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二五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将姓名、学校、班级、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亲爱的同学,让我们调整心态,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开启这场充满惊喜的文学探索之旅……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为传承并宣扬文化遗产,班级拟做一期“身边的文化遗产”公众号专版,请你参与制作。【生活·文化】编辑组准备以“悟生活寓文化”为公众号栏目一主题,开启一场探寻生活中文化宝藏之旅,于平凡日常里感悟文字的韵味。1.请你和编辑组一起完善引入语,请帮他给加点字注音,并修改文段中两个书写有误的字。非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当地特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非遗文化蓄贮着文化力量,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文化自信产生了影响。非遗如百花的冠冕分外美丽,绽放枝头,花团锦促;又如高大的丰碑矗立在高山之巅,屹立不倒。我们传承非遗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和展望。它连接着历史与未来。维系着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应怀着满腔热沉,去学习、去理解、去感悟。2.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语同学在寻访过程中发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普遍。请你找出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进入莫高窟,那惟妙惟肖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回到千年之前。B.“嫦娥”凯旋,“天舟”对接,一个个“飞天”喜讯摩肩接踵而来。C.我十分仰慕这位京剧艺术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D.当精彩的皮影戏落幕,灯光亮起,观众们才如梦初醒,脸上满是意犹未尽的神情。3.剪纸作为一项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内涵与美好祈愿。请你给大家介绍【画蛇添福】中的剪纸作品《双蛇送福》的内容和寓意。(不少于80字)【典故·文化】文学组准备以“探典故品文化”栏目二的主题。翻开古籍,挖掘古诗中的文学典故,品味古韵悠长。4.整理过程中,有所遗忘,请你将其补充完整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用典”成为诗词创作所使用的经典手法。秋瑾客居北京,吟诵“四面歌残终破楚,①__________”(《满江红(小住京华)》),用“项羽被围垓下,自刎而死”的典故指国事,抒发感慨;范仲淹身处边塞,沉吟着“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用“勒石燕然”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思念故乡却又未建功业,不愿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不仅“用典”,“意象”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个意象构成了诗词歌赋的意境。“风”在曹操笔下有着寒冷、肃杀之景,“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观沧海》)以“风”写“海”,意境深远;马致远借用多个意象描绘自己的处境,同时也用“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思》)直抒胸臆抒发自己漂泊之苦、羁旅之思。编辑组需要给栏目一添加一段介绍性文字,请你补充完善。①文学典故指的是文化传统中引用的故事、事件或人物,用以说明某个观念或道理。②文学典故在语言中的使用较为普遍,尤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可以______,辩手引用文学典故可以使辩论______,普通人在日常交流中引用典故亦可以______。③典故可以在各种场景中使用,包括写作、演讲和日常交流。④它们不仅可用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而且可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共鸣,还能传递深刻的思想。5.请根据语段,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第②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A.更有说服力B.表达独到的见解C.包含深厚的意蕴6.编剧组审核后发现这段文字缺乏文学性,请你仿照例句补充完善。(补充一个例句即可)例句:文学典故犹如一杯醇厚的老酒,沁人心脾、余味无穷。【经典·文化】文学组准备以“读经典学文化”为栏目三的主题。一部经典著作,恰如一盏明灯,能够指引我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勇毅前行。7.下面有关《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这部作品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的。B.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经历,真实报道了红军及领袖情况。C.斯诺在陕北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如朱德戴八角帽的半身像,广为流传。D.这部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从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8.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表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态度。面对命运,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下列人物形象是怎样自强不息看待自身“命运”的?请你任选其一,根据人物的主要经历和身份特点,仿照示例,探究人物形象。唐僧——《西游记》祥子——《骆驼祥子》示例:孙悟空:命运在我自己手里攥着!我本是东胜神洲一石猴,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后拜师学艺,大闹天宫,得了“齐天大圣”的名景,为了报恩而尽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不信天,不信命,敢斗,斗则必胜,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二、阅读与鉴赏(44分)(一)(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半山①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②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③鸟,经过遗好音。【注】①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新法失败后,作者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宋元丰年中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②陂(bēi)路:湖岸,塘堤。③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9.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甚为奇妙,寥寥十字,写尽春色的变化,展现出一派绿肥红瘦的景象。春风的和煦跃然纸上。B.酬,本义“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酬”是指实现(愿望)。