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协作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全国名校协作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全国名校协作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全国名校协作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全国名校协作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页/共21页第二学期全国名校协作4月阶段性联考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稳稳地立在天问一号着陆器上,打开太阳能帆板,升起摄像头,2021年5月15日视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正如地球上科学家预测的一样,降落点位于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等等,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是山峰吗?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彼时它并不知道,在不到一年之后,自己拍摄到的这两座“山丘”将会获得两个中国名字——“窑店”穹丘与“天柱山”环形坑。②如果这样描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着陆区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天问一号在“天柱山”南侧着陆后,祝融号向着“马集”方向开始移动探察,在它西南约15公里处是“周庄”,在它东南约10公里处是“杨柳青”,约20公里处则是“漠河”……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没错,现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上也有了“中国地标”。火星上的地名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会用我国的这些地名在火星上命名?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③正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看到的平原,在卫星降低高度、提高拍摄精度后,也会发现它并非完全平坦,有隐隐的起伏、零散的山脉丘陵散布其间,而置身其中后更可能发现局部地形颇为复杂崎岖一样,火星的平原上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细节。④为了便于祝融号未来巡视路线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纪念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lnternationalAstronomicalUnion,IAU)提出了对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地理实体(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市等)命名的申请。2022年3月9日,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正式批准了22个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附近的地理实体命名,这是我国首次自主对火星地理实体的命名。⑤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尽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⑥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包括水手号和海盗号等火星探测任务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向世人展示了火星表面令人赞叹的细节,那些早期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内别有洞天,里面的地形细节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在反照率特征之外,这些更细节的火星地形该怎样命名呢?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⑦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名字对环形坑进行命名取决于其直径大小。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⑧火星表面还散布有大量蜿蜒曲折的谷。对谷进行命名,同样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对于规模较大的谷,用各个国家语言中表示“火星”或“星星”的单词进行命名。长约1700公里的“阿瑞斯谷”,是以希腊语的“火星”命名的。而对于规模较小的谷,则以世界各地古典或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手;若附近不存在反照率特征,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有许多不同地形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地名的原因。在赫赫有名的奥林波斯山附近,就有奥林波斯峭壁、奥林波斯暗斑与奥林波斯蝶形坑。⑨在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的今天,近些年来的命名活动均是在这一命名框架指引下进行的。我国此次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名,就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运行团队集体发起的,是利用天问一号探测器获取的高清火星表面影像数据,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科学探测活动规划、科学数据的应用与研究等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所以很快获得了IAU的正式批准,并公布于世。那么在火星命名时,我们又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根据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则,在此次我国可以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理实体中,16个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可以被赋予新的名称。而另外6个名称则需按照就近的原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称。