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课件-第四章_第1页
世界近代史课件-第四章_第2页
世界近代史课件-第四章_第3页
世界近代史课件-第四章_第4页
世界近代史课件-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世界两大政治体系的裂变主要问题:一、拿破仑帝国的兴亡与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美洲政治体系的形成三、欧洲三次革命冲击四、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与改革运动五、日本的明治维新六、亚洲的危机和非洲的“开发”一、拿破仑帝国的兴亡与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一)雾月政变(二)从执政府到帝国及其内外政策(三)帝国的灭亡(四)维也纳会议(一)雾月政变1、拿破仑上台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政变结果:元老院任命波拿巴为司令,解散督政府,推举波拿巴(第一执政)等建立临时指政府。政变形式:政变从议会方式开始,以武力胁迫完成,又用合法的形式最后予以粉饰。1、拿破仑上台

政变性质:一方面,执政府的建立,说明了从民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制的转变。这与法国大革命创立的自由、平等、人权的原则是完全相悖的,在这一点上它是大革命的对立物。

另一方面,建立集权式的政权又是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客观需要,使它与大革命有着深刻的一致性。2、共和八年宪法(1799年12月)

法国是共和国,但具有高度中央集权的性质。权利的中心是执政府,由3名执政组成: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立法机构为三院制,包括元老院、立法院、保民院。没有提及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只规定保障个人家庭的安全。1、对内政策(二)从执政府到帝国及其内外政策

第一,以较为灵活的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例如,对雅各宾残余分子采取高压政策;对亡党势力,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政策。

第二,在维护革命成果基础上,对天主教进行改造。1801年7月,同罗马教皇签订《教务专约》,宣布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国家掌管教会的世俗权力,教皇的职权限制在宗教范围内,法国永远取消什一税。

第三,采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措施。例如,组建法兰西银行,鼓励新技术,保护关税等。1、对内政策2、对外战争1、对内政策

第四,重视法制建设。1804年4月,公布实行《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名为《拿破仑法典》)。规定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公民平等的原则,保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拿破仑法典》“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恩格斯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称帝,号称“拿破仑一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即拿破仑帝国。《拿破仑一世加冕》雅克·路易·大卫2、对外战争

战争以1807年为界,之前是进步性的,打击了反法联盟和欧洲封建势力;之后主要是掠夺和争霸战争。1800年6月击溃奥军。1801年2月奥地利与法国签订《吕内维尔合约》,承认法国对莱茵河左岸的占领。俄国退出同盟。

1802年3月,与英国签订《亚眠合约》,规定英国将近年来夺得的一部分殖民地交还给法国及法国的盟国西班牙和荷兰。第二次反法同盟解体(1798年组成)。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2、对外战争1805年,英、俄、奥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2月,法军与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进行决战,俄奥联军受到重创。同奥签订《普雷斯堡合约》,向法国大量赔款。第三次反法同盟失败。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年9月,英、俄、普为主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10月,普军大败,次年6月战胜俄军。7月两国同法国分别签订《提尔西特合约》,向法国赔款1亿法郎。第四次反法同盟失败。2、对外战争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年,英、奥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

9月,法军大获全胜,奥地利与法签订合约,向法国赔款7500万法郎,割让部分领土。第五次反法同盟失败。至此拿破仑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占领的欧洲大陆领土相当于本国面积的3倍。2、对外战争鼎盛时期的拿破仑帝国1、对俄战争1812年6月,拿破仑亲率70万大军进攻俄国。9月,进入莫斯科,12月彻底失败,仅剩5万军队。侵俄战争的失败,是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俄国溃退的拿破仑军队(三)帝国的灭亡1、对俄战争2、拿破仑退位王朝复辟3、帝国灭亡的原因2、拿破仑退位王朝复辟1813年,英、俄、普、奥、西、葡、瑞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

10月19日,莱比锡会战中法军大败。1814年3月底,联军攻占巴黎。

4月拿破仑退位,被囚禁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5月路易十八复辟。2、拿破仑退位王朝复辟1815年3月,拿破仑发动“百日政变”,英、俄、普、奥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6月18日,联军在比利时境内的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军队。22日第二次宣告退位。7月路易十八重新复位。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去世)。