C.三、四句中,“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D.五、六句笔锋一转,截取两个生活片段,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一静一动,尽显风神。10.清代《宋诗钞》中,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于闲淡之中。”请结合你的理解赏析尾联。(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答刘正夫书(节选)韩愈愈白①,进士刘君足下,辱笺②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注】①愈白:愈,韩愈自称;白,说。②辱笺:承蒙来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谦辞。B.“于先进之门”与“皆以美于徐公”两个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或问”与“或异二者之为”的“或”,都是“或许”的意思。D.“宜何师”即“宜师何”,与《曹刿论战》“何以战”句式相同。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节选自韩愈写给刘正夫的一封回信,从中能看出韩愈态度谦虚,感情真挚。B.关于提携后辈之事,韩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愤怒和无奈。C.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书信中表示,写文章要多多向古代圣贤们学习。D.韩愈认为,在为人为官方面要圆融开明,不要坚决提倡或坚决禁止人们做什么。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辱笺A教以所B不及C既荷D厚赐E且愧F其G诚然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宁可以不答其意邪?15.在解答“为文宜何师”这个问题时,韩愈提出了哪些见解?请简要概括。(答出两点)(三)(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②2024年国庆假期,“中国红”“75周年华诞”“祝福祖国”等词语成了热门话题。某平台数据显示,国庆假期,红色景区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71.8%,红旗渠、遵义会议纪念馆、井冈山等景区最受游客欢迎。假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日均订单量同比增长70.0%。③探访革命旧址,缅怀先烈。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人们接受思想洗礼、补足精神之钙的同时,也可在青山绿水间悠然自得,看“红”、赏“绿”。红色旅游、休闲康养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推进,极大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从萌芽到火爆,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致使红色旅游一路高歌猛进,精品不断。(选自《大众日报》2024年10月12日,有删改)材料二材料三①为了缅怀革命先辈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198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开始修建南梁革命纪念馆,次年落成。后经1991年、2004年、2009年、2014年四次维修扩建,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②“截至10月底,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已有113万人次。进入11月以后,随着电视剧《西北岁月》的开播,前来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夏世鹏介绍说。③参加了“探寻南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后,兰州西机务段电力机车司机张嘉说:“走进南梁,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铭记历史,继承遗志,更加激励我们在乘务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④近年来,南梁革命纪念馆陆续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特别是“体验烽火岁月传承红色精神——我的南梁行”主题研学活动,线下线上共策划开展研学活动近200场次,吸引8万多人次参与。(选自《工人日报》2024年12月1日,有删改)材料四①在重庆旅游期间,英国网友“Ethan爱生活”经粉丝推荐前往观看《重庆·1949》。当他走进重庆1949大剧院,忍不住感慨如同“走入时光隧道”。充满科技感的舞台、绚丽的灯光、演员的表演,都让他难忘。②这台吸引了外国游客的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也受到众多中国游客欢迎。从2021年至2024年6月,该剧累计演出超1800场,2023年演出营收超过1亿元,成为重庆红色文旅演艺“叫座又叫好”的代表。该剧的成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③重庆1949大剧院里,观众区和舞台区融合,演艺空间和观演空间相穿插,观众也是演出的一部分。剧场里设有5个可旋转圆环,各自独立运行,它们每旋转一次,就会有新的情节上演;此外,剧场内还有160个顶部悬吊灯光舞美装置、20台空中旋转升降灯光车、3个可摇摆独立运行的大型升降机表演系统等。“科技十演艺”融合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直呼“震撼”。(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1月25日,有删改)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翔实的数据展现了红色旅游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促进作用。B.红色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带动了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C.红色旅游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勇前行的力量。D.创新红色旅游模式,注重互动体验,拉近了游客与历史的距离。17.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旅游用户年龄分布广,老中青均有涉及。B.从数据来看,中青年用户已成为红色旅游的消费主力。C.越来越多的亲子家庭主动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D.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规模化、融合化、年轻化三大新特点。18.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19.了推动红色文旅多元化发展,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四)(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枣儿红了刘义彬①入秋后,果园里的枣子晒出了“成绩单”。②枣树苗栽下去才三年光景,虽枝叶稀疏,却成长得很顺利,也不生虫子,就是身材略显歪斜。找了个空闲,我用几根木棍将其撑好,树干从此就直溜了。最让人欣喜的是,枣树今年开始挂果了,果子还不少呢。③去年冬天和今年开春,我环绕枣树开了条浅沟,分两次撒了些鸡粪和复合肥。刚一打春,光秃秃的枝头叶蕾萌动,小小的拳头般慢慢张开,小手指渐成新叶和枝条。这些新枝叶嫩得发亮,一个星期时间就长到十厘米长。不到一个月时间,很多新枝条就有筷子般粗细,并伸出很多侧枝和嫩叶,那样子一天比一天青翠、茂盛。不久,小米般大小的绿色花苞从叶子下面钻出来。花苞炸裂,成了黄豆般大小的五角星,花瓣半透明,黄绿如玉,吸附在一根根细小的枝条上。④等到小满,花开更盛,一簇簇的,像水中的涟漪在枝头荡漾。