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复旦版】_第1页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复旦版】_第2页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复旦版】_第3页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复旦版】_第4页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复旦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2023/1/10《政治经济学》导论2政治经济学2023/1/10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总结及其拓展2023/1/10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一、“经济”的词义变化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有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但作为描述这些活动的特定词汇——“经济”概念的提出却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词源学的角度讲,“经济”在古代和现代几乎有着意义大相径庭的解释。冯天瑜:《汉字术语近代转换过程中误植现象辨析—以“经济”“封建”“形而上学”为例》当代哲学网2005年。2023/1/10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1.“经济”的古典义:经世济民作为古典词的“经济”,是“经”与“济”的合成词。“经”本为名词,初见《周易》,指阡陌,义与“径”同,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后转为动词,义与“治”同,《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淮南子·原道训》:“有经天下之气”,这里的“经国”、“经天下”,即“治国”、“治天下”。“济”与“齐”相通假,有整齐调和之意;济从水旁,又可释为“渡”,义为渡水。2023/1/10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经济”二字连为一词,首见《晋书·长沙王乂传》,“八王之乱”间,长沙王司马乂(277~304)致书其弟成都王司马颖(279~306),称他们“同产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阐敷王教,经济远略”。隋《文中子.礼乐篇》有”经济之道”的说法;唐杜甫《水上遣怀》诗中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中的《王安石传》称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清《红楼梦》第五回中也有说法“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2023/1/107《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从词源学角度可以看出,以上所说的“经济”都是指“经邦济国”、“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与“政治治理”含义颇近。

《元史》卷172出现“经济之学”,指经国济民之学,其意即为政治学。这与近代之后一直到现在,“经济”所指的财政经济的含义是很不一致的。2023/1/108《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2.“经济”的现代义:社会关系的总和+节约

A.作为名词的“经济”概念之一,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种活动,即通常说所得国民经济的“经济”,以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经济”均指这种含义。

B.作为名词的“经济”概念之二,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人们在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经济”就是指生产关系。2023/1/109《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C.作为形容词的“经济”概念,指节约、精打细算,即人们在生产、流通、交换以及消费过程中如何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一定要讲究经济效益”、“某个工程不符合经济原则”,这里的“经济”均是指节约、精打细算的意思。概言之,“经济”这个词在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如果将“经济”这个词只理解为其中的某种含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会导致片面化的认识。2023/1/1010《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二、经济学:来源及其原初意义

经济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但“经济学”这个概念却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它比人类的经济活动要晚许多。在西欧各国,“经济学”均是从希腊文(οικουομικοδ)演变来的,这个词希腊文的原意是家庭管理,古希腊的“家”是生产单位,古希腊思想家所说的家庭管理,实际是研究奴隶制的经济问题。2023/1/1011《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公元前4世纪,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οικουομικοδ),其中希腊文οικου作家庭(家族)解,υομοδ原意为法律或支配,二者组合,意谓“家族管理”。这本书是使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也是西方文化中“经济”一词的始源。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从奴隶主的立场出发,第一次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了一个定义:经济学就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2023/1/1012《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继色诺芬之后,亚里士多德写了《政治学》,作者明确讨论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指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当时奴隶制的家庭经济管理问题。由于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经济问题确实主要限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之内,而超出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国家财政、商业、货币等问题通常是在政治学、伦理学中进行研究,因此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两千多年内,一直只存在“经济学”这个名词。2023/1/101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三)政治经济学:出现及其“家谱”

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是法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重商主义是强调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金银。蒙克莱田在1615年发表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他将书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是想说明他讨论的经济问题已超出了自然经济的家庭管理,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2023/1/101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工场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形成,经济研究的重心开始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从而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演变,政治经济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与分化,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又逐渐演化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两个学术体系。这个学术思想的渊源可以概括如下:2023/1/101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法)弗.魁奈《经济表》(1758)(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167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17)马克思:《资本论》(1867)(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1836)(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英)凯恩斯《通论》(1936)(美)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奥地利)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德)卢森堡《资本积累论》(1912)(俄)列宁《帝国主义论》(1916)当代中西方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2023/1/101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A.如何在“与时俱进”中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贡献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与变动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推进了劳动价值学说,把创新、竞争、利润平均化这些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结合起来加以剖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整体与动态图景。2023/1/1017《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制定了社会总量再生产与国民收入的宏观理论,分析了实际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同时,在其他具体问题上,马克思也留下了具有洞察力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空背景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自发调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时间的继起转化为空间的并存。2023/1/1018《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B.如何在“学科竞争”中认识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力:西方经济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背后动力是对变化的经济现实有更好的解释力。新古典经济学是有两重性的,一方面它回避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内在阶级矛盾,把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当作永恒不变的现象;另一方面,它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大力研究,逐步积累了不少有用的成果,丰富与深化了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2023/1/1019《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态度是:既不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不盲目照搬,全盘吸收。而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进行“选择性”借鉴,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反映资产阶级偏见,掩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质及其深层次矛盾的基础理论,必须深刻批判,坚决摒弃;对于西方经济学中描述和分析私有制市场经济微观运行和宏观管理的具体理论观点,如关于价格、竞争、成本、利润和总需求管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则应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加以吸收。2023/1/1020《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一、《资本论》的概括性说明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1/1021《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资本论》共四卷,4690页,300多万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

