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狄青为将特点。教学难点:联系地方历史,拓展对古代战将和用兵奇谋的了解。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大英雄狄青》电视剧图片ppt)同学们,认识这个人么?(生齐答:狄青)了解他的故事吗?(指名回答),师展示人物图片并引导认识(狄青简介ppt)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读通课文感知整篇,认识文言词语;依据注释和小组互助学习文章内容要点;延伸了解人物故事,拓展了解古代战将和兵法等。(课件展示教学目标方法等)
二、
第一个学习环节:读课文感知整篇初识人物,认识文言词语1.自学能力展示:(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内容,认识文言词语,感知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要求)老师巡视,解答同学对课文和词语学习中的疑问,提示大家划出不熟悉的词语,做到能读能理解意思。(生自主学习)(2)借助文中注释和赏析,初步理解文章意思,了解人物形象。2.教师点拨:出示课件,展示文中词句。指名读一读。老师范读并引导理解词语。3.新知展示:请同学读文段(指名接力读文),老师指导。识读课件上的词语,了解意思。试用一个词语描述狄青的形象。三、第二个学习环节:深入学习,了解人物故事
1.阅读课文“故事链接”,开展“故事会”,小组当中讲一讲你知道了的狄青故事。
2.小组推荐讲一讲狄青故事。注意用词语描述。
3进一步阐释狄青为将的特点(板书“你心目中的狄青”,同时记录同学汇报提到的描述词语,或者请同学上台板书词语)。老师巡视,小组讨论,提示从故事中总结提炼。老师板书记录学生总结的词语(有勇有谋、适可而止、穷寇莫追------),点拨同学们理解作战用兵的智慧和哲理。四、第三个学习环节:延伸了解,拓展传统文化知识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古代名将,讨论之后汇报一下。2.教师出示课件,简介作者沈括和《梦溪笔谈》,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景仰情感和追求兴趣。3.看课本“拓展活动”部分,依据已有知识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古代杰出将领故事。4.出示课件,展示祖国传统文化之《三十六计》,读一读,熟知的请同学举手讲一讲,提出要求:课后搜集古代名将和兵法知识,利用家乡历史资源------广饶是孙子故里之说,探求《孙子兵法》知识。五、课堂总结结束语:同学们,学习历史人物,了解故事,我们还有哪些体会呢?(请同学举手说一说),对,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慨叹的同时,更要积极探寻,走进其间,才会获得更多体会和向上的力量。本节课我们了解的狄青,其实跟我们耳熟能详的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戚继光都有相似之处的,他们都是一带战将。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要懂得战争不是为了让人死,而是为了让更多好人更好的活着,广饶历史名人孙子所著《孙子兵法》就是阐述了一个战争为了和平,战争是为了不发生战争的道理,请大家搜集相关知识,感悟其中道理。六、拓展作业课下探寻更多古今中外的著名战将,熟悉他们,从故事中体会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下课。板书设计:狄青为将你心中的狄青:(记录或请同学上台板书提到的词语)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多年的传统文化学习,积累了若干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加以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中的文言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娴熟地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解读本课小古文。本文作为一篇小古文,除了对文言文字有一定展现之外,还以其独有的故事性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的渴望。学生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的其他篇章,如《祖逖》等之后再来开始学习这篇课文,他们对古文的知识已经能掌握得不错,对古代战将的情怀也有一定的感知。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抓好了课前的预习,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文章重点词句充分品读,感受文章人物特色,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另外,部分同学平日读书广泛,积累知识较多,课堂表现也比较好,这样就可以借他们引导其他学生的阅读学习,对课后拓展延伸也很有帮助。效果分析在《狄青为将》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互助交流、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从解决课文字词学习入手,以诵读课文为主导,师生频繁互动为学习主要方法,加以拓展延伸激发兴趣,逐渐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人物特点,体会狄青为将的独特之处。传统文化教学毕竟不是语文教学也不是历史教学,本节课作为“古文选读”的一篇,除了教给学生应有应知应会的知识,还要寻求对知识的拓展和探寻,让孩子们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孩子们得到尽可能多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兴趣提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设计是正确的,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也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针对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一些随堂测评题目,自然而然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展开,也更好地维护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一)文言词语理解1.读一读,理解词语以理解文章(红颜色的字)。(题目内容见《评测练习》部分)2.结合注释和赏析,熟读课文并理解意思。3.狄青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你认为最适合的词语描述)(二)知识拓展:1.读资料,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沈括和《梦溪笔谈》(题目内容见《评测练习》部分)2.阅读,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三十六计》故事。(题目内容见《评测练习》部分)3.《孙子兵法》十三篇----课后了解孙子兵法知识。“(二)3”留为课后自主拓展作业。教材分析齐鲁书社初中七年级传统文化第二单元的第八课。《狄青为将》,是在齐鲁书社初中传统文化七年级全册第二单元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古文选读,所以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能够诵读古文,识读里面的古文词语;同时对于几篇写人物的课文,要根据注释和赏析以及老师的指导,熟悉人物,探寻历史人物和故事,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介绍的狄青是宋代战将,带兵打仗很有特点,要在文章学习和故事探寻中感悟古代战阵思想精髓。