而命名主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要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两条命名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从火星“战神”的名字含义想到了我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决定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名称进行命名。第二条主线,则是在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进行选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之后的凝结,不仅是地理现象,也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而在对火星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社会和文化,对地名慢慢打磨的过程消失了,但我们在地名中所寄托的文化底蕴并没有消失。在这自主命名的22个地名中,我们融入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四方上下的空间,展现着宇宙级的“中国式浪漫”。(《中国国家地理·怎样把名字写在火星上—一那些火星上的中国地名》2022年9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反照率特征”是火星上的大片明暗区域,是火星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B.“地理实体”是具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地物,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都属于地理实体。C.“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命名体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国的申请。D.“就近原则”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火星上各种地理实体的命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火星地理实体的拟命名不符合IAU命名原则的一项是()A.阿西莫夫坑——美国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其作品被誉为“科幻圣经”,有对火星的精彩描摹。B.临淄坑——“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其都城临淄三千多年前人口就超过了30万。C.松花江谷——以我国河流命名的“松花江谷”在火星上是一条长340公里左右的小谷。D.文家市方山——沿用附近的文家市环形坑命名,它旁边的小丘,命名为文家市穹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火星地形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对环形坑和谷的命名均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B.最初的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命名之基。C.中国命名火星22个地理实体的一个主题以及两条主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D.中国对此次22个地理实体的命名,既完全符合IAU命名框架原则,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4.作为科普文,请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做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5.文章对IAU原则性命名框架的说明很有特点,请结合⑤一⑧段具体分析。【答案】1.B2.B3.A4.①第一段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记叙了祝融号第一次着陆工作的有趣过程,描写了火星的地形地貌,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极富画面感。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祝融号的工作状态做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③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是山峰吗?”等引人思考,激发阅读兴趣。5.①说明内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反照率特征”等术语专业,IAU为火星地形命名的历史事实清晰,命明原理叙述清晰准确。②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说明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以及其它地形的命名原则。③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④说明语言严密准确:“约”“较少”等词汇的使用使文章严密准确,令人信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错误。由原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可知,“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于文无据。C.“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错误。由原文“I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可知,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命名原则,不可以被“不断创新和突破”。D.“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错误。由原文“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手”可知,就近原则”不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的命名。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临淄的人口超过了10万,IAU命名原则包括“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错误。