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1页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2页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3页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4页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必修1复习讲学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主要知识回忆】1、天体的类型有星云、恒星、行星、流星、卫星、彗星等。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请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它行星系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5、请在右图中注出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八大行星按照构造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2〕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内部条件:〔1〕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3〕有液态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7年**卷〕1.2006年4月11日,欧洲航天局的“金星快车〞飞抵金星附近,进展探索研究。金星属于〔B〕A.地月系B.太阳系C.河外星系D.狮子星座〔2010年**卷〕图2为“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完图完成2-3题。2.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有〔B〕A.1级B.2级C.3级D.4级3.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C〕A.与太阳距离太远B.宇宙环境不平安C.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D.没有昼夜更替现象4.以下天体按距太阳的远近,由近及远的顺序是〔A〕A.水星、金星、土星、天王星

B.火星、土星、木星、海王星C.地球、金星、土星、木星

D.土星、火星、海王星、天王星5.比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A〕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08年**卷〕6.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A〕7.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等特征。〔A〕三、综合题〔2009年**卷〕8.图14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1)甲、乙、丙、丁中,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是丙。此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其公转速度较快〔快、慢〕。〔2)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生物繁衍生长提供了能量〔或光热〕。(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哪些?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知识回忆】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响。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来源于太阳能。5、太阳大气层的构造,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请在右图中注出。6、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是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7、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是11年。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中断;〔2〕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3〕两极地区出现极光。【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1.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源于〔B〕A.太阳外部核聚变反响B.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响C.太阳外表核裂变反响D.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响2.以下能源是来自太阳辐射的〔A〕A.沼气B.核能C.地热D.潮汐能3.黑子和耀斑发生大规模活动的平均周期为〔A〕A.11年B.16年C.22年D.76年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07年**卷〕4.太阳黑子出现在色球层。〔B〕〔2009年**卷〕5.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可能引起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A〕〔2010年**卷〕6.太阳黑子增多的年份,耀斑相应减少。〔B〕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2、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3、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展简单的区时计算。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主要知识回忆】1、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请在以下图中示意。地球侧视图北半球图南半球图2、地球自转周期真正周期是一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为24时0分0秒。3、地球自转速度〔1〕角速度约为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4、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请在右图中示意。5、地球公转周期真正周期是一个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6、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请在第4题图中画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并标注出时间。7、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8、赤道平面指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请在右图中注出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并注出南北极点、黄赤交角的度数。9、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一定时间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黄赤交角的大小二分二至请在以下图中示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轨迹图,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请在以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二分二至如何判断?先判断二至,后判断二分。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产生地方时时〔或产生时差〕;〔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1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2〕地球的自转运动。13、昼、夜半球的分界限叫晨昏线,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请在右图中画出昼夜半球、晨昏线。〔注:太阳光线应始终与晨昏线垂直〕14、地方时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15、区时的计算〔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例如: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9点,东二区为2点。〔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例如: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7点。16、我国统一采用“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美国纽约在西五区,英国伦敦在中〔零〕时区。1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2〕昼夜长短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反映太阳辐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反映太阳辐射强弱〕昼夜长短变化〔反映日照时间长短〕时间上:产生时间上:产生四季空间上:产生五带18、春秋分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右图中画出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春秋分日:〔1〕全球昼夜相等;〔2〕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19、夏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右图中画出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夏至日:〔1〕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0、冬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右图中画出晨昏线,注出南北极点、昼夜半球。冬至日:〔1〕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1、天文上的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过渡季节。