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山东卷带答案_第1页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山东卷带答案_第2页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山东卷带答案_第3页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山东卷带答案_第4页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山东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n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

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H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

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

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夥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

清时期的民居静静在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一①灰白的屋壁被

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寒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

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厚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

西递村」②在都市的金本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亨繇麻界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

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

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我鼻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一一④木

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麻扃底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利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i)暄哗B.幢(zhuGng)宁静质朴

C.伫(chti)纯粹D.淳(chun)淋漓尽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暄哗”应为“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C“伫(chii)”应为“伫(zhii)”,伫立:长时间

地站立,没有动作3也泛指站立。D“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

透彻,或非常痛快。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

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延续了2015年高考题型,让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完成字音及字形的辨析。与2015年不同

的是,2016年加入了字音的考查,并且题干由“有错……的一项是”变为“正确的一项是“,考

查覆盖面有所扩大。所选词语有两字词、四字词,指向明确,难度较低。字形设误点“晔”与

“哗”是形近字,“至”“致”是同音字,对于这类情况,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记忆:①字形辨

识法,②语义辨识法,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③结构分析法,做

到“字不离词”;④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

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字音设误点“伫”是

习惯误读字,对于这种情况,在复习时要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

C.幽美领悟繁复D.优美领悟繁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优美:美好;美妙。的美:(1)形容地方很偏偏、光线暗;(2)使人感觉宁静、安闲的;(3)

幽静美丽;幽雅,幽深。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所选的词语应符合李白诗歌的意境,用“幽美”恰当。

领略:有领会,理解,理会,理睬等意思。领悟:就是体会,解悟。文段中的对象是“徽派建筑之美”,

用“领略”恰当。繁杂:事情多,繁琐而杂乱。繁复:指繁多复杂。文段中用来形容老屋内部结构,

应用“繁复”°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采用的是语段阅读式填空,题型延续了2015年山东卷题

型,指向明确,所选词语涉及动词和形容词,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既要注意语境的限制,

又要注意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

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

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

等。本题中第一个括号中的词语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上文李白诗句“夥县小桃源,

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突出了环境的清幽,所以此处只能选“幽美”;“领略”

和“领悟”词义轻重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据此可判断出答案;“繁杂”和“繁复”适用对象

不同,范围大小亦不同,前者多指事情多而乱,而后者的使用范围要广一些,文中用“繁复”

最恰当。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顿号的使用方法,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本题中

“有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质”是并列关系,中间已经使用顿号,那么“高大奇

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和“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之间就

不能再使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卜几方面分析,①分清

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②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

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③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

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

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④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

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本题考查了顿号、句号、逗号和破

折号的用法,这几种标点皆是平时学习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经常会被误用的标点,指向明

确,难度较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以守手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

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却人心哪,相关部门

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卯如敢,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

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

只能是空中皆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也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使用正

确。A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对象错。B扣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

深地打动人心,又作“动人心弦”。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呜,多指激动人心。对象不当,感

情色彩也不恰当。C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望文生义,对象不当。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一考点是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定,仍然是传统

的四选一形式,指向明确,难度较低。从历年高考来看,成语类试题测试重点有:一感情色彩

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

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

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所考查的四个成语都是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易错成语,''巧

夺天工”“扣人心弦”“一见如故”“空中楼阁”都有自己的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巧夺天工”

指人的技艺巧妙,A中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显然不恰当;“扣人心弦”强调的是打动人心的议论

或表演,B中用来形容灾情,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当;“一见如故”的适用对象是陌生人,

C中用来形容老朋友,属于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为对象不当。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

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

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

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

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不合事理。C项成分残缺,应

为“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的方法D项“广泛而热烈的思考”搭配不当,可改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和深刻的思考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采用的是山东高考一贯使用的独立辨析形式,属于传统题

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考点比较全面。这类题目解答忖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

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

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

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

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

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本题B项设置了不合逻辑类语病,“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

机型的1.3至2倍”和“优势明显”前后矛盾,不合事理;C项设置了成份残缺类语病,句中

缺少与“掌握”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可补上“方法”“技能”之类词语;D项设置了搭配不当

类语病,“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

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

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

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

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

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

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嵯、边幅开

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

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

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

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

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

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

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稹《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

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

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

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

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

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

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

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

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

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

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

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

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

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

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

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

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

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

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

风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

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2014年和2015年山东卷第6题考

查的是概括论述文主旨的能力,今年改为考查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体现了向全国卷过渡的思

想,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

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

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A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

的“更似绝句律诗”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

系。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

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

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

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这类题目是山东卷必考内容。本题

指向明确,难度适中。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集中在文本第二自然段,位置

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内容一一对照,很容易就

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稹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

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

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

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

铿锵成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

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禧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

为了说明王士禧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部分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

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确。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

文本第三段,C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D项延续了2015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形式,要求考

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

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

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日:“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

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槽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

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

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之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

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

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

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

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

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桌邑。晏子辞日:“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

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然其上甚矣!此婴之所

为不敢受也.”

