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回顾与探索
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长久积淀的结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日益强大,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最深厚、最神圣的感情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从总体上看,60余年来,高校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和坎坷,但依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成效。回顾和总结这方面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探索改革创新的实践,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发展历程(一)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新中国刚成立时,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便成为一项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为此,党和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做出了极大努力,进行了积极实践。1.教育内容方面其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古老的中国大地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与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从此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当时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引领着大学生正确的前进方向,使他们能够逐步确立正确的立场和观点,逐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根本上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二,充分挖掘和升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涵。我党不仅继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民族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这些精神所蕴含和彰显的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生动素材,对一代代大学生的言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三,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与和平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的培养相结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志愿军远赴他乡,他们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事迹使大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热爱和平、维护和平之可贵;而抗美援朝精神将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使大学生摒弃“狭隘民族主义”,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在总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1960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教60条”)明确提出,大学生应当“具备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①2.教育载体方面其一,发挥活动载体作用。1951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各级学校升降国旗办法》,各高校逐步正式开展升降国旗仪式的活动。1958年1月,共青团中央做出了《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议》;1958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力支持团中央“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议”的通知》,高校师生积极响应号召,分批到工厂、农场、农村、人民公社等劳动场所参加各种生产劳动。1963年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在各地各高校先后掀起,并一直延续至今。此外,高校还通过举办各种参观、宣传、考察活动,利用各种特殊节日和重要契机,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如在抗美援朝开始的5个月间,全国逾百万学生参加宣传活动,北京大学参加宣传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94%以上。②这些活动,对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注重运用课程载体。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的德育和政治课程体系,各高校普遍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联共党史)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增加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分量,使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日益系统化、学科化。其三,不断完善管理载体。改进和加强高校管理,将民族精神内容渗透到管理活动中,渗透到大学生的具体工作中,以提高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在这方面,党和国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并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颁布“高教60条”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发展及其活动的开展。3.教育者方面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其实,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也在人,关键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为了结合“三反”运动的思想改造,确立工人阶级在思想上的领导,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建设,1952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根据指示要求,由中央教育部负责筹划,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同时,各大行政区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举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壮大了政治理论方面的教师队伍,为将包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了师资保证。总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几年间,在党的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开始走上正轨。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民族精神被扭曲,不少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遭到冲击,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这方面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二)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1.教育内容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从1980年起,邓小平多次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弘扬主旋律;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些都为高校民族精神的培育注入了新的内容。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③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首先,爱国主义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主线充实和发展起来的。其次,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存在的根本保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反复证明,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长久的共同追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任何违背团结统一的行为和活动都势必归于失败。再次,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这在古代“贵和”思想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所谓“贵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整体和谐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最后,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靠着这种精神,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靠着这种精神,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纪元;靠着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奇迹。2.教育载体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新时期高校民族精神的教育载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既有的载体,如管理载体和文化载体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人们也逐步开发了一些新的载体,如互联网载体、广播电视载体等。其一,继续运用多种传统载体。高校继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完整内涵;同时,高校还结合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拓展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和手段。如全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全部免费开放,为大学生更加具体地认知共和国的奋斗历程及其辉煌成就提供了便利条件;西部大开发、大学生竞选村官以及各类志愿者活动,体现了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民族情结。其二,充分利用各种新型载体。在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载体的发展为民族精神教育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中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的新型媒体,不仅生动、直观,而且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最近几年,许多“红色”电影、电视剧通过广播、电视尤其是互联网的形式高频率反复播放,在向大学生普及革命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3.教育者方面的发展早在198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从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工作人员的来源和发展方向、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培训、待遇以及对优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表彰六个方面着手进行队伍建设。此后,在一系列文件中,又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作出了规定和部署。2004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相继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具体的队伍配备与选聘、培养与管理、考核与保障机制。这样,在高校逐步形成了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队伍保证。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基本经验(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正确方向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不断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从来源上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形成过程上看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和培育的结果,从创造主体的角度上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思想内容上看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居于高层次的精华。④由此可见,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但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且可以为推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与之俱来、自发生成的,必须通过这个民族的先进分子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才得以不断传承和发扬。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我党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和组织活动,领导广大人民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育出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延续与升华,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多样化,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有所淡化。有鉴于此,党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工作,把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正确方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二)坚持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注重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人民物质生活愈加富足,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成功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首先,高校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将新时期中华民族在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展示出来的宝贵精神品格及时加以总结,并以理论或实践的形式,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灌输、传导给大学生,使他们全面接受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教育。