,高台曲的生活剧、爱情剧"充满农村的风情风韵和泥土的清醇芳香,它粗,它野,它俗,然而它美,一种少经雕饰的自然的美。〞[[3]周同宾.周同宾散文自选集[3]周同宾.周同宾散文自选集[M].**文艺,1998.朔曾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4]杨朔.杨朔散文选〔上卷〕[M].人民文学,1978.]196,"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4]220。可以说,周同宾在创作上也是深受这种诗化散文的影响,所以,他这个时期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都透露诗的节奏和韵律,正如荪所言"诗的乡村,乡村的诗〞。当然,乡村并不总是美丽动人的,比方兄弟阋墙;妯娌争吵;饥馑的荒春;乡民鸡毛蒜皮的骂嘴;无辜被批斗的乡人;无知迷信的风俗习惯……即使种种不和谐的存在,作者最终也能以一种诗意的语言道出,并且给出人们理解释怀的缘由。鲁迅在评价"三国演义"的类型化人物时说:"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害处都没有;而写坏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5]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人民文学.]323[4]杨朔.杨朔散文选〔上卷〕[M].人民文学,1978.[5]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人民文学.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是我们看取一个作家创作容的重要条件,而周同宾早期的创作也可以归结到这三要素。由于时代环境和朔散文模式的影响,又加之作者本人的"农家子〞身份,所以,前期大都是写乡村的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气候上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民生活能够自足,现在看来这是农耕文明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这种天下太平的图景,使作者不由得吟唱起乡土恋歌,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农村确实存在的美好。创作环境上,70年代末之前的文坛,除周同宾外,模仿朔写作的大有人在。"所谓的‘朔模式’,将散文引向了现在看来严重缺乏想象力、主题题旨平庸、叙事方式僵硬的狭窄小道。这种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煞尾点题的模式,年复一年,千篇一律的反复运用,使他成为不可拒绝的散文楷模。〞[[6]江力,琼虎.中国散文论坛[M].大学,2003.]389"我写了一百多篇,受朔散文影响的文章,评论家楼肇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座谈会上说:‘同宾,你从"马蹄塘纪事",就开场摆脱了朔散文的羁绊。’[6]江力,琼虎.中国散文论坛[M].大学,2003.所以,"马蹄塘纪事"标志着周同宾创作的第一次重要转折。虽然这篇散文还是以描写农村的风物为主,但作者已经有意识写出农村的一点历史感,也实写了农村的一些新变化,开场触摸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写作也就开场摆脱"写景——抒情——诗意升华〞的朔散文模式。恋歌写作的减少除了作者自觉自省的意识,还有重要的时代因素,就是农民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农业开场出现危机,化肥涨价,农药涨价,粮多难卖,这后来困难就越来越多了。整个农村面貌的变化,已经没有了写作恋歌的基石,多舛的农村就自然为哀歌的出场布好了场景。所以,哀歌局部可以明显看出,有着文学创作主动性的周同宾,开场由外表形象的写作上升到意识层面的挖掘和解剖。品味乡土,低吟哀歌作者品咂着乡民的辛酸苦痛,情绪由高昂到消沉,吟唱着一曲曲哀歌。此时期的作品大多编入了散文集"葫芦引"、"情歌·挽歌",还有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在众多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饭场纪事"、"剃头挑儿"、"货郎担儿"、"故里三丑"、"祭文八篇"等叙事记人的篇什。题材由写景文过渡到记叙记人文,随之而来的思想涵就更加的丰富深远了,作者开场对乡村带有了批判与审视的眼光。"祭文八篇"是周同宾作品中被重复编选、刊印最多的,也可说是其代表作。此时期他广泛涉猎各种文体写作,尤其从明清小品文中汲取养料,创作了许多写人生的文章。这里还要提到作者最喜欢的作家犁,他的散文"亡人逸事"应该是影响到作者的祭文写作的感情。"