公目:“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日:“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日:“君商渔盐",关市讥处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

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日:“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日:“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日:“齐不加

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槽巢:用柴薪搭

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木事不镂文:花纹

C.下之年其上甚矣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动词,装饰花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楼”相对,词性

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

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

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

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F:①

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

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B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

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项、D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

C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不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共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jB介词,对于/介

词,从;C介词,堂、用表目的连词,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一个虚

词,每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课内。这类题目解

答时可先课内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如D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

可译为“却”,将这个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

答案。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

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

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

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

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延续了2015年本考点题型,选取文本中的一句话,以客

观题的形式考查。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

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

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

“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

“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

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

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

句子结构特点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

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

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

薮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

罚等政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

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

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属于山

东卷必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

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

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

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本题考向明确,难度

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项和B项信息在选文第一段,C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项是对

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

式。

第H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怪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D句中“其”,他们;“为”,

动词,可怪为“搭建”3“以”介词,因为、为了。(2)句中“致”,使动用法,让(使)……来归附;

“过”,错误。(3)句中,“是”,这样;“虽”,虽然;“然”,这样;“独”,难道。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是山东卷高考必考内容。与往年相比,题型没

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所选句子涉

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

的句子翻译题目更突出了对虚词的考查,如“其”“为”“以”等,并且有两个句子涉及到了反

问句,“不亦难乎?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而对实词的考查有所不足。另外,由于文本本

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难度,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册

“调"“换"'‘补”等方法进行翻译。一般来说,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

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

“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

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

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

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

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

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

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

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

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

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

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

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

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

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

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

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

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徒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泉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

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

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J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

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

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加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

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J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

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J

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

与风麋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廛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窿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

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

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縻战,诗和雪缴缠”构成

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

试题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鹿战,诗行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说

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

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

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

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XX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

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

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

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

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

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

的创作豪情,风雪廉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

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

岸青灵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是孤独寂寞充满

羁旅之思的。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

一等。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

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

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网声使作者生发了'砍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

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

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谛,风雪

催诗,“一笑琅然I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常考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本题要

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此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

答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

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争先”“笑”等;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

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开头两句交代孤舟夜泊的

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本题中没有加注,则说明考生不必考虑作

者的身世经历;④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惜别、赞美、孤独、冷寂、闲

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M,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

景色,千古传诵。

(3)李煜《虞美人》词中“?"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

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答案】(1)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解答时注意语境的提示,注意一些重点、字的写法,如:技、扶摇、土斥、

乾坤。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属于山东卷必考内容,命题形式延续了2015

年考查理解性默写的题型。语境提示明显,试题难度较低。(1)题中,由“击水之广、飞升之

高”即可确定答案;(2)题中由“颔联”“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可确定答案;(3)题中由“以

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即可确定答案。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山东卷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

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

策作用的哲理句。考生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名篇中的非名句和非名篇中的名句。对于''理解性默

写”,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

况。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

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①,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

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②。这种原产于北

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升”,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

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答案】①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②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

【解析】

试题分析:①处上文写了东滩的美景,下文写的是东滩5年前的景象,提示此处应填过渡性句子,

据此可确定答案应为“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一类的句子;②处上文写到了东滩5年前偷猎、

毒杀鸟儿现象很多,下文写的是互花米草的入侵,而且明显可以看出互花米草的入侵带来的破

坏性更大,据此可确定此处应填“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之类的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以句子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对山东卷来说,是一个不常见的题

型,体现了山东卷向课标卷过渡的思想。一般来说,这类题目所要求填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

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

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

•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

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

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必须与之照应统一。本题①所填的句子应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使上文今日美景到下文5年前的回忆转折自然流畅;②所填句子主要是引出下文,

同时也要承接上文,表达递进的意思,强调互米花草的危害性。总体来看本题考向明确,难度

适中。

17.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

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案】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解析】

试题分析:顾名思义,“拖延症”,拖延的是时间,耽搁的是时间。由题干来看,拖延症的表现为“在能够

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据此可分析出拖延症的危害:拖延症是一

种精神怠惰的表现,它会使计划落空,会使机会丧失,会使理想付诸东流,会使导致本来可以成功的

事情失败,会使生命一点一点消磨在拖延中,而且明知错误还不改正。考生答题时运用比喻、比拟的

修辞手法把上述危害表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

级为表达运用Eo

【名师点睛】本题是•道综合性题目,既考查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

生动的能力,有一定难度。对于这种综合性题目,考生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干

要求,全面掌握考查方向,然后再确定答题思路。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

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知道“拖延症的危害”是什么。本题题干提供的材

料有限,这也就提示考生从“拖延症”这个名字和“拖延症”的表现入手分析即可概括出“拖

延症”的危害后,再用含有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句子表述出来就可以得到答案了。不过从整

个高考试卷来看,本题和诗歌鉴赏题目同时考查到“比拟”这一修辞手法,似有重复之嫌。

18.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

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

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

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和o(2

分)

【答案】极高一定(或务必)

【解析】

试题分析:“盛誉”是指极大的声誉,极力称赞,或好的口碑的意思;“极高”与“盛”重复,去掉

“极高”。“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一定”“务必”重复,保留一个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题型常规,难度较低,考向明确。对于这类题目,考

生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①语句中是否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如有,删掉重复的

部分;②语句中是有可用可不用的一些词语,特别是一些虚词,如有,要删掉;③语句中是否

有能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如有,要替代。本题中两处需要删除的内容都是出现

了表意功能相同的成分,比较容易辨析。语言简明类题目曾在山东卷中多年沉寂,继2015年高

考出现后今年再次出现,但难度有所降低。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和。(2分)

【答案】奉送拨冗

【解析】

试题分析:奉送:敬辞,相送,白送。文段中说“孙荣教授……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属于谦敬失

当,可改为“赠送拨冗: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本题所给文段是

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下的通知,一方面“拨冗”一词具有文言色彩,不够通俗易懂,不合语体;另一

方面,用在班长身上也属于谦敬失当,可改为“抽时间”,或删掉。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采用文段阅读语境辨析的考查方式,属于常规题型,

考向明确,难度适中。从高考来看,语言得体类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

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本题中两处不得体

的词语都涉及到了谦敬失当,也就是不看对象,失了分寸,其中“拨冗”还涉及到了不合语体。

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

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

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

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

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

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