其次,高校注重将吸收国外民族精神培育的先进经验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能忘了本,不能抛弃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具体讲,一方面,科学分析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带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所谓“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远景出发,突出中国自身发展的战略优势,鼓舞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到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再次,高校注重将校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加强校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另一方面,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大学生创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和机遇,使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全面地认识社会,不断增长自身才干,切实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高校注重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应当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又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两者的良性互动,将有力地保证伟大的中华民族更加巍然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⑤(三)坚持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出发,构建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系统工程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为切入点,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全过程,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内涵。多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多种文化载体,广泛拓宽教育渠道,努力营造培育民族精神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实践证明,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形式,以及具有覆盖面广、容量大、领域宽等特点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都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这些文化载体将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再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多年来,高校建设了一支政治与业务相结合、以兼职辅导员为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其中绝大部分是年轻教师、研究生。党和国家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连续组织开展辅导员骨干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通过举办骨干研修班、依托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资源开展培训等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双向发展。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以来,在高校已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民族精神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最后,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区、企业、校园、军营、家庭以及学生个体,都是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主体。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针对不同的主体及其思想特点,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不同主体的教育方法、手段、载体等,把民族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总之,从建国初期至今,高校民族精神教育虽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成功地培养了几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他们不但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觉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热情,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无限希望。完全可以这样说,高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时代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包括民族精神难免受到冲击和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继续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升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一)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应对当代西方各种思潮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社会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就业方式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发生着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在高校,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念扭曲,心理素质欠佳。面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纠正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引导他们树立为民族复兴和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信念。(二)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但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使得一些人将教育简单地看成经济发展的工具,这种“经济至上”的思想导致了文化教育中的能力主义。能力主义者基于“经济至上”的观点,主张让“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进入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以适应产业结构对各种劳动力的需求。学校成了按能力鉴别和划分学生的机构。这种错误的教育角色定位必定把教育引向歧途。就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承担的神圣使命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育人的根本追求,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传承并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虽然高等教育也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直接有效服务的任务,但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良好修养的非功利性使命更加重要、更加关键,因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这一使命在根本上也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知识才干,更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增进他们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情感,使对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热爱真正深入他们的心中,在今后的发展中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三)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综合统一体。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中,也要求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工作。因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与困难,激发他们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强烈欲望。而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这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更是他们成才的必由之路。四、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方法(一)继续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就是模范和典型,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风貌的集中概括和表现。事实反复证明:通过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质来熏陶、感染、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因为,一方面,榜样本身具有完美性和鲜明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行为具有模仿性,并且青年人本身有上进心和进取心,这二者的结合通过榜样光辉事迹表现出来,能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鲜活具体的范例中获得启发,接受教育。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注意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民,展示丰富的民族精神,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比如,张思德、刘胡兰、白求恩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形象,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与坚强斗志;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模范人物的事迹和形象,就极大地鼓励了亿万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而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形象,则是现代中国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大学生对榜样不再简单盲从和迷信,而是更多地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相互比较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对榜样教育的模式也应当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榜样的数量要多、类型要全、定位要准;另一方面,对榜样的宣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克服对先进人物宣传的“神话”和“形式化”倾向,将榜样看作是集体中的一员,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热烈的感情和科学的态度相结合,如实地反映其先进的事迹和高尚的品德,使之可亲、可敬、可学。总之,只有在宣传榜样的事迹时,定位准确,真实感人,才能使榜样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同,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始终坚持实践的锻炼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必须引导他们坚持实践的锻炼,为此,就要充分运用实践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是指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的方法,也可以说,这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方法。实践教育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逐步将其转化为看待、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践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当根据教育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坚持在实践中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如: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长期或经常参与这些活动,大学生就能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感受到国家遭受侵略和民族分裂的屈辱之痛,由此增强报效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他们也能亲眼目睹社会主义现代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焦虑抑郁症的临床护理
- 宫缩乏力的健康宣教
- 创伤性肘关节炎的健康宣教
- 慢性蝶窦炎的健康宣教
- JJF(黔) 82-2024 光柱式血压计校准规范
- 《数学家的生日蛋糕》课件
- 学期班级教学计划活动任务工作安排
- 2024-2025学年年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专题整合复习卷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 数学活动(含答案)
- 鱼塘工程施工合同三篇
- 职场变革应对指南计划
- 300KW储能系统初步设计方案及调试
- 2024年安徽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检修部年度安全工作总结
- 竞争对手分析管理方案了解竞争对手动态的手段
- 中职《在实践中学礼仪外研社第二版》课件 项目一 任务一
- 东北抗联精神 (第二稿)
- 2024年XXX学校学会鼓励主题班会-相信鼓励的力量
- 2024《HSK标准教程3》第3课 桌子上放着很多饮料 教案
- 理解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和评估方法
- 中医五则诊断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与误区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