我凑近枝条,想要嗅一嗅花香,结果却有些失望。正当我准备离开,那股清香却随风而来,钻进鼻孔、沁人心脾。⑤芒种将至,头一茬枣花开始凋谢,嫩枣在谢过花的地方渐显身姿。开始时,东两颗西三颗、稀稀拉拉的,绿豆般大小。不断绽开又萎黄的枣花下面,嫩枣一茬又一茬冒出来。每一阵风的吹拂、每一场雨的洗礼,都是枣子的必修课。到了大暑时节,树上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青枣,捉迷藏一样藏在翠绿的树叶之下。枣子的个头还不小,我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只觉又干又硬,难以下咽。⑥立秋过后,枣子颜色渐渐变白,并陆续露出羞红的斑点。我再尝了尝,变脆变甜了,但与儿时外婆家的枣子相比,还差了些。⑦记忆里,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一直倔强地生长着。每到枣子成熟的时节,我和弟弟就会围着十多米高的枣树转圈圈。外婆不准我们爬树,怕我们摔伤。她会从台阶靠墙角处拖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照着树上浓密的枝叶一阵扑打,一颗颗白里带红的枣子便乒乓落下。即使砸在头上脸上,我们也不肯躲开,只顾着捡枣子,在衣服上擦擦便塞进嘴里,迫不及待地品尝那沁甜的滋味。⑧长大后的我,到了遥远的地方工作,外婆在我的忙碌中悄无声息地走了。外婆家的枣树连同老房子一起,渐渐被时间吞噬,给我留下越来越模糊的印象。⑨为了怀念外婆,我栽下了这棵树。如今,枣树要丰收了,怎么才能将这份喜悦分享给那远逝的亲人呢?⑩当我从过往回过神来,才发现鸟儿开始陆续光顾了。一个清晨,我拿着摘果子的长竿网兜,寻那些个大偏红的枣子摘了满满一提兜,洗干净掰开给母亲尝,可年迈的母亲牙齿快掉光了,对我笑着直摇头。⑪又过了两周,园子里的鸟越来越多,树上的枣子也越来越红。有的全身红透,随着一阵风便从树上掉下来,引来成群蚂蚁在地上欢乐抢食。我摘了两颗尝尝,味道真好,更脆更甜更酥,和外婆家的一模一样。⑫“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北宋欧阳修说的,正是我此刻的感受啊!既然枣子人和鸟都喜欢,我打算明年再多栽几棵。期待这园子里枣树成林,村子里花香满溢,每年秋天的这茬欢乐能分享给更多的人和鸟。(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日,有删改)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木棍将枣树撑好,开浅沟,撒鸡粪和复合肥,“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枣树。B.根据选文可知,吃枣儿的最佳时机是立秋当日,这时的枣儿又脆又甜。C.第⑤段中加点词“枣子的必修课”是指一茬一茬嫩枣要经受风的吹拂和雨的洗礼。D.结尾引用“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写出了“我”看到枣儿丰收时的喜悦。21.从修辞角度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花苞炸裂,成了黄豆般大小的五角星,花瓣半透明,黄绿如玉,吸附在一根根细小的枝条上。22.文章第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23.本文标题“枣儿红了”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三、写作(50分)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一位特别的报幕者——外卖诗人王计兵。他感慨道:“我觉得这个世界太美好了,生命让我们来到了这个人间,就是要我们来爱的。我相信生活给了我多少风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请以“遇见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
二○二五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将姓名、学校、班级、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亲爱的同学,让我们调整心态,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开启这场充满惊喜的文学探索之旅……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为传承并宣扬文化遗产,班级拟做一期“身边的文化遗产”公众号专版,请你参与制作。【生活·文化】编辑组准备以“悟生活寓文化”为公众号栏目一主题,开启一场探寻生活中文化宝藏之旅,于平凡日常里感悟文字的韵味。1.请你和编辑组一起完善引入语,请帮他给加点字注音,并修改文段中两个书写有误字。非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当地特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非遗文化蓄贮着文化力量,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文化自信产生了影响。非遗如百花的冠冕分外美丽,绽放枝头,花团锦促;又如高大的丰碑矗立在高山之巅,屹立不倒。我们传承非遗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和展望。它连接着历史与未来。维系着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应怀着满腔热沉,去学习、去理解、去感悟。【答案】qián;“促”应为“簇”,“沉”应为“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潜移默化(qiányímòhuà):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花团锦促——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热沉——热忱(热情。)2.成语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语同学在寻访过程中发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普遍。请你找出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进入莫高窟,那惟妙惟肖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回到千年之前。B.“嫦娥”凯旋,“天舟”对接,一个个“飞天”喜讯摩肩接踵而来。C.我十分仰慕这位京剧艺术家,但当我见到他时,内心却有点诚惶诚恐。D.当精彩的皮影戏落幕,灯光亮起,观众们才如梦初醒,脸上满是意犹未尽的神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能力。A.“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莫高窟的泥塑和壁画艺术水平高超,用“惟妙惟肖”来形容它们逼真地展现出各种形象,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B.“摩肩接踵”意思是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拥挤不堪。这里描述的是“飞天”喜讯,与语境不相符,使用对象错误;C.“诚惶诚恐”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句中描述自己与仰慕的京剧艺术家见面时,内心既敬重又紧张的情绪,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D.“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句中描述精彩皮影戏落幕,观众从沉浸在表演中的状态中回过神来的状态,与语境相符,使用正确;故选B。3.剪纸作为一项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内涵与美好祈愿。请你给大家介绍【画蛇添福】中的剪纸作品《双蛇送福》的内容和寓意。(不少于80字)【答案】这幅剪纸作品《双蛇送福》中,有两条灵动的蛇相互盘绕,蛇身线条流畅,形态栩栩如生。蛇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财富和智慧,两条蛇相互环绕,寓意着双倍的福气,代表着好事成双、福运连连,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答题时首先需要详细描述作品中的元素及其象征意义。