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说明文阅读训练:《“朋友圈”的前世今生》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说明文阅读训练:《“朋友圈”的前世今生》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说明文阅读训练:《“朋友圈”的前世今生》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说明文阅读训练:《“朋友圈”的前世今生》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说明文阅读训练:《“朋友圈”的前世今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朋友圈”的前世今生①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21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②“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albaamicorum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为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③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站,其目的是求教方家。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④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微信,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⑤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的——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这样的“朋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400年的关系网络。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且不说皇亲贵胄、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⑥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⑦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1期)8.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朋友圈’的前世今生”为题有何好处。9.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10.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选择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答案】8.示例:标题点明了文章说明对象——“朋友圈”的历史和今天,运用拟人(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9.例:“老祖宗”是祖先的意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朋友书”是各类社会媒体的祖先,有着悠久的历史。10.(1).举例子、引用。(2).示例1举例子:列举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崔颢题写赞语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古人旅途中题诗刻字发朋友圈,既体现文化品位,又获得陌生朋友点赞的情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8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有:揭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修辞方法的运用。标题中的“前世今生”点明了文章说明对象——“朋友圈”的历史和今天,且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9题详解】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理解。解答此题时,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说出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老祖宗”是祖先的意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朋友书”的悠久历史。【10题详解】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解答时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内容上一般证明的是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而且大多证明本段的中心句。画线句子列举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崔颢题写赞语的事例,这是运用了举例子和引用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第六段的中心句: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性文本阅读相关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如《中国石拱桥》是以中国的石拱桥为说明对象的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以物候学为说明对象的事理说明文。按说明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如《中国石拱桥》运用大量数据对说明对象做了客观的说明。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如《大雁归来》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知识性、抒情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2.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判断方法:①看题目。如《苏州园林》的标题正是它的说明对象。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如《梦回繁华》第1段最后一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点明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定义: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辨析方法:①从标题着眼。看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②抓关键句。如《中国石拱桥》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即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③从分析材料入手。逐段分析材料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些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总结。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这样写:“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特征:结构坚固)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标志词:①朝代、年份:从古到今,从今到古;②季节:从春到冬;③一天:从早到晚。说明对象: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工序流程,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举例:《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这是由古到今,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感受其历史悠久的特点。空间顺序标志词:(方位词)东南西北、上到下、左到右、远到近等。说明对象:一般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举例:《梦回繁华》中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主体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将画作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顺序依次进行说明。逻辑顺序(2014桂林)标志词:首先、其次、再次、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等。说明对象: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形式及举例:①由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思路是: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就是典型的逻辑顺序。②由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一文第③~⑥段紧扣第②段的四个“讲究”,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点,而第⑦~⑨段则说明苏州园林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及局部的特点。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不仅使文章脉络清晰,而且重点突出。③由概括到具体。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先总述石拱桥的特点,然后概括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继而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征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④由浅入深。如《梦回繁华》中介绍《清明上河图》,作者先说画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⑤其他:由原因到结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简单到复杂、由特点到用途、由一般到特殊等。4.说明文的结构类型1总分式总—分: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结构安排。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逐一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和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就能全面把握苏州园林的特色。总—分—总:事理说明文多用“总—分—总”式。如《你了解太阳吗?》第①段总体介绍太阳的概况;第②~⑧段介绍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第⑨10(○)段说明太阳是有寿命的。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3并列式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中对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介绍,采用了并列式结构。5.说明方法及作用1列数字特点:用具体数字具体说明某事物或物体的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判断标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注意与年代区别)。作用: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举例: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国石拱桥》)2下定义特点:用简洁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某一概念的内涵做规定性的说明。判断标志:“……是……”“这就是……”“……叫(作)……”等判断句式。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举例: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大自然的语言》)3作诠释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判断标志: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作用:具体解释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文通俗易懂。举例: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蝉》)4作比较特点: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其中某一事物的特征。判断标志:比、而、较之、和……不同、相对于……作用: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鲜明、深刻。举例: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苏州园林》)5举例子特点: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判断标志:例如、比如、譬如、据说……作用: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举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国石拱桥》)6打比方特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文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判断标志:像、好像、仿佛、像……似的、当作……、好比……一样……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举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7摹状貌特点: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判断标志: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作用: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举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8分类别特点: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判断标志:一类(种)……一类(种)……;(一)(二)(三);首先、其次、然后;……有几类(种)。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举例:《中国石拱桥》中写赵州桥的特点:(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