由原文“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手”可知,火星地形不仅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由原文“2021年5月15日视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可知,文章第一段记叙了祝融号第一次着陆工作的有趣过程。“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可知,这是对火星的地形地貌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极富画面感。由原文“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可知,本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祝融号的工作状态做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由原文“是山峰吗?”“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可知,文本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原文“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可知,这里提到了专业术语“反照率特征”;由原文“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尽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可知,IAU为火星地形命名的历史事实清晰。第⑤段说到反照率特征名称命名原理,第⑦段说到对环形坑命名的原理,第⑧段说到对谷进行命名的原理。所以命明原理叙述清晰准确。第⑤段说到用早期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来说明反照率特征,而随着天空时代的到来,开始给环形坑、谷以及及其它地形的命名原则,所以这一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说明的,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由原文“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原文“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可知,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原文“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所以这一部分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由原文“长约1700公里的”“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可知,“约”“较少”等词汇的使用使文章严密准确,令人信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在林区长大的孩子,怎能不爱森林?森林啊,森林,它是伐木工人的儿子孙长宁的乐园: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突然,他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他顺着这引路的声音找去,梁启明老师在吹着一根长长的、闪闪发亮的东西。那是什么呢?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吗?孙长宁早已刨根问底地知道了他的底细。梁老师是从北京来的。他为什么会到这遥远的森林里来呢?因为他有罪,他是被送来劳动改造的。他有一种难以治愈的、叫做“癌”的病症。孙长宁从掌声和笑声中清醒过来。人们舒展、活动着四肢,重又开始劳动去了,只有他痴痴地站在梁老师的面前,既不走开,也不讲话。其实,他心里有许多话在翻腾着,可是他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这片笛声在他心里引起的共鸣,他的眼睛充满了复杂而古怪的神情:好像失去了什么,却又得到了什么。这片在生活里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多么可爱的孩子的蒙昧!而自小在大自然里感受到的,那片混沌、模糊、不成形的音响,却找到了明晰的形象。在这许多热情、粗犷的听众里,却只对孙长宁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他久已等待着这片笛声。老师被他的神情深深地触动了,问道:“你喜欢吗?”他点点头。又何须说呢?梁老师特地为他演奏起来。孙长宁的心重又被激动着,还是说不出一句话来。他苦恼了,皱着自己的眉头,突然,像是受到了什么启示,他噘起嘴唇,用口哨把梁老师吹过的乐曲中的几个小节重复了出来,他的脸立时放出光彩。这口哨比什么语言都更能表达他心里的感受。他们的心,被同一种快乐和兴奋激发着,在这旋律的交流里,彼此发现着,了解着,热爱着。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年龄的差别,忘记了时间已经渐渐地过去。孙长宁死活不肯回家了。还要上学呀!那又有什么关系!伐木工人中流传着的许多对抗联的回忆,还有围猎熊瞎子的故事,这就是语文课;一根根伐倒的树木,这就是数学课;劳动里还有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休息的时候,梁老师除了教他读、写、算,还教他吹那只魔笛,有事还会为伐木工人们演奏。演奏常常是即兴的东西,伐木工人们往往从那动人的旋律里听到他们自己平时随随便便哼唱过的家乡小调,他们好像在这笛声中遇见了自己熟识的朋友,快乐而亲昵。在共同的劳动中,梁老师进一步发现,大自然的优美和劳动的、创造的快乐,给了这个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许多简单而纯朴的旋律,并不经过什么构思,却不断地、随便地从他的口哨里流泻出来。当然。要使这样的旋律变成真正的艺术,还需要他和孩子进行艰苦而持久的努力。他多么喜爱这个气质朴实的孩子,又多么珍惜这个孩子的才能啊!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他争分夺秒地把他留在世上的最后的时光全都用在孙长宁的身上。他相信乌云会散去,真理会胜利,真正的艺术将会流传下去。这个生长在遥远的林区里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会的!他对孙长宁说:“不错,你有天赋!可是天赋就像深藏在岩层底下的宝石,没有艰苦的发掘、精心地雕琢,它自己是不会发出光彩来的!”他坚决打碎孙长宁的任何只从技巧着眼的企图:“这是浅薄!”他生气地敲着乐谱,“我要你表现的是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技巧!你必须力求理解你要表现的是什么!理解,首先是理解!”当他终于听到孙长宁能够完美地演奏完一个乐曲的时候,隐忍着癌症带给他的疼痛,他微笑了——那么美的微笑,使孙长宁久久不能忘记。他欣慰地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四人帮”和疾病夺去的,只能是他的肉体,而他的精神却在这个少年人的精神里,活泼泼地、充满生机地、顽强地、奋发不息地继续下去。离去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长笛和几年来在森林里谱写的乐谱一齐交给了孙长宁。