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专家讲座_第1页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专家讲座_第2页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专家讲座_第3页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专家讲座_第4页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防治标准

start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页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页一、预防概念:预防,是指采取一定办法,预防疾病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页二、预防内容(一)未病先防1、含义:提倡摄生,采取正确养生方法及相关预防办法,预防疾病发生发展。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页2、办法:(1)养生以增强正气。顺应自然:在饮食调配、生活起居、动静合宜等方面,遵训四时改变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页养性调神: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改进气质,优化性格,增强心理调摄能力,使人健康长寿作用。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6页护肾保精:预防房劳伤肾,保护肾精,经过按摩固肾、食疗保肾等,使人精充气足,形健神旺。体魄锻炼:锻炼形体,促使气血流通,筋骨健壮,脏腑功效旺盛,使身体健康。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7页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不宜过饥过饱,营养均衡,克服饮食偏嗜;因时制宜,药食結合,酌情配以药膳,以强身健体。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8页(2)预防病邪侵害:切断病邪侵入路径:预防环境、食物污染,做好消毒、隔离防止感染病邪。做好药品和人工免疫工作:接种疫苗,预防疾病;贯众、板兰根、大青叶预防流感,马齿苋预防痢疾,大蒜抗菌,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9页(二)既病防变:1、涵义:假如疾病已经发生,在疾病初始阶段,则应争取早期诊疗,早期治疗,以预防疾病发展与传变。2、办法:(1)早期诊治:使疾病毁灭于萌芽状态。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0页(2)预防传变:阻截病传路径:邪气侵入人体,依据其传变规律,早期诊治,阻截其病传路径,预防其深入和恶化。如:温热病邪,从口鼻侵入人体后,按照卫、气、营、血和上焦、中焦、下焦规律进行传变,及时有效治疗,可预防其深入传变。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1页先安未受邪之地:依据不一样病变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其病理性传变。如:治疗肝病,配合健脾和胃之品,预防肝病传脾。张仲景说:“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又如:治疗胃阴不足之证,以甘寒之品养胃阴,配伍咸寒滋肾,以预防胃阴耗伤,深入伤及肾阴。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2页第二节

治则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3页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4页调理精气血津液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5页相关概念含义

1、治则含义:治则,即治疗疾病所必须恪守标准。2、治法含义: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针对证候不一样所制订详细治疗方法。3、治则与治法关系:治则

与治法现有联络又有区分。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6页(1)治则是总治疗标准,治法是详细治疗方法。(2)治则是治法纲领,任何治法都是在治则指导下制订,都隶属于一定治则。(3)任何治则,又必须经过各种详细治法表达出来。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7页一、总则—治病求本

1、治病求本含义: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主导思想,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疾病病因病机,抓住疾病本质,并针对疾病本质采取正确治法。2、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基本标准:疾病发生发展,总是经过临床症状显现出来,而要抓住疾病本质,必须利用中医理论,综合分析疾病各方面情况,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针对疾病根本正确治疗。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8页二、治则主要内容

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因地因人固时制宜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19页(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1)含义:是指采取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方药而治一个惯用治疗治则。因为采取方药与疾病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逆者正治”。正治:指正常治则而言。逆治:指逆证候性质治疗而言。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0页(2)适应范围:适合用于疾病征象本质相一致病证。(3)临床应用:惯用正治法有四种:

①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方药来治疗。又称“治寒以热”。

如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四逆汤来治疗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引发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神疲等症状。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1页②热者寒之:

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方药来治疗。又称“治热以寒”。

如用清热泻火黄连泻心汤治疗由邪热内盛引发发烧烦躁,甚则发狂,大便不畅,小便赤黄,口舌生疮,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2页③虚则补之:

虚损病证表现为虚候,用补益方药来治疗。

如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气弱表现出来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脉细软等症状。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3页④实则泻之:

邪实病证表现实征象,采取攻邪泻实方药来治疗。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胸痞腹满,腹痛拒按等症状。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4页2、反治:(1)含义: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一个治则,“从者反治”,又称“从治”。反治:指非常规治则而言。从治:指顺以疾病假象而言。(2)适应范围:适合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病证。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5页(3)临床应用:惯用反治法有四种:

①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性质方药治疗含有假寒症状病证。适合用于真热假寒证。如热厥一证,邪热郁盛于内,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见手足逆冷,似寒象,但综合分析,还可见腹热烦躁,溲赤等热象。对其治疗应以寒凉药清其内热方可。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6页②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温热性质方药治疗含有假热症状病证。适合用于真寒假热证。

