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长相思》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景物,兼有动静结合的变化之美。《长相思》是此单元第一篇课文的第三首,这是一首词,侧重写长途羁旅风光。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语言文字品读涵泳,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感悟诗词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而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古诗所描写的背景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古代语言的意思经过千百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古诗词句子凝练,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理解难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紧扣学生的思维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背景,联系生活、感知语言,发挥想象、加深理解,认识诗人、体悟感情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品悟诗词中的表达特色,鉴赏写法之妙、语言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对于《长相思》这节课而言,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并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词内容。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对于本词中汉字的间架结构、字音字形等可以通过课前自学、互学等方式解决。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诗词情境,初步感受诗词中精练语言和深邃意蕴,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识字与写字板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期情况,以学定教,更有针对性地突破学生识字写字的重难点。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长相思》的内容,但是要理解景语即情语,并且了解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的作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因此努力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年代和环境,引导学生在

反复诵读中感知诗词之言,通过入境想象、对比思辨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用画面去注解文字,用情感去揣摩诗意。从而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培养文化自信,在品读涵泳中感受诗词之美,在语言运用中提升语用素养,在深度思辨中提升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读准“榆、畔、聒”三个生字和多音字“更”,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并背诵,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等方法,感受景物描写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3.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能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感受景物描写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揭题识人,读出韵味

1.以旧入新:上节课,我们跟着王维去到秋日的空山感受了山林的静谧、迷人,也伴随张继在姑苏城河的客船上听千年的钟声,今天,让我们与纳兰性德一起去领略东北塞外的别样气象。(板书课题,读题)

2.揭示题材

与《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不同的是,《长相思》是一首词,谁能来说一说词的特点?

(预设:词有词牌名;词可分为上下阕;词又称为长短句……)

相机点拨:“长相思”就是词牌名;上阕从“山一程”到“夜深千帐灯”,下阕从“风一更”到“故园无此声”。

3.走进作者

本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是姓,性德是名。谁能来介绍一下他?(指名回答,

出示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

4.通读全词,读出层次。

(1)读正确

请学生朗读(指名读,齐读),相机指导:风一更的“更”是个多音字,读第一声,是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读的时候要注意他的读音,把它读正确。

(2)读出节奏

引导:词和古诗一样,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停顿,划分节奏,谁能来读一读?

评议交流,相机划分节奏,根据学生诵读节奏出示停顿间隔,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读出韵律

《长相思》词由三、七、五句式组成,每句用韵,你能发现吗?这个韵脚带给人

一种怎样的感觉?

预设:都押“eng”韵,“eng”韵传递出一种低沉、郁结的情绪。

过渡:同学们,朗读诗词,我们不仅要把字音读到位,而且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味道,其实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内心的感受和感觉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在朗读中感受词人复杂的心绪。

【设计意图】

古诗词具有音乐美,节奏分明,音调合辙押韵,朗读起来高低起伏,听起来具有无限韵味。而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诗词之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第

(山海关地处要隘

形势险

是万里长城东起第

故称“天下第

关”)三学段古诗词诵读的重点在于读好韵律,于充分的诵读中体会词作音韵和谐之美。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三个层次的朗读。首先,读准字音,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基础,重点突破“更”和“聒”两个字,扫清朗读障碍。其次读出节奏,划分节奏以学生已有的停顿为基准,教师仅作相机点拨。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个性化诵读诗句,读出诗词的韵味,

其中读好“eng”韵是诵读难点,需予以关注。

(二)入境想象,感受征程路途之遥远

1.学习上阙,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上阙1.自由朗读上阙,借助注释理解大意。2.想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反馈:翻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前进,夜里千万个帐篷里亮起了灯。

(2)点评:同学们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动态的,一幅是静态的。

2.聚焦动态画面: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1)引导:孩子们,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一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词人正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前行,感到他们非常辛苦。

(2)了解背景,深入体会:词人为什么要山一程,水一程?他们要去哪里呢?(指名回答)

相机出示资料: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作为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随驾出关。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交流: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去山海关的路途遥远,环境比较恶劣。(相机在希沃课件写下:跋山涉水)(3)对比阅读,深入感受路途遥远____________同学们,如果我们将“山一程,水一程”改为“一程山,一程水”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不可以,因为一程山和一程水给人感觉将士们只翻过了一座山,渡过了一条河的感觉。)_________讨论交流,小结:的确如此,“山一程,水一程”让人感觉到将士们翻过的是一座又一座山,淌过的是一条又一条河,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让人感受到将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____________(4)再读词句,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跋山涉水的感觉?(指名读,相机指导朗

读的重点:“山一程,水一程”读得较为缓慢,这样可以让人感觉山高水远,征途漫漫,读出行程的艰辛和疲累。)

3.研读静态画面:夜深千帐灯

过渡:白天的行军让我们看到了行程路远,千军万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画面,夜晚宿营的场景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夜深千帐灯。____________(1)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句,从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预设:夜深了,大家都没睡,仍然亮着灯,行军队伍支起了千万盏灯的场景十分壮观)(2)提问激疑:读到此处,老师不禁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经过长途跋涉士兵们晚上本应好好休息,但却亮起了千帐灯呢?将士们也许在干什么呢?(预设:因为远离家乡,他们太过想念家乡,夜晚他们也许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3)拓展阅读,体会思乡之情:自古以来,思念之情常在夜深人静时所起。诵

读以下诗句,体会这点点灯火的无声诉说。

拓展阅读: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4)师生交流、小结:寒灯下往往有一个辗转反侧的难眠人,不同作者笔下的灯都传递了诗人们共同的情感那就是——孤独与思念。而纳兰性德笔下有千帐灯,也就意味着这千盏灯下有着千万个思乡之人。