“我用它们工作、战斗了一生,现在,我把它们交给你。你要尽自己的一生,努力地用它服务于人民。音乐,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应该让它回到劳动人民那里去。可惜我已经不能和你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了……但是,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这个任务。记住,不论将来自己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品!懂吗?”“懂!”孙长宁呜咽着。“傻孩子,哭什么!我教给你的东西,你都记得吗?”他指的,不只是长笛。“记得!”梁老师宽慰地笑着,闭上了眼睛。这是长眠在白桦树下的,使孙长宁永远不能忘记的那个人。(原载《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有删改)注:张洁(1937-2022),女,中国当代作家。1985年、2005年两次荣获茅盾文学奖。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细致描写了师徒初次的音乐相会场景,“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老少两代音乐人吹奏出变革时代的命运交响曲。B.孙长宁在初次听到笛音后“好像失去了什么,却又得到了什么”,似懂而非,暗示了音乐在主人公心中引起了巨大震荡。C.孙长宁能从大自然和劳动中收获艺术想象力,未经构思即能吹奏优美旋律,表明他在音乐上的成长主要源干极强的音乐天赋。D.小说结尾孙长宁用“懂”和“记得”坚定回答了老师的嘱托,明白了老师交给他的神圣任务,宣告了他的成长得以完成。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森林”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背景开阔,它是主人公孙长宁的“乐园”,也是梁启明的教育场。B.作者采用多元的叙述视角,将十四岁的充满生机的新人形象与历史的、即将离去的梁启明形象对照,有极强的时代意义。C.小说的情节曲折而动人,作者主要通过笛声线索来推进情节,梁老师临终永别的场面,情节达到了高潮,令人悲痛惋惜。D.小说富有历史意味、政治色彩和人生哲理的艺术思维,把光明的故事推溯到变革的年代写起,使故事有启蒙性和信念感。8.小说中梁启明老师的形象非常鲜明而感人,请简要分析。9.有人说,诗意的启蒙,就是凭借对自然、艺术的审美体验而使蒙昧的心灵获得解放的审美启蒙。请分析文本是如何体现“诗意启蒙”的。【答案】6.C7.C8.①音乐素养高,才华横溢。②忠于理想,性格坚强,不屈服于压力与迫害③勤于事业,爱才惜才,培养未来的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音乐家。9.①自然的诗意是启蒙的基础。大自然的优美和劳动的快乐,给朴实的孙长宁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②音乐的教化是启蒙的媒介。如童话魔笛一般的音乐,是梁启明教育和孙长宁成长的媒介。③心灵解放是诗意启蒙的追求。在社会变革年代,梁启明的音乐及人格教育,促使孙长宁丢掉了森林孩子的蒙昧。梁启明的音乐生命在孙长宁身上传递,有力地暗示出音乐可以使饱受政治创伤的人们获得心灵的解放和新生的权利。【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C.“表明他在音乐上的成长主要源干极强的音乐天赋”理解片面。孙长宁的音乐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梁老师在艺术和人生方面的悉心指教,培养其成为“回到劳动人民那里去”的音乐家。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的情节曲折而动人”错误。小说的故事性是被淡化的,称不上曲折,作家的注意力也不在矛盾冲突的组织上,放弃了创造情节高潮的机会。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文学形象的能力。由原文“他听见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朦胧而含混,像一个新鲜、愉快而美丽的梦”可知,梁启明音乐素养高,才华横溢。由原文“他欣慰地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四人帮’和疾病夺去的,只能是他的肉体,而他的精神却在这个少年人的精神里,活泼泼地、充满生机地、顽强地、奋发不息地继续下去”可知,梁启明忠于理想,性格坚强,不屈服于压力与迫害。由原文“他们的心,被同一种快乐和兴奋激发着,在这旋律的交流里,彼此发现着,了解着,热爱着。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年龄的差别,忘记了时间已经渐渐地过去”“休息的时候,梁老师除了教他读、写、算,还教他吹那只魔笛,有事还会为伐木工人们演奏”“他多么喜爱这个气质朴实的孩子,又多么珍惜这个孩子的才能啊!”“他争分夺秒地把他留在世上的最后的时光全都用在孙长宁的身上”“当他终于听到孙长宁能够完美地演奏完一个乐曲的时候,隐忍着癌症带给他的疼痛,他微笑了——那么美的微笑”“离去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长笛和几年来在森林里谱写的乐谱一齐交给了孙长宁”“记住,不论将来自己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辉煌的顶点,决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当成商品!懂吗?”可知,梁启明勤于事业,爱才惜才,培养未来的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音乐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艺术特色和主题的能力。由原文“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红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它既不像鸟儿的啼鸣缭绕,也不像敲打着绿叶的一阵急雨;它既不像远处隐隐约约的伐木工人那拖长了的呼声,也不像风儿掀起的林涛。可是它又像这许许多多的、他自小就那么熟悉的、大森林里的一切声响”可知,自然的诗意是启蒙的基础。大自然的优美和劳动的快乐,给朴实的孙长宁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由原文“那是什么呢?它是童话里的那支魔笛吗?”“只有他痴痴地站在梁老师的面前,既不走开,也不讲话。其实,他心里有许多话在翻腾着,可是他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这片笛声在他心里引起的共鸣,他的眼睛充满了复杂而古怪的神情:好像失去了什么,却又得到了什么”“这片在生活里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多么可爱的孩子的蒙昧!而自小在大自然里感受到的,那片混沌、模糊、不成形的音响,却找到了明晰的形象。在这许多热情、粗犷的听众里,却只对孙长宁成为一种必然,仿佛他久已等待着这片笛声”可知,音乐的教化是启蒙的媒介。如童话魔笛一般的音乐,是梁启明教育和孙长宁成长的媒介。由原文“他们的心,被同一种快乐和兴奋激发着,在这旋律的交流里,彼此发现着,了解着,热爱着。