如用温热通脉四逆汤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7页③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方药治疗含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病证。适合用于真虚假实证。如以补益脾气为主来治疗脾虚较甚,而见虚痞腹胀,时重时轻,大便不爽等虚性痞塞症状。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8页④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作用方药治疗含有实性通泄症状病证。宿食内停所致腹胀痛而泄泻,泻下物恶臭,实邪内停所致。应用攻下通利之药,祛除体内食邪来治疗。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29页反佐用药——治疗寒证时,在温热药中加入少许寒凉药,或在治疗热证时,在寒凉药中加少许温热药,以使药直达病所,防止阴阳格拒发生。反佐服药——温热药凉服,寒凉药温服,以免服药时呕吐。李东垣曾指出“姜附寒饮、承气热服”。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0页3、正治与反治异同点:(1)相同点:二者皆是针对疾病本质而治,反治法实质即是正治,故皆同属于“治病求本”范围。(2)不一样点:①方法上有逆从之分:正治是逆其病证而治反治是从其病证假象而治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1页②适应证不一样:A、正治适合用于疾病本质与症状相一致病证。病情较单纯、较轻。B、反治适合用于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相一致病证。病情较复杂、轻重。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2页(二)治标与治本

1、标与本含义:标和本是一个相正确概念,有各种意义,中医学中,可用以说明病理过程中各种矛盾主次关系。标:末也,现象;本:源也,根本。正气-------本(1)邪正双方区分邪气------标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3页

病因------本(2)从病因和症状区分症状------标旧病、原发病----本(3)从疾病先后区分新病、继发病----标脏腑病----------本(4)疾病部位区分经络肌表病-----标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4页2、治标治本临床应用:

普通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一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本病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法则;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同治。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5页(1)急则治其标:

指在标症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故先治其标。是紧急情况下权宜之计.如:病人已经有不堪忍受某症(如剧痛、大小便不通,中满而呼吸困难),或标病危及生命(如大出血、惊厥、高热神昏),或标症不除,无法进行治疗(如频繁呕吐,不能服药;哮而呼吸不平)等情况应重视治标。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6页(2)缓则治其本:

指标症并不急重时,疾病当求本而治。是常规使用方法.如:肺痨咳嗽,普通不采取止咳法治其标,而是针对其肺肾阴虚根本原因采取滋养肺肾以治其本。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7页(3)标本同治:指标病和本病并存或并重,应采取治标、治本兼顾标准,标本兼治,以成相辅相成之功效。若单治其本,则标病不解;单治其标,本病不除。

如:素体气虚,重复外感,标本俱急,治当标本兼顾,采取益气解表治法。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8页(三)扶正与祛邪

1、含义:(1)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升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2)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2、扶正与祛邪关系:扶正是为了祛邪——正足邪自去祛邪是为了扶正——邪去正自安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39页3、扶正祛邪利用:(1)扶正祛邪利用标准:攻补合理,把握先后主次;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2)扶正祛邪详细利用:①单独利用:扶正——适合用于正气虚弱为主,邪气轻微或邪气已除而正气尚虚虚证。即“虚则补之”。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0页祛邪——适合用于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实性病证。即“实则泻之”。②先后利用:适合用于虚实夹杂证

。先扶正后祛邪——适合用于正虚邪盛,不耐攻伐病证,当先扶正,再行祛邪,以免“贼去楼空”。先祛邪后扶正——适合用于邪盛正虚尚耐攻伐,或邪气异常盛实,不攻逐病邪正气难以恢复之病证。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1页③同时利用

使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详细应用时,则应注意:正虚为主,邪实为次——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邪盛为主,正虚为次——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2页4、扶正祛邪注意事项:(1)扶正要预防困邪——用补益药品要预防过早过久过量。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恐炉火虽熄,灰中有火”。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3页(2)祛邪要预防伤正——用祛邪药要适时适量,以免损伤正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4页(四)调整阴阳

1、含义:针对阴阳偏盛偏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补偏救弊,以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2、内容:(1)损其有余,即“泻其有余”。

①含义:对于阴或阳一方过盛有余病证,采取“实则泻之”方法治之。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5页②适应证:适合用于阴阳偏盛实证。③应用:泻其阳盛:阳胜则热者,热者寒之。如阳热亢盛实热证,采取清泻其阳热方法治疗;另外,“阳胜格阴”所致真热假寒证,宜清泻阳热疏导阳气也属于热者寒之。损其阴盛:阴胜则寒者,寒者热之。对阴寒内盛寒实证,采取温散阴寒方法来治疗。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6页(2)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