《资本论》的四卷分别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整个《资本论》各卷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且“整个书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2023/1/1022《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马克思(1818-1883):从1843年底到1883年3月,马克思用了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

1843.10—1858.5:搜集材料,写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

1858.6—1863.8: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1863.8—1883.3:修改和出版《资本论》,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1867-1883年整理和修改《资本论》以下各卷。2023/1/102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恩格斯(1820-1895):1883年恩格斯担负起整理起《资本论》遗稿及其出版的重任。经过辛勤的劳动,《资本论》第二卷于1885年9月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

1895年恩格斯逝世时委托考茨基整理原稿,作为第四卷出版。但考茨基将第四卷作为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出版,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1954-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2023/1/102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资本论》的基本框架:

剩余价值(m)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流转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2023/1/102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在《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

《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资本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性质的本质、阶级对立和矛盾对抗,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论”;而且阐明它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机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论”。2023/1/102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二、《资本论》各部分的内容

1.《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共七篇二十五章:第一部分:第1篇(1-3章)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第2-6篇(4-20章)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第7篇(21-25章)资本积累理论2023/1/1027《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2.《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以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为对象,即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共三篇二十一章:第一部分:第1篇(1-6章)资本的循环理论第二部分:第2篇(7-17章)资本的周转理论第三部分:第3篇(18-21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2023/1/1028《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3.《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剩余价值在各种职能资本家(包括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形式及其数量界限的规律。共七篇五十二章:第一部分:第1-3篇(1-15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第二部分:第4-6篇(16-47章)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理论;第三部分:第7篇(48-52章)全书总结,批判“三位一体”公式。2023/1/1029《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4.《资本论》第四部分:剩余价值理论,即是《资本论》写作时的文献综述,对17世纪中叶以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有关的剩余价值学说进行系统性的批判。共三册二十四章:第一册:1-7章李嘉图之前的政治经济学第二册:8-18章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第三册:19-24章李嘉图之后的政治经济学2023/1/1030《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5.《资本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

“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有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9-39页。2023/1/1031《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关于《资本论》前三卷和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也曾说过:“因为所有问题都在前三册中解决了,最后这一册大半是以历史的形式重述一遍”。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96页。2023/1/1032《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概括性说明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023/1/103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生产力

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打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决定人类社会面貌的最主要因素。概括起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个思考题:如何理解服务业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2023/1/103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称为低级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2023/1/103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物质资料生产的要素:

生产的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的支出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生产过程生产的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2023/1/103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劳动”:

——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劳动、劳动力、劳动者相同吗?

——劳动的具体类型:熟练劳动VS非熟练劳动;脑力劳动VS体力劳动;

——劳动能力的形成途径:自然禀赋VS后天投资

2023/1/1037《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的分类:包括两类:一类是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即纳入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现成的物质资料;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即由人们自己活动所创造的、实际上已是劳动产品的物质资料。

——劳动对象的趋势:扩大化

——劳动对象的定价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定价2023/1/1038《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的组成: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资料的动态演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传播——生产系统、动力系统、信息系统

2023/1/1039《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所有制2023/1/1040《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生产力的组成:

生产力物的因素人的因素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标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最根本性的作用2023/1/1041《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社会生产力表现为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考察生产力的两种视角:

——生产力性质,是指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它是由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

——生产力水平,是指生产力量的规定性,它是由生产工具与劳动者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考察生产力状况就是对生产力的质和量进行综合考察。2023/1/1042《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发展科学技术分工与专业化改变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方式(集约型)教育和培训市场规模2023/1/104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其活动或产品的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023/1/104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的四种类型: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性作用。

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其他三者的社会性质;

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

C.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和结构;