第一,同被占领地区矛盾的激化。第二,战争引起法国人民的不满。第三,侵俄战争的失败,使帝国由盛转衰。第四,欧洲各封建君主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终击败了拿破仑。3、帝国灭亡的原因(四)维也纳会议1814年10月1日~1815年6月9日,欧洲各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共216位代表。各国签署《最后总决议》。

第一,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第二,为了几个大国的利益,任意处置欧洲及海外领土。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奥属尼德兰(比利时)并入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四)维也纳会议

第三,建立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由德意志34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汉堡、不来梅、吕贝克、法兰克福)。第四,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17个城堡和要塞由联军占领3~5年,军费由法国负担。法国赔款7亿法郎。第五,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并把它的大部分土地置于奥地利主宰之下。(四)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是一个以五大国(英、俄、普、奥、法)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它虽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的矛盾和革命势力的增长,但是,整体上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美洲政治体系的形成(一)革命背景(二)革命进程(三)历史意义及局限(四)美洲体系的形成(一)革命背景1、革命前的政治和经济2、革命前的社会结构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革命前的政治和经济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

政治上,西、葡把本国的封建庄园制度移植到殖民地,实行专制统治。

经济上:一方面,西、葡对殖民地实行残酷的剥削和疯狂地掠夺金银。另一方面,西、葡为了维护本国贵族和地主的利益,对殖民地经济实行严厉的限制和垄断政策。1、革命前的政治和经济农业方面工业方面对外贸易方面禁止殖民地同宗主国以外国家进行贸易。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也受到限制。禁止殖民地加工和开采铁矿石,禁止生产宗主国出口的棉布等。形成殖民地生产单一作物的畸形经济。禁止养蚕、种植葡萄、橄榄、亚麻等。强迫种植棉花、甘蔗、烟草、可可等。2、革命前的社会结构19世纪初西属殖民地人口1600万(整个拉美2000万)。“半岛人”社会上层(行政、军事、教会高级职位)西班牙白人(30万)混血人种没有公民权手工业者、店员、自由农民(530万)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社会最底层(820万)主力军克列奥人土生白人(300万)地主、资产阶级(下级官吏和教士)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独立宣言》精神鼓舞(二)革命进程1、海地革命2、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3、巴西的独立运动海地民族英雄杜桑·卢维杜尔1、海地革命

海地位于海地岛西部(法属圣多明各)。

1791年8月,独立运动爆发,经过12年的奋战,1804年宣告独立。揭开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2、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第一阶段(1810~1815)第二阶段(1816~1826)提出目标和纲领;广泛发动群众;各地区相互支援。没有政治纲领;不敢发动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力量分散。2、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1821年独立(危、洪、尼、萨、哥)南美北部地区(重心委内瑞拉)南美南部地区(重心拉普拉塔)三个中心地区圣马丁(前)玻利瓦尔(后)米兰达(前)玻利瓦尔(后)伊达尔哥(前)莫雷洛斯(后)3、巴西的独立运动1822年12月,葡萄牙国王之子佩德罗在巴西人民要求独立形势下,在种植园主和大地主的支持下,宣告巴西独立。巴西的独立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实现的,并带有与宗主国分离的性质,同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宗主国仍保留着密切的联系。独立后保留了君主制。(三)历史意义及局限

意义:第一,它是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在近代世界殖民地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第二,经过独立运动,建立了17个独立国家,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格局。第三,独立后的各国颁布宪法,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用本国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殖民者的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改变国际均势的格局,在欧洲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同时,西半球开始形成一个以共和制为政体的政治体系。

局限:国家的独立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独立后仍保留了原有的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使之很快又成为美英等国的半殖民地。(三)历史意义及局限1、背景(四)美洲体系的形成英、美两国在拉丁美洲矛盾的暴露。1823年8月,英国建议:英美两国共同发表宣言,保证不占有拉美的任何部分,不允许将原西属殖民地的任何部分转让给其他国家。经济上政治上英国:以英国为纽带把两半球联结起来。美国:孤立主义政策。争夺新兴的拉美市场1、背景2、标志2、标志1823年12月,年美国总统门罗全面阐述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美洲体系原则”