忘记了他们之间的年龄的差别,忘记了时间已经渐渐地过去”“这片在生活里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他欣慰地想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四人帮’和疾病夺去的,只能是他的肉体,而他的精神却在这个少年人的精神里,活泼泼地、充满生机地、顽强地、奋发不息地继续下去”“但是,总有一天,春天会来,花会盛开,鸟会啼鸣。等到那一天,你到北京去,那里,一定会有人帮助你继续完成这个任务”可知,心灵解放是诗意启蒙的追求。在社会变革年代,梁启明的音乐及人格教育,促使孙长宁丢掉了森林孩子的蒙昧。梁启明的音乐生命在孙长宁身上传递,有力地暗示出音乐可以使饱受政治创伤的人们获得心灵的解放和新生的权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其所由异路而同归,其存危定倾若一,志不忘于欲利人也。何以明之?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襄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民挫锐,负天下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寡人敢勿轼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干木虽以已易寡人不为,吾日悠悠惭于影,子何以轻之哉!”其后秦将起兵伐魏,司马庾谏曰:“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夫墨子跌蹴而趋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也,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趋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其方圆锐椭不同,盛水各异,其于灭火钧也。故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也,殊声而皆悲,一也。夫歌者,乐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外,故在所以感。夫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者,效亦大矣。(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鲁趋A而B十日十夜C足D重E茧F而G不休息H裂I衣J裳K裹L足M至于郢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指明晓、知道,与“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中的“明”字意思相同。B.闻,指听闻、听说,与“臣拜表以闻”(《陈情表》)中“闻”字意思不同。C.偃,指停止、停息,与“偃仰啸歌”(《项脊轩志》)中的“偃”字意思不同。D.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文中是指魏文侯凭轼致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后很担忧,为阻止楚国,他不惜疾行千里,率兵九次击败公输般,迫使楚国退兵。B.魏文侯认为段干木绝不会愿意拿自己的德行道义来换取权势财物,因此,常心生惭愧且对段干木非常敬重。C.墨子和段干木做事的功效一样,就像拿着不同的容器盛水灭火的人,虽器皿不一样,但灭火的目的是一致的。D.不同的曲调或不同的声音,都可以表达人们相同的情感,而无论歌与哭,都是人们内心感情的外在流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2)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14.如何评价墨子和段干木的“圣人之心”?【答案】10.C、H、M11.A12.A13.(1)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2)他们表现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都可以保存国家,这就是所说的虽途径不同但结局一样(或“这就是所说的殊途同归”亦可)。14.①二人均不忘为人谋利,存危定倾;

②墨子维护正义,践行的是“兼爱”“非攻”思想;

③段干木坚守君子之道,重在修身克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而”字连接“自鲁趋”和“十日十夜”,是写墨子的从哪里出发走了多久,中间不必断开,在“夜”后断开,即C处断开;“而”字连接“足重茧”和“不休息”,表现墨子赶路的急迫和辛苦,中间不必断开,在“休息”后断开,即在H处断开;“裂衣裳裹足”省略了主语,此处是谓语,后面“至于”也是谓语,分属两个句子,在“裹足”后断开,即M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前者是明晓、知道,后者是阐明、表明。句意:怎么知道这一点呢?/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B.正确,“闻”字意思不同,前者是听闻、听说,后者是使……知道,禀告。句意: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我奉上表章禀告给朝廷。C.正确,“偃”字意思不同,前者是停止、停息,后者是伏下、躺下。句意: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率兵九次击败公输般”错,墨子只是在攻防演习中九次打败公输般,从本文看并未带兵。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发动;“妨”,妨害;“无乃……乎”,岂不是……吧?(2)“势”,形式、样子;“存”,使……存,保存;“归”,结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观念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文中最后一段“夫墨子跌蹴而趋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也,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可见二人均不忘为人谋利,存危定倾;墨子的行为体现的是他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墨子千里奔行阻止秦国攻打宋国,维护正义,践行的是“兼爱”“非攻”思想;文侯和司马庾评价段干木“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可见段干木坚守君子之道,重在修身克己。参考译文:圣人处事,具体行为虽不同,但都合于事理,他们所采取的路数方法各不相同,但他们挽存危亡安定倾覆的目的是一致的,心里总是不忘记为人谋利。怎么知道这一点呢?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段干木辞退官职隐居在家,魏文侯乘车经过段干木居住的里巷门外时总要起身扶轼表示敬意。文侯的仆人就问:“我们每次经过这个地方,大王您为什么要这样起立扶轼表示敬意?”魏文侯回答说:“因为段干木居住在这里,所以我要起立扶轼表示敬意。”