【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9年**卷〕图1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以下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C)A.昆仑站B.**站C.长城站D.南极点2.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D)A.①B.②C.③D.④〔2007年**卷〕读图l,完成3一4题。3.北半球正值(B)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甲、乙两地〔C〕A.角速度甲大于乙B.线速度乙大于甲C.角速度相等D.线速度相等〔2007年**卷〕5.第29届奥运会将于2008年8月8日20时(时间)在举行开幕式。与此同时,日本东京的区时(东九区)是〔DA.7时B.9时C.19时D.2l时〔2008年**卷〕6.2008年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于希腊当地时间〔东二区〕2008年3月24日11时5分在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其时,时间为〔A〕A.2008年3月24日17时5分B.2008年3月25日17时5分C.2008年3月23日5时5分D.2008年3月24日5时5分〔2008年**卷〕7.当地球运动至图1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D〕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010年**卷〕图2为“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完图完成8题。8.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北半球夏至时,地球位于〔A〕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010年**卷〕图3为“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西五区〕地震示意图〞。读图完成9题。9.此次地震发生时,当地的时区是〔B〕A.12日4时53分B.12日16时53分C.13日2时53分D.13日18时53分10.下面四幅图中,阴影局部表示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中日期一样的两幅是〔A〕①②③④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07年**卷〕1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24小时。〔B〕〔2008年**卷〕12.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A〕〔2010年**卷〕13.地球自转的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B〕14.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B〕15.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A〕16.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A〕三、综合题17.读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示意图〔图12〕和地球位于甲位置时昼夜状况图〔图13〕,完成以下问题。图13图12图13图12〔1〕地球绕日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一致或相反〕。〔2〕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到图中丙位置,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节气。与甲位置相比,丙位置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3〕图13中ab为晨昏线,请在该图中用绘出夜半球的*围。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S,**昼夜长短情况是昼最短夜最长,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围是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D〔4〕此时图13中C点为12点钟,该日C点日出为6点钟。D18.读右图答复。〔1〕这一天是6月22日,是我国的夏至节气;〔2〕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23°26′N、150°E;〔3〕这天A地的昼长是24小时,B地昼夜长短状况是昼夜等长;〔4〕B在D的东南方向,两地时差是2小时;两地能否同时见日出?能。〔5〕A、B、C、D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B。第四节地球的圈层构造【考试说明要求】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主要知识回忆】1、在右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注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外核〕。2、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3、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4、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两层,其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5、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6、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7、在以下图中注出地球外部圈层。8、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9、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课堂稳固练习】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07年**地理卷〕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A〕〔2009年**地理卷〕2.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A〕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根本原理。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知识回忆】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少,大局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受热,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局部被大气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其中绝大局部以大气逆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上下纬度间的温度差异。7、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空气垂直运动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空气水平运动〔即风〕请在以下图中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9、热力环流实例〔1〕请用图示意海陆风的形成。〔2〕请用图示意城市风的形成。〔3〕请用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11、〔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1004百帕1004百帕1006百帕1006百帕1008百帕1008百帕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1004百帕1004百帕1006百帕1006百帕1008百帕1008百帕此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1004百帕1004百帕1006百帕1006百帕1008百帕1008百帕此时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12、在以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稠密〔稀疏或稠密〕,说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大或小〕。【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7年**卷〕读图5,完成1--2题。1.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B)A.气压a地低于b地B.气温a地低于b地C.a地空气受热下降D.b地空气冷却下降2.甲处有大面积绿地。绿地对空气的作用是(B)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增温、减湿〔2008年**卷〕读图4,完成3--4题。3.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D)A.①B.②C.③D.④4.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2009年**卷〕图3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日14:00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图3中气温最高的是〔A〕A.甲B.乙C.丙D.丁6.图4中反映城郊间热力环流的是(D)A.①B.②C.③D.④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07年**卷〕7.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B)〔2010年**卷〕8.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显著。(B)三、综合题〔2008年**卷〕9.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读图15,完成以下各题。〔1〕图①中,甲地空气上升〔上升或下沉〕,其近地面气压低于〔高于或低于〕乙地。〔2〕请在图①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3〕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夜间〔白天或夜间〕。〔4〕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知识回忆】1、大气环流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地球不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c地表均匀。