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南省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陶渊明,宇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拼自贵,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成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责,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项五十亩种林,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侯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洒,漉毕,还复著之。(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材料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B.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C.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D.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祭酒:本义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需长者立主位,面南酒祭神开席;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等。B.弦歌:指出任邑令,典出自《论语·阳货》,曾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故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C.解绶: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绶,指辞去官职,又称“解印绶”。D.姓字;姓本指标志家族系统的字,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字是在十五岁成年之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别名,亦称“表字”,用于自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从小就志向很高,文章写得好;为人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所有这些,《五柳先生传》做了实证。B.陶渊明家里贫穷,宁愿亲自耕种病倒,却不愿为官;即使卧床挨饿也不愿接受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C.陶渊明先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州主薄、彭泽令等职;因他厌恶当官,淡泊名利,所以在位时间不长。D.陶渊明非常喜欢读书喝酒;读书一有顿悟而忘了吃饭;喝酒一定要醉,醉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13.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4.根据文本,请简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来由和结果。(3分)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欧阳修《丰乐亭记》)材料二:《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B.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C.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D.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或记山川名胜、器物建筑。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丰乐亭记》《石钟山记》。B.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为防具,“戈”为武器,因此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战争。本文指的是战争。C.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代的刺史为虚衔,无实职,文中“刺史”指欧阳修自己。D.我国古代常用“干支”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干支纪元法”。文中“丁丑”和“丙戌”都是表示年份。下列有关《丰乐亭记》和《石钟山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丰乐亭记》回顾了滁州百年前的战乱,也描写了当时百姓的安闲生活。古今对比,意在告诫人行要居安思危,不忘皇恩。B.《丰乐亭记》行文情景交融,迂徐有致,体现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风格。C.《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首段提出对石钟山命名问题的质疑,从而引出下文夜游石钟山的记述,结构很有特点。D.《石钟山记》体现了求真辨伪的精神,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得名的真实缘由。此文一出,后人于石钟山所以得名再无争议。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根据《丰乐亭记》的内容,说明亭子以“丰乐”为名,寄寓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3分)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悠然亭记【明】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峰,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疊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罍(lěi)石:大石。⑤缗(mín):这里指杂芜。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B.亿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C.忆余少时偿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D.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指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形式的文体。它取材范围较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B.“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嘉靖三十年”是帝王年次纪年法。C.“阳”指山岭的北面或河流的南面。一般在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就可能是“阴”或“阳”,如“江阴”。D.“靖节”,陶渊明的私谥。靖,在古代有“报”“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以此来表明陶渊明保守节操,显身之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时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僦居、悠然自得的生活。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②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14.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湖南省长沙浏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秦说赵王曰:“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渐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赵王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B.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C.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D.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对赵王说,只要赵王真的听从他的忠言,就能得到别国土地,并使父兄外戚等得以封侯。B.苏秦告诉赵王,如果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国必然消弱楚国,楚国被消弱,赵国就孤立无援了。C.苏秦认为,如果秦国东向的想法一旦施行,就必然会举兵攻打赵国,占领邯郸,赵国就会灭亡。D.苏秦认为,如赵王使六国缔结盟约,全力抵抗秦国,秦国就不敢危害六国,赵王霸业就可完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4分)(1)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2)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14.从选文看,苏秦是如何说动赵王接受“合纵”这一外交主张的?