他的仆人说:“段干木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大王在他的里巷门口扶轼致意,不是有些过分了吗?”魏文侯回答说:“段干木不追求权势名利,胸怀君子之道,却隐居在这鄙陋的巷子里,而他的名声又传遍天下,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干木因拥有高尚德行而扬名,我却靠君王的权势而荣耀;段干木富于正义,我却富于财物。但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财物也比不上正义。现在让段干木拿德行道义来换我的权势财物,他是不愿意的。我每次都闷闷不乐对着自己的影子而忧思惭愧,你怎么能轻视他呢?”后来,秦国打算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庾劝告秦王说:“段干木是位有名的贤人,魏文侯以礼对待他。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于是秦王只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国。墨子疾行千里,为的是楚、宋两国安定;段干木闭门不出,也为的是安定秦、魏两国。他们一个是千里奔走、一个是隐居不出,他们表现出的形式路数各有不同,但都可以保存国家,这就是所说的虽形式不同但结局一样。现在人们去救火,提水往失火地点赶去,有的人用瓮,有的用瓴,有的用盆,有的用盂,其工具的形状也各异,或圆、或方、或尖、或椭,提水的数量也不一样,但赶着去灭火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音调不同,但都令人快乐;九夷八狄各族人的哭喊,声音不同,但表达的悲哀却相同。这唱歌表达欢乐,哭泣反映悲伤,这都是内心世界积郁着的感情的外在流露,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发了他们。而圣人内心日夜不忘着为民谋利,故他的恩泽遍及也必定功效很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吴中田妇叹(节选)苏轼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茆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赦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秕。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①,西北万里招羌儿②。龚黄③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④!【注】①王安石“新法”实行以来,国家赋税收钱不收米,造成钱荒米贱的现象。②本诗作于熙宁五年,宋神宗要灭西夏,采用王韶的“平戎三策”,用钱币去“招抚”沿边的羌人部落,所谓“河西之役”开始。③龚遂、黄霸是汉代两个有名的好官。④“河伯妇”是《史记·西门豹传》的故事:巫婆借水神河伯娶妇来向百姓敲诈,西门豹为民除害把巫婆掷在河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一个农民的视角切入,围绕一个“叹”字展开全诗,塑造了饱受诸般苦楚的农民形象。B.“汗流肩赦”劳作的艰辛与“如糠秕”回报的低廉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想见农人心理落差之大C.“卖牛纳税”“要钱不要米”,真实反映了国家税收政策对农人的伤害,表明疾苦的根源更在于“人祸”。D.“西北万里招羌儿”写出了国家对外政策的高瞻远瞩,抚绥沿边,开疆辟土才是英明国君的要务。16.传统诗歌讲究“曲笔”,指运笔旁侧迂曲,意在言辞之外,结合全诗赏析本诗“曲笔”的艺术。【答案】15.D16.①诗歌借一个农民在天灾之年辛苦劳作却因谷贱伤农、苛税难交、生活饥寒交迫而难以生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反语:“龚黄”正话反说,语带嘲讽,表达了作者对制定国家政策的朝廷高级官员的不满;③借农家妇女之口,控诉了新政的流弊,艰辛的活着却“不如”做“河伯妇”死去能获得解脱,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朝廷新政的强烈不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D.“写出了国家对外政策的高瞻远瞩,抚绥沿边,开疆辟土才是英明国君的要务”错误,“西北万里招羌儿”是“要钱不要米”政策制定的原因,对外开边与对内重税是百姓苦难深重的根源,均是本诗作者抨击的矛头所向。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开头二句写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亏没有多时秋天就来到了。“茆苫”二句写抢收的行动。为了抢救粳稻,农民在田头边搭起了茅草棚,住宿在里面看管了一个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赶紧抢收运载而归。然而他们却不能享受这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汗流”以下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了造成钱荒的新法流弊。诗人先叙述农民担粮入市,汗流浃背,磨肿肩膀;后写米价低贱就同糠和碎米一样。“卖牛”二句承上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农民无奈只有卖牛凑钱纳税,为了烧饭,只得拆下屋里的木头,以解救燃眉之急,而顾不上明年的饥荒。诗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触及时政流弊的实质。在新法条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当时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无钱而必要钱。这就造成一时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西北”句是指当时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羌人蕃部进行招抚,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也花费了不少钱。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而官吏催逼,唯钱是求,使农民走投无路,难以为生。据此可知,诗歌借一个农民在天灾之年辛苦劳作却因谷贱伤农、苛税难交、生活饥寒交迫而难以生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最后二句借用典故收结。“龚黄满朝人更苦”意思是:都说满朝里都是姓龚姓黄的好官吏,到头来我们百姓反倒更遭罪。龚遂任勃海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他们都是以恤民宽政著名的官吏。这里的“龚黄满朝”是带着明显嘲讽意味的,表达了作者对制定国家政策的朝廷高级官员的不满;“不如却作河伯妇”是说无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这个苦,想去想来不如跳河一死做个河神妇。在战国时邺县豪绅与女巫假托“河伯娶妇”,敲诈勒索,残害百姓。西门豹任邺县令时,为民除害,施计把巫婆投入河中。