①含义:对于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病证,采取“虚则补之”方法治之。②适应证:适合用于阴阳偏衰虚证。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7页③临床应用:A、阴阳互制以调补阴阳滋阴以制阳:阴偏虚——滋阴清热,阴液充分,虚热自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阳病治阴”。补阳以制阴:阳偏虚——助阳散寒,阳气恢复虚寒自除。“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阴病治阳”。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8页B、阴阳互济以调补阴阳:阴中求阳:适应于阳偏虚,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阳中求阴:适于阴偏虚,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温阳药。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49页C、阴阴互补:适合用于阴阳两虚,应分清主次。阳损及阴者——补阳为主,配以滋阴。阴损及阳者——补阴为主,配以补阳。《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D、回阳救逆:适合用于阴阳亡失,重在固脱,亡阳宜益气回阳固脱;亡阴宜益气救阴固脱。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0页(五)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1)填精:以填精补髓之法,治疗肾精亏虚之候。(2)固精:以补肾固精之法,治疗遗精、滑精、早泄等肾气不固之候。(3)疏利精气:以疏利精气,通络散结之法,治疗气机郁滞,男子不排精以及阴器脉络阻塞,败精、浊精郁滞之候。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1页2、调气:(1)补气:用于治疗单纯气虚证。重视补益肺、脾、肾,尤其重在补益脾气之法,。(2)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升降规律,调理气机紊乱病理状态。重视宣畅肝、脾升发之性和肺、胃下降之性。气滞者,行气;气逆者,降气;气陷者,补气升气;气脱者,补气固脱;气闭者,顺气开窍通闭。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2页3、调血:(1)补血:用于单纯血虚证。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生血,肝藏血,肾藏精,故治血虚,宜重视调理脾胃、心、肝、肾,尤其重视对脾胃调养。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3页(2)调理血运:主要用于血瘀和出血证。A、血瘀证:活血化瘀为主,血寒,则血脉寒滞,是血瘀主要病机,治疗应以温经散寒行血为主。B、出血证:依据出血不一样病机,进行调治。血热:迫血妄行,清热凉血法治之。气虚:气不摄血,补气摄血法治之。瘀血:瘀阻血脉,活血化瘀法治之。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4页4、调津液:(1)滋养津液:用于津液不足证。若热伤津液者,宜清热生津。(2)祛除水湿痰饮:用于水液代谢障碍之证,重在调治肺、脾、肾、肝等脏腑。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5页5、调理精气血津液关系:(1)调理气与血关系:①气病及血:气虚而血虚:以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或气血双补。气虚不摄血:以补气为主,辅以收涩或温经止血药。气虚而血瘀:以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气滞而血瘀:以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6页②血病及气:血虚而气虚:养血为主,辅以补气。气随血脱:以益气固脱止血为主,病势缓解后,再进补血之品。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7页(2)调理气与津液关系:①气虚及津:气虚而津液生化不足:补气以生津。气不行津而水湿痰饮: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摄津而津液丢失:补气以摄津。②津伤及气:津停而气阻:治水湿痰饮同时,辅以行气导滞。气随津脱:补气以固涩,辅以补津。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8页(3)调理气与精关系:气滞而精阻,排精障碍:疏利精气。气伤及精,精伤及气:补气填精。(4)调理精血津液:血虚:补血兼以填精补髓。“精血同源”。津血同病:津血亏少或津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59页(六)三因制宜

1、含义:治疗疾病要依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体质、性别、年纪等不一样而制订适宜治疗法则。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60页2、内容:(1)因时制宜:①含义:依据不一样季节气候特点,对人体不一样影响,制订适宜治法和方药。又称“四时异治”。

②使用方法: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秋冬寒凉气候,当慎用寒凉药品以防苦寒伤阳。“冬不用石膏”。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61页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春夏温热气候应慎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夏不用附桂”。夏天暑邪致病多兼湿邪,故治病要注意清暑化湿;秋天气候干燥、治病慎用香燥之品,宜用辛凉润燥。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62页(2)因地制宜:

①含义:依据不一样地域地理特点,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差异,制订适宜治法和方药。又称“五方异治”。

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63页②使用方法:西北地域—地高气候严寒干燥—体质较壮,腠理致密—病多内伤或外寒里热—治宜散外寒,清里热,药量宜重。东南地域—地低气候温热潮湿—体质较弱,腠理疏松—病多外感、痈疡或生内伤—治宜敛阳气,温内寒,药量宜轻。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64页

如我国东南一带,气候温暖潮湿,阳气轻易外泄,人们腠理较疏松,易感外邪而致感冒,且普通以风热居多,故惯用桑叶、菊花、薄荷一类辛凉解表之剂;即使外感风寒,也少用麻黄、桂枝等温性较大解表药,而多用荆芥、防风等温性较小药品,且份量宜轻。而西北地域,气候寒燥,阳气内敛,人们腠理闭塞,若感邪则以风寒居多,以麻黄、桂枝之类辛温解表多见,且份量也较重。中医基础养生和防治第65页(3)因人制宜:

①含义:依据病人体质,年纪,性别及生活习惯等不一样特点,制订适宜治法和方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