犁的散文采用的是化诗情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希冀与失落……化为一种凝重的感情,淡淡流出,其中渗透自己对现实人生的审美判断。〞[[7]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M].海天,1997.]194周同宾的祭文创作也是以这种徐缓温情的笔调,借助于回忆,对往事随想漫忆,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泣如诉地刻画这些悲悯的乡人,他不直接控诉农民的血泪人生,而是通过对美的人、事的消亡和被损害,表达自己的感情蕴,和对人性、人情、人格、道德的深刻思考。"祭幺婶文",写了一位对世人都好,世人对其都不好的可怜女性,作者以善良的幺婶拷问着人性的道德底线。"祭黑子爷文"纪念的是"脸黑根子红〞的炊事员兵,他感念政府,尽职尽责地当护青员,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绕着村子巡护,甚至是用爬的[7]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M].海天,1997.这样单篇文章的写作仍不能使周同宾感到酣畅淋漓,于是他开场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记录下每个农民的生平事迹。"最好是为每个农民写篇传记,记其生平事略,兴衰际遇,所喜所忧,所愿所憾。考虑再三,决定让每个农民都说一席话……可以从中看出农村的一种真实,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这是很有意思的。〞[[8]周同宾.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M].**:漓江,1996.]2全书分为悠悠岁月、茫茫和芸芸众生三个局部,作者就是要写出天地之间的芸芸百姓在悠悠岁月中承受的苦难和艰辛。周作人曾说道:"小品文则又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尽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9]*绪源.今文渊源[M].**文艺,2011年.]5对于散文集"皇天后土",这种"适宜的手法〞无疑就是口述实录体的手法。周同宾对文坛有着高度的敏感度,上世纪60年代,口述实录兴起,美国作家的"安德逊录音带"、"美国寻梦",80年影响到中国,辛欣、桑晔"人——一百个普通人的自叙",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这类口述实录的纪实小说,无疑引起了周同宾的关注,他的创作欲被激发,决定以自己熟稔的散文形式,加上口述实录的方式让农民这一群体发声。而关于中国的乡土写作,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知识分子"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作者的"皇天后土"明显是想要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的乡土写作开场于"五四〞新文学时期,农民始终置于被启蒙的位置。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作家的价值立场普遍远离农村,缺少农民的生存体验,有着明显的历史预设痕迹。因此,大量的乡土文学中充满的都是*种回忆式书写,鲁迅式的批判也好,从文式的美化也罢,抑或是树理、柳青、周立波的不乏意识形态色彩的颂歌式书写,总是"隔〞着"世界〞在看世界的感觉,群众化始终未能从"化〞的外表掘入"写〞的肌理之中[8]周同宾.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M].**:漓江,1996.[9]*绪源.今文渊源[M].**文艺,2011年.[10]*忠."底层文学〞与"十七文学〞的对接与歧异[J].**社会科学,2002."皇天后土"的每一个单篇似乎都有些清浅,但把这99篇集结成册后便有一种厚重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用心灵写作,带着创作者的诚意和良知,传达给社会真实的农民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走进"悠悠岁月〞,再现农民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步入"芸芸众生〞之列,再现农民为生存和生活的努力,伫立"茫茫〞之上,再现农民和土地以及生存环境的关联,更体载着"地之子〞对土地和生命意义的思索。一个个生命体很微小,但周同宾却善于从"小〞处着手,讲述着"小〞背后的风云际会,人生百态,这些农民可赞可叹、可悲可悯、可思可想。对农民苦难辛酸生活的直接呈现。"肉味"、"西风"、"喝汤"、"苦丁"等,从饥饿这一人类自然主题,反映农民最根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满足的可怜情状,"窝囊"、"地主"、"属狗"、"日子"、"直杠"中,流露出农民不仅困顿于物质生活,还面临人际关系的压力和无奈。