作者借用来表明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如投河自尽。借农家妇女之口,控诉了新政的流弊,艰辛的活着却“不如”做“河伯妇”死去能获得解脱,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朝廷新政的强烈不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表示富贵者多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登泰山记》中姚鼐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艰难跋涉之后,见到青山之上白雪皑皑,雪光烛照南面天空的雄奇景象。(3)古诗词中常常有“江”或“河”这些开阔的意象,与其他意象共同构成天高地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展露诗人阔达的胸襟,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②.不可胜记③.道中迷雾冰滑④.磴几不可登⑤.星垂平野阔⑥.月涌大江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摩”“磴”“垂”“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心教书接力守护深山傍晚,崎岖小路,中年人拉着男孩缓行下山,边走边给他讲外面的世界……这是20多年前江西于都县仙下乡龙溪小学放学后的一幕。当时,龙溪小学是一座建在海拔800多米山崖上的“云端小学”,上学、放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每天放学后,护送学生下山回家成了语文老师方李长的日常。方老师日日年年的护送为学生朱森林树起了精神标杆,“成为他”像一颗不经意撒落在朱森林心头的种子,生根发芽。2011年,朱森林上大学,选择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回到了龙溪小学。两年后,方老师退休了。“孩子是村里的希望,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孩子们成长。”退休前,方李长的一句叮嘱烙在了朱森林心里。“回到山里教书,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朱森林说。①接力守护,从这里走出去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回来了,他们捐款捐物,建设龙溪小学。②原来的龙溪小学条件艰苦,仅有两栋砖瓦平房,所以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山下的老师都不愿意来。如今,“云端小学”接上了“地气”。水泥路直通校门口;寒冬腊月,热水供应不间断;网络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选自《人民日报》)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曲线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A.当大家都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我们应对疫情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B.钟扬各种各样的想法,就这样在他的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C.“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D.那锣鼓叮叮咣咣,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19.文中加点的词是对方李长老师的三种不同的称呼,请分析文章这样写的原因。方李长:方老师:他:20.文中画横线的两句务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可改变语序,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①句,应改为:②句,应改为:【答案】18.B19.方李长:因为作品首次正式介绍人物,所以用全名;要符合新闻特写的真实性,所以用真名。李老师:为了突出方李长与朱森林的师生关系,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他:第三人称,拉开朱森林与方李长的距离,凸显方李长在朱森林心中“精神标杆”的地位,表达朱森林对老师的崇敬。20.①句,应改为:接力守护,越来越多的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回来了②句,应改为:原来的龙溪小学条件艰苦,仅有两栋砖瓦平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所以山下的老师都不愿意来。【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画线句使用拟物的修辞,“烙”把人拟作物。A.比喻,“压舱石”比喻稳定疫情最关键最核心的举措。B.拟物,“生根发芽”把“想法”拟作植物。C.借代,“北京话”代人。D.“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是夸张。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深山傍晚,崎岖小路,中年人拉着男孩缓行下山”“每天放学后,护送学生下山回家成了语文老师方李长的日常”可知,此处称呼“方李长”是因为作品首次正式介绍人物,所以用全名;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是一篇新闻,所以用真名符合新闻特写的真实性。根据“方老师日日年年的护送为学生朱森林树起了精神标杆”可知,语境强调方李长与朱森林的师生关系,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所以用“方老师”。根据“‘成为他’像一颗不经意撒落在朱森林心头的种子,生根发芽”可知,第三人称拉开朱森林与方李长的距离,凸显方李长在朱森林心中“精神标杆”的地位,表达朱森林对老师的崇敬。【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语序不当,“越来越多的”表数量,应放在“从这里走出去的”前面。②句,不合逻辑,“所以”表结果,应放在“山下的老师都不愿意来”前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此“雀”非彼“鹊”在汉语言文字中,“鹊”和“雀”两字读音相同,意义相近。但在鸟类学中,“鹊”和“雀”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鸟。下面按照造字规律,区分二鸟。“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小”字。(),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唧唧喳喳,蹦蹦跳跳。所以成语“鸦雀无声”“①”只能是“雀”而不是“鹊”。(),因这种鸟尾巴长,故以“鸟”作形符;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