4.研读精思,体悟征途艰辛

(1)我们学习了上阙,现在你能回答作者身在哪里?身在何方?预设1:可能在山海关外,榆关外。

预设2: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可能在水路上,也可能在山路上。预设3: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

(2)引导:如果把同学们所回答的作者的身经过的地方都连在一起,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预设: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3)小结:词人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小河大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作者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同学们,一个身在征途的词人,有说不出的艰辛和苦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人身在征途的艰辛。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初步体会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任务一的开展就指向此学习重点。学生在上节课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初步感知上阕动态、静态描写基础上,引导学生先深入动态画面,通过交流感受、阅读资料,充分体验行军的艰辛、漫长。静态描写聚焦“千帐灯”这一古诗词中的经典意向,通过想象画面、拓展阅读等方式将灯这一意向与孤独、思念的情绪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最后通过总结词人“身在何处”,体会词人的征途艰辛。

(三)对比思辨,品悟心系故园之深切

1.过渡:一道道的山,一程程的水,都是词人的身所经历和感受的。那么作者身向榆关,心又在何处呢?你是从词中哪里看出来的?

按提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二。

学习任务二:探究“心在何处”找:标画“心在何处”。说:交流“心在何处”。

2.交流反馈: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呢?可以用词里的一个词来说说嘛?

预设: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板书:心向故园)_________3.精读体悟,交流点拨:你是从哪里找到词人心在故园?___(1)交流“聒碎乡心梦不成”:体会到词人迫切地想要做个与故乡有关的梦,可一直不能入睡,不能成梦。_________(2)引导理解:作者为什么做不成这个梦呢?

预设:因为“风一更,雪一更”,让作者难以入眠。

小结:风一更,雪一更,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嘈杂的风雪声让作者更难入睡。(3)情景对话:将士们,身处距离家乡千万里之外,躺在冰冷的帐篷里,听着嘈杂的风雪声,此时,你在想些什么?(预设:我好想在梦里回到我的家乡,可是这嘈杂的风雪声让我无法入睡。)____________(4)思维碰撞:在难以入睡之时,词人却说“故园无此声”?故园到底有没有风雪声呢?____________引导理解①:____________故乡是有这样的风雪声的,但是词人和亲朋好友待在一起,温暖的氛围让人忽略了风雪之声。____________引导理解②:____________故乡没有这样嘈杂的声音,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以此来凸显出家乡的宁静和美。5.寄情于梦,展开想象_________(1)词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只能寄托在梦中,可是他能在梦中实现吗?(预设:不能)

点拨:哪个字鲜明地道出了词人不能实现啊?预设:碎___如果他可以在梦里回到故园,他会做一个怎样的梦呢?请用几句话写一写。出示

学习任务三。(播放乐曲,想象写话)

学习任务三:选择下列场景,想象画面进行描写,也可以自主想象画面描写。(1)春暖花开的田野里(2)夏蝉声声的杨柳下

(2)交流梦境、点评

6.对比梦境和现实:美好的生活远在家乡,遥不可及,而词人的身边只有什么?(单薄的帐篷、呼啸的北风、漫天的雪花……)多么令人心碎感伤,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阙感受词人的心境。(板书:心碎感伤)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两个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二围绕着“探究心在何处”,承接上一环节的身在何处,开启下一环节的心在何处的思考。通过身心不在一处的对比,感受到词人

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身心分离的感受和心情,推动对词作蕴含情感的深度体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风一更,雪一更”,让学生充分感受风雪交加未有停歇的恶劣天气以及长夜漫漫未能成梦的痛苦。通过展开情景对话,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风雪天独自在外思念家乡的愁苦情感。此外,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园无此声,将故园美景图与关外风雪交加图、跋山涉水图进行对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词人身处羁旅荒凉之地,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任务三用想象写话的方式为词人圆梦则满足了学生的内心渴求,既使得词人的相思在鲜活的场景描述中得以消解,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也是学生用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物化成果。

(四)互文印证,升华思乡情

1.同学们,读到此刻,我们已经在《长相思》中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向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此时,你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要问一问纳兰性德?

预设1:你在一路上是不是都很想念家乡?

预设2:你接下来还要去哪里?

预设3: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你为什么不回去呢?

预设4:你什么时候才能打好仗回去和家人团聚呢?

2.过渡:同学们,其实你们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曾经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叫做《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其中就有这样两句词,是纳兰性德自问自己的。谁能来读一读(课件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启思:同学们,请你们再想一下,纳兰性德除了在问自己以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预设:他的母亲。

引导:此刻你就是纳兰的母亲,你来问问儿子。我们也到了一个地方。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而此时,纳兰要从军离去。这个时候,只见到满头银丝、颤颤巍巍的老母亲这样问纳兰——引导学生用诗词回答“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此时“君”要改成“儿”,让我们再来问一问。看,古道边,芳草萋萋,这个时候,纳兰就要从军去了。只见到满头银丝、颤颤巍巍的老母这样问她的儿子——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预设:他的妻子

引导: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来问一问纳兰性德。我们来到了夕阳下,秋风四起,纳兰即将从军离开了。他美丽而又带着哀怨的妻子无奈地问着他的丈夫,此时“君”要改成“夫”。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预设:他的朋友

引导:此时此刻,你就是纳兰的朋友,看我们正在长亭外,杨柳依依,纳兰就要从军去了,这个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问他——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4)预设:他的儿子

引导:现在你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父亲,看,在家门口,雨雪霏霏,此时儿子正不舍地拉着父亲的手,流着眼泪问——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过渡:是啊,同学们,母亲在问,妻子在问,朋友在问,还有他的儿子都在问着纳兰性德,让我们一起再来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4.思维碰撞:同学们你们觉得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