这幅剪纸作品中的主要元素有两条相向盘坐的蛇和一个“福”字;接着指出其寓意:蛇象征着吉祥、财富和智慧等,“福”代表福气;然后进一步阐述两条蛇相互盘绕所代表的深层寓意,如双倍福气、好事成双、福运连连等;最后表达这幅作品所寄托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即可。示例:在【画蛇添福】中的剪纸作品《双蛇送福》中,两条灵动的蛇以优雅的姿态相向盘坐,蛇身线条柔和而流畅,仿佛在舞动中传递着生机与活力。蛇的头部微微抬起,眼神炯炯有神,展现出智慧与灵性。在两条蛇的中间,巧妙地嵌入了一个醒目的“福”字,字体圆润饱满,象征着幸福与吉祥。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财富与智慧。两条蛇相互环绕,不仅寓意着双倍的福气,还象征着好事成双、福运连绵。整幅作品通过细腻的剪纸技艺,将蛇的灵动与“福”字的庄重完美结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与真挚祝福。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更承载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典故·文化】文学组准备以“探典故品文化”栏目二的主题。翻开古籍,挖掘古诗中的文学典故,品味古韵悠长。4.整理过程中,有所遗忘,请你将其补充完整。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用典”成为诗词创作所使用的经典手法。秋瑾客居北京,吟诵“四面歌残终破楚,①__________”(《满江红(小住京华)》),用“项羽被围垓下,自刎而死”的典故指国事,抒发感慨;范仲淹身处边塞,沉吟着“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用“勒石燕然”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思念故乡却又未建功业,不愿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不仅“用典”,“意象”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个意象构成了诗词歌赋的意境。“风”在曹操笔下有着寒冷、肃杀之景,“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观沧海》)以“风”写“海”,意境深远;马致远借用多个意象描绘自己的处境,同时也用“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思》)直抒胸臆抒发自己漂泊之苦、羁旅之思。【答案】①.八年风味徒思浙②.浊酒一杯家万里③.燕然未勒归无计④.秋风萧瑟⑤.洪波涌起⑥.夕阳西下⑦.断肠人在天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浙、浊、未勒、萧瑟”等字词容易写错。编辑组需要给栏目一添加一段介绍性文字,请你补充完善。①文学典故指的是文化传统中引用的故事、事件或人物,用以说明某个观念或道理。②文学典故在语言中的使用较为普遍,尤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可以______,辩手引用文学典故可以使辩论______,普通人在日常交流中引用典故亦可以______。③典故可以在各种场景中使用,包括写作、演讲和日常交流。④它们不仅可用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而且可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共鸣,还能传递深刻的思想。5.请根据语段,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第②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A.更有说服力B.表达独到的见解C.包含深厚的意蕴6.编剧组审核后发现这段文字缺乏文学性,请你仿照例句补充完善。(补充一个例句即可)例句:文学典故犹如一杯醇厚的老酒,沁人心脾、余味无穷。【答案】5.C;A;B6.示例:文学典故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蕴藏无尽、启迪心灵。【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一空:由“在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可以”可知,本空描述文学作品中使用典故,会让作品内涵更丰富,所以应是“包含深厚的意蕴”;故选C。二空:由“辩手引用文学典故可以使辩论”可知,本空描述辩手引用典故,目的是让自己的辩论更有可信度、更能让人信服,也就是“更有说服力”;故选A。三空:由“普通人在日常交流中引用典故亦可以”可知,本空描述普通人日常交流引用典故,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即“表达独到的见解”;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分析“文学典故犹如一杯醇厚的老酒,沁人心脾、余味无穷”可知,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文学典故”比作“一杯醇厚的老酒”,并描述了其特点。仿写时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找到与文学典故特点相符的喻体并描述其特点。示例:文学典故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文学典故恰似一首悠扬的古曲,动人心弦、韵味悠长;文学典故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经典·文化】文学组准备以“读经典学文化”为栏目三的主题。一部经典著作,恰如一盏明灯,能够指引我们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勇毅前行。7.下面有关《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这部作品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的。B.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记录了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经历,真实报道了红军及领袖情况。C.斯诺在陕北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如朱德戴八角帽的半身像,广为流传。D.这部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从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C.斯诺在陕北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广为流传戴八角帽半身像的人物是毛泽东,不是朱德。故选C。8.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表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态度。面对命运,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下列人物形象是怎样自强不息看待自身“命运”的?请你任选其一,根据人物的主要经历和身份特点,仿照示例,探究人物形象。唐僧——《西游记》祥子——《骆驼祥子》示例:孙悟空:命运在我自己手里攥着!我本是东胜神洲一石猴,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后拜师学艺,大闹天宫,得了“齐天大圣”的名景,为了报恩而尽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不信天,不信命,敢斗,斗则必胜,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答案】示例一:唐僧: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肩负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的使命,出身坎坷却矢志不渝。一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面对多少妖魔鬼怪,我都不曾退缩,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用自己的坚持和勇气,去完成这趟伟大的征程,最终取得真经,实现自己的价值。