D.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即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2023/1/104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反映了人与物的相互关系。在现实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为中介的,所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但不能脱离人与物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动态理解。生产关系不是静态概念,而是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的全部经济运行过程的动态概念。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当人们将生产关系具体化为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时,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2023/1/104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1.生产力-生产关系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B.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2023/1/1047《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和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问题:如何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化运动——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前讨论的农村土地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2023/1/1048《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在发挥作用时,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C.不同经济利益集团围绕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所进行的斗争、妥协和革命,必然涉及政治、法律和文化意识领域。

D.经济制度的总和成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成为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反映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023/1/1049《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发现的社会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是要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原理,阐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或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023/1/1050《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原始社会共同劳动、财产公有、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雇农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有人身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的全面发展2023/1/1051《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的基本特点:

——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这种经济条件的消失而消失。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不同。2023/1/1052《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规律的基本类型:

——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为几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为某种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原始社会背景下的公社公有制规律。经济规律的具体研究路径:经济范畴和经济变量人们对经济规律的态度:认识、利用2023/1/1053《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即揭示经济制度运行和变化的规律,包括研究经济范畴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运动的各个环节的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和研究当代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注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变化——时间上的继起转化为空间上的并存。2023/1/1054《政治经济学》导论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举例:

1.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商品-货币-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

3.经济主体:

——社会性:特定社会网络中的人。

——历史性:经济主体的社会属性与历史条件相联系。

——目的性:人类经济活动具有某种目的。2023/1/1055《政治经济学》导论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科学抽象法具体—抽象、现象—本质、复杂—简单抽象思维的结果,是对大量现象材料的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抽象思维活动中得到的,是对现象背后本质联系的概括。(取精去粗、去伪存真)。举例:商品、货币、价值、资本、剩余价值、资本运动、剩余价值分配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具体——抽象——具体2023/1/1056《政治经济学》导论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求证事物的本来面目,回答“实际是什么”。规范分析:对事物作出价值评判,回答“应该是什么”。政治经济学坚持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举例:实证研究: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绝对和相对)规范分析:资本和贫困的两重积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可以做到政治经济学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2023/1/1057《政治经济学》导论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静态研究有利于在抽象掉时间因素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而动态分析则可以通过时间因素的引入来展示事物演化基本趋势。采用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清楚地认识事物各种规定性的时空联系,进而对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内在结构的层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举例:从商品到交换价值所推出的一般等价物概念;对一般等价物具体形态的历史考察(货币的出现)2023/1/1058《政治经济学》导论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从性质的角度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定量研究:从数量的角度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个角度的揭示有利于更深入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举例:货币转化为资本;价值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向利润和平均利润转化2023/1/1059《政治经济学》导论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六、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不限于抽象的理论的演绎,而是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把逻辑的分析与历史的分析辩证结合起来,着力揭示逻辑所包含的全部真实的历史内容。举例:在分工与协作中谈到的企业组织制度的变化。在工资中谈到的资本主义工资趋向的变化。2023/1/1060《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五节总结与拓展

一、简单总结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文献;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框架内进行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采用了辩证唯物法、科学抽象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等方法。2023/1/1061《政治经济学》导论第五节总结与拓展

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生产的范畴:物质资料VS服务性资料?

——生产力:征服和改造自然VS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市)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方式?

——为什么有人指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共识破裂”的问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

——如何理解当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向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回归”?2023/1/1062《政治经济学》导论THEEND!

2023/1/10〈政治经济学〉第二章63政治经济学2023/1/1064〈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章商品经济

第一节:商品第二节:货币第三节: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第四节:总结和拓展2023/1/1065〈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一)自然经济VS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自然分工的两种情形:

——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

——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2023/1/1066〈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自然经济的三个社会阶段:

自然经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是一种自然经济单位

奴隶社会、奴隶主的庄园经济也是一种自然经济单位

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基本是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家庭经济,表现为“男耕女织”这种耕织结合型的自然经济

2023/1/1067〈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2023/1/1068〈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言的,以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生产的专业化和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交换行为。2023/1/1069〈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引申问题一:如何理解自然经济演化为商品经济?判断: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在逻辑和经验上可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要运行有效必须使社会交易成本的持续下降。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6页。2023/1/1070〈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引申问题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吗?判断: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2023/1/1071〈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二)商品两重性

根据你的理解,请问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A.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

B.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

C.工厂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

D.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

E.阳光、空气;

G.氧吧里的氧气;

H.江河湖水;

I.自来水;

G.农民自种自吃的粮食蔬菜;