“互不干涉原则”

“非殖民原则”美国“门罗主义”的提出“美洲体系原则”:第一,除继续鼓吹美洲和欧洲在地理上的“天然隔绝”外,更强调二者在政体上的区别;第二,从追求美国一国的孤立扩大到追求整个美洲的孤立。第三,不再只力求不介入欧洲事务,还要将欧洲势力从美洲排斥出去。美国“门罗主义”的提出“互不干涉原则”:对于获得独立并为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国家进行的干涉,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非殖民原则”:今后欧洲任何国家不得把美洲大陆上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2、标志2、标志美国“门罗主义”的提出影响:第一,三项原则构成“门罗主义”的政策体系,其核心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相分离,在当时有防卫性和进步性的一面,客观上维护了拉美独立的地位。第二,它又具有从理论上指导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称霸的消极作用。美国杂志抨击罗斯福执行门罗主义政策的漫画2、标志拉美国家“泛美会议”的召开1826年6月,拉美国家在巴拿马召开泛美会议,讨论团结大计。参加的四国(大哥伦比亚、秘鲁、中美洲联邦和墨西哥)签订了政治同盟条约和关于共同防御的军事协定。影响:会议虽然没有实现建立“政治实体”的愿望,但对拉美团结和联合作了初步尝试,有着深远影响。三、欧洲三次革命冲击(一)19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和改革运动(二)1848年欧洲革命(三)19世纪50~70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1、法国七月革命(一)19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和改革运动1830年7月27日,法国巴黎人民革举行起义,推翻波旁王朝统治。革命后建立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七月王朝(奥尔良王朝)。法国七月革命2、英国国会制度改革原因:反法战争结束后,政府停止军事订货,造成英国经济不景气。

1815年,国会通过《谷物法》,禁止谷物进口,以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引起物价上涨。

1832年,通过国会制度改革方案,这是英国第一次国会选举制度改革。内容:第一,调整选区和各选区议员名额。第二,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2、英国国会制度改革结果:第一,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入选国会,为施政方针的调整和改革创造了条件。例如: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1848年废除《航海条例》,自由贸易取代了保护主义。第二,没有满足工人实现普选权的要求。(二)1848年欧洲革命1、革命的原因和任务2、法国二月革命3、德国三月革命4、革命特点、失败原因、意义1、革命的原因和任务原因:经济上政治上欧洲已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加强,但政治上无权。大部分国家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少数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封建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第一,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矛盾尖锐。1、革命的原因和任务原因:任务:

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建立起包括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内的更加全面的资本主义统治,所以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第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农业歉收,粮食缺乏。(1845~1847)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1847)2、法国二月革命原因:七月王朝的腐败统治政治上,金融贵族掌握国家政权。经济上,大量农民破产;工业发展缓慢。基左2、法国二月革命原因:导火线——“宴会”运动王朝反对派资产阶级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实行有限的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建立共和国实行普选制,建立共和国任务:

推翻金融贵族统治,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完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造,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2、法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到六月起义:1848年2月22日,巴黎工人、学生和市民示威游行捣毁了君主政体的一切标志,国王逃往国外。

24日,成立临时政府(11人),资产阶级窃取胜利果实。

25日,宣布成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2、法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到六月起义:1848年5月4日,制宪会议开幕,临时政府解散。制宪会议选出执行委员会,组成新政府,工人代表被排除在外,并通过了禁止集会请愿的法令。

6月22日,工人游行示威,23~26武装起义。失败。二月革命六月起义推翻一种国家政体推翻资产阶级社会工人阶级是资产阶级的盟友资产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敌人2、法国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1848年11月,制宪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即1848年宪法。

12月10日,选举路易·波拿巴为总统。

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路易·波拿巴政变。1852年1月14日,颁布新宪法,总统任期10年。

1852年12月2日,宣布自己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拿破仑三世3、德国三月革命背景:政治上经济上分裂状态——1815年建立的德意志邦联包括34个邦、4个自由市。资本主义有了显著发展,但国家的四分五裂阻碍了发展。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一些邦采取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消除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3、德国三月革命经过:1848年3月,普鲁士首府柏林爆发革命。取得胜利。