〕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假设前提:a地球不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b地表均匀。〕请在以下图中注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西伯利亚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6、在以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冬季冬季夏季夏季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拟成因风向性质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冬季:寒冷枯燥夏季:高温多雨南亚季风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冬季:温暖枯燥夏季:高温多雨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终年高温,分雨旱两季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枯燥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枯燥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寒冷枯燥夏季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7年**卷〕l.图6中属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是(D)A.①B.②C.③D.④〔2008年**卷〕2.图5所示时期,我省大局部地区(D)A.低温少雨B.温和多雨C.炎热枯燥D.炎热多雨〔2010年**卷〕图5为“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P地的气候特点是(D)A.温和湿润B.寒冷枯燥C.高温多雨D.炎热枯燥4.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A)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2010年**卷〕图4为“①②③④四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5-6题。5.在四地中,四季变化最显著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6.②地较④地年平均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②地A.陆地面积较广B.自转速度较快C.晴天日数较多D.太阳高度较大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08年**卷〕4.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三、综合题〔2009年**卷〕5.图15为“世界局部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15完成以下各题。〔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夏季。〔2〕N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多、少〕。〔3〕M地盛行东南〔季〕风,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结合实例,简述旱涝、台风、寒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要知识回忆】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气旋和反气旋。2、锋的形成在以下图中注出冷气团、暖气团、锋面、锋线。3、锋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我国冬半年最常见。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出现降温、降雨、大风天气,一般降水在锋后。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请画出冷锋示意图。地面地面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暖锋过境时:出现气温升高,连续性降水或雾天气。暖锋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请画出暖锋示意图。地面地面6、判断以下锋面7、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8、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9、低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高于或低于〕四周,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就是气旋。请用图示意低压〔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地面地面北半球气旋北半球气旋为逆时针辐合〔合或散〕,南半球气旋为顺时针辐合〔合或散〕。气旋中心气流上升〔上升或下沉〕,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阴雨天气。代表天气台风。10、高压是指中心气压高于〔高于或低于〕四周,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高压就是反气旋。请用图示意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北半球反气旋地面北半球反气旋地面北半球反气旋为顺时针辐散〔合或散〕,南半球反气旋为逆时针辐散〔合或散〕。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上升或下沉〕,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晴朗天气。代表天气伏旱、寒潮。11、判断以下图中天气系统12、灾害天气——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开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产生于印度洋、大西洋的叫飓风。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造成。13、灾害天气——寒潮寒潮是指冬半年大*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天气特点是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补充〕14、旱涝灾害我国多旱涝灾害,这和我国的季风气候有关,特别是夏季风的活动有关。【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8年**卷〕读下表,完成第1题。我国*地气象站*月18—21日气象观测局部记录日期18日19日20日21日平均气温〔℃〕2-1-2-4气压〔百帕〕1002100410061008天气状况晴转多云阴转小雨夹雪小雪渐止转阴到多云多云转晴1.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A〕A.冷锋B.反气旋C.暖锋D.副高〔2009年**卷〕图5为“*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题。2.关于乙地天气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B〕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2009年**卷〕2008年入冬后,华北、黄淮等地旱情开展迅速。图8为“我国今春*日早情分布示意图〞,图9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位于特旱区的城市有〔C〕A.**、**B.呼和浩特、**C.**、**D.**、**4.以下受旱灾影响最大的部门是(A)A.农业B.工业C.交通运输业D.商业〔2008年**卷〕5.2008年1月底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天气,其造成的主要危害有〔A〕①交通严重受阻②电力供给局部中断③引发地震④农作物普遍绝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综合题〔2007年**卷〕6.读图15,完成以下各题。(1)从性质上看,甲图中B是__冷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__C_地。(2)甲图为暖锋天气图。该锋面过境后,E地天气状况是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下降。(3)乙图中F处是高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晴朗_天气。〔2010年**卷〕7.右图14为“2010年2月16日14时〔1〕此时,我国大局部地区受高气压控制,天气以晴〔阴或晴〕为主。〔2〕P、Q两处相比,此时气温较高的是Q,易出现降水的是P。〔3〕该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盛行偏北〔或西北风〔风向〕,气候特征是低温少雨〔或寒冷枯燥〕。该地气候类型成的根本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主要知识回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波动上升。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②植被破坏。3、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将被淹没;〔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4、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1〕使用清洁的能源;〔2〕植树种草;……【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7年**卷〕1.以下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有关的是〔C〕A.酸雨B.土地盐碱化C.全球变暖D.臭氧层空洞〔2009年**卷〕3.近百年来,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趋势,其原因主要是〔A〕A.气候变暖B.酸雨危害C.风速加大D.降水变化〔2010年**卷〕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开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根底的经济开展模式。据此完成2题。2.开展低碳经济最主要是为了应对〔B〕A.臭氧层变薄B.全球变暖C.酸雨扩散D.地震频发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07年**卷〕3.据科学观测,全球冰川面积在逐渐减少,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A〕〔2008年**卷〕4.全球气候变化即指全球气候变暖。