K.朋友互赠的礼物2023/1/1072〈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1)

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自然界的物品如阳光、空气、河流不是商品。(2)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朋友互赠的礼物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不是商品。河、湖、井水是自然资源,不是劳动产品;而城镇的自来水经过了自来水工人的劳动(汲取、净化、输送),是劳动产品并用于买卖,自来水便成了商品,所以必须付水费。

2023/1/107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既可以满足任某种需要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023/1/1074〈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只有支付了价值才能得到使用价值。2023/1/1075〈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一个命题: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或只有价值而不具使用价值的物品均不是商品,只有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才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交换的基础是不同商品均有人类无差别的劳动的耗费。据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体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只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采用交易的必要,而不同使用价值交易的数量关系是由它们耗费的一般劳动之间的对比关系决定的。

2023/1/1076〈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三)劳动两重性及其商品的价值量

劳动的两个维度: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具有各种特殊形态的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它体现在某种劳动的特殊目的、使用的特殊工具、以特定的操作方法作用于特殊的劳动对象、以及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等方面。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类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劳动的特点,表现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耗费)的劳动。这种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因而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2023/1/1077〈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商品两重性和劳动两重性的关系: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同时支出的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2023/1/1078〈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关于商品两重性和劳动两重性关系的经典论述:

“一切劳动,从一个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0页。2023/1/1079〈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劳动两重性的重要性: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2023/1/1080〈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商品价值的确定: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如何理解此处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数量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023/1/1081〈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2023/1/1082〈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几个前提:

——

“现有”,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生产同种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

——

“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意味着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考察,不能将生产条件的“例外”当作普遍状态。

——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劳动“质”的规定具有平均化的特征。

——

“某种使用价值”,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考察是针对同种产品(产品之间存在竞争性或替代性)而进行的。2023/1/108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举例:情形一:同种产品(皮鞋)、产量相同(均为100)甲:20小时/双乙:30小时/双丙:40小时/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100+30*100+40*100)/300=30

情形二:同种产品(皮鞋)、产量不同甲:20小时/双(100双)乙:30小时/双(200双)丙:40小时/双(500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0*100+30*200+40*500)/800=352023/1/1084〈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关于劳动的“质”的讨论:

劳动简单劳动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是任何没有专长的普通人都可进行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倍数如何确定?社会条件(供求关系)2023/1/1085〈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一个命题: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劳动的效果或能力劳动生产率=劳动的效果(产品产量、产值)/劳动投入于是有两种情形:情形一: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未变,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小——商品的价值量越小;情形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增加,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不确定——商品的价值量不确定。2023/1/1086〈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一节商品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一定。要区分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对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一个部门的整体劳动生产力水平)与同一个部门内部(不同的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力水平)不同的作用。2023/1/1087〈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一)货币的起源货币: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如何理解货币:

——一般等价物(度量商品的价值的使用价值)

——商品(货币也应符合商品的两重性)

——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可以度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稳定性(对其质材等提出特别的要求)2023/1/1088〈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商品交换的第一阶段:偶然的、简单的交换

思考:

——羊和石斧的地位是平等的吗?

——羊和石斧交换的等号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是羊和石斧的交换比例是2:1?

——这种交换是一种经常的行为吗?(供求的双向耦合问题)2只羊(相对价值形式)1把石斧(等价形式)2023/1/1089〈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主动的作用,是主动地要表现自己价值的商品。相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其自己的商品体反映另一商品的价值,起着价值镜的作用。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a、使用价值表现价值;

b、具体劳动表现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表现社会劳动。2023/1/1090〈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商品交换的第二阶段:扩大的交换形式思考:

——扩大的交换形式和偶然的交换形式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扩大的交换形式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2只羊1把石斧1担米10斤茶叶1两金X单位的其他商品2023/1/1091〈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商品交换的第三阶段:一般等价形式思考:

——”羊”成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这对交换意味着什么?