示例二:祥子:我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安稳的生活。但命运却一次次捉弄我,买车的钱被乱兵抢走,卖车葬妻又让我陷入绝望。可即便如此,我也曾努力抗争,在这黑暗的社会里挣扎求生,虽然后来我被现实打败,但我也曾为自己的命运努力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时,首先结合名著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然后仿照答案示例,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来作答。分析示例可知,它以第一人称讲述孙悟空从石猴到美猴王,再到齐天大圣,为报恩保护唐僧取经,最终封斗战胜佛的过程,突出其不信天不信命、敢斗的特点。阅读《西游记》整本书可知,唐僧作为唐朝高僧,肩负着前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的使命。他面对九九八十一难,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阅读《骆驼祥子》整本书可知,祥子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青年,他来到城市后,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坚韧,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然而,命运却多次捉弄他,使他经历了买车、失车、再买再失的循环。尽管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前期的祥子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态度。他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在小福子死后才放弃希望,不再继续奋斗,但祥子也曾很努力的抗争过,也曾展现了他对于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于自我价值的坚持追求。示例一:唐僧:命运应由我自己掌控!我乃大唐高僧,受唐王所托,肩负西天取经、普度众生之重任。取经途中,虽有无数妖魔鬼怪阻拦,三番五次险象环生,或被妖怪觊觎肉身,或遭徒弟误解,可我从未有过一丝退缩。我心怀苍生,秉持坚定信念,哪怕前路荆棘满布,也绝不向命运低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功取得真经,完成使命,为大唐带来佛法,这便是我对命运的抗争与掌控!示例二:祥子:我相信我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我从农村来到北平,一心想靠自己的力气过上好日子。我每天拼命拉车,省吃俭用,就为了能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三年的辛苦劳作,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疲倦,终于攒够钱实现了愿望。哪怕后来车被抢走,遭遇诸多磨难,我也不曾立刻向命运屈服,仍一次次努力挣扎,试图改变自己穷苦的命运,因为我坚信只要自己够努力,命运就会被改写!虽然后来我被现实打败了,但我也曾为自己的命运努力抗争过。二、阅读与鉴赏(44分)(一)(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半山①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②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③鸟,经过遗好音。【注】①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新法失败后,作者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宋元丰年中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②陂(bēi)路:湖岸,塘堤。③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9.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甚为奇妙,寥寥十字,写尽春色的变化,展现出一派绿肥红瘦的景象。春风的和煦跃然纸上。B.酬,本义“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酬”是指实现(愿望)。C.三、四句中,“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D.五、六句笔锋一转,截取两个生活片段,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一静一动,尽显风神。10.清代《宋诗钞》中,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于闲淡之中。”请结合你的理解赏析尾联。【答案】9.B10.尾联写北山的鸟儿经过时留下悦耳的声音。诗人退居半山,看似悠闲,实则内心有着壮志未酬的悲壮。鸟儿的叫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也触动了诗人的内心。在闲淡的氛围中,诗人借鸟声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落寞,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将悲壮之情寓于闲淡之中。【解析】【导语】这首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出王安石晚年隐居生活的闲适与孤寂。春风换绿荫的意象暗含政治失意后的自我宽慰,陂路幽深、园屋静谧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超然世外的心境。尾联北山鸟鸣的点缀,在空寂中平添一丝生机,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悲壮寓于闲淡”的艺术境界,展现了诗人历经沧桑后的淡泊与坚守。【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这里的“酬”是“赐予、带给”的意思,符合诗意;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酬”是“酬谢、答谢”之意,并非“实现(愿望)”。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诗人晚年隐居时的孤寂心境。北山鸟的鸣叫,既是自然之景,亦是诗人内心的映照。王安石退居半山,表面上寄情山水,实则暗含政治失意后的落寞。鸟声虽“好”,却更衬托出环境的幽寂,暗示诗人虽远离朝堂,却仍难掩对往昔抱负的追忆。钟山曾是六朝隐士周颙的栖居之地,鸟鸣在此不仅是自然之声,更带有历史回响,使诗人的孤独与不甘在闲淡的笔调中愈发深沉。此联以鸟声为媒介,将个人悲慨融入静谧的山水,正是“悲壮寓于闲淡”的绝佳体现。(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答刘正夫书(节选)韩愈愈白①,进士刘君足下,辱笺②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注】①愈白:愈,韩愈自称;白,说。②辱笺:承蒙来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古代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谦辞。B.“于先进之门”与“皆以美于徐公”两个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或问”与“或异二者之为”的“或”,都是“或许”的意思。D.“宜何师”即“宜师何”,与《曹刿论战》“何以战”句式相同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节选自韩愈写给刘正夫的一封回信,从中能看出韩愈态度谦虚,感情真挚。B.关于提携后辈之事,韩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愤怒和无奈。C.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书信中表示,写文章要多多向古代圣贤们学习。D.韩愈认为,在为人为官方面要圆融开明,不要坚决提倡或坚决禁止人们做什么。