3月29日,德意志个邦几乎都组成了由资产阶级自由派组成新政府。由于害怕工人,一开始就背叛革命,同封建势力妥协。

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全德国民议会,选举奥地利大公为帝国元首,并组成新政府。柏林街垒战3、德国三月革命经过:1849年3月28日,法兰克福议会通过宪法,即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一,德意志帝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行政权归属皇帝,皇帝从各邦选出;第三,立法权授予两院制的议会;第四,加入帝国的各邦保持内政的独立,有自己的政府和议会;第五,实行全德的关税、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1849年6月,普鲁士政府用武力解散了法兰克福议会,封建制度被保留下来,德国革命失败。4、革命特点、失败原因、意义

第一,无产阶级在革命中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而且试图领导革命,并且一直走在革命的最前列。第二,资产阶级领导了反封建斗争,但越来越害怕工人阶级,其革命性不断萎缩,最后背叛了革命。特点: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背叛、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工人阶级本身在政治上、组织上的软弱。意义:

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19世纪50~70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1、经济上自由贸易的实现:重商主义政策(17世纪50、60年代开始)“航海条例”“列举商品法”“主要商品法”

“谷物法”自由贸易1849年取消“航海条例”1846~1849取消200种左右商品进口税。1846年废除“谷物法”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2、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统治:

第一,国会是英国政权的中心,各地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第二,英国没有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第三,英国的政治生活体现出较多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第四,工人团体和民主团体可以合法存在,给外国流亡者避难的权利。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3、议会与两党制:议会两党制托利党辉格党自由党保守党金融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土地贵族、大农场主50~60年代长期执政19世纪前期占优势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4、1867年选举制度改革:19世纪60年代初,英国展开第二次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两股力量全国改革联盟争取改革运动英国职工联合会和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4、1867年选举制度改革:1867年8月15日,议会通过第二次改革方案。第一,降低选举资格。(选民从135万增加到225万)第二,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大城市。(1832年改革取消56个)英国的自由主义政策4、1867年选举制度改革:

意义:改革完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争取参加政权的斗争,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局限:普选权仍未实现,改革之后只有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工人中只有高工资的熟练工人才有选举权。妇女没有选举权。四、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与改革运动(一)德国的统一(二)美国内战(三)俄国1861年改革(一)德国的统一1、统一运动的背景2、统一运动的进程3、统一运动的影响1、统一运动的背景第一,资本主义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工业:主要工业:煤、铁工业和纺织工业。原因:第一,1848年革命后解放农奴的过程加快,提供了劳动力。第二,工业投资增加了。特点(普鲁士):第一,政府直接插手工业生产。(煤炭生产)第二,工业生产与军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联。1、统一运动的背景第一,资本主义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奴制改革19世纪初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1848年后降低赎金、向农民贷款地主获得大量赎金和土地,农民获得自由。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雇佣劳动力,采用机器生产。1、统一运动的背景

第二,政治上,德意志仍旧是大小邦林立的四分五裂的局面。1848年革命后恢复专制统治成立两院制议会

第三,统一运动广泛兴起。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强烈要求统一和自由。

50年代形成统一运动。

1859年9月成立民族同盟。2、统一运动的进程(1)走向统一的道路:“普鲁士道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道路。第一,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一个力量雄厚的容克(指贵族和大地主,大部分资产阶级化了。)阶级。第二,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第三,发达的工业和农业是重要源泉。第四,作为统治阶级的容克好战,有领土野心。威廉一世2、统一运动的进程(2)宪法纠纷:1858年,普鲁士国王之弟威廉摄政,1861年继承王位,称威廉一世。他决心用武力统一德国,因而热衷于军事改革。

1860年,提出军事改革计划,遭到议会的反对,后在强行推行军事改革的情况下,议会同意拨款。但1862年议会拒绝为军事改革拨更多的款。俾斯麦2、统一运动的进程(2)宪法纠纷:1862年9月俾斯麦回到柏林就任宰相。(此前为驻法国大使)