对小农经济下农民人性中劣根性的无情揭露。"世道"、"黄蛇"、"疯九"、"富户"中,看见同村人勤劳致富后红眼不屑、嫉富妒能、思想狭隘;"私奔"、"婚史"、"荒春"、"人价"、"野合"中亲情的淡薄,女人地位的低下,嫁女儿也是卖女儿、为兄弟结婚而转亲换亲的陋习、悲剧比比皆是;"善人"、"尿儿"中人情的冷淡、人性的缺失;"肉头"、"留根"、"稀奇"中淫秽、私通、乱伦的禁忌关系,对传统礼义廉耻的漠视和践踏;"中邪"、"冤孽"、"旮旯"、"宅地"里"除四旧〞中失势者的肆意妄为、手段恶劣的整人,不顾同乡情意甚至借此泄私愤。对民风民俗、封建陋习的再现。"野合"、"尿儿"、"纺车"、"铁箱"、"抱"等等,农民几乎都能唱几句山歌小调;"说鬼"、"稀奇"、"雷殛"、"野合"中农民深重的封建迷信思想,对不能解释的稀奇事,都归为神怪;"婚史"中许多改嫁规矩都粗俗不堪,充满迷信色彩,"寡妇改嫁,像办丧事〞。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的为难处境,老一辈遵守规,新一辈渴望新奇。"纺车"、"黄叶"、"抱"中老一辈的婆婆看不惯年轻媳妇娇贵不爱干活、看电影、爱玩乐的生活方式。"配对"、"洋荤"中年轻人的爱情婚姻观。"治家"、"姻缘"、"榴花"、"露丑"、"地气"等对农村出现的新现象的展现。"绝地"、"梨园"、"地气"等对农民淳朴、善良、单纯人性的书写。"土命"、"虎背"、"黑土"、"牛事"、"老驴"中农民对土地、牛驴甚至高于生命的虔诚敬畏之情,付出着高于生命的感情,所以老一辈的农民是最纯粹质朴的,他们和土地已经亲近到融为一体了。"苦菜"、"铁箱"、"改嫁"、"晚晴"、"荒路"、"明月"等等,对农村中坚贞、坚韧女性的书写,她们虽遭遇不幸却坚强坚贞,不屈不从,向命运抗争。农民在看似简单的世俗生活之下,却隐藏着经济困顿、生存艰辛等一系列琐碎的生计温饱问题。农民生于贫穷,死于贫穷,这短暂的一生更多的是苦涩、困窘、无奈与沉重。然而,他们的苦难史依旧难以完毕,伴随着一代代的生命的延续,这些问题始终存在,新的时代冲击下,农民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依旧要抗争或屈服于历史、时代、环境带给他们的难以掌控和改变的命运,所以说有些苦难就是与生俱来的,甚至要带进坟墓,中国农民的生存和生活尤其的困难。周同宾以农民代言人的身份诉说着他们的生世,以不带批判的笔尖娓娓道来,这样更给读者一种沉重感和压抑感。他的哀歌唱出了家乡的农民、农村,也唱出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大国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唱出农民适应生存、适应改革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个农民的经历,颇似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村庄的情状,几如一个国家的的缩影。三、反思乡土,无声挽歌情到深处言自悲,悲到深处自无言。哀歌的局部,是作者对昔日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一去不复返的追悼与挽唱;对乡土子民心理、行为上的旧的残留物的展示以及以现代意识对乡土文化心理的触摸与审视。作者对农民苦难史进展了深沉的低吟,剖析着中国社会中恒久的国民性问题,以现代意识、理性视角,触摸与审视乡土人文心理,家乡的农民,或者说是中国的农民,不仅劳累于土地,带来身体上的疾病和苦痛,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的困顿和平乏,思想的简单和平庸,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造和生产方式的土壤中所孕育的狭隘、自私、嫉妒、守旧的小农意识。作者在哀歌局部中,不乏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拷问,直白的揭露人走向非人的苦难的生存状态,这些精神上的问题是更值得探讨和改变的。过渡到挽歌的局部,更多的是无声之歌,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历史意味。新时代、新科技的冲击,农村的面貌沧桑巨变,作者不禁生发出对乡村凋敝的哀婉,希望保存下中国最后的农耕文明的急迫之情,所以写作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散文。首先,感情更加敛和沉重,表达对农村没落的无奈和痛惜;第二,思想更加的深远,由农村的凋敝,发出新农村建立"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第三,篇幅上,散文明显趋向长篇大散文的书写;最后,语言也更加精炼和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期的代表作当属"破碎土地梦"、"乡井"、"牛啊牛"、"歌谣的黑土地"、"魂牵梦绕地方戏"、"远村风景"、"豆的系念"、"留一份农耕文明标本"、"读<农政全书>"等,作品大都收录在散文集"古典的原野"、"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和"快餐文学坊——远村"中。