《狄青为将》是沈括《梦溪笔谈》节选的一个篇章,行文简洁清晰明确,语言优美生动而又准确严谨,是古代名著中的典范作品。“经典诵读”部分的文章简练,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描述了狄青带兵打仗的两个案例,体现了他作战用兵的典型特征。之后在注释和赏析中,又给孩子们提供了理解文章的阶梯性帮助,让孩子们在诵读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一个鲜活的古代战将跃然纸上。后面的“故事链接”也紧扣人物形象,对狄青为将做了更概括的体现,读来生动有趣,符合传统文化的特点-----传博文化于典型故事,让人浸淫其中,润物无声。最后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做了拓展,更加添浓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拔高了爱好传统文化的灯捻,为今后更深入,课下更主动更广泛地去接触了解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评测练习(一)文言词语理解
1.读一读,理解词语以理解文章(红颜色的字)。犯塞:边塞,边关,边界险要的地方。举例《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塞”字。新募:招募。如“招募士兵”易之:轻视他们“认为他们很容易会被打爆”全军径趋:跑过去。殆无遗类:几乎度必以奇胜:想、考虑2.结合注释和赏析,熟读课文并理解意思。3.狄青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你认为最适合的词语描述)(二)知识拓展:1.读资料,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沈括和《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2.阅读,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三十六计》故事。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3.《孙子兵法》十三篇----课后了解孙子兵法知识。课后反思《狄青为将》是一篇古文选读单元中的文章,主要介绍大英雄狄青的故事,旨在引发学生对古代名篇(摘自著名的沈括名著《梦溪笔谈》)名著的关注和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主动展示、积极拓展”的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故事情节的体悟、人物形象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教学进行了反思:1.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小古文的优美语句,并教会学生品味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对于古文名篇的把握能力。我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2.备课时,我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连贯和有趣味的状态。我紧扣教学目标,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3.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体会文章和理解人物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对古文选读类的传统文化话课教学,主动积极地作了一些探索。首先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驾轻就熟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4.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拓展学习的情趣激发,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寻。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训练,是有效的,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不足之处:1.教师在时间的控制上,不尽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使得预定目标没有完全达成。2.对于学生的发言,缺少有针对性的评价以及适当的激励性评价。3.语言稍显平淡,没能尽显传统文化自身给予学生的影响力。课标分析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并没接收到课程标准之类参考,但是本课《狄青为将》是“古文选读”单元的一篇,且出自名著《梦溪笔谈》,因而参照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习本文,要突出“语文”实践,也即突出对语言文字和语言篇章的实践学习,从中领略传统文化之美,领悟本文主人公狄青为将的思想精髓。在教学《狄青为将》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读通课文感知整篇,认识文言词语;依据注释和小组互助学习文章内容要点;延伸了解人物故事,拓展了解古代战将和兵法等三个阶段目标。三个目标层层推进,从基础的读整篇和识词句起,然后学会用注释以及赏析来辅助学习文意,最后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透平油过滤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远程冷光超级回光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自动面条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膳食补充剂测试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轨枕组织施工方案
- 2025年苯丁烯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耐热钢型材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羟乙基皂荚胶行业营销模式与竞争格局展望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细胞培养基行业投资风险及营销创新模式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线性可变位移传感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河南郑州航空港区国际教育集团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中小学校长在教师大会上讲话:以八项规定精神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深・重明・规立・法新・行远
- 【MOOC期末】《英美文学里的生态》(北京林业大学)期末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六西格玛黄带认证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完整版)
- 古村落乡村文化旅游古镇旅游外文文献翻译2014年
- 压疮指南解读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模拟测试题附答案
- 日周月安全检查记录表
- 车间温湿度测量记录表
- 变电所倒闸操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