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_第1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_第2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_第3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_第4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页,共44页。1、本篇属于全书概论性质,具纲领性意义。

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含义:

(1)一脏有病,可传变它脏;经络受邪,可传入脏腑;

(2)“先后”二字提示需注意脏腑经络先后病的传变规律。

(3)临床可根据病人脉证,推断脏腑病变及预后转归。

概述第二页,共44页。3、内容:包括对杂病产生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原则、预防、护理和预后。

第三页,共44页。4、重点:

(1)掌握疾病产生的条件:正气强弱对疾病的重要性。

(2)掌握治疗原则。

(3)熟悉治未病的精神。

(4)了解四诊的方法。第四页,共44页。原文学习一、发病、病因与疾病分类条文(2上、8、13)

[条文](2上段):夫人禀五常,……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提要]说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因分类。

第五页,共44页。

[释义]

1.正常气候能养人,不正常气候能致病。

人因风气生长——风气

春温夏热

促进万物

正常气候秋凉冬寒

生长收藏

应温反凉

异常气候应凉反温

亦能害

万物如水

能浮

亦能覆舟第六页,共44页。2.正虚是发病主因,邪气是致病条件。

健康——正气战胜邪气——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疾病——邪气战胜正气——客气邪风,中人多病。3.发病原因:

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不内不外: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第七页,共44页。张仲景与陈无择三因学说比较类别

内因

外因

不内不外

立论依据

张仲景

经络受邪入脏腑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陈无择

七情自内脏郁发。感受六淫邪气。

饮食、房室、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以邪从外来、内生分内外。

第八页,共44页。[条文](8)

[提要]论述节令与气候应该相适应,太过不及,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第九页,共44页。反常气候有四种情况:1.未至而至:未到雨水节,天气温和。2.至而未至:已到雨水节,天气尚未温和。3.至而不去:已到雨水节,而天气仍然严寒不解。4.至而太过:已交雨水节,而天气温热如盛夏五六月时。非其时而有其气,易酿成六淫外感时病流行。

第十页,共44页。从上可知,疾病发生的原因:反常气候(六淫)+正气虚弱→疾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第十一页,共44页。[条文](13)下段:[提要]五邪的特性及伤人的规律。

类别

特性

法度

病变特征

大邪(泛散)

中表,中于前

令脉浮

小邪(紧迫)

中里,中于暮

令脉急

清邪(轻清)

居上,伤于上

伤皮腠

湿

浊邪(重浊)

居下,伤于下

流关节

宿食

谷饪之邪

从口入,伤于中

损脾胃

第十二页,共44页。

二、病机[条文](10):[提要]通过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说明阴阳失去平衡是杂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第十三页,共44页。相互资生二者相互消长正常阳上行,有阴以潜则升极而降升降动态平衡。阴下行,有阳以煦则降极而升第十四页,共44页。阴气衰竭-无阴肝阳上亢,面赤眩晕跌倒。厥阳异常产妇出血过多,大汗昏倒。独行阳气失去依附-有阳吐衄下血过多,大汗昏倒。第十五页,共44页。三、诊断(一)望诊(条文3、5、6)[条文](3):[提要]通过望鼻面部气色诊察疾病和判断预后。

第十六页,共44页。

1.望鼻头:腹中痛-肝木乘脾土。

青鼻头色

苦冷者死-脾阳衰败,阴寒内盛。

微黑-有水气(水胜侮土)。

第十七页,共44页。2.望面部:

胸上有寒(脾虚饮停不化)-其色淡黄。

色黄

便难(湿热互结,脾气郁滞)-其色鲜明。

亡血(色不荣于面)-面色苍白。

色白面色

微赤(阴虚阳浮欲脱)-死。

色黑(下元亏损)-为劳。

色青(血脉凝滞)-为痛。

色赤(风热上扰)-为风。

色鲜明者(水饮上泛于面)-有留饮。

第十八页,共44页。3.望目:其目正圆者(风热强盛,脏气已绝)-痉,不治。第十九页,共44页。[条文](5):[提要]观察呼吸与形态来辨别病情、病位。实-心中坚(实邪壅塞在胸,肺气不宣)。摇肩呼吸虚-肺肾两虚,肾不纳气。引胸中上气者-咳(痰阻气道,肺气不宣)-实证。张口短气-肺痿唾沫(肺痿证:咳吐浊唾涎沫)-虚证。第二十页,共44页。[条文](6):[提要]从呼吸形态来辨别病位的上中下,病情的虚实和预后。实证-当下之则愈。吸而微数-病在中焦虚证不治-邪实正虚,不任攻下。吸气吸促-上焦-肺气虚衰呼吸皆难治。吸远-下焦-肾气虚衰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虚弱已甚,气盛而形衰,形气不能相保的危候。)第二十一页,共44页。(二)闻诊[条文](4):[提要]闻诊的临床应用。第二十二页,共44页。病位-骨节间病。寂寂然喜惊呼病理-肝肾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筋骨关节,不动则痛微而声寂然,动则痛剧而惊呼。病位-心膈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病理-痰饮停于胸膈,阻塞气道,语声低而不能畅达。病位-头中病。啾啾然细而长病理-头痛恶闻巨响,高声则震动愈剧。第二十三页,共44页。(三)切诊(条文9、7)[条文](9):[提要]同一脉象,所见部位不同,主病亦异。寸寸脉浮(寸属阳主表)-病邪在表口脉尺脉浮(尺主里当沉)-肾精亏损,肾阳外浮:腰痛背强不能行(肾虚精髓不充),必短气而极也(肾不纳气)。第二十四页,共44页。[条文](7):[提要]切脉、望色应与四时结合。春-肝旺脉弦-色青四时色脉与夏-心旺脉洪-色赤气候相合秋-肺旺脉毛-色白冬-肾旺脉沉-色黑

春-应弦反毛-色青反白非其四时色脉与夏-应洪反沉-色赤反黑时色气候不相合秋-应毛反洪-色白反赤脉皆(相克)冬-应沉反缓-色黑反黄当病正常无病第二十五页,共44页。

(四)预后(条文11、12)[条文](11):[提要]论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1.卒厥的病机和转归:2.何谓“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第二十六页,共44页。沉-血实“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脉大-邪盛《素问·调经论》证候滑-气实卒厥-实气相搏,逆乱于上。唇口青-邪气内闭,气血凝滞入脏死(预后差)身冷-阳气涣散预后身和-气还血行入腑邪气外泄-愈汗自出(微汗出)-阳气外达第二十七页,共44页。[条文](12):[提要]承上条论脉说,以浸淫疮为例,说明“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道理。第二十八页,共44页。入脏-正气不返-死。卒厥-脉脱(邪闭更甚)入腑-气闭复通-愈。预后从口流向四肢(向表)-病在外-可治“非为浸淫疮(向表)一病,从四肢流来入口-病入里-不可治百病皆(向里)然。”第二十九页,共44页。四、治则及预防

(条文1,2下,14,15,17,16)第三十页,共44页。[条文](1):[提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论述杂病的一般治疗原则。1.脏病邪实的治疗原则:治未病。第三十一页,共44页。五脏生理: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理论依据五脏病理: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治上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未肝实脾虚实脾虚可传变,宜治肝实脾,如逍遥散。病方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不解实脾,法惟治肝也。肝实脾不虚:泻肝即可-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第三十二页,共44页。2.杂病脏虚证的治疗原则。补用酸-酸能养肝。此治肝补脾肝虚证助用焦苦-(入心)子能令母实。之要妙也。夫肝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入脾)缓肝虚则用此之病肝和中。法。肝实证-实则不再用之。第三十三页,共44页。*可见,五脏虚证的治疗应当用补法,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以本脏之味药直接入本宫;

二是根据子能令母实的道理,补益相生的脏腑;

三是调补相克的脏腑,使受克的脏腑功能旺盛之后,间接补益本脏。3.杂病总的治疗原则:不要“虚虚实实”,应当“补不足,损有余”。

第三十四页,共44页。[条文](2)下段:[提要]论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重要性。1.养慎以祛病,早治以杜渐。第三十五页,共44页。

内养正气-房室勿令竭乏,饮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预防外慎风寒-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衣服养生适寒温。防病避免外伤-无犯王法,虫兽灾伤。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早治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第三十六页,共44页。2.“腠理”为抗御病邪的主要屏障。腠理为三焦所主,与皮肤脏腑关系密切,具有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作用,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第三十七页,共44页。[条文](14):[提要]表里同病,急者先治的原则。第三十八页,共44页。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气虚寒急当救里。病(表证),身体疼痛-表证不甚医下之(误治)后身体疼痛-表证仍在急当救表。清便自调-里和第三十九页,共44页。*表里同病的治法有三:①先表后里,为常法;②表里同治;③先里后表,为变法。第四十页,共44页。[条文](15):[提要]新旧同病,应先治新病的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