如果说"皇天后土"是"入其〞的写作,周同宾深入到乡村农民,身在农村,情在其中。则挽歌局部,就可以明显发现作者"出其外〞,站在农村之外回望农村,超越农民的认知观察农民,以纵的眼光发现农村更悠远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皇天后土"把话语主动权让给农民,作者作为记录者,在每篇中真实记录,不带有个人倾向、道德褒贬和价值取向。而在挽歌局部,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农村中不会说话的牲口、农具、用具、粮食、野菜来发声,它们以无言的方式参与着生活,记录着历史。"破碎土地梦"和"牛啊牛"中,作者通过父亲和土地、牛驴的关系,对这一形象做了具体又抽象的刻画,以具体的父亲形象抽象出农民这一群体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对父亲的裸呈使农民的苦难更加具体化、可触摸。"每想到农村,总思绪纷然。想得最多的是土地,想到土地,总首先想到父亲。〞[[11]周同宾.周同宾散文三·远村风景[M].**文艺,1999.]275父亲世代是农民,最倾心的是土地,一生最看不得糟蹋土地的人,对土地是真挚真切地热爱和敬畏,土地给父亲的不只是衣食,还有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依傍。他守着残破的土地梦,带着终身对土地的深爱和遗憾,最终走向了深埋他的祖茔地,最后归于土地,融于一体,这应该是对父亲最好的慰藉。父亲对耕作在土地上的牛驴,也是饱含真情的。其实,他何尝不是土地上的"牛驴〞呢?任劳任怨,死心塌地地爱着这片土地,苦与累、血与泪,都撒在这片土地上,伺候土地、耕耘庄稼、收获粮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的生活可悲的可浓缩为一天,然而父亲做的是伟大的事业,有了这样的农民才有了中国的农业。"歌谣的黑土地"和"魂牵梦绕地方戏"是从歌谣和地方戏的角度写家乡的传统文化被疏离、面临消失的悲剧。现在的农村也在城市化,人们开场寻求没有体验过的感官刺激,尤其对舶来品很热衷,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极冲击,很可能就冲断了民族文化的一脉承传。"如果有朝一日,亿万农民也被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洋玩意儿蛊惑、俘虏……这将不只是地方戏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中国人的悲哀……〞[11]311周作人说:"民谣可以说是原始的——而又不老的诗。〞[[1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11]周同宾.周同宾散文三·远村风景[M].**文艺,1999.[12]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歌谣[M].**:**教育,2002.梁玉洁女1991年**师*学院15级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liangyuejie918126.同样面临消亡和变化的还有农民曾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豆菽野菜等等。以"读<农政全书>"、"金银·铜器·铁器·瓷器·器——乡关回望"、"豆的系念"、"乡井"最具有代表性。每一件劳开工具都是乡村常物,并且为人们经常使用。生产工具没有变化,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也没有变化,农民的生活就一直重复着先祖,单调而有味、苦涩而快乐、贫寒而满足、封闭而稳定,这些习惯已化为基因渗透在农民的生活思维中。农民也有许多生活用具,即使他们生活的简单朴素。筐篮篓箩、箪瓮罐臼、锅碗瓢盆……这些东西亦有不同材质,石木竹草泥、银铜铁瓷,一一读来,像参观一座民俗博物馆,这许多种类和样式,是农民智慧的凝聚和勤劳制作的表达。淳朴的农民用就地取材制成的简单器皿,盛最普通的饭食、装最日常的材料、过最质朴的日子,既清苦又醇厚,吃了千百年,使了千百年,养活一代代,从小到大,从老到死,平平淡淡中延续着一代代庄稼人的平平凡凡。除了这些器具外,还有提供温饱的豆菽野菜。在"豆的系念"中,作者罗列了作为庄稼点缀的黄豆、绿豆、豌豆、豇豆、扁豆,每种豆都牵系着长远的记忆。"乡村哲学家〞瞎二爷含有方言的四句韵语,使作者人生第一次开场思考形而上的东西;有作者青涩的孩童时光,第一次知道天底下好看的不只是景还有人;农村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