(3分)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春在堂笔记》卷七俞樾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B.亲家,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对方为“亲家”,也泛称亲戚之家。C.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道观。D.“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化用自成语“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为考据笔记,并非全是作者亲身经历考察之后的随笔记录。B.作者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C.在作者看来,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D.苏轼笑李渤考证石钟山命名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认为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错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14.本文作者俞樾认为苏轼对石钟山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错的。那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是他自己考察思考的结果吗?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五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迷];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至死亡”与“虽父之不慈子”(《墨子·兼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B.商君,商鞅,战国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C.《诗》《书》属于五经,五经还有《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向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4分)(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4分)14.作者开头引用“和氏之璧”的故事,揭示出什么哲理?(3分)文言文阅读湖南省郴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陶渊明,宇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拼自贵,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成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责,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项五十亩种林,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侯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洒,漉毕,还复著之。(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材料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B.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C.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D.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祭酒:本义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需长者立主位,面南酒祭神开席;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等。B.弦歌:指出任邑令,典出自《论语·阳货》,曾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故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C.解绶: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绶,指辞去官职,又称“解印绶”。D.姓字;姓本指标志家族系统的字,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字是在十五岁成年之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别名,亦称“表字”,用于自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从小就志向很高,文章写得好;为人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所有这些,《五柳先生传》做了实证。B.陶渊明家里贫穷,宁愿亲自耕种病倒,却不愿为官;即使卧床挨饿也不愿接受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C.陶渊明先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州主薄、彭泽令等职;因他厌恶当官,淡泊名利,所以在位时间不长。D.陶渊明非常喜欢读书喝酒;读书一有顿悟而忘了吃饭;喝酒一定要醉,醉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13.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4.根据文本,请简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来由和结果。(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根据句意,结构断句即可。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11.D(“在十五岁成年之后”错,男子二十岁冠礼成年,女子十五岁笄礼成年;字一般用于他人尊称。)12.C(“陶渊明先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州主簿、彭泽令等职”错,应为“陶渊明先后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而“州主薄不就”。)13.参考答案:①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评分细则:4分。“解”“蓄”“适”,每处1分,句意通顺1分。字词落实,句意通顺即可。②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粗布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评分细则4分。“萧”“短褐穿结”“晏如”,每处1分,句意通顺1分。字词落实,句意通顺即可。14.参考答案;①陶潜淡泊功名,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当时他为生计所迫,出任彭泽县令。②浔阳郡派遣凶狠贪婪的督邮来检查公务,而县吏要陶潜穿戴官服、恭敬地去迎接督邮③陶潜说,不会为县令的五斗薪棒就低声下气去向小人贿赂献殷勤,并辞职归乡。评分细则:3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陶渊明传》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他的曾祖父陶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肾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陶渊明对亲威朋友说:“我打算当一个小县的县令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蒙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玉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拔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责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酸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中蒂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五柳先生传》参考译文: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所以就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日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而;粗布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欧阳修《丰乐亭记》)材料二:《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B.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C.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D.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或记山川名胜、器物建筑。