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3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4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矛盾模板(对立统一+普遍性+特殊性+普特关系+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两点重点+推动)?2.矛盾的基本属性?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5.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及方法论6.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生互提,教师抽查复习回顾观看视频:《寓言故事:小马过河》思考: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学习目标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科学精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地尊法、守法、护法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1.识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理解二者的关系。2.识记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3.知道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8-53页,在课本做好标记,并尝试背诵加红的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与实践含义P48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P4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51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50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5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53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P49含义P49特点P49-50认识含义形式关系认识与实践第一目议学任务:阅读课本P48-50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1、认识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2、实践的含义、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特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性质

积极的(≠被动的反映)

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区分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意识和物质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和实践属于认识论范畴。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及其类型P48末段(1)认识的含义

主体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2)认识的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P48末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含义形式程度认识的低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P49一段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看见苹果落地认识苹果落地背后的引力规律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知识延伸◆感觉——是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如: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知觉——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如:对苹果整体认知。◆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如: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等。◆判断——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如:张三是优秀团员;太阳不是绕着地球转。苹果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如:①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杨树有光合作用,槐树有光合作用,榆树有光合作用,杨树、槐树、榆树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绿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②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当堂达标“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A都属于主观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是区别而非联系当堂达标(2021·山东高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璨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C不仅强调认识的客观对象,而且强调了认识的主体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未涉及意识的起源强调外在的物质世界强调内在心灵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2、实践的含义及形式不是主观世界不是纯主观、纯认识的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主体)(对象)(性质)直接现实性:即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特有,动物没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实践的含义P49二段一、认识与实践(2)实践的基本形式P49二段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港珠澳工程建设我国第一部民法典问世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革命、改革自然/社会科学实验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2.改革开放3.学生听课4.教师上课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牛刀小试教育实践例:愚公移山

愚公决定让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实践的主体(愚公和家人)实践的手段(榔头、畚箕等工具)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提问:实践有哪些特点?P49倒二段一、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P49~P50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挖山?愚公为方便出行……他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这项实践活动。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P49末段一、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P49~P50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思考: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P50一段一、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P49~P50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思考:这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问题: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挖土机?愚公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特点P49~P50P50一段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知识总结: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背)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021高考山东卷19)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答案: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够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革命先烈的美好憧憬和遗愿正在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在眼前。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2021·天津高考真题)漫画《三代农夫》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追求真理永无止境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三代农夫》

作者:郝延鹏C当堂达标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议题2议学任务:阅读课本P50-53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0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50末段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咬一咬。

这体现了什么哲理?思考: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P50末段)(侧重于“认识从何而来从无到有”)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通过实践获得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认识途径—通过实践获得注意:认识的来源唯一,认识的途径两种。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想一想】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不是意味着认识来源还有书本等?误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名言评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背思考: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51一段(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例:抗击新冠病毒。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例:望远镜,打破“地心说”。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嫦娥五号获取的月壤,深化了人们对月球演化的认知。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侧重于“认识从旧到新,从不全面到全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名言评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注意点:人造感官(望远镜、显微镜、医用检查仪器)、雷达、卫星、电脑技术等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思考:为什么实践是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P51末段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客观世界认识实践结果改造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示意图指导得出实践(桥梁)认识符合实践结果

正确认识认识不符合实践结果错误认识注意:科学理论、权威的观点、专家结论、多数人的意见、公理、定律,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名言评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包含什么哲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52末段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侧重于“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名言示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从哪里来)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服务于实践)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模块三认识论【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的方法论)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等),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等)。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思想、理论等)指导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等),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认识与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来源(2)动力(3)检验标准(4)目的1、认识2、实践(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基本形式(3)实践的特点(1)认识的含义(2)认识的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易混易错】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解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实践活动既是客观性活动又是主观性活动。【解析】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但不是主观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解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的活动。4.盲目的实践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解析】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5.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易混易错】6.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解析】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7.意识就是认识,二者都是正确的。【解析】意识≠认识,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属于认识论范畴。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8.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解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2个: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获得间接经验。9.大多数人的观点、权威人士的看法就是真理。【解析】只有经实践检验且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才是真理。10.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提示:错误。经实践检验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

1.(2020·浙江高考)采用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重,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索,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③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④认识受主体知识水平的限制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A未体现B2.(2020·江苏高考)动物毒素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盲目使用毒素治疗疾病的年代相比,今天研究人员不仅知道动物毒素包含着多种成分以及每种成分的分子级目标,而且还基于毒素的特征,运用基因组学的技术研究毒素作用机理,把一些致命毒素变成药物的来源。这说明(

)A.人的理性能够为客观物质世界确立自然法则B.科技创新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深化C.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够变头脑中的观念为现实D.事物性质的改变是新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21·天津高考真题)古往今来,中国人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像牛一样耕耘奋发,是中国人精气神的具体体现。这种对牛的认识()A.来源于对牛的主观感受B.是客观物质性活动C.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D.是对牛形象的直观反映课堂练习C社会实践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认识不是能动反映而非直观反映成功的疫苗是遏制大流行病毒的终极利器。但疫苗研制不是“人定胜天”的热血故事,而是“谋事在天”的反复尝试。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发现,挤奶女工感染牛痘后就不会再感染天花,由此猜测牛痘可能对天花有免疫作用。他从受感染的挤奶女工手上取得牛痘脓液,接种在一个健康男孩身上,男孩染上了温和的牛痘,但很快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