〔B〕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知识回忆】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按照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3、海陆间循环〔又叫大循环〕〔请在以下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4、陆地内循环〔请在下左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5、海上内循环〔请在上右图中注出主要环节的名称〕。6、水循环的意义〔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地球上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8年**卷〕读图6,完成1—2题。1.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C〕A.1970年B.1980年C.1990年D.2000年2.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C〕A.年降水量增大B.上游围湖造田C.植被覆盖增加D.水土流失加剧〔2008年**卷〕3.以下对图7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B〕①a—d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②b环节直接为陆地降水输送大量水汽③c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有重要意义④d环节水量受地表植被条件影响不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09年**卷〕2008年入冬后,华北、黄淮等地旱情开展迅速。图8为“我国今春*日旱情分布示意图〞,图9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4题。4.造成我国北方旱灾的主要原因是图9中的(C)A.①偏少B.②偏多C.③偏少D.④偏多〔2010年**卷〕图6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A〕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6.水循环〔D〕A.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B.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C.使地球外表总体趋于起伏不平D.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07年**卷〕7.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A〕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和暖流〕。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知识回忆】1、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拟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2、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3、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4、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请用图示意洋流分布模式,用“〞表示暖流,用“〞表示寒流。〔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逆时针方向运动;〔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绕全球一圈的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方向运动,夏季顺时针方向运动。冬季洋流夏季洋流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沿岸气候的影响①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例如北大西洋暖流;②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例如秘鲁寒流。〔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①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如日本**道渔场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欧洲**渔场处于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处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②上升流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速度较快,逆洋流航行速度较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4〕对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使污染*围扩大。【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7年**卷〕1.读图7,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D〕A.a洋流为寒流B.b洋流为暖流C.c处不可能有大渔场D.d洋流为西风漂流〔2009年**卷〕图6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2.中低纬海区的洋流〔B〕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B.大洋西岸有暖流分布C.寒流自北向南流D.暖流自南向北流3.由寒暖流交汇形成的著名渔场是〔A〕A.甲B.乙C.丙D.丁4.日本暖流对我国**东部沿海的影响是(D)A.减缓北**轮航速B.缩小海水污染*围C.降低气温D.增加降水量〔2010年**卷〕图7为“*海域大洋环流模式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西风带的盛行风向。读图完成5—6题。5.该海域可能是(C)A.北半球中高纬海域B.南半球中高纬海域C.北半球中低纬海域D.南半球中低纬海域6.甲洋流对延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D〕23°23°26′图5C.降温增湿D.降温减湿7.图5中阴影局部为陆地,箭头表示的洋流是〔D〕A.北半球暖流B.南半球暖流C.北半球寒流D.南半球寒流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8.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A〕9.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B〕三、综合题〔2008年**卷〕10.读图16,完成以下各题。〔1〕图示a、b、c、d洋流构成了中低纬〔中低纬或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2〕a、c洋流中,属于暖流的是a;c洋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3〕假设*油轮在甲处海域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原油可能随洋流向北〔或较高纬度〕〔方向〕扩散。请简述洋流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影响:有利于降低原污染海域的污染程度;扩大了原油污染*围。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开展的意义。【主要知识回忆】1、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2、人类比拟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3、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总量来衡量。4、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从时间分配看,我国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5、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6、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即水危机产生的原因〕〔1〕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即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2〕水污染严重;〔3〕水浪费严重。7、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的措施〔1〕开源措施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筑水库;③跨流域调水;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2〕节流措施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重视改良农业灌溉技术;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9年**卷〕能源利用的开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开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据此完成1-2题。1.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人类使用能源的〔D〕A.数量增多,种类减少B.数量减少,种类增多C.数量和种类都减少D.数量和种类都增多2.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紧*,我们应尽量〔D〕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②使用私家车出行③选用节能灯具④调低夏季空调设定温度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是〔B〕A.多年平均降水总量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C.多年平均蒸发总量D.多年平均河水量〔2010年**文科综合卷〕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图2〕,完成4~5题。0020406080100占全国比重(%)水资源总量人口总量耕地面积北方区南方区西北区西南区图2GDP4.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B〕A.西南区B.西北区C.南方区D.北方区5.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开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C〕A.北方区和南方区B.北方区和西南区C.西北区和西南区D.西北区和南方区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6.