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辱笺A教以所B不及C既荷D厚赐E且愧F其G诚然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宁可以不答其意邪?15.在解答“为文宜何师”这个问题时,韩愈提出了哪些见解?请简要概括。(答出两点)【答案】11.D12.D13.ACE14.怎么能够不回应他们的心意呢?15.①写文章应该向古代圣贤学习;②学习古代圣贤应师其意不师其辞;③写文章要不分难易,追求恰当、正确(惟其是尔)。【解析】【导语】这篇韩愈《答刘正夫书》节选展现了中唐士大夫的师道精神与文学主张。书信体例严谨,开篇“愈白”谦称与“足下”敬语相映,体现传统书仪。文中通过“先进—后辈”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群体中提携后学的社会风气,而“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一句更暗含了韩愈作为文坛领袖的处境。在文学观上,韩愈提出“师其意不师其辞”的核心主张,强调创作要把握古圣贤的精神实质而非形式模仿,其“惟其是尔”的论断更彰显了古文运动“文以明道”的追求。全文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既有书信的私语性,又具公共说理的典范性。【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和句子的理解。A.“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并非谦辞;B.“于先进之门”中“于”表对象,可译为“到”;“皆以美于徐公”中“于”表比较,意为“比”,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或问”中“或”是“有的人”;“或异二者之为”中“或”是“或许”,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D.结合“为文宜何师?”“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文宜易宜难?”“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可知,韩愈是说在写文章上不是一定要提倡这样做,而禁止那样做,是针对写文章而言,不是说为人为官方面,该项理解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承蒙您来信,用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教导我,既承受了您深厚的恩赐,又为自己确实如此而惭愧。“辱笺”是“客套话,”教以所不及”表达承蒙来信教导之事,“既荷厚赐”说承受恩赐,“且愧其诚然”说惭愧自己的情况,“既……且……”是并列关系,“既荷厚赐”与“且愧其诚然”之间应断开。据以上分析断句为: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故选ACE。【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宁:怎么;可以:能够;答:回应;其意:他的诚意;邪:语气词,呢。【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可知,当被问及“为文宜何师”时,韩愈明确表示写文章应该以古代圣人为师,所以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结合“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可知,面对古圣贤文章辞不同该如何师法的疑问,韩愈强调要学习他们的思想而非文辞,即学习文章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而非其言辞;结合“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可知,针对文章该写得简易还是难涩的问题,韩愈认为不应纠结于难易,关键是要恰当准确,所以写文章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正确(准确)。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解答“为文宜何师”这个问题时,韩愈提出了学习对象应以古圣贤为师;学习文章重在学习圣贤思想,而非其言辞;写文章不要过分关注难易,要力求正确(准确)这些见解。【点睛】参考译文:韩愈陈说,进士刘君足下:承蒙您来信,用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教导我,既承受了您深厚的恩赐,又为自己确实如此而惭愧,幸运之极,幸运之极!凡是要考取进士的人,对于前辈的门庭,有什么地方不能去拜访呢?前辈对于后辈,如果看到他们前来,难道能够不回应他们的心意吗?前来请教的人就接待他们,全城的士大夫没有谁不是这样做的,而我不幸唯独有着接待后辈的名声,名声存在的地方,就是诽谤归聚的地方。有前来请教的人,我不敢不用诚恳的态度回答。有人问:“写文章应该效法谁呢?”我一定郑重地回答说:“应该效法古代的圣人。”又问:“古代圣贤所写的书籍都保存着,文辞各不相同,应该效法谁呢?”我一定郑重地回答说:“效法他们的思想,而不是效法他们的文辞。”又问:“文章应该写得简易还是难涩呢?”我一定郑重地回答说:“没有简易或难涩之分,只求文章写得恰当合理罢了。”如此而已,并不是一定要提倡这样做,而禁止那样做。(三)(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②2024年国庆假期,“中国红”“75周年华诞”“祝福祖国”等词语成了热门话题。某平台数据显示,国庆假期,红色景区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71.8%,红旗渠、遵义会议纪念馆、井冈山等景区最受游客欢迎。假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日均订单量同比增长70.0%。③探访革命旧址,缅怀先烈。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人们接受思想洗礼、补足精神之钙的同时,也可在青山绿水间悠然自得,看“红”、赏“绿”。红色旅游、休闲康养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推进,极大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从萌芽到火爆,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致使红色旅游一路高歌猛进,精品不断。(选自《大众日报》2024年10月12日,有删改)材料二材料三①为了缅怀革命先辈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198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开始修建南梁革命纪念馆,次年落成。后经1991年、2004年、2009年、2014年四次维修扩建,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②“截至10月底,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已有113万人次。进入11月以后,随着电视剧《西北岁月》的开播,前来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南梁革命纪念馆馆长夏世鹏介绍说。③参加了“探寻南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后,兰州西机务段电力机车司机张嘉说:“走进南梁,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铭记历史,继承遗志,更加激励我们在乘务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④近年来,南梁革命纪念馆陆续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特别是“体验烽火岁月传承红色精神——我的南梁行”主题研学活动,线下线上共策划开展研学活动近200场次,吸引8万多人次参与。(选自《工人日报》2024年12月1日,有删改)材料四①在重庆旅游期间,英国网友“Ethan爱生活”经粉丝推荐前往观看《重庆·1949》。当他走进重庆1949大剧院,忍不住感慨如同“走入时光隧道”。充满科技感的舞台、绚丽的灯光、演员的表演,都让他难忘。②这台吸引了外国游客的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也受到众多中国游客欢迎。