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丰乐亭记》《石钟山记》。B.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为防具,“戈”为武器,因此后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战争。本文指的是战争。C.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代的刺史为虚衔,无实职,文中“刺史”指欧阳修自己。D.我国古代常用“干支”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干支纪元法”。文中“丁丑”和“丙戌”都是表示年份。下列有关《丰乐亭记》和《石钟山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丰乐亭记》回顾了滁州百年前的战乱,也描写了当时百姓的安闲生活。古今对比,意在告诫人行要居安思危,不忘皇恩。B.《丰乐亭记》行文情景交融,迂徐有致,体现了欧阳修散文含蓄委婉的风格。C.《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首段提出对石钟山命名问题的质疑,从而引出下文夜游石钟山的记述,结构很有特点。D.《石钟山记》体现了求真辨伪的精神,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得名的真实缘由。此文一出,后人于石钟山所以得名再无争议。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根据《丰乐亭记》的内容,说明亭子以“丰乐”为名,寄寓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3分)10.选B。11.选D。解析:“丙戌”是纪年,“丁丑”是纪日。12.选D。解析:“后人于石钟山所以得名再无争议”的说法,文中找不到依据。13.解析:(1)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要点:状语后置,“既”“日”)(2)在敲击时能发出铿铿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要点:定语后置,“铿然”“所在”)(共8分,每题4分,一个要点1分,句意一分。)14.解析:①庆幸百姓遇到丰收的年成。②让百姓知道所以有丰年的快乐,是因为生活在太平无事的年代。③宣示皇恩,表示与民同乐。④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任选3点,每点1分。满分3分)【附:《丰乐亭记》参考翻译】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太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悠然亭记【明】归有光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峰,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疊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罍(lěi)石:大石。⑤缗(mín):这里指杂芜。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B.亿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C.忆余少时偿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D.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指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形式的文体。它取材范围较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B.“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嘉靖三十年”是帝王年次纪年法。C.“阳”指山岭的北面或河流的南面。一般在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就可能是“阴”或“阳”,如“江阴”。D.“靖节”,陶渊明的私谥。靖,在古代有“报”“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以此来表明陶渊明保守节操,显身之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时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僦居、悠然自得的生活。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②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14.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10.D11.C12.B13.(1)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14.①淀山公罢官后建筑庭园,在园中修建亭子,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②淀山公从现居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县”是“去”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如积灰”是对“山颓然”的修饰,不宜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阳’指山岭的北面或河流的南面”说法错误,“阳”指山岭的南面或河流的北面。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时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说法错误,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马鞍山之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1)“作”,建造;“作亭其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去”,使……离开;“以为”,把……作为。(2)“负”,依仗;“著”,显著的;“为……所”,被;“妒媢者”,嫉妒他的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可知,淀山公罢官后建筑庭园,在园中修建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因为陶渊明有归隐田园、恬淡意趣,和淀山公有相似之处,这是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之一;依据原文“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可知,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从现居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这也是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之一。参考译文: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淀山公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座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已却忘怀到这种地步。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县峰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它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湖南省长沙浏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秦说赵王曰:“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效实,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杀而争也。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渐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赵王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参考译文】苏秦游说赵王说:“请您屏退身边的人,我来说说(合纵、连横)不同的原因。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忠言,燕国一定会把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献给您,齐国一定会把海边盛产鱼盐的土地献给您,楚国一定会把盛产橘柚的云梦之地献给您,韩魏两国也都可以使其献上自己分封的土地和能够收取赋税的私邑,大王的内外亲族和父兄都可以被封侯拜爵。让别国割让土地献出诚意,是五霸不惜军队覆灭、将领被擒去追求的原因;使内外亲族得以封侯拜爵,是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殷纣王去争取的原因。如今大王不费气力就可以拥有这两个好处,这是我为大王提出希望的原因。大王亲附秦国,那么秦国必然会削弱韩、魏两国;亲附齐国,那么齐国必然会削弱楚、魏两国。魏国被削弱就会割让河外的土地,韩国被削弱就会献上宜阳。献上了宜阳,通往上郡的路就会被切断,割让了河外之地,道路就不能畅通。楚国被削弱赵国就孤立无援。这三项计策,是不能不仔细谋划的。秦国攻下轵道那么南阳就会动摇,胁迫韩国包围周室那么赵国就会自行削弱,秦国占领卫地、夺取淇水那么齐国必然会到秦国称臣。假如秦国的想法在山东得到了施行就必然会举兵进攻赵国。