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A〕7.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三、综合题8.渤海湾地区〔图1〕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图2〕为我国沿海缺水城市集中分布地区。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针对图1所示地区城市缺水状况,可采取的措施有开发地下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和海水淡化等,其中目前比拟可行的是跨流域调水,选择该措施的理由是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海水淡化的经济效益差〔或技术水平不高,本钱高〕。〔2〕图2所示地区城市群位于河流入**,但仍有严重的缺水问题。该地区城市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兴旺,人口稠密,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主要知识回忆】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3、请写出以下侵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喜马拉雅山**山水长江三峡冰川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风蚀柱基岩海岸风力侵蚀作用海水侵蚀作用4、请写出以下堆积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平原沙丘沙滩流水堆积作用风力堆积作用海水堆积作用三角洲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流水堆积作用5、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流水的侵蚀作用。6、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内力作用奠定地形的根本格局,起主导作用。6、岩石圈的三大岩石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7、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请在以下图中填注出岩石的类型及过程。①上升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A岩浆B岩浆岩C沉积岩①重熔再生②变质作用③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⑤上升冷却凝固⑥重熔再生⑦变质作用【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2008年**卷〕1.图8表示*河口地区的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的原因可能是〔D〕①河流侵蚀②地壳下降③泥沙沉积④海平面上升⑤地壳上升A.①⑤B.③⑤C.①③D.②④2.以下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D)A.**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2007年**卷〕3.图3所示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D〕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2008年**卷〕读图3,完成4-5题。4.图3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D〕A.①B.②C.③D.④5.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B〕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2010年**卷〕图1为四幅景观图。读图完成第6题。6.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景观是〔B〕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答复7—8题。7.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D〕A.a表示风力堆积作用B.b表示风力侵蚀作用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d表示流水堆积作用8.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B)A.沙尘暴B.水土流失C.酸雨D.土地荒漠化〔2007年**卷〕9.图2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C〕A.①B.②C.③D.④〔2008年**卷〕读图2,完成第10题。10.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D〕A.aB.bC.cD.d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11.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A〕12.沙丘时风力的侵蚀地貌。〔B〕三、综合题13.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以下要求。〔l〕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A重熔再生,B侵蚀、搬运、堆积〔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上升、冷却凝固。〔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形成。第二节山岳的形成【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知识回忆】1、山岳的类型有褶皱山、断块山、火山。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根本单位是褶曲,其有两种根本形态,背斜和向斜。3、比拟背斜和向斜褶曲根本形态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地形倒置:成谷。向斜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地形倒置:成山。乙4、判断图中甲、乙两处是背斜还是向斜?乙甲5、褶皱山举例: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甲6、断层指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7、断块山举例:华山等。8、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山岳地区通常人们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课堂稳固练习】一、选择题1.有关褶皱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褶曲构成褶皱,又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B.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C.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的中心局部岩层较新D.在地貌上,背斜都发育成山岭2.造成“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分别是〔C〕A.外力作用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外力作用D.内力作用内力作用〔2007年**卷〕3.图4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B)A.向斜B.背斜C.断层D.陡崖(2008年**卷)读图2,完成第4题。4.甲处的地质构造属于〔B〕A.山岭B.褶皱C.断层D.隆起〔2009年**卷〕图5为“*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有关地质、地貌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B.乙地背斜成山C.丙地向斜成谷D.丙、丁之间有断层6.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是〔B〕A.甲B.乙C.丙D.丁〔2008年**卷〕7.山区的公路多沿河谷地带修建,主要因为河谷地带(D)A.植被条件好B.热量条件好C.水源较充足D.地势相对和缓二、判断题(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2010年**卷〕8.随着科技的开展,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不断减弱。〔A〕〔2009年**卷〕9.当前,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首要因素是地形。〔B〕三、综合题〔2010年**卷〕10.图15为“*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6分〕〔1〕M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此处形成山岭的主要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容易被侵蚀。〔2〕N处岩石主要是由岩浆活动〔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其影响下,附近的岩石可能转变为变质岩。〔3〕有人提议在P处河流上修建水库,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不合理,位于断层带,地壳活泼。11.读右图,答复以下问题。(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D,属于向斜的是C。(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谷地,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在地貌上是山岭,原因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D处,找地下水应在C处。(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D,原因是从受力看,隧道选于背斜处其顶部不易下塌。从地下水的流动来看,背斜处有利于排水。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主要知识回忆】1、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开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发育初期或河流上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河流发育成熟期或河流下游地区,河谷横剖面呈U形。3、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它由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的海滨地区〕。4、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