从2021年至2024年6月,该剧累计演出超1800场,2023年演出营收超过1亿元,成为重庆红色文旅演艺“叫座又叫好”的代表。该剧的成功离不开科技的助力。③重庆1949大剧院里,观众区和舞台区融合,演艺空间和观演空间相穿插,观众也是演出的一部分。剧场里设有5个可旋转圆环,各自独立运行,它们每旋转一次,就会有新的情节上演;此外,剧场内还有160个顶部悬吊灯光舞美装置、20台空中旋转升降灯光车、3个可摇摆独立运行的大型升降机表演系统等。“科技十演艺”融合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直呼“震撼”。(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1月25日,有删改)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翔实的数据展现了红色旅游对国内旅游市场的促进作用。B.红色旅游热度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C.红色旅游有利于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勇前行的力量。D.创新红色旅游模式,注重互动体验,拉近了游客与历史的距离。17.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旅游用户年龄分布广,老中青均有涉及。B.从数据来看,中青年用户已成为红色旅游的消费主力。C.越来越多的亲子家庭主动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D.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规模化、融合化、年轻化三大新特点。18.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19.为了推动红色文旅多元化发展,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6.B17.C18.①市场规模大,接待人数突破20亿人次,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②热度高,国庆假期红色景区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经典景区日均订单量同比增长;③与休闲康养、现代农业融合,游客体验感增强。19.①推出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开展研学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对红色文化的理解;②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演出,如通过舞台装置、灯光效果等,让游客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四则材料,全面展示了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一以数据为支撑,突出了红色旅游的市场规模和游客需求的变化;材料二通过图表形式,直观呈现了红色旅游用户的年龄分布和消费趋势;材料三以南梁革命纪念馆为例,强调了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和主题活动的影响力;材料四则通过《重庆·1949》舞台剧的成功,展现了科技与红色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既展现了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也突出了其文化教育意义,体现了红色旅游在新时代的多元发展路径。【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③段“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致使红色旅游一路高歌猛进,精品不断”可知,是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促使红色旅游发展。由此可知,选项中“红色旅游热度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游客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果关系颠倒,理解不正确;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C.有误,材料二仅展示了红色旅游用户年龄分布情况,并没有关于亲子家庭参与红色旅游的相关内容。由此可知,不能得出越来越多的亲子家庭主动参与到红色旅游中来这一结论;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材料一第①段“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可知,明确给出了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以及市场规模的数据。由此可知,红色旅游市场规模大。结合材料一第②段“2024年国庆假期,某平台数据显示,国庆假期,红色景区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71.8%,红旗渠、遵义会议纪念馆、井冈山等景区最受游客欢迎。假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日均订单量同比增长70.0%”可知,通过列举国庆假期红色景区搜索量同比增长的数据,以及经典景区日均订单量同比增长的数据。由此可知,红色旅游热度高。结合材料一第③段“红色旅游、休闲康养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推进,极大增强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可知,直接表明红色旅游与休闲康养、现代农业进行了融合,并且这种融合增强了游客体验感。由此可知,这是红色旅游市场呈现的新特点。【19题详解】本题考查意见建议。结合材料三第④段“近年来,南梁革命纪念馆陆续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特别是‘体验烽火岁月传承红色精神——我的南梁行’主题研学活动,线下线上共策划开展研学活动近200场次,吸引8万多人次参与”可知,南梁革命纪念馆通过推出主题研学等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由此可知,推出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开展研学活动,能够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推动红色文旅多元化发展。结合材料四第③段“重庆1949大剧院里,观众区和舞台区融合,演艺空间和观演空间相穿插,观众也是演出的一部分。剧场里设有5个可旋转圆环,各自独立运行,它们每旋转一次,就会有新的情节上演;此外,剧场内还有160个顶部悬吊灯光舞美装置、20台空中旋转升降灯光车、3个可摇摆独立运行的大型升降机表演系统等。‘科技+演艺’融合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直呼‘震撼’”可知,重庆1949大剧院利用舞台装置、灯光效果等科技手段,打造出沉浸式演出。由此可知,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演出,能让游客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推动红色文旅多元化发展。(四)(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枣儿红了刘义彬①入秋后,果园里的枣子晒出了“成绩单”。②枣树苗栽下去才三年光景,虽枝叶稀疏,却成长得很顺利,也不生虫子,就是身材略显歪斜。找了个空闲,我用几根木棍将其撑好,树干从此就直溜了。最让人欣喜的是,枣树今年开始挂果了,果子还不少呢。③去年冬天和今年开春,我环绕枣树开了条浅沟,分两次撒了些鸡粪和复合肥。刚一打春,光秃秃的枝头叶蕾萌动,小小的拳头般慢慢张开,小手指渐成新叶和枝条。这些新枝叶嫩得发亮,一个星期时间就长到十厘米长。不到一个月时间,很多新枝条就有筷子般粗细,并伸出很多侧枝和嫩叶,那样子一天比一天青翠、茂盛。不久,小米般大小的绿色花苞从叶子下面钻出来。花苞炸裂,成了黄豆般大小的五角星,花瓣半透明,黄绿如玉,吸附在一根根细小的枝条上。④等到小满,花开更盛,一簇簇的,像水中的涟漪在枝头荡漾。我凑近枝条,想要嗅一嗅花香,结果却有些失望。