秦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两国军队必将在邯郸城下交战。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忧的原因。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杜绝猜疑远离谗言,摒绝流言蜚语的踪迹,堵塞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门径,这就是使得君主尊贵、疆土扩大、军队强大的计策,这样我也才能有机会在大王面前陈述忠心。所以我私下为大王谋划,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赵,使六国合纵结为联盟,以此抗拒秦国。让天下的文武大臣,一齐在洹水之上集会,交换人质杀白马来缔结盟约。盟约可以这样写:假如秦国攻打楚国,齐、魏两国都要各自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楚国,韩国军队负责切断秦军运粮的通道,赵国军队渡过黄河、漳水,燕国军队守卫常山以北地区。假如秦国攻打韩、魏两国,那么楚国军队就切断秦军的后路,齐国则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韩、魏两国,赵国军队则渡过黄河、漳水,燕国军队则守卫云中。假如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军队就切断秦军的后路,韩国军队则守住成皋,魏国军队则堵住纵横交贯的要道,赵国军队则越过黄河、漳水、博关,燕国则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齐国。假如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国军队就守住常山,楚国进军则驻扎武关,齐国军队则渡过渤海,韩、魏两国则各自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燕国。假如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就进军驻扎宜阳,楚国就进军驻扎武关,魏国就进军驻扎河外,齐国军队就渡过渤海,燕国就派出精锐的军队来援助赵国。诸侯中有先背弃盟约的,其他五国就共同讨伐它。六国合纵结成联盟来抵抗秦国,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发动军队来危害六国了!这样大王的霸业就可以完成了!”赵王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赐给他一百辆有装饰的兵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对白玉璧、一千纯锦绣,让他用这些财物与其他五国诸侯缔结合纵之约。(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B.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C.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D.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如是则伯业成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对赵王说,只要赵王真的听从他的忠言,就能得到别国土地,并使父兄外戚等得以封侯。B.苏秦告诉赵王,如果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国必然消弱楚国,楚国被消弱,赵国就孤立无援了。C.苏秦认为,如果秦国东向的想法一旦施行,就必然会举兵攻打赵国,占领邯郸,赵国就会灭亡。D.苏秦认为,如赵王使六国缔结盟约,全力抵抗秦国,秦国就不敢危害六国,赵王霸业就可完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句4分)(1)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是臣之所以为大王愿也。(2)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刑白马以盟之。14.从选文看,苏秦是如何说动赵王接受“合纵”这一外交主张的?(3分)10.【答案及解析】B(句意:诸侯中有先背弃盟约的,其他五国就共同讨伐他。六国合纵结成联盟来抵抗秦国,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发动军队来危害六国了!这样大王的霸业就可以完成了!“有……者”为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出兵于函谷关”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11.【答案及解析】B(“梁山”错误,山东,指崤山以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又称六国为“山东”。)12.【答案及解析】C(“占领邯郸,赵国就会灭亡”错误,原文为“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瑜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意思是“假如秦国的想法在六国得到了施行就必然会举兵进攻赵国。秦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那么两国军队必将在邯郸城下交战”,是“在邯郸城下交战”不是“占领邯郸”;秦赵会交战,不是“赵国就会灭亡”。)13.【参考答案】(1)如今大王不费气力就可以拥有这两个好处,这是我为大王提出希望的原因。(“垂拱”,不费气力;“是……也”,这是……,判断句;“愿”,提出希望、构想。这些考查重点,每错一处扣1分;句意与原文不符,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2)让天下的文武大臣,一齐在洹水之上集会,交换人质杀白马来缔结盟约。(“通质”,交换人质;“刑”,杀;“会于洹水之上”,状语后置句,在洹水之上集会。这些考查重点,每错一处扣1分;句意与原文不符,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14.【参考答案】一是构画出合纵之后的美好前景,二是指出连横事秦的悲惨结局,三是和盘推出了赵国合纵的具体方案。(3分,每点1分)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春在堂笔记》卷七俞樾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B.亲家,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对方为“亲家”,也泛称亲戚之家。C.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道观。D.“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化用自成语“登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为考据笔记,并非全是作者亲身经历考察之后的随笔记录。B.作者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C.在作者看来,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D.苏轼笑李渤考证石钟山命名方式太粗糙,而作者认为苏轼与李渤犯了类似错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14.本文作者俞樾认为苏轼对石钟山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错的。那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是他自己考察思考的结果吗?10.B11.C12.B13.(1)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镗鞯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2)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14.“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山得名是由山的形来的。不是。彭雪琴。参考译文: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驻守江西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江,叫作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像音乐演奏,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呔镗鞯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干枯的蛤蜊,就像鳞甲似的。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则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旁边又有小洞,像蛇一样爬着进入,(洞)又变得宽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大概因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山)名。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座山(的命名)应该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过而没有进入它的室内一样。”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五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迷];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