“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威力,……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2、统一运动的进程(2)宪法纠纷:1862年10月俾斯麦宣布议会休会,从此开始无议会统治,即俾斯麦的军事独裁统治。第一,擅自征税,以便推行军事改革计划。第二,压制舆论,限制新闻出版自由。第三,联合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第四,外交上,拉拢俄国,对法国许诺,如法国中立,则以土地作为补偿。

“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拉萨尔2、统一运动的进程(3)王朝战争:丹麦战争原因:领土纠纷。1864年2月,普奥联合对丹麦作战。7月丹麦失败。1863年底丹麦国王把石~划入丹麦版图。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归普鲁士管辖归奥地利管辖,普有开运河、修铁路等权利。2、统一运动的进程(3)王朝战争:普奥战争

俾斯麦借口奥地利对荷尔施泰因管理不善挑起争端,1866年6月14日战争爆发。奥地利战败,8月23日,普奥签订《布拉格条约》:荷尔施泰因归普鲁士所有;同意普鲁士吞并汉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奥地利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同意美因河以北诸邦在普鲁士领导下成立北德意志联邦。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宣告成立,囊括了德意志2∕3的领土和人口。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初步完成,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拓宽了道路。2、统一运动的进程(3)王朝战争:普法战争俾斯麦会见被俘的拿破仑三世1870.9

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战争中南德诸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并肩作战。

9月2日,色当决战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连同他的十万多士兵成了俘虏。2、统一运动的进程(3)王朝战争: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1871.1.1811月,南德4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2、统一运动的进程(3)王朝战争:普法战争1871年5月,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战争结束。根据和约,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德矛盾构成7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3、统一运动的影响

第一,德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德国迅速发展为欧洲和世界经济强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第二,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旧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完全瓦解。德意志帝国取得支配地位,各国随之调整外交政策。第三,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这些封建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3、统一运动的影响俾斯麦的作用:他在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他为促进统一而推行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政策,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成为一个“从上面进行的普鲁士革命者”,因此应当肯定俾斯麦的历史功绩。(二)美国内战1、原因2、进程3、意义4、南方重建(1)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1790年开始工业革命,1810~1860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9倍,居世界第四位。1、原因(1)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美国式道路”广大贫苦农民走向破产农民的分化少数富裕农民把财富转化为资本雇佣工人——农业资本家受雇于人——农业工人农业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初自然经济商品经济(1)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领土扩张和海外掠夺1783年200余万平方公里内战前780万平方公里向东亚扩张势力掠夺印第安人移民的重大贡献(1820~1860年达500万)华工的贡献(10万)1848年前农民和手工业者,后为产业工人。(2)南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发展原因:第一,西欧一些先进国家和美国北部对棉花需求的增加,使种植棉花有利可图。第二,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并配上蒸汽机,效率提高1000倍。

表现:扩大棉花种植,大量贩入黑奴,建立新的蓄奴州。内战前400万黑奴,15个蓄奴州。特点:商品奴隶制。(3)两种制度的矛盾

第一,劳动力。北部需要大量自由雇佣劳动力;南部奴隶主却把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第二,工业原料。北部需要大量的棉花等工业原料;南部产品多数输往英、法等欧洲国家。第三,市场。北部需要南部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南部黑奴却无力购买工业品。第四,关税。北部需要提高关税以保护工业;南部(控制联邦政府)却降低关税以购买廉价的外国商品。(4)两种制度矛盾的激化第一,争夺西部领土。第二,北方废奴运动。1819年密苏里提出加入联邦。1820.3南北妥协:(1)为蓄奴州。(2)北纬36度30分分界线的确立。“密苏里妥协案”堪萨斯事件1854年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争夺西部领土“地下铁道”——逃离南方的黑人奴隶(4)两种制度矛盾的激化北部废奴运动“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

1833年道德说教、政治行动约翰·布朗起义1859.10.16“地下铁道”暴力革命(5)奴隶制的危机经济优势的丧失政治优势的丧失50年代,奴隶制经济效益降低,投资大,利润少。西北部的成长。(农民脱离与奴隶主的联盟。)民主党自身的分裂。(1860年南、北民主党公开分裂)共和党的崛起。(反对奴隶制)(1854年成立,1856年参加总统竞选)2、进程(1)内战的爆发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共和党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这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在竞选纲领中,共和党明确宣布反对奴隶制的扩张,因此大选结果意味着奴隶制面临灭亡的前景。林肯(1)内战的爆发