——一般等价物为何会有地区差异性和时间演化性?1把石斧1担米10斤茶叶1两金X单位的其他产品2只羊2023/1/1092〈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商品交换的第四阶段:货币思考:当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逐渐稳定到一种商品上时,即出现了货币。问题在于货币为何会最终选择金和银?1把石斧1担米10斤茶叶2只羊X单位的其他产品1两金2023/1/109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在货币出现之前,作为自然和劳动产物的金银已经存在。

——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最终固定在金银身上,说明在充当货币方面,仅因具有相对于其他商品的优势。

A.易于分割和合并;

B.价值较大,便于携带;

C.不易变质,容易保存。2023/1/1094〈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新莽布泉和货币

河南扶沟古城出土的银币

大清宝钞2023/1/1095〈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人民币1套

人民币2套人民币3套

人民币4套

人民币5套2023/1/1096〈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2023/1/1097〈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关于“货币拜物教”:《晋书·隐逸列传·鲁褒传》《钱神论》,如何看待?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馀,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钱之为言泉也,无远不往,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至亲密:由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2023/1/1098〈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资本论》第1卷,第84页)“既然其他一切商品只是货币的特殊等价物,而货币是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所以它们是作为特殊商品来同作为一般商品的货币发生关系。”(同上,第107页)2023/1/1099〈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的职能。由于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耗费所决定的,因此货币对商品价值的度量实际上间接度量的是劳动耗费量。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即为价格。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首先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它也内涵着无差异人类劳动的耗费。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2023/1/10100〈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2.流通手段货币的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在货币出现之后,商品流通的基本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流通数量:(货币数量论:MV=P.Q于是M=P.Q/V)显然,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商品数量;

——商品价格;

——货币流通数量。思考:以上三种因素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023/1/10101〈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贵金属——铸币——纸币

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流通手段可能导致商品交换的时空分离,从而带来危机的可能性。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2023/1/10102〈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解放前夕,通货膨胀剧烈时,大面额钞票大量印行,旧银行职员在清点成捆钞票。2023/1/1010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一个案例:解放前,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到1949年5月,金圆券已买不到什么东西了,500万元只能和1948年9月的1元买等量的商品。上海大米每石卖金圆券4.4亿元,若以每石米320万粒计,买1粒就要130多元。金圆券发行10个月的贬值速度,比法币发行14年的贬值速度快得多。2023/1/10104〈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3.贮藏手段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的职能。换言之,只要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之后不立即使用货币购买需求的其他商品,则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体现出其贮藏手段的职能。思考:人们为何要贮藏一些财富?为何货币可以作为贮藏手段?与其他贮藏手段相比,货币充当贮藏手段的特征是什么?2023/1/10105〈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货币贮藏发展的原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从质的方面看,它是无限的,因为它能直接转化为任何商品;从量的方面看,每个货币的购买手段又是有限的,这种质和量的矛盾推动着货币的积累。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其重要形式是现实的和足值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起着蓄水池的作用。2023/1/10106〈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4.支付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一般支付手段的功能。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情形: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的不匹配,例如生产的常年性和销售的季节性、或者生产的季节性和销售的常年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基本条件:信用信用货币的发展:期票、支票、汇票等等。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支付所需货币量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次数2023/1/10107〈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国际的经济关系中发挥货币作用的职能。世界货币主要执行三方面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二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三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职能的充要条件:不同国家对货币具有足够的信赖程度,即币值相对稳定。充当世界货币的货币形式:贵金属;美元、欧元等硬通货。2023/1/10108〈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三)货币形态的演变

金银块铸币按一定的成色和一定的重量铸造成某种形状的金属块计量和检验的困难纸

币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按照其替代的金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脱媒现象;电子货币及其他新型货币2023/1/10109〈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二节货币

引申问题一:为何会出现货币形态的演变?主要在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引申问题二:纸币出现之后的金融风险纸币最优发行量的问题:纸币最优发行量金属货币最优发行量商品总价值量货币流通速度纸币发行过多:通货膨胀;本币贬值纸币发行过少:通货紧缩;本币升值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影响2023/1/10110〈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三节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一)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出现之后,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衡量,而货币表现的价值即为价格,等价交换原则要求商品的价格同价值相一致。

2023/1/10111〈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三节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价值等于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商品价值价格>价值,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价格<价值,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供不应求,价格上升2023/1/10112〈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三节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一致,并不违背了价值规律。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商品平均价格=商品价值2023/1/10113〈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三节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而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1)供求平衡,商品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符。(2)供过于求,商品价格降到价值以下。(3)供不应求,商品价格高于价值。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等因素的变化,从而能够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不是固定不变,否则就不可能发挥其调节作用。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作用的实现形式。2023/1/10114〈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三节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二)市场机制商品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思考: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话,商品不能完成“惊险的跳跃”,摔坏的不是商品,一定是商品生产者?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惊险的跳跃2023/1/10115〈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三节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A.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B.私人劳动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2023/1/10116〈政治经济学〉第二章第三节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商品经济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社会产品相对于人们需求的过剩或者短缺,而这种矛盾性在本质上源于简单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基本矛盾。化解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