正当我准备离开,那股清香却随风而来,钻进鼻孔、沁人心脾。⑤芒种将至,头一茬枣花开始凋谢,嫩枣在谢过花的地方渐显身姿。开始时,东两颗西三颗、稀稀拉拉的,绿豆般大小。不断绽开又萎黄的枣花下面,嫩枣一茬又一茬冒出来。每一阵风的吹拂、每一场雨的洗礼,都是枣子的必修课。到了大暑时节,树上已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青枣,捉迷藏一样藏在翠绿的树叶之下。枣子的个头还不小,我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只觉又干又硬,难以下咽。⑥立秋过后,枣子颜色渐渐变白,并陆续露出羞红的斑点。我再尝了尝,变脆变甜了,但与儿时外婆家的枣子相比,还差了些。⑦记忆里,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一直倔强地生长着。每到枣子成熟的时节,我和弟弟就会围着十多米高的枣树转圈圈。外婆不准我们爬树,怕我们摔伤。她会从台阶靠墙角处拖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照着树上浓密的枝叶一阵扑打,一颗颗白里带红的枣子便乒乓落下。即使砸在头上脸上,我们也不肯躲开,只顾着捡枣子,在衣服上擦擦便塞进嘴里,迫不及待地品尝那沁甜的滋味。⑧长大后的我,到了遥远的地方工作,外婆在我的忙碌中悄无声息地走了。外婆家的枣树连同老房子一起,渐渐被时间吞噬,给我留下越来越模糊的印象。⑨为了怀念外婆,我栽下了这棵树。如今,枣树要丰收了,怎么才能将这份喜悦分享给那远逝的亲人呢?⑩当我从过往回过神来,才发现鸟儿开始陆续光顾了。一个清晨,我拿着摘果子的长竿网兜,寻那些个大偏红的枣子摘了满满一提兜,洗干净掰开给母亲尝,可年迈的母亲牙齿快掉光了,对我笑着直摇头。⑪又过了两周,园子里的鸟越来越多,树上的枣子也越来越红。有的全身红透,随着一阵风便从树上掉下来,引来成群蚂蚁在地上欢乐抢食。我摘了两颗尝尝,味道真好,更脆更甜更酥,和外婆家的一模一样。⑫“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北宋欧阳修说的,正是我此刻的感受啊!既然枣子人和鸟都喜欢,我打算明年再多栽几棵。期待这园子里枣树成林,村子里花香满溢,每年秋天的这茬欢乐能分享给更多的人和鸟。(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日,有删改)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木棍将枣树撑好,开浅沟,撒鸡粪和复合肥,“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枣树。B.根据选文可知,吃枣儿的最佳时机是立秋当日,这时的枣儿又脆又甜。C.第⑤段中加点词“枣子的必修课”是指一茬一茬嫩枣要经受风的吹拂和雨的洗礼。D.结尾引用“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写出了“我”看到枣儿丰收时的喜悦。21.从修辞角度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花苞炸裂,成了黄豆般大小的五角星,花瓣半透明,黄绿如玉,吸附在一根根细小的枝条上。22.文章第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23.本文标题“枣儿红了”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20.B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黄豆般大小的五角星,把花瓣比作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花苞绽放后的形状和颜色,展现了枣花的小巧玲珑与美丽,表达了“我”对枣花的喜爱之情。22.插叙。这三段插入了“我”儿时在外婆家吃枣的回忆,丰富了文章内容,解释了“我”栽枣树的原因,表达了“我”对童年时光和外婆的怀念,也与前文现实中“我”种的枣树形成对比,为后文“我”想要分享枣子的喜悦做铺垫。23.①表层含义:指“我”种的枣树上的枣子成熟变红,这是丰收的象征,也给“我”带来了喜悦。②深层含义:“枣儿红了”代表着“我”对童年美好时光和外婆的怀念,承载着“我”的情感记忆;同时,也蕴含着“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能与更多的人和鸟分享这份喜悦,让生活充满美好。【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枣树为线索,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温暖的笔触,展现了生命成长与亲情记忆的双重画卷。作者以时序为经,从春芽萌动到秋果压枝,用拟人化的“成绩单”开篇,将枣树生长过程写得灵动可爱;又以回忆为纬,通过外婆打枣的温馨场景,勾连起三代人的情感羁绊。文中对枣花、青枣到红果的工笔描写,与对外婆的深情追忆自然交融,最终在“枣儿红了”的丰收喜悦中,完成了对亲情的诗意祭奠。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在寻常物事中寄托深沉情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根据第⑥段“立秋过后……我再尝了尝,变脆变甜了,但与儿时外婆家的枣子相比,还差了些”,第⑪段“又过了两周……我摘了两颗尝尝,味道真好,更脆更甜更酥”才达到最佳口感,说明立秋当日并非最佳时机。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第③段“花苞炸裂,成了黄豆般大小的五角星,花瓣半透明,黄绿如玉,吸附在一根根细小的枝条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炸裂的花苞”比作“五角星”,既用“黄豆”量化了花苞的大小,又用“五角星”准确描摹了枣花五瓣的几何形态。这个比喻同时兼顾了尺寸和形状特征,让读者能立即在脑海中构建出枣花的立体形象;将“花瓣”比作“玉”,不仅写出了花瓣半透明的质地,更通过玉石的温润感暗示了花色的柔和雅致。“黄绿”的色相搭配“如玉”的质感,共同营造出初绽枣花那种清新脱俗的视觉美感,表达了作者对枣花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叙述顺序。由第⑦段“记忆里,外婆家老屋门口那棵大枣树一直倔强地生长着”,第⑧段“长大后的我,到了遥远的地方工作”,第⑨段“为了怀念外婆,我栽下了这棵树”可知,这里突然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属于典型的插叙手法。作用:由第⑦段“外婆不准我们爬树,怕我们摔伤。她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统审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外科学总论(含手术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艺术职业学院《经济应用数学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16食品安全课件
- 河南省六市2025届高三下第二次测试(数学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兰州大学《器官系统模块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即兴伴奏编配》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数学试题统练(5)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衢州市2024-2025学年小升初易错点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高空作业安全技术交底表
- 学校爱心捐款活动方案(三篇)
- 领导艺术《君主论》对人性的认识
- 培训testlab中文手册signature testing观察信号调整通道参数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模拟测试题附答案
- 丙二醇车间丙烯醛吸收工段初步设计论文
-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新旧地类编码对照表
-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护理查房课件
- 压力容器安全隐患排查表
-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 评估-说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