南部卡罗来纳等7个州先后宣布脱离联邦,1861年2月4日宣布成立新的国家——“美利坚诸州同盟”。

首都为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

总统是戴维斯。

4月12~14日炮轰并占领萨姆特要塞。

4月15日,林肯政府正式宣布对南部同盟作战,内战爆发。萨姆特要塞遗址(2)内战的第一阶段南北力量对比:联邦政府占明显优势。1860年为准联邦政府南部同盟人力物力政治方面11个州、910万人(其中400万黑人)23个州、2234万人纺纱厂6座、银行资本2200万美元纺纱厂101座、银行资本超过34亿美元遭到反对得到支持(征集7.5万志愿军)(2)内战的第一阶段北方内战初期军事上连遭失败。

第一,北方潜在的优势未能立即发挥作用,南方军事上的优势显得突出。如北方缺乏有才干的军事将领。第二,在战争准备上,北方措手不及,士兵没有经过训练,没有作战经验。第三,北方采取进攻战略,战线过长。第四,政府的保守政策。林肯政府宣布战争目标为恢复国家统一,遭到激进派和废奴派的反对(他们的目标是解放奴隶)。(2)内战的第一阶段林肯政府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第一,1862年5月24日,颁布《宅地法》。规定:任何人交付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160英亩的土地,在所领取的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这一措施鼓舞了农民参战积极性,同时加快了开发西部的步伐。林肯在审阅《解放宣言》1862.9.22(2)内战的第一阶段林肯政府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第二,1862年9月24日颁布《解放宣言》,宣布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颁布《解放宣言》的原因:第一,战争进行了一年多,北方人民参军热情锐减。为了解决兵源问题,颁布宣言。第二,英国正着手承认“南部同盟”,并准备出兵干涉。第三,联邦控制了边境诸州。局限性:第一,没有涉及边境诸州的奴隶。第二,奴隶只得到了自由,没有得到土地和选举权。意义:第一,解放奴隶成为北部作战重要目标,内战进入新的阶段。(革命战争阶段)第二,南方奴隶大批逃亡,参军参战(12.6万)。(2)内战的第一阶段林肯政府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

第三,实行军事改革。提拔在战争中涌现出的军事人才;实行统一指挥,任命格兰特为陆军总司令。(3)北军反攻阶段1863年夏进入反攻。

1865年4月3日,北军攻陷里士满,战争以北部的胜利而结束。3、意义

第一,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粉碎了奴隶制,捍卫了联邦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战后美国以大国身份加入资本主义体系,从此,美国加快了海外扩张步伐,并以“门户开放”外交原则为基调,把世界一体化进程推向新的历史时期。对林肯的评价: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伟人之一,他品德高尚,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采纳人民的意见,甚至是反对派的意见。林肯不是废奴主义者,但他是坚决反对奴隶制的。内战初期没有采取废奴政策,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也是出于外交考虑。4、南方重建1867年共和党激进派占多数的国会不顾总统约翰逊的反对,强行通过《重建南方方案》开始的民主重建南方的时期。

第一,对南方10个州进行军管,划分为5个军分区,由总统任命司令统辖。第二,给予包括黑人在内的全民以选举权。4、南方重建南方重建的主要成就:第一,政治上,重建期间,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了投票选举,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但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仍然很低,种族歧视在美国长期存在。)第二,重建过程中,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逐步让位于以小块土地为单位的租佃制种植园经济,开始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奴隶主——资产阶级化的种植园主;奴隶——雇佣劳动力)1877年,联邦军队撤出南部各州,南方重建结束。(三)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度:

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内容3、改革的性质和意义1、改革的背景(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发展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劳动力的限制国内市场的限制1、改革的背景(2)克里米亚战争原因及爆发:为争夺近东霸权,特别是黑海海峡霸权,俄与英、法矛盾激化。

1853年10月,俄向土耳其开战,控制了黑海。

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沙皇尼古拉一世1、改革的背景(2)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3月2日,俄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尽,其子亚历山大二世即位。9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俄国失败。

1856年3月30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黑海中立,不准俄国在黑海保留舰队及在黑海沿岸设立要塞。俄国的落后指挥无能装备落后交通落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包围1、改革的背景(2)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影响:由于俄国的落后导致战争失败,这一沉重打击,使俄国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克里木战役1、改革的背景(3)废除农奴制的斗争“西方派”“斯拉夫派”思想运动(1840年)农民运动走西方工业化道路,改革——君主立宪保留农村公社及地主土地所有制,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废奴问题1825~1855年间发生500次。1、改革的背景(3)废除农奴制的斗争“西方派”(1848年)革命民主主义派自由派坚持旧立场目标:废除农奴制和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2、改革的内容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正式公布。内容:第一,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第二,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第三,为了管理农民,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亚历山大二世3、改革的影响

第一,改革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第二,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解放农奴的过程意味着贵族地主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五、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背景(二)明治维新的内容(三)明治维新性质、意义、局限(一)明治维新的背景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2、阶级关系的变化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4、倒幕运动德川时代(1603~1867)的日本处于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士农、工、商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武士大名将军日本武士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全国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城市(江户、大阪、京都)。第二,商业资本深入农村。商人以“换棉”和“出机”等形式控制农村家庭手工业。具有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因素。2、阶级关系的变化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高利贷者新地主封建主的财政代理城市商业高利贷特权阶层下级武士浪人、教师、医生、手工业者等。反对封建幕府统治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黑船(美舰)驶抵浦贺港18531853年7月美国军舰驶入江户湾的浦贺港,要求幕府缔结通商条约。1854年3月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开放口岸,美国派驻领事等。打开日本大门。

1858年6月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亦称《安政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涵管、长崎等5个),美获得领事裁判权等。日本开国: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尊王攘夷运动的开展:外国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日本手工工场破产日本成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商人用白银套购黄金市场混乱,物价暴涨。生活贫困尊王攘夷西南诸藩的下级武士借“王政复古”之名,行改革幕藩体制之实。本质上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4、倒幕运动

西南的长洲、萨摩、土佐、肥前为倒幕派基地。倒幕运动的进步表现:第一,用武装倒幕代替和平的幕政改革。第二,倒幕派虽然有浓厚的尊王思想,但是赞成按照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改造日本政治。4、倒幕运动倒幕运动的开展:

1866.12.5,德川庆喜继任将军。

1867.1.30,反对倒幕派的孝明天皇死去,2.13,睦仁继位,是为明治天皇。

10.14,天皇颁布密诏,命令萨摩、长州讨伐幕府。

11.8,德川庆喜提出“奉还大政”。辞去将军职位,还政天皇。至此,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在名义上宣告结束。

1868.1,鸟羽、伏见之战倒幕派军队大获全胜。

5.3,德川庆喜开城投降,占领江户。

1869.5,消灭幕府军残余。鸟羽、伏见之役1868.1.27(二)明治维新的内容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1866年3月,明治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心,接着改革全面开展。

1、实行“富国强兵”,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第一,实行太政官制。规定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地方设府或县,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第二,实行“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藩的统治权。第三,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第四,建立近代常备军和警察。(二)明治维新的内容2、变革土地制度,进行地税改革。

1871年,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农民自由种植作物。

1872年,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由,颁发土地执照。

1873年,实行地税改革,由于新税以满足政府收入为前提,所以,农民所受的剥削并未减轻。3、贯彻“殖产兴业”,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具体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1870年成立工部省,1873年成立内务省,互相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明治维新的内容4、大搞“文明开化”,实行教育改革。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

教育改革占有重要地位,1871年设立文部省,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派代表团赴欧美各国访问,派留学,聘用外国专家,引进技术设备等。(三)明治维新性质、意义、局限性质:是以农民为主力、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结成联盟、以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意义:第一,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成了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第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摆脱了殖民地的危机。局限:第一,维新后,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封建关系,(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二,地主在政权中占主导地位,使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带有对内残酷镇压,对外侵略扩张的性质。近代日中两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